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锡桐起义 |
释义 | 王锡桐起义,史称宁海教案,指的是发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二日至清光绪三十年四月间,由宁海大里村人王锡桐(时为大里村村塾执教)领导的,以反教会党「伏虎会」为骨干力量,并团结广大爱国人士和信教群众而发动的主观反对天主教反动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客观对清朝反动统治形成冲击的起义运动。清咸丰后期,跟随西方军事、经济侵略的脚步,打着平等爱人的虚伪旗号的西方天主教反动势力大举向中国沿海与内地进行渗透,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大肆压榨剥削中国人民,激发了尖锐的民教矛盾,此次起义即发生在这个时期。 名称:王锡桐起义 又名:宁海教案 地点:浙江宁海县大里村 时间:1903年8月12日至1904年4月 主要领导:王锡桐,周秀贵,礼释和尚 主要力量:反教会党伏虎会、爱国民众 历史背景清咸丰(1850~1861)以后,宁波地区的法国天主教会,勾结官府,在宁海广建教堂,发展教徒,扩大教会势力。教民依仗教会,为非作歹。出现旱灾之时,教会教徒在锄杆上挂「十」字架,就可抢先放水灌田。城内天主堂司铎王巨川(王加团),在南校场圈地两百亩占为己有,群众上告县衙,公堂传审,王巨川昂首站立,而百姓则匍匐下跪,知县袒护教徒,竟判圈地有效。民众仇教积怨,日益深重。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五日,大里教民王品松与妻刘根香,轮到祀田而不司祭典,并称「只拜天主,不拜祖宗」。其叔王定锡愤而掴之。次日,刘根香上城哭告吴神甫。吴神甫逼迫知县叶纫兰派四名差役随一名教士(坐轿)持「火签」至大里捕捉。是时,执教于村塾的秀才王锡桐挺身而出,折断火签,捣毁轿子,并仗义执言说:「叔伯打侄子有何了不得?县衙竟以火签抓人,无乃太过!」为免累乡里,王锡桐随至县衙评理。叶纫兰将锡桐软禁于县学,并捕王定锡入狱,后屈死狱中。六月,王锡桐获释返大里后,创立反教会党「伏虎会」,率众毁中胡教堂,惩罚剧恶教民,为乡民伸冤。浙东主教赵保禄闻讯,指控叶纫兰办事不力,逼迫浙江巡抚将叶纫兰撤职,改派孙启泰为宁海知县。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孙启泰上任伊始,即率士兵数十人至大里缉拿王锡桐。王锡桐闻讯后已先逃出。四月五日,王锡桐回大里祭祖,教会派六人暗杀王,未成。伏虎会员再次烧毁重建的中胡教堂。六月,孙启泰诱逮王锡桐入狱。时传王锡桐不日将处斩,塑佛匠陈阿三获悉,连夜赶至大里报警。当夜,王锡桐妻子陈茂英率众鸣锣进城,沿途农民负锄加入,翌晨至城已达数千人。孙启泰越墙潜逃,群众打翻县衙公堂,救出王锡桐及在押难友。事后,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勒泰出面干涉,逼迫孙启泰交出王锡桐。并改派朱国光为宁海神甫。七月,孙启泰赴大里捕锡桐无着,火焚大里部分民房后即辞职,由程云骥代理知县。程一味媚教,朱国光骄横跋扈,天主教徒更见猖狂。县署中人见天主教士,无不侧面而轻足。朱国光给教士严仁杰、罗仁寿、王巨川、麻爱经各执「札谕」一道,横行乡里,寻衅滋事.群众恨之入骨,称之为「阎(严)罗王,魔(麻)头鬼」。王品松夫妇成为朱国光的座上宾,作恶尤甚。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夏秋,伏虎会员请回杭嘉湖一带活动的王锡桐商议起义反教。提出「打倒天主教,活捉朱国光,先杀阎罗王,后斩魔头鬼」的口号,制定不侵犯官府,不盲目排外,争取官府和耶稣教会中立的斗争策略。暗中购置武器,派员去海游联络章韶、去桑洲白岩寺约请礼释和尚等志士,共举反教大事。此事被王品松夫妇发觉。锡桐当机立断,派儿子王幼生等杀死王品松,扣押刘根香。王锡桐亲率伏虎会员三四十人,出击深圳、长洋,回戈中胡、溪边,打击大里周围教会势力,以绝后顾之忧。 起义过程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二日,奉化董李的董一兆、海游的叶崇涓(秀明)、白岩寺的章高成、里岙的竺才金等人率四百余人至大里。当日下午,即在伏虎山麓竖起中书「王」字,旁有「灭天主,保清朝」字样的白色大旗,王锡桐宣读「灭洋保国」文告,并斩刘根香以祭旗,宣布正式起义。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三凌晨,一支以农民为主体,有手工业者、商人、乡绅、僧侣等参加的起义队伍从大里向县城进发,王锡桐骑马先行。附近事先已有组织的群众,纷纷携带土铳、刀枪、锄头、棍棒加入队伍。至提树岭,宁波参将周友胜约会王锡桐,要求谈判,并提出「如不进城,愿赏银数千两」。王锡桐愤怒回答说:「城可不攻,银两不要,必须将朱国光、严仁杰、罗仁寿、王巨川、麻爱经五人之头送来。」谈判未成。中午,冠庄潘品山等乡绅奉香设宴,款待义军。午后至城,人几近万,威势大震。 入城之后,王锡桐坐镇城隍庙指挥。一面揭露天主教二十条罪状,宣传起义宗旨,张贴「安民告示」:一、官府为民父母,毋许唾骂,如违立斩;二、监禁系王法所在,毋许喧动,如违立斩;三、当铺官商以义为利,毋许擅入,如违立斩;四、买卖须现钱交易,毋许贪贱厮闹,如违重责;五、抄灭教堂,为民除害,如有藏匿剧恶教徒者,一体同罪;六、耶稣无事,毋许倚众侵凌,违者斩。一面按计划分头出击,竺才金率领一支队伍攻天主堂,找不到朱国光,即火焚教堂。叶崇涓领队搜捕严仁杰、罗仁寿、王巨川,无着,并烧毁教首房舍。其后,朱国光在生泰烟店阁楼上被「飞毛腿」刘望来抓获,王命陈阿三等押至南校场处死示众。次日,斩首罗仁寿于黄坛之下。麻爱经俘获后被保释,旋即出家为僧。时值秋收,王锡桐与各路义军首领商议后,均回原地待命。 王锡桐起义使中外为之震动,清政府随即联合法军血腥镇压义军。法国巴斯卡尔号巡洋舰驶入甬江示威,并致函浙江巡抚限七日内拿获王锡桐。台州知府徐承礼坐镇宁海,命海门镇游击黄文琮率练船四艘,威远轮一艘,驶抵三门湾。宁波府亦派员领兵数百,偕法兵数十来县。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七日,徐承礼即领兵分五路合击大里。王锡桐毫无畏惧,竖义旗,吹号角,率义军英勇奋战,多次打退清军进攻。八月二十日大里失守。清军入村,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所不为,一时山谷哭声动地,村中火光冲天。王锡桐等撤至后山天打岗,决定分散隐蔽,待机再起。王锡桐从此出走,不知所终。此役,大里村被杀义士和群众共八十余人,房屋被烧三十多间。有十九名起义骨干被捕,其中叶崇涓、董麟有、章高成、赵玉圣、王树和等五人,于九月初五就义于南校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二十五日,清军围攻桑洲白岩寺。僧礼释事先有备,率众据守谷口,开枪迎击,经数回合后,力不能支,退守寺内,被清军包围。礼释等从寺后突围,中弹身亡。同时牺牲的有周秀贵等十余人,被捕的二十余人。午后,清军火烧白岩寺,被困寺内的义民和僧侣一百多人都被烧死。之后,在各地被捕的起义骨干尚有王幼生、陈阿三、王老六、孙喜志、胡修培、竺兴欢等。虽然威震浙东的王锡铜起义被镇压,余部仍打着「王」的旗号,在新昌、嵊县一带继续活动了一个时期。 清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清政府与法帝国主义、天主教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宁海教案议约》并赔款白银十万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