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网络观光团 |
释义 | 网络观光团,通常是指某网站或者论坛的网友自发组织的网络观光团体,只要看到有趣的、震撼的、有争议的内容,他们就会一呼百应,群起而观之,并在被观赏对象那里留下来访的痕迹。网络观光团不仅仅是到此一游的网络衍生,网友在表达关注的同时,还往往会表达对某网络事件或批判或支持或不屑等诸多复杂的态度。网络观光团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现象。 基本介绍如今,在浏览一些热门帖子和视频的时候,常可以看到有网友留言“天涯观光团”、“猫扑观光团”、“豆瓣观光团”等字样。所谓“××观光团”通常指某网站或者论坛的网友自发组织的网络观光团体,只要看到有趣的、震撼的、有争议的内容,他们就会一呼百应,群起而观之,并在被观赏对象那里大笔一挥留下痕迹。不过,网络观光团不仅仅是到此一游的网络衍生,网友在表达关注的同时,还往往会表达对某网络事件或批判或支持或不屑等诸多复杂的态度。网络观光团正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现象。 发展过程诞生背景网络观光团这一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的产生,“玩命”认为这是中国看客文化的一种网络体现。中国人向来是喜欢看热闹的,马路上只要有人喊一嗓子“呦,有人打架了”,保证立即能招来一堆看客过去。网络观光只不过是将这种吆喝放到了网络这个更加发散的平台上,形成了更有组织、更有规模、更有纪律的看客团队。 形成过程从最初“木子美”的出名到“芙蓉姐姐”的走红,再到“艳照门”的轰动,我们不难发现网络上原本就活跃着众多“游客”。只不过原来网友是以“散客”的形式在网络世界里“游览观光”,而如今,这些散客的浏览行为逐渐演变成了组团浏览的集体行为。 具体地说,“网络观光团”是一种网友自发组织起来的、松散的、非正式的虚拟网络群体,因其行为模式酷似旅游观光团而得名。通常,一个“网络观光团”是这样形成的:当某位网友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令人震惊的,或有争议的网络新闻、博客文章、论坛帖子或网络视频后,在某个论坛上(天涯、猫扑、校内等)或即时通讯群组中(QQ群或MSN群)发出召集信息,并附上链接地址,号召更多的网友前去浏览。目前,根据组团不同地点形成了“天涯观光团”、“猫扑观光团”和“豆瓣观光团”等3个著名的“网络观光团”,其成员被称为团友。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网络观光团”通过团友留言的形式体现团体的存在。 研究发现,最早明确提出成立“观光团”的是作者“一江水”。2007年11月6日,“一江水”发表了一篇题为《小城11月上旬博客观光团报名处》的文章,目的是组织网友集体访问其定期推荐的天涯部落版的“小小城市”中的博客。此后,陆续、频繁地组织网友观光的行为出现于2008年1月天涯网的娱乐八卦版。到了2月份,大量以“天涯观光团”署名的留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开始有网友询问“什么是天涯观光团”。 有人认为,“豆瓣网的观光团”始于2008年2月17日成立的“当时我震惊了”小组。该小组已达39124 人。其留言内容基本上是表示“震惊”之意,但是其留言并没有统一的格式。关注的内容比较单一,组织性也比较差。其行为虽具有某些观光团的特质,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观光团”。正式的“豆瓣观光团”创建于2008年12月1日,目前团员已达15131 人,有自己的团规:“远离国事、远离政治、远离宗教、远离色情、远离脏话”和统一的留言格式(详见后文)。他们已形成3种组团方式:在豆瓣网内组建观光小组、建立即时通讯群组(MSN群和QQ群)、在其他网站(校内、百度、天涯、51网、网易、腾讯、YOUTUBE、土豆网、饭否网、开心网等)开设“豆瓣观光团”帐号。 观光团详解观光对象要想入观光团的法眼,照豆瓣观光团的说法,需是牛B、2B、装B事件,按我的理解,则是囧物、雷事、极品男女。总之那些淹没在日常生活 尘埃中的人和事,就让他们死去吧,必须是超出日常生活体验甚至是人类想象极限的事物,才能稍稍挑逗团员的神经。 观光内容从三个观光团的口号可以看出,他们主要关注网络上一些超出经验范围以外的一些事件或言论。特别是娱乐八卦事件。天涯观光团更多出现在土豆等视频分享网站上,对一些自拍视频或艺人进行嘲讽。而一些特殊群体,比如以非主流自居的blog和社区,相貌出奇的男同性恋者等也容易引发观光团围观。新闻事件,以比如冰岛破产在引发网友议论的同时,也出现了观光团的大讨论及回帖。另一方面,对其所在社区的批评言论也容易引起以观光团为明的集体围攻。近期引起观光团围攻的事件就是一篇名为《中国网名发起“团购”冰岛》的新闻报道。三大观光团纷纷现身。 观光形式任何浏览过被观光团关注帖子的人都很容易发现。观光团很注意回帖的形式,一些观光团还对回帖内容和组成的页面形式作出了规定。以豆瓣观光团为例,规定的常用的回帖内容为:豆瓣观光团前来围观,豆瓣观光团到此围观并纷纷讨论。(可以加上您的创意),豆瓣观光团表示对此次事件负责,豆瓣观光团成员XX从XX发来贺电,豆瓣观光团前来围观,在豆瓣观光团面前,一切都是尘埃 。 当然团员可以自己定义回帖内容,但必须遵守的规范则是尽量保证整个回帖页面出现以团名为主语的不断重复的回帖内容,以达到在形式上的统一。通常称为“保持队形”。 成员态度成员态度体现更多是以一种集体重复内容来获得铺天盖地般的效果。对所围观主题本身并不发表过多评价。其形式像极了真正意义上的观光团,一起来,在相同的地方拍照留恋,更多评价探究。网络观光团通常就是以一哄而上,迅速消失的形式来表达态度的。对一个事件的评价通常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达到数十页的回帖。 网络观光不仅是到此一游 在越来越多的网友自发地组织起各种网络观光团时,当越来越多的帖子的留言区域出现网络观光团的足迹时,网络观光团这种网络到此一游的形态已经被赋予了更多深层的含义。 网络观光不仅仅是猎奇、凑热闹、表达存在和关注的一种形式,它同时也在表达观光成员的某种态度。 网络是个放大器,它常可以将生活中人所隐藏的欲望、弱点放大,形成某种荒诞的东西,这从如今网络上泛滥的跪求富婆包养帖、炫富帖、征友征婚帖、艳照帖中可见一斑。而网络观光团所选取的观光对象常常就是这些超出常理之外的荒诞的网络事件,如豆瓣观光团所言,观光团的宗旨就是关注所有网络牛事、雷事和极品事。 在观光的同时显示“一种通过围观来表达的判断”,“玩命”这样解释观光的意义。他告诉记者,“天涯观光团”这五个字所要表达的,有时候是赞扬,有时候是批评,有时候甚至是一言不发地将之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通过众网友目光的灼烧,从而让被关注者产生某种自省。“玩命”举了几个例子,像最近很红的泼妇为吃鱼翅在地上打滚的视频,天涯观光团就留下了大量的足迹,表达自己惊诧和否定的态度。 著名观光团介绍目前,三个最著名的网络观光团是天涯观光团、猫扑观光团、豆瓣观光团。 豆瓣观光团:豆瓣观光团是豆瓣网络上一群迷离扑朔整到处留言的人的名号。 天涯观光团:网络用语。“天涯”是指“天涯社区”。但天涯观光团的主要都是娱乐八卦版的童鞋(谐音:同学,网络用语)。八卦版上一旦有很雷人的帖子时,那群人就蜂拥而至,都以“天涯观光团”留名。当然还包括了网络上面一些很红,或者同样很雷的帖子,大家也会以天涯观光团的名义留言。天涯观光团的出现就如同一个被雷到的标志一般。 比较观光团的出现可能和2006红极一时的“铜须先生”事件有关,mop网民在人肉搜索铜须先生的过程中,组成了团队。但真正以有组织的形式(建立QQ群,利用猫扑发布集体行动公告,提出观光团口号),以“Mop观光团”在社区里回帖却出现在2008年。从2008年3月观光团的公告中可以看到,这个网络群具有9个QQ群,并且已经人满为患,加入还需要审核。同时在新浪开设了拥有了自己的贴吧。 相比mop观光团,天涯观光团最早更多针对是社区内的帖子。百度百科的简短解释说“天涯观光团”主要都是“娱乐八卦”、“八卦江湖“两个版的网民。一旦这两个版中出现“很雷人的帖子,那群人就蜂拥而至,都以‘天涯观光团’留名。”但从现在天涯观光团的发展来看,这个团体已经成为集体行动最快的团体。被观光团青睐的帖子后边最快出现的通常是天涯观光团。但对天涯观光团最早的出现却难寻迹象。 豆瓣观光团的出现和豆瓣上比较新的一些小组有密切的关系,问及身边一些团员。一致说组团最早都是从加入“当时我就震惊了”小组开始的。这个小组建于2008年2月,一个月后以“豆瓣观团”为名的小组建立。其后,在7月和12月又分别有两个同名小组建立。 相对于天涯观光团含蓄的观光留言,豆瓣观光团则使用了更直观的方式。豆瓣观光团常常用“在豆瓣观光团面前,一切都是尘埃”、“豆瓣观光团到此围观并纷纷流下激动的眼泪”、“豆瓣观光团到此围观楼主并表示震惊”、“豆瓣观光团到此围观并表示火星”、“豆瓣观光团表示对此次事件负责”等固定的留言格式来表达态度。 社会影响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首先,从上述“网络观光团”的信息传播流程来看,它是一个具有加速度的信息传播过程,它的传达率具有几何倍数增长的可能性。其次,在这一信息传播过程中每个网友拥有同等的传、受信息的权利和同等的使用网络进行再传播的可能性。而这种媒介的使用,使得任何一个普通的网络用户都可能产生以往只有广播、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专业传播者才能产生的强大影响力,从而加快了信息的传播。然而,鉴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古老的传播规律,这种“网络观光团”极有可能偏助负面信息的传播,放大了信息总量中负面信息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注意力资源浪费。 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场观光团与散客形式浏览最大差别就在于散客的留言是杂乱的,好似七嘴八舌的议论。而观光团的留言形式整齐,内容趋向一致,犹如众口一词,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话语力量。以“豆瓣观光团”围观新闻《中国网友发起“团购冰岛”行动》 为例。在655条留言中,观光团留言共279条,占42.6%。从2008年10月14日到2009年4月23日 共历时191天,55.2%的留言汇聚在前10天。留言格式基本上是以下5种形式:“豆瓣观光团”前来(文明、继续……)围观;“豆瓣观光团”对此次事件表示(遗憾、震惊、慰问、对此事负责……);“豆瓣观光团”拍照留念;“豆瓣观光团”到此一游;“豆瓣观光团”成员××(网名)从××(网站、或地名)发来贺电,统一的留言格式犹如旅游团整齐的队形。在时间维度,使原本历时的观光足迹以网络文本形式得以共时的再现;在空间维度,将分布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网友分散的话语汇聚到一个特定的网络空间内,以团体的名义发声,格式化的简单言语表明了赞扬、否定、震惊等鲜明的立场,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加深了媚俗趣味倾向根据研究,“网络观光团”现象最早诞生于天涯论坛的娱乐八卦版,这使得“网络观光团”行为带有与生俱来的媚俗猎奇倾向。通过对天涯论坛中观光召集帖所推荐的“景点”进行分析发现,观光团导游们推荐的内容集中在:个人隐私、荒诞怪异、色情暴力、狂人怪语等类型的景点,用当今最流行的网络语言来概括则是——“雷人”、“囧事”。此外,从“豆瓣观光团”的团规也不难看出其追求娱乐性的单一目标。因而,“网络观光团”的行为进一步加深了自互联网普及以来一直未能克服的媚俗信息泛滥问题。鉴于“网络观光团”的快速传播过程,极可能使大量低价值,甚至是无价值的信息充斥网络间。由过多的媚俗信息构建出的媒介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将与真实社会产生巨大差异。这种诞生于观光团高围观率的热点问题往往不是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更不是重要的社会问题。 发展趋势当前“网络观光团”尚处于成长期阶段,无论是网民还是研究者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其快速传播的特性,传播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信息;另一方面则应通过适当的议程设置进行“观光”引导,避免其媚俗趣味和侵犯他人隐私的不良倾向,使其能够成为和谐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在茫茫的网络信息海洋中,观光团不但为网友提供了信息导览服务,还满足了其群体归属感的需要。因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和个体日益依赖网络交流的社会中,“网络观光团”文化无疑将会继续蓬勃发展。一旦具有旅游集散中心性质的专业观光团网站面世,将目前分散在各著名网站麾下的观光团汇聚一堂,那么,“网络观光团”的发展将会出现一次质的飞跃。专业观光团网站出现的意义在于它不但能构建一个快速传播信息渠道,而且能汇聚大量的注意力资源,以及由此形成一个强大的舆论场。如果说谷歌和百度网站汇聚了主动搜寻信息的人,专业博客网站汇集了想表达自己思想的人,那么,专业观光团网站汇集的则是网络看客,它们拥有当今最稀缺的资源之一——注意力。因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专业观光团网站将会在互联网发展史上写下重要的一笔。 社会评论网络观光团的出现会否像“人肉搜索”一样引发道德和法律的为题还有待观察。但就其缘起,关注点和出现形式来看,这样的网络集体行为似乎已经向有组织化的“网络暴民”发展的趋势得更近一步的研究。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集体行为,也可以成为研究各社区间互动的一个例子加以注意。 社会问题方兴未艾的网络团体观光现象不禁会让人联想到颇具争议的另一网络群体行为——“人肉搜索”。 两者的本质差别在于:对观光团而言,在传播过程中信源的信息含量不发生改变。而“人肉搜索”是滚雪球式的信息传递,信息含量越来越大。在舆论影响力方面,观光团的团友往往一哄而散,评论点到即止;而“人肉搜索”的“人肉引擎”通常越聚越多,深入探究事情的原委。因而,围观一般并不会引来道德和法律问题,而“人肉搜索”通常伴有侵犯他人隐私、道德审判和滥用私刑等不良影响。 然而,事实上网络围观与“人肉搜索”似乎也只有一步之遥。4月24日发生的“‘晕机女’事件” 就是很好的例证。一个“90后女孩”Shirley在其豆瓣网博客中说了一句“会晕机,想买私人飞机”而被众网友冠以“晕机女”进行围观。在短短时间里,便有成千上万的网友涌入Shirley的个人主页。随后,又有网友把Shirley更多日志以及相片转发到天涯论坛上。在短短3天时间,更是吸引了上百万网友的观光,近8000人的跟帖讨论。围观过程中事态很快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围观”到“人肉搜索”,最后演变成人身攻击。她的QQ空间、私人博客、校内网ID、Facebook的ID、Space的ID以及MSN等,都被网友公布于豆瓣的观光团小组。在网友的围观下,她只好注销了自己的校内网用户名,删除了部分豆瓣日志和QQ空间相册,并称将以“网络隐私权、肖像权”被侵害为由上诉法院。由此可见,假使围观仅仅是出于一种猎奇或看客心态,那么,还无伤大雅。然而,一旦“网络围观”与“人肉搜索”合流,那就难免会造成更大的社会困扰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