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宗汉 |
释义 | 王宗汉,多义词人名。本词条主要介绍了杨树专家王宗汉对山西杨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收集和保存了大量杨树种质资源,建立了中国最大的杨树基因库;通过对杨树生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的研究,不断筛选和推广一批杨树优良品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杨树栽培技术上有新突破,实现了速生丰产;通过对杨树“小老树”形成原因和改造的研究,探索出营造混交林的方法,提高了林分的稳定性。另外,还对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宗汉做了简要介绍。 杨树专家王宗汉人物生平王宗汉,1935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汜水县(今荥阳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种着数十株柿树,他从小随着祖父在柿树园内劳动,培育了对树木的浓厚兴趣。1942年以后,河南省大片土地相继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他家因靠近铁路、公路,经常受到骚扰、抢掠和蹂躏。国仇家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感到只有祖国的强大,才不会被人欺凌。中华民国时期,土匪横行、欺弱凌强,王宗汉的家也深受其害,于是他暗下决心,要好好念书,将来支撑门户。他怀着这种复杂的心情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没有了剥削和压迫,并有学校助学金的帮助,使他顺利地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1956年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衣、食、学杂费仍然全由国家资助。他怀着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府的无限感激之情,刻苦学习。1960年大学毕业,考入该校的研究生班,受教于汪振儒先生,研读树木生理专业。 1963年底被分配到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早期从事天然林经营研究,根据他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轻抚育、勤抚育”的经营方针,使宝贵的森林资源得以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他仍断断续续地坚持研究工作。为提高板栗的嫁接成活率,他在1968年冒着风险,到山东、安徽、湖北等省进行考察。70年代初,山西北部数百万亩小叶杨人工林出现了大面积“小老树”,他又和林场广大职工一起开展“形成原因”和“改造方法”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防止了“小老树”的扩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到70年代中期,他又把研究方向引深到杨树的丰产栽培方面,从而带动了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杨树丰产林的发展。进入80年代,王宗汉相继主持杨树良种的引种和推广及杨农间作、沙棘良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等研究项目。1985年以后他主持山西省中德林业合作项目杨树育种工作,不遗余力地从国内外收集丰富的杨树基因资源,进行杨树的品种改良,为杨树生产,实现良种化、基地化、丰产化、优质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9年,他担任山西省植物学会理事,1982年任山西省杨树委员会副秘书长。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林木良种研究室主任、山西省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中方专家组副组长。1986年晋升高级工程师。1991年任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中方专家组组长。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技术成就70年代初,山西省北部在50年代为防风固沙而营造的数百万亩小叶杨人工林生长急剧恶化,虫害蔓延,出现了大面积“小老树”。由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及生产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王宗汉参加并组织了此项工作。他通过详细的调查和全面分析后认为,由于50年代受苏联林学理论——立地条件越差造林密度越大的影响,使之栽植密度过大(10000株/公顷以上),林木营养区间狭小,林分提前郁闭。当林地停止中耕,土壤表层板结,降水难于下渗,造成土壤干旱,导致生长量大幅度下降。为此他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幼林疏伐、中耕除草、修枝除萌、防治病虫等。经改造的林分,林木生长量提高2~3倍。仅雁北地区改造面积就到达4万多公顷,增产木材80多万立方米。这项技术被推广到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该项研究被评为山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小老树”和虫害的大面积发生和蔓延,引发了王宗汉的深深思考,他感到大面积纯林潜伏着巨大的危机。除了小叶杨,还有没有更适宜的树种呢?为此他进行过广泛的调查,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了解到在辽、宋时期,这里的丘陵、沟谷、河流沿岸曾生长着茂密的油松、落叶松和其他树种,只是由于战乱和过度垦殖,才沦为今日的沙荒,在环境和立地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的现在,这些树种能否再次在这里生长呢?王宗汉又研究了现今残存树木的生长发育状况,并根据遗传特性,提出针叶松“入晋下山”的引种方针:即将油松从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区,引种到10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同时再从内蒙古东北部引进樟子松。这两个树种在平原地区生长表现良好。实践证明用造林树种的多样化来预防“小老树”的再次出现,是完全可能的。现在的造林面积已近3万公顷,生长量已超过小叶杨2倍以上。 他在进行杨树“小老树”研究时还发现,由于土壤中的碳酸钙淀积层——白干土根系不易穿透,也吸收不到下层土壤养分,严重影响着树木的生长。而中耕、疏伐、蓄水、灌溉可破坏白干土层,极大地促进树木的生长。他以此为楔机开始了突破杨树传统栽培模式试验。通过数年的实践,他探索出“良种、大苗、大坑、深栽、稀植、中耕、灌溉、施肥、修枝”等系列丰产栽培措施,使林木生长量提高5倍。并很快在全省推广。到80年代中期,杨树丰产林面积已达到6万多公顷。同时,这种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四旁”植树、农田林网,甚至针叶树的栽培上。由于他研究这项技术,最早始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为推动中国北方杨树丰产林发展和基地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因而获国家农业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推广二等奖,并发表论文8篇。 80年代以后,为适应民用建筑材料的需要,王宗汉急农民之所需,利用杨树生长迅速和农区水热条件好的优势,把杨树丰产栽培技术,组装应用在杨农间作的立体种植模式上。通过对杨、麦生长节律的不同发育阶段对光能利用和根系在土层中分布特点的观测,以及经营措施与树木生长和作物产量关系的研究,最后得出这种栽培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益20%~30%,并且基本上解决了木材供求紧缺的问题。在这项研究方面他又发表7篇论文。 自从杨树丰产林和杨农间作在全省推广以后,地区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造林技术和经营措施差异很大,从而影响杨树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他为了规范栽培技术,又多次组织人力进行调查,根据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决定了杨树的品种及其栽培区划,制定了相应的生长指标,拟定出《山西省杨树速生丰产技术规范》,由省质量标准局颁布执行。 60年代,山西省尤其是北部地区引进大量杨树新品系,因筛选工作滞后,未能大面积推广。鉴于此,他从70年代初期多次组织科技力量先在雁北地区普查,后又推广到全省。根据生长量、适应性、抗逆性等质量和经济性状,筛选出群众杨、北京杨、合作杨、小黑杨、沙兰杨等优良品种。又具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状况、各地区气候和立地条件,进行栽培区划,制定出相应推广计划。到80年代初期,推广面积达到6万多公顷,在“四旁”和农田林网的栽植株数达到1.07亿株,增加蓄积量317.08万立方米,增加产值近3亿元。 为了使杨树品种不断更新,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又相继引进了I-214杨、I-72杨、I-69杨、西玛杨、阿旺佐杨。这些树种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比群众杨、北京杨的生长量高1倍以上,因而成为它们的替代性品种,栽培面积达1.34万公顷。 随着光肩星天牛逐渐从河南省、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侵入,对杨树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杨树的生存受到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尽快找到适宜更换杨树的新树种。为此他多次到河南、陕西进行调研,陆续引进泡桐新品种:白花泡桐、桐杂1号,桐选1号等。它们不但适宜性强,而且生长快,树干通直,经济价值大。为推广泡桐,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山西省泡桐栽培技术规范》,在短短的几年内,“四旁”及农田林网的栽植株数就超过了杨树。但他并未就此停滞不前,还在不断探索,又着手和林木良种室的同事,从早期引进的毛白杨品系中筛选出抗光肩星天牛品种,现在已选出了倍体毛白杨等,在生产中已广泛推广,前景广阔。 山区一直是杨树引种的薄弱环节,他利用“中国、德国林业技术”项目收集的杨树丰富资源,选择比较耐寒的品种在山区进行试验,通过适应性和生长性状的测定,从欧洲山杨中筛选出3个品系,其生长量超过中国山杨2~3倍。被引种到东北和华北地区,生长仍然良好,只因扦插生根困难,限制了繁殖和推广,因此他又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无性繁殖研究,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突破了生根技术。利用白化茎扦插、生长激素处理及嫁接等方法,使生根率达到90%以上。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简历1935年6月11日 生于河南省汜水县(今荥阳市)。 1956-1960年 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学习。 1961-1963年 北京林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1964-1980年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森林奖励经理研究组组长。 1978-1986年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工程师。 1981-1983年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林木良种研究室副主任。 1984-1990年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林木良种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山西省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中方专家组副组长。 1991-1997年 山西省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中方专家组组长。 1994年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论著1 王宗汉,刘怀德.杨树丰产林营造技术的研究.山西农业科学,1980,(27):2~5. 2 罗龙,陈伯华,王宗汉.农林牧实用技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3 王宗汉.杨树丰产林营造技术.山西林业科技,1983,(4):1~7. 4 王宗汉,于若非.杨树丰产林考察报告.山西林业科技,1985,(3):2~5. 5 王宗汉,钟辉.河北杨生长特性调查.山西林业科技,1987,(4):1~4. 6 王宗汉,吴明荪.雁北地区杨树“小老树”改造方法和效果.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科研文集.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270~280. 7 王宗汉.群众杨的引种和推广.见:山西省林科所科研文集.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25~29. 8 王宗汉,周洪.杨树丰产林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山西林业科技,1990,(2):19~25. 9 王宗汉,贺义才.沙棘自然类型的研究.山西林业科技,1991,(2):1~6. 10 王宗汉,杨培林.天然沙棘的生长习性和促进结实技术.山西林业科技,1991,(2):7~11. 11 王宗汉,石如玉.杨树枝条含水率动态研究.山西林业科技,1992,(1):1~6. 12 王宗汉,李新平,郭学斌.杨树种间生物学基础浅析.山西林业科技,1994,(4):25~28. 13 王宗汉,周洪主编.山西杨树丰产技术研究.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14 韩一凡,王宗汉,Grosscurth W.在中国的天然林分中选择及收集杨树种类.(德),王宗汉主编.中国黄土高原北部造林技术——山西省金沙滩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十二年成果论文集. 15 王宗汉,周洪,Siebert H(德).杨树造林技术.见:周洪,Weisgerber H(德),王宗汉主编.中国黄土高原北部造林技术——山西省金沙滩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十二年成果论文集. 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宗汉王宗汉,1938年生于吉林省磐石县(今磐石市)黑石镇,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市文联副主席。曾先后被评为吉林省文学艺术期刊荣誉编辑、吉林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吉林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宗汉酷爱文学,专注于农村题材创作,是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黑土地上的“农民作家”。他从事文学创作40年来,发表过长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56篇、短篇小说200余篇,共计580万字。他还根据小说改编电影、电视剧156部、集。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他的长篇小说《齐寡妇的桃花运》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根据该小说改编的评剧《风流寡妇》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奖。电视连续剧《雪野》获飞天奖一等奖,电视剧《荒野》获飞天奖二等奖和建国40周年影视剧本创作奖。电视连续剧《山野》获中央电视台CCTV奖一等奖。《冬暖夏凉》获飞天奖三等奖。此外还曾经荣获长白山文艺奖。 以丰富的小说与影视作品频频获奖的关东作家王宗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赞誉,对王宗汉及作品风格的研究,已作为辽大中文系教材被编入了“文学史”,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教材中,“东北作家王宗汉”独占一章,辽宁省理论界提出了“王宗汉现象”作为专题的讨论与研究,全国许多报刊发表了一百余篇有关王宗汉创作的评论文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