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释义 | 成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形容由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尚不全面,故不识事物其真正本质;微画雕《不识庐山真面目》取苏轼《题西林壁》诗意,用图像化方式来刻画出从正面、侧面;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所以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成语成语资料【拼音】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解释】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结构】复句式成语 【年代】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fail to see the truth about a person or a matter 【成语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 成语辨析正音:庐,不能读作“hù”。 辨形:庐,不能写作“沪”。 成语出处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成语示例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不识庐山真面目!——郭小川《万里长江横渡》诗 古诗出处《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微画雕简介《不识庐山真面目》取苏轼《题西林壁》诗意,用图像化方式来刻画从正面、侧面;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无法辨认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的缘故。游山如此,为人处事也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才对。 基本信息【名称】不识庐山真面目 【材质】掘性高山石 【规格】20.0×13.0×9.0㎝ 【技法】微画雕 【作者】初山 【年代】1989年 【编码】S052 作品赏析微画雕《不识庐山真面目》取苏轼《题西林壁》诗意,用图像化方式来刻画从正面、侧面;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苏轼 《题西林壁》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庐山,山体呈椭圆形,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画面展现: 远处看庐山,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近处看庐山.始知匡庐奇秀甲天下;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正面看庐山,如九叠屏风;高处看庐山,变化多姿;低处看庐山,魅力无穷…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呵!所以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只是局部,这必然带有片面性。其实,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道理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作者简介初山,曾用名邵山,出生于福州马尾朏头村,现已退休居福州市鼓楼区。 八十年代开始便致力于微观雕刻艺术的研究,走出一条用现代画技巧来表现文化、历史、社会、人生和科普知识的初山微画雕技法。题材广泛,寓意深刻,每个作品都流露出鲜明的个性。其作品文化底蕴深厚,深受艺术爱好者推崇和喜爱。 近期作品有《神女雕》、《三山缱绻几千秋》、《岁月雕》、《阿房宫雕》、《奇险天下数华山》和《雾里月里看峨眉》等。(详见初山_百度百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