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韦钰 |
释义 |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教科文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原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原东南大学校长。 中文名:韦钰 国籍:中国 民族:壮族 出生地:广西桂林 出生日期:1940年5月 职业:教育 中国工程院院士 毕业院校:南京电子工程系 主要成就:1985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加拿大康戈迪亚大学荣誉博士 代表作品: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个人简历196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毕业。研究生文化。1981年获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电子学博士学位和波歇尔奖章。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后任南京工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任南京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1985年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1986年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1986年8月任东南大学校长。1988年9月任全国妇联副主席。1993年6月任国家教委副主任,9月当选七届全国妇联副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3月任教育部副部长。1988年获得加拿大康戈迪亚大学荣誉博士。长期从事电子学和生物电子学研究,在生物医学成像理论、金属无损检测理论技术,特别是超声成像方面取的成果,使用计算技术的超声回波探伤系统,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11.5被授予中国科协荣誉委员。 个人履历1940年出生的韦钰,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这使得韦钰的人生从一开始就与“第一”结了缘。“我们是新中国第一批少先队员,第一批射击队员,第一批航模队员……”她笑着说,1956年,作为南师附中的学生,她到东南大学听刚从美国回来的两个教授做报告,其中提到电子学既有理又有工,特别有挑战性,很有前途。结果她第二年就报考了南京工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61年大学毕业的韦钰,受益于陈毅的“高教61条”,毕业后被选拔为本校的电子工程系在职研究生,不仅成为新中国大规模正式培养的第一届研究生,也成为当时唯一完整完成全部研究生培养过程而毕业的研究生。在经历了10多年的蛰伏苦闷期, 1978年,她赶上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出国潮。当年全国首次选拔100名留学人员,50名去美国,50名去德国,她有幸成为去德国留学的50名留学生之一。 回国后,她的研究由电子学转向国内还没有人做的生物分子电子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学科。她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分子与生物电子学实验室,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生物电子学”博士点。 1986年,韦钰开始担任东南大学校长,那一年,她还不到47岁,是当时我国第二位重点大学的女校长。 在中国打开远程教育大门 韦钰突出的科研成果,非凡的行政魄力,1993年韦钰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有专业背景的她为中国打开了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大门。 1994年,到世界银行开会的韦钰,听说了“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新事物。搞电子出身的韦钰敏感地感到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久,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就形成了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建议报告报批,开始着手打造“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对培养人才和中国整个网络事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是韦钰在教育部任职期间利用远程教育惠及边远地区方面所做的另一个有益尝试。为了改变偏远山区的教育,韦钰辗转筹措资金,得到了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开始挑选了30个广西农村女教师到北京接受为期20天的远程教育培训。结果这些来时连打字都不会的女教师不仅学会了打字和接收卫星传播的课程信号,现代化的技术还让她们变得自信而大方。投资方因此追加资助10000名计划的名额,同时,国家也在地方增设了农村教师培训计划。 这项工作在国际上影响非常大,韦钰因此获得了“联合国特殊贡献奖”,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60年做出贡献的60位女性”。 2002年,从教育部副部长岗位退下来之后,韦钰一直在倡导“做中学”项目。韦钰告诉记者,“做中学”是一项着眼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合格公民而启动的教育改革项目,主要是在幼儿园和小学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学习和科学教育。 工作经历1、1985.9至1986.12 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兼生物医学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2、1987.12至1988.5 任南京工学院院长 3、1988.6至1993.11 任东南大学校长 4、1993年至2002年 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 5、现任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科教文委副主任等职。 学术经历1、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无线电工程系 2、1965年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研究生毕业 3、1979年赴西德留学,1981年获西德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4、获美、英、加、日,港、澳等八校名誉博士 5、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学术领域1、研究“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内涵、评价并参与“做中学”推广工作; 2、主持中国儿童情绪库的建立; 3、研究中国儿童气质、性格分类和教养的关系。 博客部长第一人65岁的韦钰被网民称为“中国博客部长第一人”。这位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电子学院士,已经有了两年的“博”龄。儿童成长、青年发展、“海归”未来、教育不公等等都是韦钰“博客”的主题。 韦钰的“博客”立即吸引了网民的热烈回应,追贴数量节节攀升。一位年轻的网民回应道:我们是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一代,从小接受的知识只和考试有关,缺乏创新意识和精神。真希望小弟小妹们补上这一课。 另一位网民说:我十分赞成您谈到的创新文化。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自由地发挥自已的长处的环境,让我们去创造。也有网民表示:希望韦院士把建议部分更具体化,提出实施的具体方案和审核标准…… 韦钰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博客”为所有的人提供了平等发表意见的空间,她喜欢这种民主的单纯的方式,也希望和网民争论问题。“我的年龄已不适合我再进行什么科学研究,但我很高兴找到‘博客’这种形式,把自己的知识回馈社会,这是一种快乐。”韦钰说。 教育观点“我们目前的教育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现实。”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科教文委副主任韦钰院士呼吁,从娃娃开始抓创新文化建设。她建议政府修订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从幼儿园开始设立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把科学课列为小学的核心课程。 韦钰说,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然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民组成,但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状况下,很多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在儿童时期已经被消磨殆尽。到大学阶段,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这是很可怕的。“只有能力特别强的、‘压不垮’的极少数人可以脱颖而出,这样下去,创新型国家如何建成?” 我国教育部和科协在2001年发起了类似的科学教育改革——“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即在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学习和教育。韦钰正是该项目的大力推动者,她说,实践四年多来,在百余所学校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然而从整体上看,认识没有统一,在国家标准制订、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上可以说还没有入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韦钰建议,国家要设立专项研究基金,支持对教育的科学研究,建立科学的教育科研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科学研究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科学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把普及脑科学知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系列;修订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从幼儿园开始设立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把科学课列为小学的核心课程。 相关荣誉在发展中国生物电子学和建立分子电子学学科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系统和重要的贡献。获得国内第一批生物组织的微波CT、超声CT、衍射CT和B/A非线性参量断层图象。在国际上首先系统阐明分子器件和分子计算系统的基本特征,并率先采用分子器件分子设计的方法。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在分子组装技术和应用方面获得多项奖励,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方面也做出重要贡献,是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发起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明天小小科学家”项目的发起人之一,对青少年辅导员和青少年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