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澍 |
释义 | 1 清代书法家◎ 人物简介1668年生,1743年逝世(一说卒于1739年),江苏常州人。清代书法家、字若霖,篛林,若林,号虚舟,亦自署二泉寓居,别号竹云。官至吏部员外郎。康熙时以善书,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工书,善刻印,尤以书名。告归后益躭书,名播海内,摹古名拓殆遍,四体并工,于唐贤欧、褚两家,致力尤深,辄跋尾自道所得。吴修《昭代尺牍小传》曰:“书入率更之室,篆书出李斯,为一代作手。晚岁眇左目,鉴定古碑刻最精,金坛良常山馆最擅名。”《清史稿》卷五百三有传。著有《淳化阁帖考正》、《古今法帖考》、《虚舟题跋》等。传世书迹较多。《篆书轴》,纸本墨迹。纵123.3厘米,横47.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王澍是一位著名学者,其书法亦冠绝当世。晚年书法益工,远近士大夫家,以金币请者无虚日。观此篆书立轴,结字匀称端庄,法度分明,规整森严。笔画虽纤细,但笔力内凝,入规出矩。字字结构稳健,火候纯熟,颇有法度,乃为一代书法高手。从而可知,王澍在篆书方面,是有卓越的突破和贡献的。他那凝重醇古的艺术个性,被世人所称道。正如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所说:“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又次之”。这种评价是十分恰当的。 翁方纲对王澍书学理论颇多驳难,见〈考订论上之三〉、〈欧颜柳论〉、〈化度胜醴泉论一〉等文。 ◎ 清史稿传王澍,字若林,号虚舟,江南金坛人。绩学工文,尤以书名。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入翰林,累迁户科给事中。雍正初,诏以六科隶都察院。澍谓科臣掌封驳,品卑任重,傥隶台臣,将废科参,偕同官崔致远、康五端抗疏力争。世宗怒。立召诘之,从容奏对,上意稍解,遂改吏部员外郎。越二年,告归,益耽书,名播海内。摹古名搨殆遍,四体并工。於唐贤欧、褚两家,致力尤深,辄跋尾自道所得。后内阁学士翁方纲持论与异,谓其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又次之。所著题跋及淳化阁帖考正,并行於世。自明、清之际,工书者,河北以王铎、傅山为冠,继则江左王鸿绪、姜宸英、何焯、汪士鋐、张照等,接踵而起,多见他传。大抵渊源出於明文徵明、董其昌两家,鸿绪、照为董氏嫡派,焯及澍则於文氏为近。澍论书尤详,一时所宗。 2 北影演员◎ 基本信息王澍(1928-2003),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哈尔滨人。1943年肄业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俄国学校)。1945至1948年先后任苏联电影输出输入公司长春办事处翻译、东北电影制片文工团员、放映队队长等职。1949至1962年分别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翻译兼副组长、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苏联教师的授课翻译等职。1963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任演员。曾扮演过《内蒙春光》中的大喇嘛、《停战以后》中的朱伯涛、《小兵张嘎》中的王翻译官、《兵临城下》中的牛师长以及童话故事片《下次开船港游记》中的白瓷人和《奔向银幕的马》中的黄默等。并曾翻译苏联影片《伟大的挫折》(合译)、《夏伯阳》、《红领巾》、《小船长》、《小海军》、《卓娅》(合译)、《驯虎女郎》、捷克斯洛伐克影片《姐妹》、匈牙利故事片《火》、保加利亚影片《丹卡》、民主德国影片《冷酷的心》等30余部。还有其它译作发表在国内有关刊物上。 ◎ 参与影片九九艳阳天 (1999) 小铃铛(续集) LITTLE BELL PART 2(1986) 奔向银幕的马 THE HORSE GALLOPING TO THE SCREEN(1985) “下次开船”港游记 PORT FOR NEXT SAIL(1984) 马加和凌飞 MA JIA AND LING FEI(1982) 四个小伙伴 FOUR BUDDIES(1981) 兵临城下 (1964) 小兵张嘎 (1963) 停战以后 (1962) 3 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男,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工作。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成为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 中文名:王澍 国籍:中国 出生地:新疆 出生日期:1963年11月 职业:建筑师,教授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东南大学 主要成就:普里兹克建筑学奖 代表作品:中国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宁波艺术馆 ◎ 人物简介王澍(wáng shù)1963年11月4日生于新疆,在西安生活。他于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1988年获得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澍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 ◎ 人物简历1963年11月4日生于新疆。祖籍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野家坡村人氏。成长于新疆、北京、西安。 1981年毕业于中铁一局西安中学。 1981年后游学江南。 1985 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学士。 1988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1988至1995 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1990年建造的海宁青少年宫是王澍的处女作 2000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扎根杭州深度耕耘。 2010年获威尼斯双年展建筑大奖。 2011年获法国科学院建筑学院金奖。 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 业绩简述1985年起,先后设计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处(1989,建成并已拆毁);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及建筑设计(已建成) 南京三合宅(已建成) 宁波五散房(2003-2006,已建成) 金华瓷屋(2003-2006,已建成) 瓦园(200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杭州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2007-2009,已建成) 宁波美术馆(已建成) 南宋御街陈列馆(2009,已建成) 2010年中国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已建成) 以上作品及多篇专业论文陆续发表在《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作品选》、《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青年建筑师作品选》、《中国室内设计精粹》、《建筑师》、《今日先锋》、《时代建筑》、《室内风景》、《室内》、《时尚》等国内书刊上。 1999年6月,参加北京国际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展。 第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获得者 ◎ 荣获大奖2003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2004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项目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 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 2008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2010年,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 2012年,荣获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人士,也是继1983年贝聿铭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建筑师,世界第4年轻的普利茨克获奖者。 ◎ 人物评价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这种特殊的属性从何而来: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例如:叙事性。就像王澍在表达他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的设计时,他提到通过中国古人在自然环境中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的不同活动方式来表达建筑设计中“人本”的设计概念,以及凸显其中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点也与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陈洪绶在他的名画《五泄山图》所表达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凭着对陈洪绶作品的独到理解,王澍在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切片式”的设计方法,及通过多个空间切面来反映在不同空间状态下建筑形态和人活动方式的变化。 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浮华的世风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发现建筑的本质;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设计是能够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深见解,并贯穿始终。 4 大连外国语学院讲师2000年毕业于锦州师范学院英语系。2000年至2003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语言学专业。2003年8月至今,于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 最后学位: 硕士 职称:讲师 研究课题: 《公共英语演讲课》与外语人才的可持续性综合能力培养 出 版 物: 论文: Language—a System of Choic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e Mood 英语东北三省年会,2006 一个内心的过程需要有外在的标准—维特根斯坦笔下的“思想”、“思维”及“语言” 英语东北三省年会, 2006 外语教学中的语用视角 2007全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术研 译著: 《彼得.沃克》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5 原中央编译局副译审男,1926年1月生,山西省阳城县人。?中央编译局副译审(已离休)、中华 诗词学会常务副秘书长。1952年毕业于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历任北京外语学院俄语系、中 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俄语系翻译教员、教研室副主任、中央编译局副译审。1987年离休 ,从1986年起即参与筹备成立中华诗词学会,1987年学会正式成立,当选为理事兼任副秘 书长,1994年起任《中华诗词》副主编,历任首届中华诗词大赛、“李杜杯”诗词大赛、 “鹿鸣杯”诗词大赛评委,著有《王屋山房吟稿》问世。撰有《好诗不厌细推敲》、《谈 谈诗词切入时代生活问题》、《乡先贤陈午亭先生的人格和诗品》等论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