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石琴 |
释义 | 中文名:王石琴 外文名:wangshiqin 别名:无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泰州 出生日期:1920 职业:工商联筹备会主任兼秘书长 毕业院校:上海大同大学 王石琴,被授予学士学位,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在抗战时期,上中学的王石琴就追求光明和进步,积极参加进步青年在泰州街头进行的抗日宣传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爱国运动,阅读、传播革命书刊,掩护过当时受到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中共党员和进步学生。1947 年秋,经民盟上海市委负责人彭应文等人的介绍,王石琴加入民盟组织。王石琴入盟不久就在上海愚园路会见了民盟总部组织部章伯钧部长,章部长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和民盟的险恶处境,希望盟员不要暴露身份,否则一旦遭到国民党逮捕,总部将无法营救。在王石琴等人即将离去时,章部长再三叮嘱要警惕特务的盯梢。民盟被迫解散后,国统区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民盟组织也随之转入地下活动,当时王石琴一直保持与民盟上海市委的秘密联系。1948年冬,在组织的安排下,王石琴等盟员去上海虹桥疗养院秘密会见被国民党软禁在那里的民盟总部宣传部罗隆基部长。罗部长指示王石琴等盟员迅速返回苏北,迎接解放。1949年初,泰州解放后的第二天,他就穿过封锁线,回到泰州,参与地方的进步活动。 建国以后, 王石琴先后担任过泰州市工商联筹备会主任兼秘书长、市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建设科长、副市长、副县长、副市长兼体委主任、市建设局副局长、市人大副主任、民盟泰州市委主委、民盟扬州市委副主委、扬州市政协副主席。 王石琴近五十年的革命生涯,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他向往光明,对进步执着求索的精神风貌。王石琴终生信仰共产主义,坚持真理,拥护中国共产党,多次向组织表示入党愿望,出于统战工作的需要,组织上将他留在党外工作。他身在党外,心在党内,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思想上入党”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直至1994年10月临终前,仍然心向党组织,留下了“我未能入党,心向往之”的遗言。王石琴在《庆党六十周年有感》一诗中这样写道:“十月”炮声响,“五四”震燕京。群丑徒挣扎,腊尽春意生。细流汇“七一”,奔腾万里程。几番历艰险,不废大江行。道路穷探索,正鹄飞镝鸣。真理凭实践,愈辩且愈明。思想凝高志,功垂青史名。日月容亏蚀,无损其琼瑛。“三山”赖推倒,“散沙”聚成晶。生民歌大有,吾圉若金城。猗欤新风尚,可喜沧浪清。试难数千载,谁堪共话评。今当一周甲,“决议”旨恢宏。玉宇迷雾拨,神州画备呈。胸怀顿爽朗,运筹益深闳。原则坚持紧,同心苦经营。中兴业已达,小康奚难成!遥期凌绝顶,笑语八荒平。耄矣未言老,犹自竭忠诚。区区片瓦意,愿得伴雕甍。乐律非我擅,滥以弄竽笙。敢羞音韵涩,聊抒祝嘏情。可见他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与忠诚。 王石琴长期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的诤友和得力助手。他出身于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的家庭。父辈先后在泰州、姜堰等地经营过大同书局、大德粮行、大陆饭店、大元钱庄、华泰纱厂等十余家工商企业。他利用这种条件,积极为发展家乡经济做贡献。1943年,他在上海求学期间,为泰州与上海工商界人士合作筹办华泰纱厂牵线搭桥,动员父辈朋友参加投资,协助将机器设备从上海运至泰州。当时,敌伪时期,关卡林立,此举实属不易。1947年上海股东力主将华泰纱厂南迁镇江,他代表全体员工上书董事会,进行不懈努力,终于将华泰纱厂保留下来,为泰州工商业发展铺垫了一块基石。解放后,他代表全家将祖留所有工商股权,无偿捐献国家。泰州博物馆、图书馆成立伊始,又将祖传古籍、字画、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在他的影响下,当时泰州爱国工商界掀起了捐赠热潮。1952年,泰州市接受志愿军伤病员,筹办康复医院。当时他身兼建设科长,为保证原美德小学内住户按期全部迁出,毅然让出了自己全部住房供居民过渡。王石琴利用自己联系广泛的优势,对在台湾、港、澳和海外的同学和泰州同乡,宣传党的爱国统一战线方针,提高泰州在海外的知名度,为祖国统一和家乡建设做出了贡献。在担任政府领导期间,他从不以职权谋取私利,还主动放弃国家在困难时期对他的特殊照顾。 王石琴长期担任政府部门领导职务,对分管的各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满腔热情,对泰州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主持城建工作时,在他的倡导下,先后创办了泰山公园、果场、渔场、自来水厂,主持并参与了坡子街、东进路、五一路早期拓宽工程。创办了泰州化工学校,为泰州市化学工业培养了一批骨干。保护了光孝寺戒台、御史牌坊和胡人石刻等一批有价值的历史文物。1954年7月,泰州遇到罕见的洪涝灾害,鲍家坝坝堤危险,可能造成对里下河的危害。当时王石琴担任抗灾现场指挥,提出“不让一滴水流入里下河”的口号,亲临抗灾前线,冒着倾盆大雨与抗洪的广大干群奋战在一起。王石琴平时经常深入基层,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 泰州民盟老主委石林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五十年代我在部队工作,又到上海读书,那时石琴同志长期担任泰州副市长兼建设科长之职。我有时回乡探亲,常听人谈及石琴同志的情况。其中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件事:将府南街自家的大面积住宅让给国家使用(为了安排志愿军休养员);将华泰纱厂中自有股份自觉献给国家;组织拓宽泰州主要街道——坡子街、海陵路;建造泰州船闸……不管他为泰州做了多少事,但他本人总保持卫个普通平常人的形象:穿着朴素,布衣布鞋,走起路来总是不快不慢,待人接物,平易近人,一点儿看不到官架子,而且数十年如一日。文革期间,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大多靠边了,石琴当然也靠边站了,但是他仍然身着布衣布鞋,不快不慢地走在大道上。他坚信混乱时期总会过去,党的正确领导终将恢复。粉碎‘四人帮’后,石琴同志又被推选为市人大副主任,继续履行他从五十年代开始作为泰州人民公仆的职责。几十年来,他为泰州人民的建设事业出了多少主意,想了多少办法,做了多少实事,做了多少好事,谁也没办法去作一个精确的统计。” 王石琴是泰州民盟的创始人,历任民盟江苏省泰州市直属支部主委、民盟江苏省泰州市筹备委员会负责人、民盟江苏省泰州市(县级)第一、二、三届主委。他德高望重,为泰州市民盟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石琴按照中共泰州市委和统战部的部署,着手恢复民盟组织。由于历史原因,当时人们对于参加民主党派还有不少疑虑,最普遍的是:民主党派是个什么性质的政党?参加民主党派还能不能参加中国共产党?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王石琴带领市委一班人,在统战部门的帮助下,通过多种形式,耐心细致深入地做好思想工作。我们有不少盟员入盟,都是因为听了王石琴的宣传。自此,泰州民盟队伍不断壮大。作为市民盟主委,王石琴十分重视对新盟员进行思想教育。他亲自组织新盟员培训班,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作报告,与新盟员倾心交谈;他经常联系民盟的历史,开展优良传统教育活动。在王石琴的带领下,盟市委、盟的基层组织以及广大盟员自觉地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稳妥地搞好合作共事。王石琴数十年来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经常教育基层组织和广大盟员牢固树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观念,教育盟员继承民盟的优良传统,接受党的领导,从而为民盟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王石琴的领导、教育和影响下,泰州涌现出一批党盟关系先进集体,不少单位受到表彰。 王石琴十分重视发挥民盟的参政党作用。他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他关注民生,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凡中共泰州市委组织的参政议政活动,他都准时到会,并根据会议中心议题,积极发表意见。 泰州民盟,集中了一大批高中级知识分子。多年来,王石琴总是启发引导他们为振兴泰州多干实事。这些高中级知识分子不负期望,除出色完成岗位任务外,还通过参加办学、科技咨询服务,调研、视察等,扎扎实实为地方“三个文明建设”办了许多好事。就民盟办的“泰州市振华业余学校”而言,培养了各类人才1000多人。王石琴还亲自担任民盟办的经济函授大学泰州分校负责人,分校学员最多时达300人。 王石琴重视帮助盟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1991年冬,90高龄的原副主委许志寿同志病得很重。由于许老退休早,原单位劳保条件差,办理住院手续时遇到困难。如不及时送许老住院、治疗,后果难料。王石琴得此情况后,主动与有关领导共同商量解决办法。由于他的亲自关心,市教育局及所属单位重视,在政策制度允许范围内,解决了医疗费用的报销问题,使许老得到及时治疗。盟员、高级美术师叶大根,在市商机厂获得落实工资政策后,仍存在身边无子女问题,王石琴亲自找有关部门和单位,终于将叶老在姜堰的儿子调来泰州工作,使叶老夫妇俩身边得以“老而有靠”。 王石琴先后担任市民盟主要负责人长达四十年。深受党和人民、民盟人士的信赖,享有盛誉。先后担任省人大代表、民盟省委委员,扬州市政协副主席、泰州市人大副主任。他身居高位,不忘人民的重托,以全局利益为重,正确对待去留。1991年10月,民盟泰州市第四次盟员代表大会召开前夕,王老怀着对党的统战工作高度责任感,从对市民盟领导班子长远建设考虑,积极推荐新人担负重任。亲自去省向民盟省委陈敏之、任江平等领导陈述市民盟人事调整设想,表示自己不再担任市民盟主委的请求,获得上级组织的支持和统战部门的理解。在王老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多年培养下,泰州市民盟新的领导骨干迅速成长。 他常说:我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王石琴就是这样,怀着一颗对中国共产党的赤胆忠心,怀着一颗爱民之心,勤勤恳恳地工作,公而忘私地工作。王石琴的一生正如马国征在《悼念王石琴老》诗中写的那样:“一心向党,公仆形象,勤勤恳恳,造福乡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