词条 | 围场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围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位红松洼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 地理座标为东经117°18ˊ-117°35ˊ,北纬42°10ˊ-42°20ˊ,总面积7300公顷。保护区于1994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一个以亚高山草甸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中文名:围场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置: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 成立时间:1994年 面积:7300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亚高山草甸 植被覆盖率:90%以上 基本概况红松洼牧场风景区位于围场县西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镇,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这里风力资源丰富.建有规模风力发电场一外.这里还饲养着耗牛,独具特色.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候凉爽,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5°C。红松洼面积110万亩,草原面积2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8%,是北方较大的草原风景区.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水草丰美,是一处新兴的旅游胜地。 这里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汇地带,地形结构和植被复杂。山地高原交相呼应;丘陵曼甸连绵起伏;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森林草原交错相连。尤其是浩瀚的林海与大面积天然草原浑然一体,优美壮观。满、蒙、汉三民族人民聚居在一起,文化相互交融,民族风情浓厚。可以品尝满蒙风味的饮食,参与满蒙民族的民俗活动,开展民族风情旅游。建立保护区的目的旨在对红松洼草原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动物源、多种类型植被和“皇家猎苑”的自然景观进行保护,实行合理开发与科学管理;维持草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保护草原生态系统正常的物保护红松洼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植物物种资源,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生态平衡。同时进行基础性的科学研究。 红松洼草原地处河北省最北部蒙古高原的东南缘,是大兴安岭南部余脉与燕山山脉北端汇合结节处枣塞罕坝东段,属于不同自然地理区域的过渡地带,草原植被具有不同自然气候地带的典型代表性。通过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进行实地考察论证,认为红松洼草原属自然生态系统类保护区,具有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和自然特征的代表性。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595种,其中饲用植物428种,药用植物81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植物8种(三级),观赏植物60多种。植被覆盖率高,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草原植物和草原地貌景观壮丽。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观赏和科研教学基地。把红松洼草原管理和保护好,使这座天然的“植物园”不被破坏,建议将红松洼草原自然保护区由省级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洼草原已具备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条件,符合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要求。 自然环境围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地处蒙古高原东南沿,地貌属高原台地,平均海拔1750米,区内有大小1个,水域面积8公顷,植 被以亚高山草甸为主,建群种主要为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菊科等次之。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为华北亚高山草甸保存最好的区域之一。由于本区位于东北、华北、内蒙古三大植物区系交汇地带,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每 平方米种子植物达25种以上,区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的药用植物8种以及白鹤、黑鹤、大鸨、大天鹅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20种,为我国中温型森林草原地带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另一方面,本区位于西辽河和滦河和发源地,处于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系统脆弱敏感,稳定度低,容易引起沙化退化。 土壤信息土类名称:黑土 土种名称:红松洼暗黑土 地理分布: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坝上高原北部平缓丘陵下湿滩地。 面积_万亩 2.3 河北围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 海拔_米 1400 年均温_℃ -0.3 年蒸发_mm 1557 年降水_mm 453 >10℃积温 1608 无霜期_天 81 植被类型 草甸草原。 成土母质 母质为玄武岩风化的残坡积物。 土壤质地 土壤ph6.5一6.9,中性。剖面30cm以下有中量白色二氧化硅粉末。1m以下出现大量锈纹锈斑。 土壤利用综述该土种土体深厚,肥力较高,有较好的团粒结构,土壤水分充沛,但土壤温度低,并处于主害风的风口,有风蚀威胁。目前为草场,但牧草地管理粗放,由于过度放牧,草场已严重退化,植被覆盖度70%左右,每亩产干草量不足100Kg。因此,应采取围栏定额放牧;人工更新草场;引进优良牧草等保护土壤资源的有效措施。防止草场退化。 百龄落叶松在围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的西北角,有一棵二三百年树龄的落叶松,人们都习惯地称它“一棵松”,它被塞罕坝创业者骄傲地称为“功勋树”。 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或御道口牧场自然保护区相比,就地形地貌而言,红松洼自然保护区更加开阔、平坦。这里没有那种突兀高耸的山峰,也较少连绵起伏的丘陵,远远望去,天连草,草连天,视野无遮无挡。所以,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一棵松”那傲然挺立的身影。因为周围绝没有第二棵树,它那刺破青天的气势,才更加显得卓而不群。正应了“物以稀为贵”这句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当初正是这令人惊奇的“一棵松”,吸引了塞罕坝拓荒者的目光,给他们以珍贵的启示:这里既然能生长一棵松,就能生长百棵松、千棵松、万棵松……就说明这里适合落叶松生长,具备建设大型机械林场的可能。后来的造林实践,完全证实了当初专家推断的正确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今塞罕坝百万亩人工林正是源于红松洼的“一棵松”。所以那些创业者们才饱含深情地称赞它为“功勋树”。一棵松树高10米左右,胸径约为55公分,它是红松洼的标志,也是红松洼的骄傲。到红松洼的人无论日程怎么忙,时间多么紧,都要挤时间去看看一棵松。前几年,一棵松遭受了一次雷击,几乎将上半部枝干一劈两半,半个树身被烧得焦乎乎的。大家都耽心一棵松遭此重创,会渐渐枯萎,谁知它竟顽强地挺了过来!尽管只剩下半边枝条,依然不屈不挠,傲然屹立,似乎昭示着人们应该如何对待挫折和磨难。这样一来,一棵松的名气更大了。人们不远百里、千里、万里来到它的身旁,凝视它、抚摸它、瞻仰它,同时也把一种精神、一种气质默默地镌刻在心底。 距离一棵松30米处,有一敖包旧址,内供奉塞罕佛,不知是否因为它的庇佑,一棵松才得以劫后余生? 生物资源植物植被以亚高山草甸为主,建群种主要为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菊科等次之。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为华北亚高山草甸保存最好的区域之一。由于 本区位于东北、华北、内蒙古三大植物区系交汇地带,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每 平方米种子植物达25种以上,区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的药用植物8种以及白鹤、黑鹤、大鸨、大天鹅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20种,为我国中温型森林草原地带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 动物在红松洼草原,你会看到一种独特的风景,这就是由几百头自由觅食的牦牛组成的流动风景线。 牦牛在青藏高原比较常见,但在北方草原看到这样大群放养的牦牛,那就十分稀罕了。从体形上看,牦牛没有普通黄牛个头大,但毛长,纯黑如缎。最富特征的是它的尾巴,与马尾相似,是散开的, 像道士手中的拂尘。 红松洼引进牦牛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最初从青海引进来3头,经过放养实验,证明这些牦牛耐寒冷,耐粗饲,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经济效益好。后来,一下子从青海买回来260多头,经过近20年的繁衍生息,在塞北这块土地上降生的牦牛已经有数千头了。 这些牦牛给红松洼草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无论是繁花怒放的盛夏,还是大雪纷飞的严冬,在莽莽草原的托举下,在湛湛蓝天的衬托下,黑珍珠一样的牦牛,永远是那样的悠闲沉稳,永远是那样的宠辱不惊,永远是那样的刚健强毅。成为红松洼草原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人。 绿色能源风景线 。 风力发电红松洼属于草原生态自然保护区,缺少引入注目的森林。然而,近年来这里却矗立起另一种“森林”,这就是由一排排巨大风机组成的风机发电场。 红松洼的高海拔和无遮无挡的平坦地貌,简直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风库”。新世纪之初,这里陆续竖起了 一架架拔地而起的风机,构成了一道绿色能源风景线。旋转着的巨大风机,使红松洼草原有了高度,也有了灵性,成为红松洼旅游新的看点。 原上的野花漫山遍野,五彩缤纷,有开也有谢;而高高耸立的风机,却一年四季矗立在那里,随风旋转,周而复始,既源源不断地产生能源,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点缀在绿草繁花中的风机,那是柔美和壮美的完美结合;映衬着朝霞夕晖的风机,那是如诗如画的一种境界;即使是白雪皑皑、万物萧条的冬季,只要看到风机那伟岸、旋转着的雄姿,就会使人油然而生一种自强不息的豪气和壮美。 旅游资源红松洼牧场风景区位于围场县西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镇,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这里风力资源丰富.建有规模风力发电场一外.这里还饲养着耗牛,独具特色.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候凉爽,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5°C。红松洼面积110万亩,草原面积2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8%,是我县北方较大的草原风景区.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水草丰美,是一处新兴的旅游胜地。这里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汇地带,地形结构和植被复杂。山地高原交相呼应;丘陵曼甸连绵起伏;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森林草原交错相连。尤其是浩瀚的林海与大面积天然草原浑然一体,优美壮观。满、蒙、汉三民族人民聚居在一起,文化相互交融,民族风情浓厚。可以品尝满蒙风味的饮食,参与满蒙民族的民俗活动,开展民族风情旅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