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永安 |
释义 | 王永安 男,1930年生,河北唐山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九三学社成员,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本科。1992年被授予特殊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人大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现任广东省、湖南省林业厅技术顾问,山东省林业重点工程专家咨询组成员,华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湖南省林业专科学校客座教授,国家奖励委员会特邀评审员,中国林业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常务理事,森林经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多项大、中型生产及科研项目,论文90多篇,其中刊于学报级8篇,国家级刊物60多篇,单行本10余篇。曾获学术奖1项、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省级三等奖1项。主要论文有“南方集体林经营形式研究”、“家庭林业研究”、“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我国防护林体系研究”、“论治水在于治山,治山在于兴林”、“生态效益林建设和补偿方法研究”、“森林经营方案原理及编制方法”、“岩溶山区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封山育林生态经济作用研究”、“武陵毛竹竹株生长利用研究”、“水库水源涵养林涵水能力及经济补偿研究”、“论高效林业”、“森林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等。主持编写《西南高山地区森林调查规划规程》、《南方集体林区森林调查规范》、《防护林调查规划规程》等。 著名诗人王永安,男。笔名喜砺。山东潍坊人。1947年生1958年支援地方建设,他的父亲转业到了北大荒农场,年仅11岁的王永安随军到了北大荒,1968年高中毕业后,在农场参加工作。先后当过农工、加工厂班长、教师等,后来在农场机关做行政管理。1985年从北大荒调回潍坊,先后从事企业、社会办学,后调入渤海大学工作,2007年自潍坊学院退休。 摹情声续千年薪火执秃笔镌百世风流 <!--enpproperty 3676942009-01-08 09:18:23.011091新闻人物null/enpproperty--> “追星月摹情声续千年薪火,阳春白雪梦乡舞;谢孔方执秃笔镌百世风流,下里巴人陋室铭。”横批是“寻玉求真”。 名乎利乎登伟岳云舒云卷,进耶退耶眺汪洋潮聚潮平”,这另一幅对联,也许正说明了他的名利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无怨无悔。他自喻沙驼,为了这个无悔的梦想,要“万里痴行步”。 结缘诗词 王永安,笔名喜砺,1947年出生,父亲是一名军人。1958年支援地方建设,他的父亲转业到了北大荒农场,年仅11岁的王永安随军到了北大荒,1968年高中毕业后,在农场参加工作。先后当过农工、加工厂班长、教师等,后来在农场机关做行政管理。1985年从北大荒调回潍坊,先后从事企业、社会办学,后调入渤海大学工作,2007年自潍坊学院退休。 在北大荒江川农场,他当过五年中学语文教师。由于他从小爱钻研,打下了深厚的文字功底。 1972年,由于文字功底好,他在农场文艺宣传队兼职搞文艺创作,创作曲艺、歌曲等作品,为农场职工相对贫乏生活带来了一抹亮色。 这一阶段,王永安文字功底好的优势得以发挥。他一边搞好教学,一边完成农场交给的创作任务,虽然累一些,但他却是如鱼得水,干得异常欢实。 早在1968年前,还在读高中他,除了化学外语出类拔萃,由于书读得多还是班级的“小才子”,经常编一些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博得大家哈哈一笑。而今,在相对专业的创作队,他的这一潜能再度得到发挥,在创作中,他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诗词创作这一行,再也不满足于仅仅是编写一些“顺口溜”,他开始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在创作的过程中,素材是非常重要的。他的第一首诗,让他记忆特别深刻,这首诗的题目是《破阵子.为某公奔命题》,取材则是当年发生在国内一件非常重大的政治事件,这首诗在当时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好评。 万事开头难,第一首诗的出炉,对王永安来说如破茧而出的蝶,他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一路翩跹,展翅飞舞,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对他来说,顿然觉得自己在诗词的创作上还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更加坚定了他传承中华诗词的信心。后来的发展,证明了他的选择。 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他渐渐觉得自己原有知识的贫乏。他领悟到,要想在诗词创作上有进一步的作为,就要向前辈学习,汲取他们的营养,化为已用。那段时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周振甫的《诗词例话》、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等图书,摆上了他的案头,他又展开了如饥似渴的求知过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诗词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进展,他慢慢地开始琢磨用诗词形式表达思想,塑造形象,深化主题。理解的加深,让他越来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厚的感情,传承它们的想法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以词咏志 借物抒怀,以词咏志,是古人常用的手段,借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王永安也不例外。如今,从他的第一篇诗作出炉到现在已经三十五年过去,他的两本作品集也已经问世。 历经三十五年结成的《求真集》,作者在恪守诗词规范的前提下,对传统手法予以扬弃。根据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以当代人的文化视角,探求诗歌与人生走向,分为“北疆情结”、“世事感悟”、“九州揽胜”、“朋辈求确”、“物华杂咏”五个板块,“文革”的特殊经历、北大荒的磨炼,融入作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如果说《求真集》是王永安的人生感悟,另一部《刚玉集》则堪称是中华英杰传,只是这种传记使用了特殊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词。 四千余年间440余位英杰,王永安以历史文献为参照,以历史脉络为线索,尽可能地把握其心理脉搏和时代走向,通过其历程折射中华民族悠久璀璨的文明和巨大包容性,凸显生生不息、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翻开此书,纵横古今中华民族四千余年历史长河中,名留史册的数百英杰,均一一作词以记之。从治水之大禹,到今天的航天英雄杨利伟,中国飞人刘翔,均会在书中找到一席之地。透过一篇篇精心构造的诗词,展现的是他们留给后人的睿智、抱负及英雄情怀。 “酒泉情沸,任灯灼睿目,塔旋金帔。敢是梦?皓练凌空,蕴澄宇华笺……”在以航天英雄杨利伟事迹为主的《解连环.飞天礼赞》中,他这样写道。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他在这首词的结尾,进行了大胆的设想,“拟佳期,月宫联网,主宾赏桂。”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字字推敲 曾经有一位前人说过,一个人学得越多,就会觉得自己还不会、还不了解的知识也越多。大约在2000年前后,王永安写诗词的范围、形式不断扩大,视野不断开拓,“胆子也变得小了”。 “写这些东西,能不能存世?当代人要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用中华诗词的风采,反映当代文明,是一种责任,绝不能粗制滥造。” 这时候,他创作的范围拓展到了极致,在诗上有古风、仿古、律诗、绝句,词则更大,170多个词牌,包括大家熟悉的《沁园春》、《水调歌头》、《贺新郎》等,均有所涉猎。前后创作的作品有近千首,在结集出版的两个集子中,收录其中的有810余首。 集子中的每一件作品,无不字斟句酌。在他的案头,有一本非常破旧的《辞海》,1980年版。王永安告诉记者,这是二十多年来,几乎每天都捧在手里,翻个不停,几十年如一日下来,便是“铁书”也会磨破。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更加准确的字,推敲上半个多月的时间那是家常便饭。一首记录当年毛泽东重庆谈判的词《六州歌头.重庆谈判》,从初稿到定稿,王永安用了28年,期间八易其稿…… “我们的作品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不能信口开河。要用今天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要尊重历史、尊重科学……”这是王永安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渴望理解 “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先辈留下了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诗词作为一颗龙珠,令世人赞叹。凭心而论,我不希望这风情浓郁、格调高雅的艺术珍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失,这也是我半世不自量力、贸操拙笔的缘由……” 为了出书,王永安放弃了高级职称的评审。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他毅然放弃了评审副研究员(副高)的机会,以他16年的中级职称离开了自己工作岗位,退休回家。 2003年,与他相濡以沫30多年的妻子因病去世,再凑齐4万元出诗集,王永安多年的积蓄所剩无几。而他对在自己不足60平方米的斗室里踱步沉思,持笔低吟。最终中国文联出版社印刷出版了他的两个集子《刚玉集》、《求真集》,分别印刷了5000册和1000册,到目前为止,书籍少人问津,根本无法收回成本。在当今通俗文学、网络文化流行的时代,这些诗集如阳春白雪,却曲高和寡。 “若干年后,也许我们的后代英语、法语等外语讲得滚瓜烂熟,但是却可能会忘记我们的母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王永安说。“我在售书时,时常发现一些年轻的学子看到我的书时,连翻都懒得翻,甚至还会说‘什么年代了还出这样的书’?”年轻学生的这些表现,令他十分难过。 花掉大部分积蓄,把自己毕生写就的诗词出版,却连成本也没有收回,这让他遗憾吗?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令他遗憾的是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理解,“希望以后有更多的青年朋友能够看到我的作品,人们可以忘记王永安这个人,但能够想到有人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曾做出努力就够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