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苏波
释义

身份简介

1955年2月出生,汉族,祖籍江苏省淮安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知名的乡村建设团队——中国后发展地区农业合作创业项目运作团队(简称“中农合创团队”)创始人,中国农村合作创业扶贫模式的主创人,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化最早的引领者和推广人之一。

现任中农合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农元食有机农业(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自2002年起受聘担任中央智力支边扶贫协调小组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2006年起受聘担任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发展中心首席项目专家、项目开发指导司首席项目评估师。曾被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等机构聘请为客座教授或高级合作专家。

军旅生涯

1970年应征入伍,被选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恢复兵种后组建的第一支专机部队,历任学员、飞行大队空勤机组成员,经历了极严格的军事训练和行为养成。1976年被提升为军官。

1978年其被选调参加中国近代军事历史丛书的编辑。次年经聂荣臻元帅和肖克将军主持的军事史编辑办公室推荐,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职攻读近代经济史专业研究生。此间接受黎澍、张侠等著名近代史专家的指导。学习期间正式出版和发表的近代经济史、近代战争史方面的著述近百万字。成为国内当时在近代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近代军事史料考证等研究领域知名的青年专家之一。

1981年调任军委海军司令部军事学术研究室助理研究员。1982年参与组建《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撰委员会海军分编委编辑部,担任专职编辑兼撰稿人,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框架设计、条目撰写、书稿编辑全面工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全国数千名编撰人员中年纪最轻者之一。1993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向个人颁发的“重要贡献荣誉证书”。

1982-1984年间,在中央军委当时主持日常工作的杨得志、张爱萍、洪学智三位上将直接领导下,参与了中国国防经济学学科、中国国防发展战略学科的创立,为军队当时知名的中青年学术专家团队骨干成员之一。

1984年10月,参加了当时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防科工委军转民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论证规划工作,为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以及中国西部地区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调整编制总体方案。期间与当时军队各有关单位集合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李殿仁(总参谋部)、熊光楷(总参谋部)、金朱德(国防科工委)、曾光军(解放军报社)、陈小鲁(总参谋部)、张胜(总参谋部)、章沁生(北京军区)、尹斌(北京军区)、王东(总后勤部)、陈小功(国防大学)、周伯荣(国防大学)、徐光裕(防化兵学院)、常梦雄(国防科工委)、陈知涯(总参谋部)、秦超英(军事科学院)、李炳彦(解放军报社)、兰鲁敏(军事科学院)、蔡晓洪(总政治部)、罗海曦(国防大学)等人一道,围绕改革开放的国家战略,对军队支持国家改革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和论证工作。其主持研究和执笔完成的重要规划性文件中,运用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边际经济学和统筹学的理论,深入研究和论证了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能力“外溢”的可行性,提出了对当时分布于十多个国防工业、科技部门尤其是三线国防基地的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实力进行“要素重组、序列重整”,实现国防综合能力“军转民”,完成“军民兼容”的国防发展战略调整等系列政策建议,目标在于降低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引进成本,突破外部国际环境的政治压力,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避开国际政治和资本力量的制约,确保国家中长期发展的安全。由于在上述发展战略理论和中长期规划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国务院、中央军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1985年破格晋升军事科学研究员学术职务,担任海军军事学术研究办公室副主任,成为中国军事科学研究领域最年轻的国防发展战略学科、国防经济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同年,被军队领导委以重任,奉命参与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个对国际开放的战略研究机构——中国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

1985年起,担任军委、外交部、国家安全部、海军、国家海洋局联合领导下的国家海洋方向安全与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负责人,主持了1985-2000年国家海洋方向国际关系和策略的研究与制定,担任《2000年的中国国防》中长期规划办公室海军规划组负责人。曾直接参与了中国海军进取南沙群岛、开赴南极建长城站、游弋和出访南亚五国、建设精干顶用的强大海上力量等一系列重大外交与军事行动的决策过程。同年出任国防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并以国防经济学会学术带头人之一的身份,当选中国40岁以下经济学家最高级别的组织——青年经济学会的理事。1986年夏被中国军事外交和国际军事学术交流的权威机构——中国国际战略学会聘为首批高级研究员。

1986年秋通过军队组织推荐和单独考试,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职攻读宏观经济运行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接受重点培养。

1988年5月被授予海军中校军衔。

1990年3月申请退出现役。转业至交通部科学院。

扶贫经历

1990年退役后,运用研究生所学专业知识,成为中国大陆最早的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人士,一直从事项目投资、企业并购和投资管理业务。所领导的中盛咨询机构先后与包括美林、里昂、摩根斯坦利、高盛、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电器、香港和记黄埔、嘉里中国建设在内的国外著名企业和机构进行过合作,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累计金额达数十亿人民币。此间还担任过8个省份及多家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跨国公司的战略与投资顾问。

1993年转任原国家体改委主管的中国西部开发研究中心任副主任,主持该中心自1981年以来开始的对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问题的课题研究和改革方案设计。重点对中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开发、环境资源开发、农副产品物流、物理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农村金融与农业投融资方面进行项目开发和实用理论研究,其成果得到普遍认可和尊重。

在项目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深入中国贫困地区的数百个县进行实证研究和案例运作,创立和阐发了有关中国后发展地区农业合作创业的理论体系,运用其自身独特的组织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艰苦创业,打造出一支兼有实业支持、技术研发、项目运作、投资融资、专家体系多功能的专业团队,以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作业重点,开展了颇具规模的农村合作创业项目运作。

2000年初,将20多年来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所做的长期实证研究和分类项目试验过程中总结形成的主要成果,归结成“中国后发展地区农业合作创业模型”(简称“中农合创模型”),开始组织地区规模的农村合作创业项目试验。项目基本要领是,以“解困”支撑“扶贫”,以“创业”支持“增收”。项目定义为“中国后发展地区农业合作创业项目”,担任项目总设计人和总负责人。

2002年秋,经中共中央统战部领导提名,成为中央智力支边扶贫协调小组组织的胡锦涛总书记1989年亲自创立的国家扶贫开发、生态建设(毕节)试验区的专家顾问,连任三届至今。十年来,在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支持下,其率领的“中农合创团队”成为中央政府支持的从事后发展地区农村合作创业项目运作的最大专业组织,以有限的自有资金和社会筹款,相继在一些贫困及后发展地区展开项目合作或项目前期工作。项目作业品种覆盖了奶源基地、肉牛养殖、生猪繁育、肉羊舍饲、出口蔬菜、果树种植、速生林产、集约蜂业、竹浆造纸、设施农业、替代种植、沙化治理、生态农场、乡村旅游、药材基地、有机肥料、解困助学、资源再生等十多个标准化项目领域。形成了中国大陆目前最为完整的可复制的成套农业项目运行管理制度。

2004年7月13日,《农民日报》用整版篇幅首次全面披露和重点宣传了中农合创团队和其项目,人民日报等媒体进行了转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先后视察了中农合创团队在贵州、四川等示范项目地的创业扶贫效果。中农合创模式作为该年度“三农”领域的创新成就,被专题写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集体撰写的《2004-2005中国社会发展蓝皮书》、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年鉴等专著。2005年3月8日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开幕期间,主流媒体《农民日报》又以通版专栏,再次将中农合创作为当届“两会”三农问题的重点实效经验推出。2006年9月24日晚,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由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科技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委联合制作的、温家宝总理题写片名的大型新闻记录片《倾注三农》第11集“信用生财”,报道和宣传了中农合创团队多年来在国家重点贫困地区开展的农民信用组织合作创业项目的试点历程和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探索意义。各地电视台均予以转播、重播。2007年12月其和中农合创四川项目运作团队代表登上国务院扶贫办、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第一届创业扶贫论坛”,作为大会交流的唯一的引领贫困地区农民合作创业的项目案例,被中央政府在各大媒体和门户网站发布并推介。“创业扶贫”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人在论坛开幕式上评价为“新时期国家开发扶贫的创新模式”,要求在全国范围推广。

2009年建国60周年之际,被海内外知名人士和海峡两岸乡村建设的组织代表推举为世界华商联合会乡村建设联盟主席。同年荣获“杰出军旅华商”和“八一特别功勋奖章”。

2010年,以受聘的国务院扶贫办项目开发指导司首席项目评估师身份,先后在国家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调研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亲自批示关心的新疆边境地区特殊贫困群体扶贫开发政策制定、西南喀斯特岩溶地区特困民族解困、青海玉树灾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生存条件重建、云南文山州山瑶族贫困人口整体搬迁和生活生产安置、川西阿坝贫困地区大骨节病防治和生产能力改善、贵州威宁县开发扶贫总体规划等工作中承担了重要的理论探索和政策咨询作用;在国务院台办领导下,一直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中两岸农业合作与产业交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两岸农业产品标准化、两岸农业金融合作等提供了重要的咨询和建议。现任海峡两岸农业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作为中国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引领者之一,其十多年来运用战略知识基础和战略思维创立的推动中国贫困地区优良环境资源通过有机生产、良好农业转化为环境资本,再通过城市高端市场直销实现环境资本的货币化,从而彻底摆脱贫困的发展战略设计,已经从理论研究、案例实践走向实际运作和产业化建设。

其率领的团队2000年以来低调地向国际新兴的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社会型企业”目标发展,已初具规模。相继开办了北京总部——中农元食有机农业(北京)有限公司和四川、贵州、河南、湖南、山东、内蒙、江西、江苏、陕西、新疆、云南等多个项目运行管理分中心,实际控制有有机产业、林草产业、资源产业、畜牧产业、健康产业、旅游产业等多个项目投融资平台。至2011年6月,其领导的“中农合创”项目运行管理总部和团队企业实施的项目,覆盖中国大陆150多个贫困县(市、区、旗),业务涉及近3,000万以上农业人口,就项目品种、理论深度、覆盖范围、区域布局、产业构造、管理水平、运作规范、服务质量总体而论,代表了中国大陆乡村建设领域社会组织运作的最高水平。

其在中国农村金融领域也有独特的创新能力。在担任国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农业咨询专家期间,对中国村镇银行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咨询,是中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县惠民村镇银行的创意、设立顾问。

30年来,运用自身的战略前瞻性和实务运作能力,在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金融和投融资领域有所作为:曾担任过包括深圳发展银行、哈尔滨银行、中德合资南充商业银行在内的多家地方银行的业务顾问;在中信证券、光大证券、海南证券、山东国投、中煤信托等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建立早期,在里昂证券、JP摩根、美林证券、亚洲证券、亚洲金融控股等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大陆初期,都不同程度地承担过上述机构的咨询、顾问和其他服务;参与过国内多家产业基金的发起创立;担任过多家农业和生物、制药公司的IPO和私募股权融资顾问;也是目前中国多家一流产业基金的现代农业、生态环境、生物工程、替代能源项目的高级顾问。

主要著述

其八十年代编著、撰著和与他人合著有《清末海军史料》、《民国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战略的追溯与反思》(解放军出版社)、《深沉的思考》(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政论片)、《西北太平洋的战略争夺与我国海洋方向的安全发展》(亚洲周刊)等。

九十年代由成都出版社出版的《恶魔在徘徊——二十世纪战争的追溯与反思》一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分析和论述上世纪百年战争的纲要性专著,在军队高级干部和研究人员中受到很好评价。书中对国际恐怖主义、后核武器时代、局部战争特点以及社会发展与战争发展内在关系的历史学分析,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