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世绩
释义
1 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王世绩, 1932年9月28日生于上海市。1956年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后到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1959年11月到苏联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中子物理室工作,1964年7月回国后至今一直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历任助研、副研、研究员;研究室正、副主任,研究所科技委主任,所长,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任;现任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顾问、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顾问、国家高技术863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本词条还对树木生理学家、杨树专家王世绩的生平事迹做了介绍。

代表性的科研工作

1_1956。1961年参加了我国重水反应堆、零功率反应堆、苏联快中子脉冲反应堆的建造和开堆实验,研制了几种i贝0试设备。

2.20世纪60年代初在苏联从事中子物理研究,研制了苏联首台含镉大液体中子闪烁探测器,采用双筒符合计数、千米中子飞行时间等方法和大裂变样品,降低了裂变物质的7射线本底,能在高分辨率、高效率和低本底下进行测量,测得了铀、钚共振中子截面,同时还能测量俘获、裂变比a。数据均被nEA国际原子能核数据库收集。工作获联合原子核研究所1963年科技奖。

3.20世纪60年代中,参加了核试验近区物理测试工作,担任核试验近区物理测试组正、副组长。课题创造性地设计了结构独特的气体契仑科夫探测器,能将核爆瞬间比被记录讯号高20多个量级的低能7射线本底甄别掉,用以记录17.6兆电子伏的高能7射线,实验成功地记录了热核燃烧纳秒级的时间过程。

4.20世纪70年代末,转向初创阶段的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负责物理实验与诊断。他领导研制了十多种配套的诊断设备,可以测量可见光、x光、离子、电子、中子等的强度、能谱、时间谱和空间分布等特征物理量,对这些设备都分别进行了标定与考核,总体达到了当时国际同类诊断设备的先进水平。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一J)”h轮激光与靶相互作用实验,对于我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从物理实验研究的角度,对驱动器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促进了激光驱动器与物理的结合以及驱动器技术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参加了“神光Ⅱ”高功率激光装置研制,为项目领导人之一。这是一台当前国内规模最大、在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高性能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装置已通过鉴定、验收,并已经取得多项重要的物理实验成果,对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5.1986年以后,将研究重点转向国家高技术"863计划”x光激光研究,曾任x光激光研究专题专家组首任组长,对我国x光激光研究的开拓、发展、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贡献。这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研究项目。他的课题组研制了先进诊断设备,组织了激光线聚焦系统和激光靶及x光光学元件的研制。他注意实验与理论和数值模拟紧密结合。1990年创造性地提出并实现了双靶对接方案,有效地补偿了x光激光在非均匀等离子体增益介质中的折射,解决了当时因折射而有效靶长做不长的难题,显著地提高了x光激光的效率。之后又创多靶串接以及空间限束等方案,使研究工作不断获得新的进展。实验中,巧妙地解决了焦线瞄准以及远距离多靶串接等关键技术难题,保证了多段等离子体增益区的时间(<10ps)和空间(<O.5MRAD)的衔接,在中等规模的神光I装置上进行的电子碰撞激发类氖一锗软X光激光总体实验,获得了近衍射极限(0.8MRAD)的软X光激光饱和输出(增益长度积GL超过17),在当时国际同类实验中领先。我国首创的双靶对接方法和凸柱面镜透镜列阵均匀线聚焦技术,在国际产生较大影响。1996年王世绩等人应邀赴日本大阪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在GEKKO一Ⅻ装置上应用双靶对接和凸柱面透镜列阵,进行了类镍一钕离子的X光激光研究,获得成功。1998年又进行了一轮实验,获得了类镍一银X光激光增益饱和以及近水窗波段类镍一镱、铪高强度X光激光输出,为当时国际上亮度最高的短波长X光激光,并为此获得日本大阪大学ILE科技进步奖。双靶对接方案以及均匀线聚焦技术已被国内外多个实验室采用。

近期成就

近几年,又在神光Ⅱ装置上进行了类镍离子x光激光实验,率先采用焦线叠加技术,在中等激光装置上用较低的泵浦功率获得了近水窗波段(波长为5~6nm)的类镍一镝、铒、镱x光激光及水窗波段的类镍一钽x光激光输出,演示了在中等规模激光装置上实现水窗波段x光激光饱和增益及其在生物学中应用的诱人前景。

2000年用神光Ⅱ装置获得了高增益的类镍一银x光激光(波长14nnq,脉宽20ps)饱和输出,并以此作为探测光束,测量了CH靶激光等离子体的临界面附近电子密度梯度的空间分布,测量结果还与理论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成功地演示了x光激光在激光聚变等离子体诊断中的应用。

个人荣誉

王世绩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次,二等奖2次以及光华奖一等奖1次。

扩展阅读:

1

http://www.hlhl.org.cn/news/findnews/showsub.asp?id=451

开放分类:
人物个人院士教授

2.树木生理学家、杨树专家

2 树木生理学家、杨树专家

人物简介

王世绩,树木生理学家,杨树专家。将树木生理学应用于造林实践,开展杨树丰产栽培生理基础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注重林学学科建设,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的发展和国际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王世绩,1935年1月24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一个商人家庭。他6岁丧父,母亲艰难地带着5个儿女从烟台投奔到天津他舅舅家。王世绩自幼便懂得生活的艰辛,立志发奋读书。1954 年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被国家选送到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林学系学习,1960年获得了森林工程工程师的称号。

回国后,王世绩被分配在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同位素实验室工作,从事林木水分和养分运输的研究。正当他踌躇满志地准备将全部知识奉献给祖国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科研工作中断。1969年他被下放到广西邕宁县“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又到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怀安县林业站劳动。当时的林业基层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他就利用掌握的知识帮助当地单位提高技术能力,为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出谋划策,受到群众的拥戴。1971年王世绩被分配到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树木生理教研室任教,并参加了毛白杨无性繁殖生根生理技术研究,首次提出了检查根原基方法。

1978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恢复,他参加并负责国家林业攻关项目,从辽宁、内蒙古到长江流域地区,在使林业基础学科应用于实践的科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92年他任博士生导师后,先后合作培养博士生4名。1987-1994年担任林业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规章制度,出了一批成果,培养了大批人才。鉴于他在科技理论和学术上的卓越贡献和在生产上取得的巨大经济效益,1992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8月13日,当他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国内进行项目考察时,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在河南郑州猝然逝世,年仅62岁。从服从祖国需要投身林业,到义无反顾贡献出毕生精力,王世绩执著于林业科研事业的精神和事迹,受到人们深深的怀念和赞扬。

技术成就

早在1960年,王世绩在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毕业时,他的论文《不同立地条件对杨树生长的影响》令老师十分满意,并将其作为重要资料交给了库班林场使用。林场为此给他发了工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做过这么详细的调查研究工作,当时可以根据王世绩的调研结果制定不同立地类型的杨树生长表了。从那时起,王世绩便开始了杨树生理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1978年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恢复后,王世绩对杨树光合、水分、矿质营养等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为大面积造林提供了科学依据。从80年代到90年代,王世绩主持并参与了多项林业部及国家的重要研究课题,如:林业部的重点课题“树木生长发育理论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其中“杨树水分生理及其栽培学上应用研究”获1989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3-1986年主持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杨树丰产栽培中间试验”、“杨树丰产栽培生理基础研究”,获1992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北方杨树胶合板材与纸浆材栽培优化模式的研究”项目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的项目“中国东部暖温带与温带寒冷半干旱地区杨树速生丰产林”等。

这些项目中有的是首次在本学科领域内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了对杨树造林生理中的许多关键问题,极大提高了杨树人工林的生产力。王世绩重视基础学科应用于实践的研究,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世绩对杨树事业无比热爱。1996年他带队考察美国的杨树栽培,回国时他带回来的“纪念品”只有一件,那就是几十斤重的杨树种条,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将这些种条栽植到苗圃,并认真地记录、画图。如今这些经过王世绩抚育过的无性系已经散发到全国各个杨树适生区域。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王世绩提出树木生理学应当向分子水平的微观领域和生产实际应用的宏观方向拓展,使这一传统的基础性学科形成了新的发展思路。王世绩领导的生理生态实验室于1992年被列为中国林业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在他的带领下,生理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已进入了该学科发展的兴旺时期。

中国在80年代以前,尤其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对杨树的研究和管理与国外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王世绩深感作为一个中国林业科研人员所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巨大压力。他说:“在全世界的百余种杨树种中,中国就占有57种!除中国之外全世界杨树人工林总面积约140万公顷,而中国竟有660万公顷!这不能不令我们每个中国人激动不已。然而,更不能不发人深省,在意大利杨树人工林仅占森林面积的5.2%,却为全国提供50%的木材产量,我国的杨树木材产量与国外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了加强对全国杨树的研究与管理,中国于1979年成立了中国林学会杨树专业委员会,王世绩先后担任主任、副主任职务。1980年第十六届国际杨树委员会会议上,中国被该委员会接受为成员国。1988年王世绩当选为这个拥有35个成员国的大型国际组织的副主席。

在国际杨树委员会任职期间,他对世界杨树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工作,足迹遍及亚洲、欧洲、澳大利亚和美洲,取得了大量资料。他积极促进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国林业科研与管理事业走向国际而努力地工作。

王世绩十分重视对胡杨的研究。胡杨是中国沙漠干荒地带唯一存活的大树,能生活在-43℃到45℃的严酷条件下,在含盐量2%的盐碱地上也照样生长。这是其他树种不能比拟的。胡杨被定为全世界最需要保护的林木基因资源,而中国是胡杨生存最多的国家。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种和遗传改良的好材料,胡杨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王世绩等人对胡杨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发表了专著《胡杨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和《胡杨林》。这是在世界上第一次发表的有关胡杨的研究专著。

简历

1935年1月24日 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

1955-1960年 在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林学系学习。

1960-1968年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同位素研究室工作。

1969年 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怀安县林业站工作。

1971-1977年 在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树木生理教研室任教。

1978-1987年 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生理研究室主任。

1988-1995年 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副所长。

1988-1995年 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所长。

1995-1997年 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顾问。

1997年8月13日 病逝于河南省郑州市。

主要论著

1 徐纬英,王世绩等.杨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 王沙生,王世绩等.杨树栽培生理研究.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3 王世绩.杨树研究进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4 王世绩.胡杨林.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6 采利尼克尔著(俄).王世绩译.木本植物耐阴性的生理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7 凯莱斯台舍等(英).王世绩等译.刺槐.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8 王世绩等.毛白杨插条苗的年生育过程和成活阶段某些生理特点的研究.北京林学院学报,1981.(2):33~40.

9 王世绩等.十种杨树苗木水分关系的研究.林业科学,1982,18(1):6~14.

10 王世绩等.杨树苗木的生长节律和水分状况的昼夜变化.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3):39~41.

11 王世绩等.杨树失叶对生长超越补偿作用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1993,6(3):294~298.

12 王世绩等.淮北煤矿塌陷区复垦造林技术的研究(Ⅶ)-粉煤灰覆田立地欧美杨营养诊断研究.见:杨树研究进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19~222.

13 王世绩等.淮北煤矿塌陷区复垦造林技术的研究(Ⅷ)-覆土厚度与压青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见:杨树研究进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23~229.

14 王世绩.总结与回顾—第五届全国杨树会议开幕词.杨树研究进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387~388.

15 王世绩.关于发展我国杨树人工林的建议.见:王世绩主编.杨树研究进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389~390.

16 王世绩.国际杨树委员会第37届执委会会议概况.见:王世绩主编.杨树研究进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391~395.

17 王世绩.瑞典的能源林计划—一个富国的惊人之举.见:王世绩主编.杨树研究进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396~400.

18 王世绩.杨树生理进展.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19 王世绩等.杨、柳、榆、刺槐对淮北粉煤灰“土壤”中矿质积累的影响.林业科学研究,1994,7(6):612~617.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23: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