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睦良 |
释义 | 广东澄海县外砂乡人,泰国第二代华侨,联华公司创始人,1989年被泰国工商界遴选为该年度的“模范事业家”。 中文名:王睦良 国籍:泰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澄海县外沙乡 职业:企业家 毕业院校:黄魂中学 主要成就:创办联华公司89年被评为泰国模范事业家 赤手空拳闯天下艰难的童年王睦良先生祖籍广东澄海县外砂乡,同泰国正大集团创办人谢易初是同乡,第二代华裔。 王睦良之父半个世纪前南渡暹罗(泰国),但因文化程度不高,只能以出卖劳力为生,肩负著养活全家十口人的重担。在这个多子女的华人劳工家庭里,排行第四,从小在贫苦中度日子。他的父母无力为他交纳学费,他只能以羡慕的眼光看著邻居的孩子们背著书包去上学。 但他渴望读书上进,不因家贫而放弃学习的机会,过早开始 “半工半读”的艰难生涯,是他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12岁那年,他给邻近贩卖猪肉的私人商贩当小帮工,每天凌晨五点就去搬运、切割猪肉,赶早集卖肉,连续工作八小时才下班,下千又匆匆忙忙地赶到一所泰文学校去读书。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有幸遇上一个善心校长。这位校长体谅他家贫困、欣赏他的好学精神,允许他免交学费。王睦良就这样半工半读地念了两年泰文。 少年学徒十四、十五岁时,他在一家盘碗铺打工,同时在夜校补习泰文的初中课程。每当期末考试来临之际,他就需要向老板请假,不料碗铺的老板不准他请假,还挖苦说:“去年考试你请假,今年考试你又要请假,你是要当状元,还是要干活儿?” 逆境是强者磨砺意志的试金石。 15岁的王睦良已经是个很有主见的人。当面临求学与就业的抉择时,他毅然地选择了前者,顺利地通过了初中毕业考试,然后再去店铺上班,不料老板扔给他一个“白信封”,让他尝到了“炒鱿鱼”的滋味。 16岁的王睦良,是一家木匠铺的学徒工,同时又是泰国文夜校高中生。他决心继续半工半读,用超人的毅力完成学业,可是木匠铺老板要求他早晨六点半上班,晚上六点才下班,整天创木头,体力劳动时间超过10小时,晚上再赶到“夜校”上课,令小小年纪的他竟有体力不支之感。 王睦良可以说是个 “有福之人”,每当他陷于困境时便有好心人伸出求援之手。当时教中文的黄魂中学需要找一个随校车接送学生的工人,有个朋友推荐他去担任“随车员”。这样,他既有工资收入可以糊口,又有校舍可供住宿,还可作为“旁听生”的学习,可谓三全其美。 ‘旁听生"获得中文老师师资三年以后,王睦良在人生旅途中创造了第一个奇迹:“旁听生”的学习成绩超过了“正式生”,他顺利地通过泰国教育部主办的中文师资考试,年方弱冠即应聘成为公立大同学校的中文教师。 他像勇于跳龙门的鲤鱼一样,由学徒工、“随车员”一跃而为有文凭的知识份子、人类“灵魂工程师”,在打工和求学的奋斗之路上踏出两行坚实而江河的足迹。 创办联华展宏图投身工商创办"联华"60年代初期,王睦良决心投身於迅速发展的工商实业。他从教育界转行干起小小的家庭工业,经营铁丝衣架,干了一年手工业的“个体户”。在推著小车到商业街送货的途中,他注意到新兴的养料制品花样翻新,销路甚好。他断定以后养料工业必有大发展,便以微薄资本买了一台手摇式制塑机,办起了“联华公司”。 联华公司草创伊始,王睦良既是公司经理,又是作业工人,艰苦奋斗,获利颇丰。他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逐渐参与创业,两年后发展到四台机器,并逐步添置半自动制塑机。 1967年,王睦良在北榄府新城县购地两莱,兴建较大工厂,注册了“联华塑胶两合公司”。他重视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设计,精益求精,使联华公司的塑胶制品以新颖的款式、鲜艳的色彩、合理的价格打入各地市场,更以发货及时、讲究信誉得赢得客户的好评。 王睦良深知创业维艰,万事开头难。他凡事亲力亲为,既有远期目标,也有近期规划,他常说,做事业要注意到其永恒性,就是说,做事业在方针上、在原则上要时刻保持初衷、不让其脱节。然而,事业毕竟是事业,单保持还不够,还应发展,不断开拓奋进,才能使其宏伟蓝图成为现实。 规模经营他比喻说,在社会上做生意,有道是商场如战场,但以诚信取胜才是正道。他有自己的经营原则:若以欺瞒手段去赚钱,即使可以飞黄腾达,他也不愿意为之。 不过,王睦良对于商业机会是十分珍惜的。80年代前后,他看到羽翼惭丰的“联华”向外发展的机会来了,便大举向海外市场发展,虽增建工厂,扩大生产,它的产品仍供不应求。在向外拓展的过程中,联华公司终於在泰国塑胶界脱颖而出,举足轻重,领导新潮流。 1986年,正值泰国经济腾飞,争当亚洲“第五条小龙”之时,王睦良大展宏图,投资1亿余铢,在曼谷效区新兴工业区的黄金地带一举购置地皮八十余亩,并大兴土木,扩建新厂,注册了“联华塑胶厂有限公司”。 当今的“联华”已成为一个拥有雄厚资本与技术力量,由11家不同的专业公司组成的大型工商业集团,是一个本国资本占大股、同时引进外国资本与技术,其机构所生产的塑胶制品,包罗了家庭、办公室、工厂等一应物品,品种多达200多种,花样新颖、实用,广销泰国70多个府。此外,它还生产配套用的电机、电器制品,远销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延伸到欧美、中东等地区。目前,王睦良董事长管辖下的联华塑胶集团,已成为雄踞湄南河畔的工业之林。 1989年秋天,当联华集团的新厂房落成投产之际,泰国工商界2000多2位嘉宾前往祝贺,泰国枢密院大臣主席仙耶教授在致词中称赞王睦良先生创办的联华公司,是一家忠诚的企业,它的产品精良、对用户忠诚、对工人关心照顾,对泰国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也有很大贡献。 “快半拍商法”在塑胶业界已取得骄人成就的王睦良依然是过去的作风——他没有忘记创业的甜酸苦辣。不因自己是集团的董事长,就当个甩手掌柜。他说,既是工业,就是从工始。而从事工业,又能达到预定的目标,第一离不开刻苦耐劳,二要有牛马精神,三应该有备而来,还要有同心协力的伙伴,大家有了共同的目标,凡事就轻而易举了。 目前,王睦良的事业已达日丽中天的境地。但奋斗者的人生观,令他永不满足,从不言休。他仍然扛著大旗,站在前线,指挥作战。他说,目前的泰国塑胶工业,还可以进一步有所作为。因为它符合泰国经济状况,与正在发展的泰国前进的步伐合拍。现今,泰国民众大多数还过著比较简单的生活,经济一般还在较差的情况下,塑胶用品正适合大家的需要。同时,这些年来泰国等邻近国家,在新的世界格局里,正以战场为商场。王睦良认为,这对联华和泰国塑胶业者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王睦良独到的眼光,使他具有华人的 “快半拍商法”。他除了开拓泰国本土以及原有的市场外,还将触角伸向中国。1989年,他荣幸地接受中国国务院侨办的邀请,作为泰国中华总商会推荐的“泰国中青年企业访华团”的成员与秘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40周年庆典之日,到他的祖籍国考察工商业。此后,他亲自到哈尔滨、大连、辽宁考察、洽谈生意,并於前些时候同哈尔滨塑胶厂签订了合约;尔后又同辽宁省辽阳市在曼谷签订了合作的意向。他对大陆走上市场经济的不归路充满信心,决心在中国大陆开办塑胶业的第二春。 华裔在当今之际刻意追求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也注意经济多元化。日本南康文在《华侨商法的秘密》一书中谈到华侨成功其中一条奥秘就是: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王睦良也深明其中道理。他曾在致笔者的信函中称,塑胶厂方面之经营顺利地达到所预订之目标。 “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他还在塑胶经营顺利达到所预订的目标时,向多元化发展,“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于是他把战略转移到当今投资热点的房地产,在泰国东海岸罗永府罗永海滨私人投资建设8层楼高级公寓,取名“罗永联华别墅”;在北榄府拍巴玲县私人投资建设3栋5层楼的高级公寓,取名“拍巴玲联华公寓”……这些投产项目,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他的财富提升又添一翼。 事业成就王睦良的奋斗与努力,就是要在激烈的商战中,去抢占有利的桥头堡,去铸造新的辉煌,获取新的荣光。这个想当状元的王睦良,以他事业巨大成就,声名远播,曾在1989年被泰国工商界遴选为该年度的“模范事业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