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网络社会生态学 |
释义 | 《网络社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学、数学、运筹学、系统论和环境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来分析网络社会的生态学属性和本质性规律,旨在通过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分析网络社会较为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版权信息书 名: 网络社会生态学 作 者:张真继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ISBN: 9787121070617 开本: 16 定价: 38.00 元 内容简介《网络社会生态学》系统地提出并研究了网络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生态系统进行有机的结合,构建了完整的网络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深入研究了网络社会各组成因素的生态学结构、生态学属性、运行机制,并借助数学和系统科学的知识构建理论模型,提出生态预测模型并研究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网络社会生态学》可以为网络社会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决策者们提供新启示、新方法和新思路,以推进网络社会生态研究方面的学术发展,并确保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社会的健康、和谐及有序的发展。《网络社会生态学》还面向包括网民、企业在内的网络社会参与者,使其更加理性地认识网络社会,从而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并从中获取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录第1篇总论 第1章绪论 1.1网络社会概述 1.1.1网络社会的概念 1.1.2网络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 1.1.3网络社会与传统社会的联系 1.1.4网络社会的特征 1.2网络社会的发展历程 1.2.1混沌发展时期 1.2.2Internet时代 1.3网络社会生态学 1.3.1生态学的引入 1.3.2网络社会的生态相似性 1.3.3网络社会生态学 第2章网络社会的现象和问题 2.1网络社会的政治现象 2.1.1网络社会政治的纵向分析 2.1.2网络社会政治的横向分析 2.2网络社会的经济现象 2.2.1网络社会的经济特征 2.2.2网络社会的经济结构 2.2.3网络经济的发展 2.3网络社会文化 2.3.1网络文化的特征 2.3.2网络社会文化的新兴现象 2.3.3网络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 2.4网络社会的问题 2.4.1网络社会问题的表现 2.4.2网络社会问题的要素和本质 2.4.3网络社会问题的特征 第3章生态学基础理论 3.1个体生态学基本原理 3.1.1环境与环境因子 3.1.2环境作用的特征 3.1.3限制因子 3.2种群生态学基本原理 3.2.1种群的概念 3.2.2种群数量变动 3.2.3种群的种内关系 3.3群落生态学基本原理 3.3.1生物群落的结构 3.3.2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 3.3.3生物群落的演替 3.4生态系统基本原理 3.4.1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3.4.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参考文献 第2篇结构与属性 第4章网络社会的生态学结构 4.1网络社会结构的概述 4.2网络社会的资源 4.2.1网络社会资源的发展历程 4.2.2网络社会资源的结构 4.2.3软/硬件技术资源的特点和现状 4.2.4信息资源的特点和现状 4.2.5服务资源的特点和现状 4.3网络社会的群体 4.3.1网络社会群体的结构 4.3.2网络社会的个体 4.3.3网络社会的种群 4.3.4网络社会的群落 4.3.5网络社会群体的互动形式 4.4网络社会的环境 4.4.1网络社会环境的结构 4.4.2网络社会的政策环境 4.4.3网络社会的法律环境 4.4.4网络社会的经济环境 4.4.5网络社会的人文环境 第5章网络社会资源的生态学属性 5.1网络社会软/硬件技术基础资源的生态学属性 5.1.1共生性 5.1.2新陈代谢性 5.1.3限制因子的转移 5.2网络社会信息资源的生态学属性 5.2.1网络社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 5.2.2资源共享性 5.2.3生态平衡性 5.2.4适应性 5.2.5抽取性 5.3网络社会服务资源的生态学属性 5.3.1交互性 5.3.2多样性 5.3.3个性化趋势 第6章网络社会群体的生态学属性 6.1网络社区概述 6.1.1网络社区的特点 6.1.2网络社区的功能 6.2网络社会群体的生态学属性 6.2.1生命周期 6.2.2密度效应 6.2.3交互效应 6.2.4极化效应 6.3网络与现实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6.3.1积极影响 6.3.2消极影响 6.3.3互动关系 6.4网络社会企业群体的生态学属性 6.4.1竞争性与合作性 6.4.2适应性与多样性 6.4.3开放性与自组织性 第7章网络社会环境的生态学属性 7.1网络社会环境的稳定性 7.1.1稳定与动态平衡 7.1.2法律和政策方面 7.1.3经济发展水平方面 7.1.4文化方面 7.2网络社会环境的动态发展性 7.2.1物质生产环境 7.2.2经济环境 7.2.3政治环境 7.2.4文化环境 7.3网络社会环境的自我调节性 7.3.1负反馈与自调节 7.3.2经济方面 7.3.3政治方面 7.3.4文化方面 7.4网络社会环境的放大效应 7.4.1正反馈和放大效应 7.4.2经济要素 7.4.3政治要素 7.4.4文化要素 7.5网络社会环境的开放性 7.5.1开放性的主要特征 7.5.2政策层面 7.5.3法律层面 7.5.4文化层面 参考文献 第3篇机制与模型 第8章网络社会演化机制 8.1网络社会演化概述 8.1.1网络社会演化的概念 8.1.2网络社会演化的形式 8.1.3网络社会演化的自然法则 8.2网络社会演化的核心驱动力 8.2.1科技驱动力 8.2.2利益驱动力 8.3网络社会演化的影响因素 8.3.1网络社会主体 8.3.2网络社会运行环境 8.4网络社会资源的协同演化 8.4.1Internet的民用化 8.4.2Web技术发展推动Internet变革 8.4.3Internet商业化带动信息、技术的发展 8.5网络社会群体的协同演化 8.5.1组织与网民之间的协同演化 8.5.2群体与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的协同演化 8.5.3技术群体与技术资源的协同演化 8.5.4企业信息化与网络社会的协同演化 8.6网络社会环境的协同演化 8.6.1网络社会环境的特征 8.6.2网络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协同演化 8.7网络社会演化趋势 8.7.1网络社会演化的多极性 8.7.2网络社会演化过程和趋势 第9章生态位分离共存模型 9.1生态位理论 9.1.1生态位的内涵 9.1.2生态位的数量指标 9.1.3生态位参数的测度 9.2信息生态位理论 9.2.1信息生态位的维度 9.2.2信息生态位的宽度 9.2.3信息生态位的形成 9.2.4信息生态位的变化 9.3生态位分离共存机制 9.3.1共存原理 9.3.2分离机制 9.4生态位构建模型 9.4.1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9.4.2生态位进化动量模型 9.4.3集群生态位分离共存模型 第10章网络社会生态系统企业群落的生命周期模型 10.1网络社会企业群落是传统社会企业群落发展的延续 10.1.1企业群落的发展阶段 10.1.2企业群落发展的轨迹 10.1.3网络社会环境下企业群落的发展 10.2网络社会企业群落动态发展路径 10.2.1网络社会企业群落的构成 10.2.2网络社会企业群落的动态发展 10.2.3企业群落发展不同阶段的群落多样性特征 10.3企业群落形成阶段 10.3.1企业群落形成阶段模型 10.3.2企业适应群落形成阶段的策略 10.3.3国家针对群落形成阶段的调控 10.4企业群落成长阶段模型 10.4.1成长阶段群落中种群内模型 10.4.2成长阶段群落内种群间的作用模型 10.4.3成长阶段企业群落的适应 10.4.4国家对群落成长阶段的调控 10.5企业群落成熟阶段 10.5.1成熟阶段基于理想食物链的群落规模模型——生态学模型 10.5.2成熟阶段基于随机相互作用的群落规模模型 10.5.3基于食物网的网络种群数量模型 10.5.4企业适应群落稳定阶段的策略 10.5.5国家对群落稳定阶段的调控 10.6企业群落衰退阶段 第11章网络社会生态平衡模型 11.1生态平衡理论 11.1.1网络社会生态系统概念 11.1.2网络社会生态平衡理论的内涵 11.2生态平衡调控 11.2.1生态失衡 11.2.2调控手段 11.3生态平衡模型构建 11.3.1星形结构群体模式 11.3.2网状结构群体模式 11.4企业集群生态平衡条件 参考文献 第4篇应用 第12章网络社会生态学的应用 12.1电子商务生态位分析 12.1.1构建电子商务生态位维度体系 12.1.2电子商务网站进化预测模型 12.1.3实例分析 12.2围绕阿里巴巴集团的电子商务企业群落关系与策略分析 12.2.1电子商务企业及电子商务企业群落 12.2.2电子商务群落的企业个体——阿里巴巴集团 12.2.3阿里巴巴集团所在的电子商务企业群落的分析 12.2.4电子商务企业群落的策略发展分析 12.3虚拟企业集群生态平衡分析 12.3.1生态学属性 12.3.2集群生态系统 12.3.3实例分析 参考文献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