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振义 |
释义 | 1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1924.11.30- ),江苏省兴化人,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他在医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次利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在临床上极大地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2011年1月14日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文名:王振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兴化 出生日期:1924年11月30日 职业: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毕业院校:震旦大学(今上海交大医学院) 主要成就: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生平介绍王振义先后担任过内科学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学工作,先后培养博士21人,硕士34人,其中一人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和法国外籍科学院院士,因而在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功臣”。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前广慈医院)主任、主治医师(1948~196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60~1982)、基础医学部主任(1982~198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984~1988)、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1987~1996)。从事内科血液学的教学、医学和科研工作已五十余年。 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 1954年起,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 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 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七项(一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14篇,主编专著5本。 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3年获法国荣誉骑士勋章。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2011年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2年3月6日,由于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中取得原创性成果及开发全新疗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6日在美国领取了由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颁发的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 王振义是中国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及其夫人陈赛娟的导师。 ◎ 职业生涯在50余年行医生涯中,一直坚持把解除病人的病痛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解决不少疑难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指出新的治疗见解,探索行之有效的医疗方法 并把基础理论、医学教学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而在2004年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他是国内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五十年代初在国内首先建立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并发现轻型血友病,与当时国外水平差距仅二至三年。六十年代首先发现中药生蒲黄有防治家兔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各种原因,研究中断,至八十年代中期,在他领导下,与中科院药物研究所合作,从生蒲黄中分离出四种有效成份,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果,并阐明了它们在防治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因而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八十年代中期,所领导的研究组,在国内首先提纯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因子),建立了检测该因子抗原、功能,以及甲型血友病携带者的方法,因而二次获卫生部科研乙级奖;该研究组还在国内首先提纯和检测抗凝蛋白(蛋白C和S)、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并首先发现和报道蛋白S缺乏症。1980年后,他仍一如既往,学习有关血栓止血研究方面的新动向,指导和参与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98年他以第3完成人获“血栓止血的检测和应用方法”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以第5完成人获“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及其生长调节”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以第9完成人获“重要脏器血栓栓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七十年代末,从事于肿瘤诱导分化疗法的探索。从1979年至1986年研究了一些诱导分化药物和治疗方法,均未成功。1986年在体外试验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国际上首次应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挽救了一些频死患者的生命。法、日和美国等学者都证实了这一结果,他们论文的发表,已晚于我国二至三年。到目前为止,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联合化疗和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已达85--95%,5年存活率已在85%以上。这一成果为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的理论和治疗途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1988年发表在国际杂志《Blood》的论文,2000年获美国ISI引文经典奖,该奖表彰我国从1980年至1998年所发表的论文在国际上引用最多的47篇论文,至2000年,该论文已被引用1000次以上。 2000年美国Lichtman等教授编写的“20世纪具有标志性的血液学论文”一书中,该文被列为86篇标志性论文中的一篇。这一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内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五完成人),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何梁何利科学奖。1996年获“求是”科技基金“突出科学家”奖。在国外,获法国“1990年杰出医生”奖牌,魏克斯曼肿瘤研究基金会奖牌,1994年获癌症研究大奖凯特林奖,19 97年在瑞士获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1998年获法国西蒙台尔杜加科学奖,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2003年获美国血液学会海姆魏克斯曼奖。 至2006年初发表和参加发表论文318篇,主编专著5本,参加编写17本。其中与陈竺一起主编的《肿瘤的诱导分化和凋亡疗法》一书,获国家出版一等奖;与李家增、阮长耿等主编的“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一书,已出三版(第三版1994年),该书已成为国内这一领域中的经典参考书。 ◎ 个人荣誉◎ 简述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七项(一项第一作者)。 1989年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首届上海科技博览会优秀奖。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失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的机制研究获第六次国家自然科技三等奖。 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3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失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的机制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3月在瑞士获步鲁巴赫肿瘤研究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HI染色体相关白血病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王振义院士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他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1995年人类白血病分子机制研究及其临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类白血病细胞分子机制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获国家科委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6年获求是科技基金杰出科学家奖 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2011年1月14日,王振义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2年1月,荣获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 2012年3月6日,在美国领取了由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颁发的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 2012年3月31日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 详尽王振义教授从事内科血液学的教学、医学和科研工作45年。先后担任过内科学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学工作,培养了博士11人,硕士43人。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在他的领导下与中科院药物研究所合作,从生蒲黄中分离出四种有效成份,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并阐明了它们在防治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因而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80年代中期,所领导的研究组,在中国首先提纯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建立了检测该因子抗原与功能,以及甲型血友病携带者的方法,因而两次获卫生部科研乙级奖;研究组还在中国首先提纯和检测抗凝蛋白(蛋白C和S),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首先发现和报道蛋白S缺乏症。血小板蛋白分离、提纯、抗血清制备和放射免疫测定药箱的研制获1985年二医大科技成果奖。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获1989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1991年首届上海科技博览会优秀奖。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的机制研究获第六次国家自然科技三等奖。人类白血病分子机制研究及其临床应用项目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PHI染色体相关白血病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获1994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PHI染色体相关白血病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获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人类白血病细胞分子机制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获1995年国家科委技术进步二等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的机制研究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2年1月26日消息,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日前宣布,将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以表彰他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研究中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及开发的全新疗法。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曾被认为是最为凶险、病程发展迅速的白血病之一。但王陈两位科学家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起来用于治疗,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从大约25%跃升至95%,如今这种联合疗法已成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标准疗法。 本届奖项遴选委员会联合主席、美国福克斯蔡斯癌症治疗中心科学家贝亚特丽斯·明茨说,两位科学家“完全改变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医疗状况,他们联手取得的成果已经并将在未来继续拯救千千万万患者的生命”。王振义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是中国著名血栓和止血专家。陈竺曾经是王振义的学生,目前为中国卫生部部长。 ◎ 主要论文70年代末,由于在日常医疗工作中,眼看许多急性血友病,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因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先后去世,或在化学疗法(化疗)药物的杀伤作用下,因毒副反应而不能救治。这些事实激发了一个医生应有的天职感情,决心开展血友病治疗的研究。在儒家改邪归正的思想下,又注意到国外的研究进展,肿瘤细胞在体外可以通过诱导分化,转变为较为成熟的正常细胞,乃从事于肿瘤诱导分化疗法的探索。从1979年至1986年研究了一些诱导分化药物的方法,均未成功,1986年在体外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国际上首次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挽救了一些频死患者的生命。法、日和美国等学者证实了这一结果,但论文发表已晚于中国二三年。到此为止,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例高达85~90% ,这种方法副反应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使用方便(只要口服)、价格低廉。这不仅为这种过去认为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的急性白血病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且还为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的理论和治疗途径,提供了一个范例,引起中国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1994年通用汽车公司癌症研究基金会评委认为这是一项重大性的研究成果,为攻克肿瘤新途径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因而授予癌症研究大奖凯特林奖。1988年发表在国际杂志《BLOOD》的论文,据统计,至1992年为止,已被引证370次以上,是中国被国外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这掀起和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潮。1996年获求是科技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3年3月在瑞士获步鲁巴赫肿瘤研究奖。
2 北方昆曲剧院演员◎ 简介,1970年出生,1982年考入北方昆曲剧院,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是北方昆曲剧院著名小生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为十六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现为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 ◎ 个人经历他先后从师于满乐民、马玉森、朱世藕、蔡正仁、岳美缇、汪世瑜、石小梅、周志刚等昆曲名宿。尤受益于昆曲艺术大师蔡瑶铣先生,曾先后合作演出了《琵琶记》、《西厢记》、《玉簪记》、《狮吼记——跪池》等。在研究生班学习期间, 其指导老师为叶少兰、赵景勃先生。 他扮相俊秀,文武兼备,嗓音清脆圆润,唱腔韵味醇厚,被誉为北方昆曲的“金声梅花”。他在表演上做功细腻,尤以演武小生功架表演最佳。在昆曲官生戏、巾生戏、雉尾生表演很见功底。 他成功地把新改编的《连环记》中《说布.刺父》一折《说布》搬上舞台,获得专家好评,并获得北京市新剧目整理改编及演员表演奖。曾在96年、98年成功地举办了两次个人传统、新编折子戏专场。1994年全国首届昆曲青年演员交流评奖调演上,他以一出《连环记·梳妆掷戟》(饰吕布)荣获“最佳兰花优秀表演奖”;1998年以一出《长生殿·迎像哭像》(饰唐明皇)荣获北京市青年演员评奖调演优秀表演奖,,被市秀宣传部举办的“百名青年艺术家音乐家跨世纪青年”吸收为其中一员。曾多次出访日本、美国、加拿大、芬兰、瑞典、西班牙、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007年在法国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以《白蛇传》而荣膺“赛纳大奖”并在许多大学演出以及开办昆曲知识讲座,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及赞誉。 2009年6月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因在苏昆《长生殿》和北昆《西厢记》中的精彩表现荣登优秀表演奖榜首。 ◎ 演出经历《连环计 问探 小宴 梳妆掷戟》《雷峰塔》(白蛇传)《长生殿》 《玉簪记》 《贩马记》 《牡丹亭》 《荆钗记》 《百花赠剑》《琵琶记》 《西厢记》《晴雯》 《说布》 新编历史剧《百花记》、《关汉卿》。他主演的《琵琶记》还被拍成戏曲电视连续剧。并主演最尊重王实甫原著的删减版 两本《西厢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