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危险源辨识
释义

定义

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不但包括对危险源的识别,而且必须对其性质加以判断。

辨识依据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重大危险源的分类

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

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

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按以下4类物质的品名(品名引用GB12268-1990《危险货物品名表》)及其临界量加以确定。

a) 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1。

表1 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序号 物质名称 生产场所临界量,t 贮存区临界量,t

1  雷(酸)汞  0.1  1

2  硝化丙三醇  0.1  1

3  二硝基重氮酚  0.1  1

4  二乙二醇二硝酸酯  0.1  1

5  脒基亚硝氨基脒基四氮烯  0.1  1

6  迭氮(化)钡  0.1  1

7  迭氮(化)铅  0.1  1

8  三硝基间苯二酚铅  0.1  1

9  六硝基二苯胺  5  50

10  2,4,6-三硝基苯酚  5  50

11  2,4,6-三硝基苯甲硝胺  5  50

12  2,4,6-三硝基苯胺  5  50

13  三硝基苯甲醚  5  50

14  2,4,6-三硝基苯甲酸  5  50

15  二硝基(苯)酚  5  50

16  环三次甲基三硝胺  5  50

17  2,4,6-三硝基甲苯  5  50

18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  5  50

19  硝化纤维素  10  100

20  硝酸铵  25  250

21  1,3,5-三硝基苯  5  50

22  2,4,6-三硝基氯(化)苯  5  50

23  2,4,6-三硝基间苯二酚  5  50

24  环四次甲基四硝胺  5  50

25  六硝基-1,2-二苯乙烯  5  50

26  硝酸乙酯  5  5

b) 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2。

表2 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序号  物 质 名 称  生产场所临界量,t  贮存区临界量,t  类型

1  乙烷  2  20  闪点<28℃的液体

2  正戊烷  2  20  闪点<28℃的液体

3  石脑油  2  20  闪点<28℃的液体

4  环戊烷  2  20  闪点<28℃的液体

5  甲醇  2  20  闪点<28℃的液体

6  乙醇  2  20  闪点<28℃的液体

7  乙醚  2  20  闪点<28℃的液体

8  甲酸甲酯  2  20  闪点<28℃的液体

9  甲酸乙酯  2  20  闪点<28℃的液体

10  乙酸甲酯  2  20  闪点<28℃的液体

11  汽油  2  20  闪点<28℃的液体

12  丙酮  2  20  闪点<28℃的液体

13  丙烯  2  20  闪点<28℃的液体

14  煤油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15  松节油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16  2-丁烯-1-醇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17  3-甲基-1-丁醇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18  二(正)丁醚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19  乙酸正丁酯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20  硝酸正戊酯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21  2,4-戊二酮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22  环己胺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23  乙酸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24  樟脑油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25  甲酸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26  乙炔  1  10  爆炸下限≤10%气体

27  氢  1  10  爆炸下限≤10%气体

28  甲烷  1  10  爆炸下限≤10%气体

29  乙烯  1  10  爆炸下限≤10%气体

30  1,3-丁二烯  1  10  爆炸下限≤10%气体

31  环氧乙烷  1  10  爆炸下限≤10%气体

32  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物  1  10  爆炸下限≤10%气体

33  石油气  1  10  爆炸下限≤10%气体

34  天然气  1  10  爆炸下限≤10%气体

c) 活性化学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3。

表3 活性化学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序号 物质名称 生产场所临界量,t 贮存区临界量,t

1  氯酸钾  2  20

2  氯酸钠  2  20

3  过氧化钾  2  20

4  过氧化钠  2  20

5  过氧化乙酸叔丁酯(浓度≥70%)  1  10

6  过氧化异丁酸叔丁酯(浓度≥80%)  1  10

7  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浓度≥80%)  1  10

8  过氧化异丙基碳酸叔丁酯(浓度≥80%)  1  10

9  过氧化二碳酸二苯甲酯(盐度≥90%)  1  10

10  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浓度≥70%)  1  10

11  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浓度≥80%)  1  10

12  过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浓度≥80%)  1  10

13  2,2-过氧化二氢丙烷(浓度≥30%))  1  10

14  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丙酯(浓度≥80%)  1  10

15  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  1  10

16  过氧化甲乙酮(浓度≥60%)  1  10

17  过氧化异丁基甲基甲酮(浓度≥60%)  1  10

18  过乙酸(浓度≥60%)  1  10

19  过氧化(二)异丁酰(浓度≥50%)  1  10

20  过氧化二碳酸二乙酯(浓度≥30%)  1  10

21  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浓度≥77%)  1  10

d) 有毒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4:

表4 有毒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序号  物 质 名 称  生产场所临界量,t  贮存区临界量,t

1  氨  40  100

2  氯  10  25

3  碳酰氯  0.30  0.75

4  一氧化碳  2  5

5  二氧化硫  40  100

6  三氧化硫  30  75

7  硫化氢  2  5

8  羰基硫  2  5

9  氟化氢  2  5

10  氯化氢  20  50

11  砷化氢  0.4  1

12  锑化氢  0.4  1

13  磷化氢  0.4  1

14  硒化氢  0.4  1

15  六氟化硒  0.4  1

16  六氟化碲  0.4  1

17  氰化氢  8  20

18  氯化氰  8  20

19  乙撑亚胺  8  20

20  二硫化碳  40  100

21  氮氧化物  20  50

22  氟  8  20

23  二氟化氧  0.4  1

24  三氟化氯  8  20

25  三氟化硼  8  20

26  三氯化磷  8  20

27  氧氯化磷  8  20

28  二氯化硫  0.4  1

29  溴  40  100

30  硫酸(二)甲酯  20  50

31  氯甲酸甲酯  8  20

32  八氟异丁烯  0.30  0.75

33  氯乙烯  20  50

34  2-氯-1,3-丁二烯  20  50

35  三氯乙烯  20  50

36  六氟丙烯  20  50

37  3-氯丙烯  20  50

38  甲苯-2,4-二异氰酸酯  40  100

39  异氰酸甲酯  0.30  0.75

40  丙烯腈  40  100

41  乙腈  40  100

42  丙酮氰醇  40  100

43  2-丙烯-1-醇  40  100

44  丙烯醛  40  100

45  3-氨基丙烯  40  100

46  苯  20  50

47  甲基苯  40  100

48  二甲苯  40  100

49  甲醛  20  50

50  烷基铅类  20  50

51  羰基镍  0.4  1

52  乙硼烷  0.4  1

53  戊硼烷  0.4  1

54  3-氯-1,2-环氧丙烷  20  50

55  四氯化碳  20  50

56  氯甲烷  20  50

57  溴甲烷  20  50

58  氯甲基甲醚  20  50

59  一甲胺  20  50

60  二甲胺  20  50

61  N,N-二甲基甲酰胺  20  50

贮存区重大危险源

贮存区重大危险源的确定方法与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基本相同,只是因为工艺条件较为稳定,临界量数值较大,具体数值见表1~表4。

危险源辨识的范围

1.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的活动;

2.工作场所设施;

3.正常、非正常运行以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