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简介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位于东经82°33′47″--83°53′21″,北纬44°31′05″--45°09′35″,东西长102.63千米,南北宽72.3千米。四至界限:东以乌苏、精河县界线为界,北以博州塔城地界为界,南部则以312国道、北疆铁路、兵团农五师82团、90团、91团行政界线为界,西部则为博乐市和阿拉山口的荒漠林区。在行政区划上地跨新疆博州精河县、博乐市和阿拉山口口岸区,保护区总面积400.62万亩,其中:水域面积131.36万亩;林地面积234.11万亩;草地面积9.83万亩;未利用地面积25.32万亩。规划保护区核心区面积158.2万亩;缓冲区面积161.09万亩;实验区面积81.33万亩。 生物资源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约16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38种,自治区级18种),其中鸟类111种,约100万只,是鸟类重要的栖息繁殖迁徙湿地。野生植物385种,其中,胡杨、艾比湖沙拐枣、艾比湖桦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2种。该保护区是中国内陆荒漠物种最为丰富的区域,植物种类占全国荒漠植物种类的62%。 艾比湖海拔189米,是准噶尔盆地最低点,博尔塔拉河、精河、奎屯河及其它大大小小的河流,从四面八方汇集艾比湖,给湖区带来无限生机。是各种荒漠野生动物的主要繁殖地、越冬地和停歇地。 每年鸟类繁殖和迁飞的季节,艾比湖聚集的天鹅、大雁、野鸭等水鸟多达几十万只,湖波荡漾,水鸟啼鸣,风吹芦苇,花飘万里,令人心仪神往。 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160多种,鸟类100多种,鱼类十种。其中国家级珍贵保护动物38种。 该湿地是各种皇马野生动物的主要繁殖地、越冬地、停歇地和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分布区,加之湿地又处在阿拉山口大风通道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使湿地内的生物种群呈现明显的多样性特征。 矿产资源艾比湖是一个资源蕴藏丰富的湖泊。 艾比湖区中,有丰富的盐、硭硝、硫酸镁、硼、溴、碘等非金属矿藏。钠盐储量有1.25亿吨,钾盐为200多万吨,硭硝9700万吨,硫酸镁1亿吨以上。这里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重要的食盐、硭硝产地。早在清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清政府就以“官督商办”的体制,在这里开办盐业;民国年间,这里的盐业也十分兴旺。 新中国成立后,艾比湖的盐业发展突飞猛进。总晒场面积达到201.31公顷;能源、通讯、交通设施完备;提水、抽卤、积盐、运输,已实现了动力化、机械化。目前的年生产能力为:原盐5万吨,粉洗加碘精盐1.5万吨,产硭硝3万吨,氯化镁1000吨。盐业已成为精河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艾比湖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是数百种动、植物生息繁衍的场所,有着其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在生物资源中,首屈一指的要属卤虫,被艾比湖周围的人称为“软黄金”。 艾比湖中含有丰富的盐硝资源和卤虫卵资源,卤虫体生物量和卤虫卵产量在国内盐湖中独占鳖头。 卤虫,是一种小型甲壳动物,生活在高盐度水域中。卤虫卵,是高档观赏鱼、名贵虾、蟹的良好活饵料。 卤虫在中国是一种稀缺资源。然而,艾比湖的卤虫资源量在全国100多个盐湖中,名列榜首。虫体的年存量在4000吨左右;纯净干燥卵的年存量有200吨到400吨左右。目前,精河县与科研、生产单位联合开发卤虫产业。卤虫、卤虫卵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被列入2000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星火”计划。仅起步之初的2000年,就实现产值1400万元人民币。 艾比湖的盐、艾比湖的卤虫所潜含的经济价值,经过专家们认真论证,大约在1万亿元以上。 生态地位艾比湖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最低洼地和水盐汇集中心。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湖水平均深1.4米,最深处3米,湖面海拔高189米。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西北部边陲,地处大西洋西风气流的主要通道——阿拉山口,整个湿地处于阿拉山口的风道区,由于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它的存亡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环境和工农业发展,并且有多样性的湿地植物,较丰富的生物资源,在新疆北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大的作用。艾比湖保护区是一处集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一体的超大型湿地,各类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5.5%。 管理状况根据自治区编办《关于成立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批复》(新机编办〔2008〕63号)精神,在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基础上成立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州林业局管理的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相当于副县级。其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如下: 主要职责一 负责国家、自治区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在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贯彻执行; 二 制定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 三 组织开展林政执法活动,依法查处破坏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行为; 四 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五 组织调查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保护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六 在不影响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参观、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等活动; 七 承办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州林业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内设机构根据上述主要职责,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设6个职能科室,规格为科级。 一 综合办公室。 协助局领导组织开展管理局日常事务工作;负责会议组织、文电处理、机构编制、劳动人事、档案、财务、保密、信息、信访等工作;负责精神文明、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工作;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 资源保护管理科。 负责组织实施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资源保护的规划和管理制度;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动态监测和评价活动,并建立资源档案;负责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林政执法、湿地恢复、封育及营造林工作。 三 科研宣教科。 负责拟定并组织实施自然保护区的科研项目计划;组织和协调有关科研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科考工作;组织开展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科教宣传工作;负责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四 经营管理科。 负责拟定并组织实施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多种经营的规划及管理制度;负责申报自然保护区多种经营项目,组织开展多种经营活动;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区参观、旅游活动。 五 护林防火科。 负责组织实施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防止乱砍滥伐等“三防”管理制度及工作计划;负责管护站点建设和管护人员的管理工作,组织管护站点开展日常巡护活动。 六 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 负责组织实施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治管理工作制度和计划;负责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救护设施建设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救护、监测档案。 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新增加全额预算事业编制20名,增加后编制总数为45名。重新核定领导职数3名(副县级领导职数2名、正科级领导职数1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12名。 科研价值典型性新疆艾比湖是我国西部的国门湖泊,是中国重要湿地,是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最低洼地和水盐汇集中心。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处在阿拉山口大风通道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该地形成盐湖、沼泽、滩涂、石漠、砾漠、沙漠、土漠、盐漠等多种地类,植被分布也由此形成旱生、盐生、沙生、湿生、水生等多种植被群落。其植物区系同时受中亚和蒙古植物区系的影响,植被过渡明显,野生植物种类丰富,占我国荒漠区野生植物的64%。艾比湖湿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多样化的湿地类型和较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使这里构成了国内极端干旱区最具代表性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典型性和较高的保护价值。 稀有性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使这里的野生动物、植物种类明显多于周边地区。野生动物中有国家一、二类保护野生动物49种,有国家保护植物12种,同时,这里又是中国新疆西北部重要的鸟类迁徙地、繁殖地、越冬地。由于同时受中亚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的影响,野生植物物种十分丰富,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进化,适应了恶劣的生存条件,成为我国内陆干旱区一座独特的生物基因宝库,这在我国干旱荒漠区乃至亚洲荒漠区是极为稀有的。 多样性一是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区内盐湖、沼泽、滩涂、石漠、沙漠、土漠、盐漠构成了复杂多样的生境类型;植被类型多样,主要有旱生、沙生、湿生、盐生、水生等多种植物类型。 二是植物物种多样性。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保护区内植物同时受中亚、蒙古植物区系的影响,野生植物物种十分丰富,共有野生植物52科191属385种,水生浮游植物7门57属。 三是动物物种多样性。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大面积的湿地植被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场所,是各种野生动物的主要繁殖地、越冬地。保护区共有野生动物50科167种,其中两栖类2科4种,爬行纲6科10种,鸟纲28科111种,哺乳纲12科32种,鱼纲2科10种,水生浮游动物5类21种。 脆弱性艾比湖及湖滨地带处在阿拉山口大风通道,处于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地带,这里的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及植被构成的环境综合体是影响整个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的核心,这个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虽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但仍然极不稳定,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极易受各种自然力和人为活动影响。而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必然会发生连锁反应,不仅会影响到周边环境的质量,且对整个天山以北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学术性保护区生境、种群丰富,是研究艾比湖湿地生态系统发生、发展及演替规律的活教材,这里宝贵的生物资源经历了长期的进化、演化,成为我国干旱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极端干旱、寒冷、高盐条件下生活的动、植物具有的耐旱、耐寒、耐盐碱基因,以及一些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特有基因,对开展相关学科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研和学术价值,因此,保护区具有很高的科研潜在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特点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是自然界中陆地、水体和大气三者之间相互平衡的产物。湿地这种独特生境使它具有丰富的陆生与水生动植物资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单位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在调节径流、维持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是生命存在不可缺少的要素,湿地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蓄积地,人类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除少量开采地下水外,均来源于湿地,湿地也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湿地由于其特殊的生态特性,在植物生长、促淤造陆等生态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由于湿地环境中,微生物活动弱,土壤吸引和释放二氧化碳十分缓慢,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起到了固定碳的作用。 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中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湿地水流速度缓慢,有利于污染物沉降。在湿地中生长的植物、微生物和细菌等通过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转换,包括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将生活和生产污水中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吸收、分解或转化,使湿地水体得到净化。 地位功能广阔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贮库 每年汛期洪水到来,众多的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沉积物)蓄存洪水,从而起到分洪削峰,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力的重要作用。中国天然湖泊和各类水库调洪能力不下2000亿立方米。长江22个通江湖泊尽管面积锐减,目前容水量仍达600多亿立方米,洞庭、鄱阳两湖蓄洪能力不少于200亿立方米,对于调节长江洪水、消减洪灾依然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湿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缓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有利于保持流域水量平衡。 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 湿地之水,除了江河、溪沟的水流外,湖泊、水库、池塘的蓄水,都是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据估算,中国仅湖泊淡水贮量即达225亿立方米,占淡水总贮量的8%。某些湿地通过渗透还可以补充地下蓄水层的水源,对维持周围地下水的水位,保证持续供水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器 大面积的湿地,通过蒸腾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不仅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据一些地方的调查,湿地周围的空气湿度比远离湿地地区的空气湿度要高5%至20%以上,降水量相对也多。因此,湿地有助于调节区域小气候,优化自然环境,对减少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有利。湿地还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营养物质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 湿地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 中国湿地分布于高原平川、丘陵、海涂多种地域,跨越寒、温、热多种气候带,生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调查统计,中国内陆湿地已知的高等植物有1548种,高等动物有1500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在湿地物种中,淡水鱼类有770多种,鸟类300余种。特别是鸟类在中国和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反映,湿地鸟的种类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不少珍稀种。世界166种雁鸭中,中国有50种,占30%;世界15种鹤类,中国有9种,占60%,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占世界总数的95%。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这些物种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湿地是重要的物产和能源基地 广阔多样的湿地,蓄藏有丰富的淡水、动植物、矿产及能源等自然资源,可以为社会生产提供水产、禽蛋、莲藕等多种食品,以及工业原材料、矿产品等。湿地水能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水电、水运,增加电力和交能运输能力。许多湿地自然环境独特,风光秀丽,也不乏人文景观,是人们旅游、度假、疗养的理想佳地,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此外,湿地还是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科普宣传的重要场所。 面临的威胁和退化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它像自然界的任何事物一样,永远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生态系统退化是系统内组分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发生的不良变化,是系统的逆向演替,从而导致其功能退化和系统的不稳定性。湿地在面积丧失和景观破碎化加剧的同时,由于水源补给的减少和水质恶化,亦发生不良变化,表现在湿地资源衰退、湿地功能弱化或消失等。 湿地是目前受到威胁最大的生态系统。由于湿地被开垦与改造、污染、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泥沙淤积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导致湿地不断退化和消失,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水旱灾害频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中国湿地资源十分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掠夺性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淤积、污染、过度排水等导致湿地面积和资源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 湿地的减少和功能退化,不仅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且江河湖泊水质恶化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减少也直接威胁到中国水资源供给安全,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近年来中国洪涝、干旱、赤潮、沙尘暴、荒漠化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许多湿地消失和退化密切相关。例如,1998 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共溃决堤垸2000 多个,淹没耕地283万亩,受灾人口253 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洪水灾害的发生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湿地面积的锐减有很大的关联性。事实上大自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湿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论证,盲目地无节制地开垦和围垦湿地、湿地排水和城市扩张,使湿地岌岌可危,天然湿地正面临消失的危机。据统计,20 世纪后半期,中国已有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全国约有13%的湖泊已经消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