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士媛 |
释义 | 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王士媛 王士媛,女,汉族,吉林扶余人,1931年12月生,大专文化。黑龙江省文联离休干部,编审。 1952年毕业于黑龙江师专俄语专业。50年代至70年代末,任黑龙江师专、齐市高中俄语辅导员、教师、北方文艺出版社编缉、黑龙江新闻图片社编辑。80年代后,任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主席、名誉主席、省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黑龙江卷》编委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50年代至60年代,编辑出版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小说、散文、文艺理论及苏联诗歌、剧本等图书30余种。80年代后,组织抢救民间文学遗产工作,编辑、出版了31本,约700余万字的民间文学图书和资料集,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 《黑龙江民间文学》“伊玛堪”专集,与人合编《镜泊湖民间故事选》、《满族民间故事选》、《赫哲族民间故事选》获国家、省级优秀图书奖和“首届中国北方民间文学奖”一等奖。参与出版策划、编辑的图书赫哲族《伊玛堪》获黑龙江省“精品工程”一等奖及全国“第4届中国图书提名奖”。由于业绩卓著,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协授予“全国搜集整理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文艺集成志编纂突出贡献奖”和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30年荣誉奖。传略被辑入《黑龙江当代名人》、《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等多种辞书。 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王士媛 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个从事民间文学的女性,踏上了自己后来慨叹为“用上所有时间也干不完”的抢救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漫长征途。她就是以自己的勤奋和无私奉献,成为黑龙江省民间文艺抢救、保护的“领军人物”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士媛。 地处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是一个风光壮美,物产丰富、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独特的边疆省份。除汉族外,还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他们长期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之间,口头传承着丰富的民间文学。王士媛就生活在这里,她很小就受到了北方民间文化的熏陶。至今她还可以清楚地讲述许多孩提时代从长辈那里听到的美丽传说。这就是北方民间文学对她最早的启蒙教育。 上世纪50年代末,王士媛在北方文艺出版社任文学编辑,从那时起,她开始大量接触民间文学作品,并由此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王士媛被调到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改为民协)主持工作。从此便全身心投入了一个她真心热爱的事业。刚开始,事情没有王士媛想象的那样简单,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当时研究会只有两个人,办公室在走廊尽头,是一个用卷柜隔开的狭小地方,俩人共用一个办公桌。没有资料,没有成型的队伍,成为他们当时最大的困难。但天性乐观,从不言败的她很快便进入角色,开始了创业性的工作。她不但注重自身学习,肯于钻研,相信勤奋出真知,还不断深入基层调研、采风,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在广泛联系群众、征集稿件中,结识和团结了一大批民间文学骨干分子,发展了会员,并广泛组织挖掘整理镜泊湖民间故事和五大连池民间故事。此后,《镜泊湖民间故事选》、《五大连池的传说》相继编辑出版,从此黑龙江省民间文学宝藏的第一垄沃土就被王士媛破开了。 在其后多年时间里,王士媛有重点地组织了11个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及民俗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并编印出版了《黑龙江民间文学》21集及多种民间文学图书。特别是她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组织强势人马开展了对濒临失传的赫哲、达斡尔英雄史诗以及鄂伦春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口头文学的抢救,翻译,整理和编辑出版工作。其中的大量作品,填补了我国民间文学的空白,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随着全省民间文学抢救和挖掘工作成果的大量积累,一支专业队伍也在王士媛的带领下不断壮大起来。 熟悉王士媛的同事和朋友,都十分钦佩她的敬业精神、助人精神和奉献精神,对她的为人处世也赞不绝口。她的朋友讲,每次到北京开会,她都是大包小包地提着,包里装满了稿子、信件,她总是抓紧每个休息时间改稿和复信。王士媛将每个被她发现的民间老艺人、老故事家都视为珍宝,十分敬重,热情关照,虚心学习。在她的提议下,主持召开大会,授予葛德胜(赫哲族,已故)、傅英仁(满族,已故)两位老人“民间说唱家”、“民间故事家”称号。人们还记得,王士媛陪同老艺人吴连贵(赫哲族,已故)、高凤阁(锡伯族,已故)到北京开会时,不仅主动带领他们到处参观,去医院检查身体,还每天为吴连贵老人写活动日记。现仍健在的赫哲族著名民间文艺家尤志贤只要见到她就说:“你领着大伙把那么多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下来,都印成书保存下来,一个女同志太不容易了!你为我们民族立了大功啊!我们感谢你呀!” 王士媛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奉献者,长期坚守在田野第一线,为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事业默默劳作,倾尽心血,并做出巨大贡献,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奖”当之无愧。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称赞这些民间文化守望者是“沉默的脊梁”。他说:“这些民间文化的守望者实际上就是我们民族文化事业的脊梁,是我们文化的英雄,他们以舍我其谁的精神,把整个民族的文化使命放在自己背上。他们是用身体做围栏,保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此次人物评选活动同其它或以往的评选都截然不同,它没有任何商业因素,是一种纯精神的评选,是为了弘扬一种奉献精神、一种文化情怀,一种活法,这种活法就是为思想而活着。” 在赞扬和荣誉面前,人们常听到她发自内心的坦言:“抢救遗产是历史给我的任务,是我分内的工作,我不赶紧做,就是失职,就是罪过,会受到谴责的。换了别人也会这样做的。功劳不是我的,是大家的。”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评价王士媛时说:“中国各省市如果多几位像她这样的园丁,我们的事业就更要生色了。” 黑龙江省民协正是有了王士媛这样一位老主席,我们的工作近几年来很有起色,不论是在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出版工作,还是两部系列丛书的抢救工作,一直得到她的热情、真挚的关心,指导和激励。王士媛老师是我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是我们忠实坚守民族精 日前,由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和中国民协共同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奖”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我国首次为默默守护民间精神家园的奉献者颁奖。评选活动自3月在网上投票以来,反响强烈,后经网上投票及专家评委会评议,我省文联退休干部王士媛等5人荣获“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奖”,夏挽群获“特别奖”。 王士媛:“民间文化守望者” 作为东三省惟一获奖者,也是惟一一名女性候选人,王士媛的得票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荣誉面前,她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不去北京领奖,只给冯骥才发了一封信。对于媒体采访,也不接受。这究竟是为什么?日前,记者将电话打到了老人的家。“荣誉不是我的,是大家的” 电话里,老人的声音慈祥而亲切:“守望者的颁奖仪式我在网上看到了,很高兴这些长期坚守在田野第一线,为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事业默默劳作的民间义士能获奖。至于我,实打实地说,我认为这是分内的工作,换了别人到这个岗位,也会这样做,否则就对不起那些信任我的民间艺术家。” 老人在给冯骥才的信中写道:“荣誉绝不是我个人的,我至今铭记着当年曾共同为民间文化事业而默默耕耘的那些民间歌手、故事家、翻译家、评论家们。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永远离去了,我心里充满了对他们的敬重和感激。他们都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我还想特别代表基层的民间文化工作者,对冯骥才先生和中国民协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而大声疾呼的创举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为抢救民间遗产付出多少都值得 虽然老人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也很少谈及自己,但是谈起自己为之毕生奋斗的北方民间文学,却兴致极高:“世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化园地里常开不败的花朵。作为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她集中了各民族群众的感情和智慧,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如诗、词、曲、小说、戏剧等,几乎都来自或借鉴于民间文学。中国众多的文学巨匠和杰出的艺术家,无不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并得益于她的滋养。我由衷地喜欢民间文学,她有着朴素的艺术风格和亲和力,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她大多宣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在民间文学里,我们找到了中华民族建立和谐社会的深刻渊源与热爱和平的良好夙愿。我想,这也是人民大众喜爱民间文学的原因。” 老人回忆说:“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出版部门工作时开始接触民间文学,到七十年代后专职从事黑龙江省民间文学研究工作。几十年来我为她喜、为她忧,为她的丰富多彩而神往,为她似乎在渐行渐远而焦虑。我深切感到,为她的弥足珍贵,为她的传承后世,献出多少生命的时光也不足惜,做出多少艰苦的努力也不足道。”低调的民间文化保护“领军人” 在关于“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评选专题网页上,记者找到了王士媛事迹的简介———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编辑出版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小说、散文、文艺理论及苏联诗歌、剧本等图书30余种。80年代后,组织抢救民间文学遗产工作,编辑、出版了31本,约700余万字的民间文学图书和资料集,获国家级、省级多种重要奖项,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她以自己的勤奋和无私奉献,成为黑龙江省民间文化抢救、保护的“领军人物”,历任省民协秘书长、主席、名誉主席、《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黑龙江卷》编委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等职。 老人说,我这个已离休多年的“闲人”能获得“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的褒奖,深感荣幸和欣慰。我今年已经75岁了,由于身体原因,我不能亲往北京参加颁奖大会,非常遗憾。因此特意写信给冯骥才先生,表示歉意。我愿在有生之年同新一代的朋友们一起,为保护和建设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而继续努力。 说是身体不好,不能去领奖,其实这背后,是老人一向低调、不爱名利的为人处世原则。在赞扬和荣誉面前,人们常听到她发自内心的坦言:“抢救遗产是历史给我的任务,我不赶紧做,就是失职,就是罪过,会受到谴责。”原中国民协主席、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评价她时说:“中国各省市如果多几位像她这样的园丁,我们的事业就更出色了。” 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暨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奖在京颁奖 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暨“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奖”在京颁奖活动,于6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全国政协前副主席孙孚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等有关领导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卡贝丝,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等出席了颁奖大会。中国民间文化保护热心支持者、台湾著名电影演员赵文暄也到会并做了发言。 周和平向大会致辞并表示祝贺,他同时表示,政府将加大力度支持和扶植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及发展。冯骥才介绍了此次评奖过程并做了慷慨激扬的发言。 此次颁发的“山花奖”包括:民间艺术表演奖(民间广场歌舞、民间鼓舞鼓乐);民间工艺成就奖(个人成就奖、集体成就奖)。同时,还颁发了中国民协优秀团体会员单位与德艺双馨工作者奖以及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奖。 作为国家级文艺大奖,“山花奖”是专门为鼓励民间文艺的挖掘、抢救和创作而设置。该奖设有民间艺术表演、民俗影视音像、民间工艺、学术著作等多个奖项。 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人物评选活动是我国第一次为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奉献者设立的奖项,其意义重大深远。在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这些长期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默默奉献的守望者被推到前台进入公众的视野。冯骥才称赞他们是“沉默的脊梁”,是“抢救文化遗产的英雄”。 此次人物评选活动自今年3月16日在新浪网推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上公众投票踊跃。最终评选出5位守望者奖和1名特别奖、5位提名奖。 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奖(5名):王士媛、叶星生、李玉祥、郑云峰、黄永松 ◆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特别奖(1名):夏挽群 ◆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提名奖(5名):乔晓光、郭雨桥、樊宇、燕宝、薄松年 王士媛:愿为民间文学做园丁(组图) 1984年,王士媛(右)采录著名满族故事家傅英仁(左)讲述满族民俗和神话 1987年,王士媛(右三)参加中国民协代表团访问泰国在一所大学做学述交流。 1996年,王士媛参加全国第六次文代会期间,同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合影。 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个未被人们注视的女性,踏上了自已后来慨叹为“用上所有时间也干不完”的毕生事业的漫长征途。她就是终于以自已的勤奋和无私奉献,成为黑龙江省民间文艺抢救、保护的“领军人物”—— 愿为民间文学做园丁 地处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是一个风光壮美,物产丰富、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独特的边疆省份。除汉族外,还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他们长期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之间,因此在这广袤平原之上,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王士媛就出生在这里,在这里她很小就受到了北方民间文化的熏陶。至今她还可以清楚地讲述许多孩提时代从长辈那里听到的美丽传说。这就是北方民间文学对她最早的启蒙教育。 上世纪50年代末,王士媛在北方文艺出版社任文学编辑,从那时候起,她开始大量接触民间文学作品,并由此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王士媛被调到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改为民协)主持工作。从此便全身心投入了一个她真心热爱的事业。刚开始,事情没有王士媛想象的那样简单,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当时只有两个人,办公室在走廊尽头,是一个用卷柜隔开的狭小地方,俩人共用一个办公桌。没有资料,没有成型的队伍,成为他们当时最大的困难。但天性乐观,从不言败的她很快便进入角色,开始了创业性的工作。她不但注重自身学习,肯于钻研,相信勤奋出真知,还不断深入基层调研、采风,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在广泛联系群众、征集稿件中,结识和团结了一大批民间文学骨干份子,发展了会员,并广泛组织挖掘整理镜泊湖民间故事和五大连池民间故事。此后,《镜泊湖民间故事选》、《五大连池的传说》相继编辑出版,从此黑龙江省民间文学宝藏的第一垅沃土就被王士媛破开了。 在其后多年时间里,王士媛又有重点地组织了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及民俗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并编印出版。其中的大量作品,填补了我国民间文学的空白,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随着全省民间文学抢救和挖掘工作成果的大量积累,一支专业队伍也在王士媛的带领下不断壮大起来。 熟悉王士媛的同事和朋友,都十分钦佩她的敬业精神、助人精神和奉献精神,对她的为人处世也赞不绝口。王士媛的朋友讲,每次到北京开会,她都是大包小包地提着,包里装满了稿子、信件,她总是抓紧每个休息时间改稿和复信。王士媛将每个被她发现的民间老艺人、老故事家都视为珍宝,十分敬重,热情关照,虚心学习。在她的提议下,主持召开大会,授予葛德胜(赫哲族,已故)、傅英仁(满族,已故)两位老人“民间说唱家”、“民间故事家”称号。人们还记得,王士媛陪同老艺人吴连贵(赫哲族,已故)、高凤阁(锡伯族,已故)到北京开会时,不仅主动带领他们到处参观,到医院检查身体,还每天为吴连贵老人写活动日记。现仍健在的赫哲族著名民间文艺家尤志贤只要见到她就说:“你领着大伙把那么多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下来,都印成书保存下来,一个女同志太不容易了!你为我们民族立了大功啊!我们感谢你呀!” 在赞扬和荣誉面前,人们常听到她发自内心的坦言:“抢救遗产是历史给我的任务,我不赶紧做,就是失职,就是罪过,会受到谴责的。功劳不是我的,是大家的。”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评价王士媛时说:“中国各省市如果多几位像她这样的园丁,我们的事业就更生色了。” 王士媛·成果展示 王士媛参与编辑出版的书籍 王士媛参与编辑出版的书籍 自1979年至1999年,编辑、出版的书籍: 1、《黑龙江民间文学》(大型资料集)21本 2、《镜泊湖民间故事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满族民间故事选》(一)(与人合编,春风文艺出版社) 4、《满族民间故事选》(二)(与人合编,春风文艺出版社) 5、《五大连池的传说》(代人编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6、《黑龙江民间故事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与人合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8、《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与人合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9、《梳妆楼》(黑龙江地方风物传说,北方文艺出版社) 10、《伊玛堪》(上、下两卷,参与出版策划及部分编辑工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发表的民间文学作品: 《黑小爹――扎苏里的故事》 《织布格格》 《双石岭》 《鲫鱼贝子》 《母子山的故事》 《鸡尾翎避邪》 《巴隆色被斩》 《三音图隆格格》 《朱舍里格格》 《石虎精》等满族民间故事 《木都力莫日根》赫哲族长篇伊玛堪 发表的文章: 《黑龙江旧时四季习俗拾零》 《赫哲族的艺术瑰宝-伊玛堪》 《民间文艺的一朵新花》(评介达斡尔族长篇说唱《少郎和岱夫》) 《民间文学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文学角度看<穆天子传>》(翻译苏联著名汉学家李福清著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