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崔斌箴 |
释义 | 崔斌箴,男,汉族,1971年出生于山东利津县。美学与文化创意产业博士研究生,拥有文学、历史学两个硕士学位。从事过教师、记者、编辑、编剧、策划人、制片人,现为五洲传播中心副编审。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长期担任《大众电影》专栏作者、《对外大传播》特约记者。2008年4月,被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诗人大辞典》收入传记词条。著有诗集《云上的日子》、传记文学《从士兵到导演——李俊传》,在《社会科学》、《当代电影》、《电视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参编著作12部。另外,在《阅读与写作》、《太湖》、《青春诗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200多件。发表篆刻15方,绘画5幅。担任电视剧《情定爱琴海》,电视系列片《中国人的故事》、《神秘的彩陶》制片管理和编剧工作。 一、专著 1、《从士兵到电影导演——李俊传》,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2、《云上的日子》,台海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二、参编 1、《中国传媒经济研究(1949——2004)》,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2、《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3、《经典影视理论导读》,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4、《百年星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9月; 5、《走出国门——前驱先路的中外交往与文化交流的使者》,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6、《五十年流行词语(1949-1999)》,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7、《智囊之首——外军著名参谋长》,昆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8、《迈向二十一世纪》,南海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9、《著名政治家幽默趣谈》,泰山出版社,1997年8月版。 三、论文 1、《电影《农奴》背后的西藏记忆》,《文汇报》,2009年3月20日; 2、《国庆献礼影片《回民支队》拍摄前后》,《百年潮》,2009年第3期; 3、《对外宣传工作应改革开放而生——专访新时期外宣事业的开拓者朱穆之》,《对外传播》,2008年11期; 4、《“中国奥运城市之旅”受欢迎》,《人民日报》,2008年8月11日8版; 5、《中国奥运外宣品制作与传播综述》,《中国出版》,2008年7期; 6、《吴建民:把中国放在世界格局中》,《对外传播》,2008年,第3期; 7、《2008北京奥运会国际新闻传播与中国形象塑造》,《国际广播影视学刊》,2007年10期; 8、《化不开的世界情怀——访中国友协会长陈昊苏》,《对外大传播》,2007年10期; 9、《打造与世界媒体对话的队伍——访五洲传播中心总编辑李向平》,《对外大传播》,2007年8期; 10、《极目楚天舒——访湖北省委外宣办主任周艺平》,《对外大传播》,2007年2期; 11、《另一种角度看中东》,《对外大传播》,2006年9期; 12、《聆听历史的回声——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曾建徽》,《对外大传播》,2006年8期; 13、《‘艺术学研讨的方法与前景’学术研讨会综述》,《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14、《反思与突围——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电影》,《文汇报》,2004年6月21日第12版; 15、《美国当代电影新景象》被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 16、《“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4年4期; 17、《浅谈‘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的经济意义》,《电视研究》,2004年4期; 18、《美国当代电影新景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学院》,2004年第2期; 19、《震撼人心的叙述与叙述策略的震撼——对谢晋电影大众性的再关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0、《音像业全球化趋势与我国音像业对外经贸策略的创新》,《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1、《迷失与拯救——塔尔科夫斯基<乡愁>的哲意读解》被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 22、《论广告的道德负面影响及其规范》,《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5 期; 23、《整体电影史观的兴起与评价》,《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4、《迷失与拯救——塔尔科夫斯基<乡愁>的哲意读解》,《齐鲁艺苑》,2003年第3期; 25、《一种新的电影史观的兴起》,《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6、《如何应对音像业全球化》,《出版广场》,2003年第4 期; 27、《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与社会道德的关系》,《社会》,2001年第8 期; 28、《马背上的旋风》,《世界文化》,2002年第4期; 29、《谢晋与20世纪中国电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综述》,《大众电影》,2003年第23期; 30、《海派影视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电影报》,2003年1月12日; 31、《影视教育与理论的双轨探讨》,《社会科学报》,2004年12月9日第3版; 32、《论美国的个人主义政治文化和公共责任》,《山东教育学远学报》,2001年第5期; 33、《农村青年婚丧习俗文化调查研究》,《青少年研究》,1998年5期; 34、《中国电影史上一桩罕见的“撞车公案”》,《档案春秋》,2007年5期; 35、《战略论我国入世后的权利义务与法律对策》,《思考与运用》,2002年第1 期; 36、《电影票房调查研究》,《大众电影》,2006年5期; 37、《影片〈南海长城〉拍摄内幕》,《档案春秋》,2006年6期; 38、《电影〈闪闪的红星〉摄制前后》,《百年潮》,2006年4期; 39、《电影美学向何处去?——“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04年5期; 40、《浅谈青年学习的紧迫性和主动性》,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41、《托马斯·杰弗逊的军事思想》,《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4 期。 四、影评、书评 1、《勾兑中国元素》,《全国新书目》,2008年第18期; 2、《“人文中国”书系版权向韩国转让》,《人民日报》,2007年9月10日; 3、《面对七十年的距离——评〈风云激荡七十年〉》,《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3月2日; 4、《穿行于历史细节中——评〈中南海纪事〉》,《济南时报》,2006年11月6日; 5、《‘小资’的电影症候》,《中国银幕》,2006年第5期; 6、《‘一边倒’的新中国早期进口片》,《大众电影》,2005年第12期; 7、《看见斯琴高娃就换台》,《大众电影》,2005年第7期; 8、《费翔的一根胸毛值多少钱》,《大众电影》,2005年第4期。 9、《主持人‘沉默是金’》,《粤海风》,2004年第4期; 10、《庄子化蝶 亦戏亦真—品味张国荣的表演境界》,《电影》,2003年第6 期; 11、《八卦莲花掌与张国立》,《大众电影》,2003年第11 期; 12、《艺德不能good—bye!》,《大众电影》,2003年第12 期; 13、《奥斯卡:一种风标》,《大众电影》,2003年第14 期; 14、《现代电影谁当老大》,《大众电影》,2003年第16 期; 15、《影视表演该挤水了》,《大众电影》,2003年第17 期; 16、《孙海英VS孙红雷》,《大众电影》,2003年第20期; 17、《明星离艺术家有多远》,《大众电影》,2003年第23期; 18、《我是盗版我怕谁?》,《大众电影》,2003年第24期; 19、《主持人,请闭嘴!》,《大众电影》,2004年第1 期; 20、《电影的舌头咋整?》,《大众电影》,2004年第3期; 21、《忽悠点笑声不容易》,《大众电影》,2004年第5 期; 22、《杀‘机’给猴看》,《大众电影》,2004年第6 期; 23、《巩俐和她的两个拐杖男人》,《大众电影》,2004年第7期; 24、《作家触电小心断路》,《大众电影》,2004年第9 期; 25、《勾兑的历史剧没味道》,《大众电影》,2004年第10期; 26、《葛优这个小人》,《大众电影》,2004年第12期; 27、《这事儿管一下好》,《大众电影》,2004年第13期; 28、《悬在半空的陈道明》,《大众电影》,2004年第15期; 29、《〈宽待俘虏〉:一部鲜为人知的纪录片》,《大众电影》,2004年第16期; 30、《用脚打耳光的陈宝国》,《大众电影》,2004年第19期; 31、《麦克阿瑟与朝鲜战争》,《老漫画》,1999年3月; 32、《小品演员与电影自助餐》,《大众电影》,2004年第20期; 33、《吴若甫还是很烦》,《大众电影》,2004年第23期; 34、《姜文:霸气成了脾气》,《大众电影》,2004年第24期; 35、《纪录片〈康藏公路〉的拍摄故事》,《大众电影》,2004年第24期; 36、《〈归心似箭〉有真情》,《大众电影》,2006年第22期; 37、《‘许茂’撞车记》,《大众电影》,2006年第18期; 五、影视创作活动 1、2008年,担任国务院新闻办重点外宣片《中国人的故事》(10集)策划、制片人; 2、2006年,担任国务院新闻办重点外宣片《神秘的中国彩陶》(6集)策划、编剧; 3、2005年,担任中国电影百年百位影星评委; 4、2005年,参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策划; 5、2005年,参与电视剧《情定爱琴海》摄制工作; 6、2004年,参与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策划工作。 六、研讨活动 1、2008年赴美国参加BEA国际图书展览; 2、2007年赴俄罗斯参加“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活动; 3、2006年11月参加了由人民大学、奥运会人文中心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008奥运会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2008北京奥运会国际新闻传播与中国形象塑造》; 4、2004年6月2日至4日参加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数字技术条件下电影审美特性的嬗变》收入《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2003年10月——2004年5月,参加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文化体制与对外文化经贸政策规章的历史转型》研究,完成子课题《音像业全球化趋势与我国音像业对外经贸策略的创新》研究; 6、2003年10月25日——26日参加首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第三届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论广告的道德负面影响及其规范》收入《首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第三届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集》; 7、2003年10月25日——26日参加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浅谈‘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的经济意义》收入《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8、2003年11月8日——9日参加谢晋与20世纪中国电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震撼人心的叙述与叙述策略的震撼——对谢晋电影大众性的再关注》收入《谢晋与20世纪中国电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9、2003年11月30日参加全球化市场化高科化时代的大众传媒国际研讨会,论文《音像业全球化趋势与我国音像业对外经贸策略的创新》收入《全球化市场化高科化时代的大众传媒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0、2002年12月21日——22日参加海派影视学术研讨会,论文《洋场都市语境下的市民剧——读解〈万家灯火〉中的海派文化》收入《海派影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七、文艺作品 在《黄河》、《银河系》、《阅读与写作》、《太湖》、《娘子关》、《青春诗刊》、《湖南诗人》、《苍生文学》、《文学与人生》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200多件,篆刻15方,绘画3幅。作品收入《中国当代微型文学作品选》第二卷。诗歌《春意》被湖南省选入中学生辅导教材。2008年4月,被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诗人大辞典》收入传记词条。 具像的诗 意象的影 ——评崔斌箴诗集《云上的日子》 张大森 支配艺术风格的人类原始艺术意志有两种:移情冲动和抽象冲动。抽象冲动将外界事物抽象化和符号化,以使人在纷繁的现象流动中寻觅到简洁稳固的形式,获得灵魂的安息之所。移情冲动则坚持对外物进行如实的描绘,通过复制、摹仿事物达到对物的征服。诗是抽象冲动的典型风格,而电影则是现代艺术中仅有的移情冲动产物。崔斌箴以诗人而学电影,以电影人而写诗,因此他的诗带有两门伟大艺术所留给他的深深烙印:多以具象景物描摹诗境,但诗所描绘出的光影世界又是空灵而含蓄的,在具象与意象之间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这本诗集中,有超过一半的篇幅为抒情诗,但是诗人的抒情,往往却是建立在对世界丰富而细腻的感性体悟上的。如《初冬》写道“秋天已落成一片枯叶/冬的身躯却在叶被中长大/拼命地吮吸着最后一丝花香/枯枝静静地歪着脖/想象被银装素裹的模样/好为春作画打个底子/有条河已瘦的不成样子/摇晃着/向雪中走去/南方仍在下雨的日子/一个心急的北方过客/已在方格纸上采摘雪花”。在对枯叶、花香、枯枝、河、雪花等等极具季节特性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凸现出初冬的点点寒意。对细节的准确把握使得整首诗显得立体、丰富,“有条河瘦的不成样子/摇晃着/向雪中走去”这样的句子在读者面前活画出河流渐枯、大雪将至的初冬景象,使读者的想象有所依托。至于其他借绿枝咏春借蝉鸣喻夏借梧桐怀秋等等在诗集中俯拾皆是。即使是歌颂人事,诗人也善于以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恰当的感情来。如《雷锋》一诗中,诗人就用螺丝钉、雨伞、阳光、小草、大地、春天等细小而又贴切的形象,喻示出雷锋精神的于平凡中见伟大。这些形象又不是随便摘取的,螺丝钉、小草等都是雷锋自己做过的比喻,曾经家喻户晓,因而作者巧妙地把这些象征物串联起来,就不是简单的一堆毫无生气的物的堆砌,而是蕴含了巨大的信息量,引发读者无限遐思,起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诗歌是非常讲究语言的凝练的,诗人在这方面拿捏的非常到位,整首诗读下来既显得朴素自然,又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都归功于作者对具象的准备捕捉,心中有想法,眼前有形象,所以这样的诗读起来妙趣横生。甚至在描写国庆的《十月的断想》中,作者也没有引颈高歌式的宏大叙事,而只是以“在苹果落地的时刻”点明时间,以“弓形的身躯下泥土越发新鲜”来喻中国人民的勤劳成果,以“锤头抡圆/阳光四射”指工业的发展,以“遍布世界的黄皮肤发来挂号的相思”说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终以“既然人已上路/就一定走到底”来祝福共和国的美好未来。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比空洞的大话更能打动人,使我们国家欣欣向荣的面貌跃然于纸上。 但是,诗人又不单纯停留在具象表达上,在以具体形象表达感情时,又注重挖掘形象物的内在涵义,力图表达出自我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达利的纬度》中描绘了很多荒诞的形象,“一双风干的手/八连摘下来挂在树上晒/两只裹着绷带的耳朵/空荡荡的飘/头发蓬成疯长的草/深处有只眼睛在笑/当空悬一张嘴/收割着看不清颜色的舌头/心掉在路上/像失水的鱼乱跳/还有一匹穿着厚衣的马/月光下咀嚼星星”,这些形象多半来自达利的画,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把它们组织起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派杂乱无章的形象堆砌。但是正是这种杂乱性,恰当地代表了达利的艺术特色。达利的画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善于把梦境变成令人激动的形象。而诗人通过这首诗,很好地表达出了对世界的一种超验性体悟,这与达利的风格是相一致的。诗人为了达到这种表现效果,甚至不惜打破正常的语法结构,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后现代风格。再如《以门的名义》中,诗人借一位老猎人修补栅栏,喻示现代人困于尘世的喧嚣而堵上了心灵的门,成为流落街头的孤独者。现代人“为了挡狼”而“厚重斩断了最后一个狗洞”,终于“猫眼成为了唯一的了望”。现代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漠,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但又无可奈何,因为“在墙的要塞上/有一个洞/里面是心灵/外头是猎场”。在这里,诗人选取门这个意象非常具有匠心,“门”恰当地表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防范与隔膜,同时又具体形象,人们的感情有了具体承载物而得以宣泄,这正是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精妙之处。诗人不但会创造如梦如幻般的影像,而且在光与影的流动中透出自己的哲学思考,诗集中许多诗篇都是其思想火化的迸射。诗人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并以恰当的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哲学意味,可以说已经领悟到了诗中三味。 回想起曾经求学的日子,常常见到崔斌箴于喧嚣生活里沉浸在自己的小屋,写诗作画,笔耕不辍,颇有一份从容与宁静,想来这就是诗人的气质吧。热爱诗歌的人,一定热爱生命,所以常常能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动。“春天里青草刚探出头/就飞来的一只蝶/夏天握一滴水/心中淌出的一条河/秋天想家的日子/泪流成的一江月/冬天不意抬头/一只攸然而过的鸟”,诗人的世界宛若童话般,既清澈明亮又韵味悠长,具象为形意象为神,形神兼备和谐融洽。读崔斌箴的诗如饮甘醴如沐春风,这样脱离凡俗的云上日子,一生中多几天该多好呵。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