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墨林 |
释义 | 王墨林,教授,男,1932年出生,原籍河北省丰润县,大学毕业。现任齐齐哈尔大学工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精细化工学科带头人。俄罗斯沃罗涅什工业大学名誉博士。历任齐齐哈尔化工学院、齐齐哈尔轻工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教务长、副院长、院长。现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化工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理事,全国工业表面活性剂中心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 科研方向王墨林长期从事有机合成、合成高分子、精细化工教学与科研工作。1、表面活性剂合成与结构和性能研究;2、精细有机合成与新型特种精细化学品研究。共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国家发明4等奖1项,获省级奖励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省劳动模范、二次评为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国际学术会议8篇。 个人作品专著《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合成与应用》。传略列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国际名人生平辞典》1997年第25版及国内多种辞书。 清朝画家王墨林,王维翰,江苏兴化人,光绪二年进士(1876),工山水,花鸟,四年尝作一路荣华图。(美术家人名辞典P122)。 中国台湾资深小剧场工作者、剧评家王墨林台湾资深小剧场工作者,剧评家,编导,艺术活动策划人。 个人简介祖籍山东,1949出生于台南,台湾政战学校戏剧系毕业,曾前往东京研习剧场艺术三年。他是上世纪 80 年代后兴起的台湾小剧场运动中重要成员,现为“牯岭街小剧场”及“身体气象馆”负责人。 1987年,策划制作前卫剧场活动,曾演出大型户外剧《拾月》。1988年,参与台湾第一出“行动剧场”的《驱逐兰屿的恶灵》。1991年,成立前卫艺术团体“身体气象馆”,策划制作每年一度的国 际跨文化身体表演艺术节迄今逾十年。1994年受第一届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驻节艺术家、伦敦 ICA 艺术中心邀请担任访问艺术家、受香港国际艺术节邀请主持舞蹈评论工作坊。1997年, 编导大型台湾原住民希腊悲剧《 TSOU·伊底帕斯》。2001年,编导盲人前卫戏剧《黑洞》,在东京、香港、台北巡回公演。2002年受法国在台协会委托创作大型叙述剧《雨果》,并受邀至日本、斯洛伐克、匈牙利、韩国参加国际行为艺术节,发表个人行为艺术作品,并编导盲人独角戏作品《黑洞之外》,在香港、台北巡回公演。2003年,主办台北国际行为艺术节,邀请国外20名及国内4名行为艺术家公演,并策划制作法国「盲点剧团」、日本「青年团」合作之《雪结》演出。2004年,编导 《军史馆杀人事件》。 王墨林在台湾的剧场界,乃至知识分子里颇有名气。他的名声似乎总跟批评、反体制或“骂”联系在一起。与他同辈的一些艺术家早已成为台湾文化主流,当起一方神圣。但这个胡子头发都有些花白了的王墨林,还是一副倔强,喜欢磕磕碰碰反潮流,在边缘上高唱反调。从台湾戒严时期到解严后的十几年里,一直活跃于小剧场圈里。他策划、制作过与社会运动相关的报告剧、行动剧等。 1997与中国青年话剧院合作,在北京推出大型台湾原住民主演的希腊悲剧《TSOU·伊底帕斯》,次年又在台北上演。2000年开始连续三年编创《黑洞》系列,除在台湾上演外,还受邀到日本、香港和上海演出。 王墨林是活跃的批评家,在台湾报刊上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还常受邀到学校或艺术工作坊讲演,并着有《中国的电影与戏剧》、《都市剧场与身体》和《后昭和的日本像》等书。 当台湾社会价值观以及政治局势变迁后,小剧场的重心不再大量关注政治社会议题。但王墨林仍然以强烈的批判反省态度,企图能独立于政治和市场的体制操控之外,用他的剧场作品、行为艺术和个人言论,表达观点。 2002 年王墨林做了一个行为艺术作品。他剪下荣民证 ( 军队退役获得的退伍证 ) 上的国民党党旗,放在手心里,吐唾液淹没,并在墙上写“我以我的唾液证明我的存在”。王墨林在国民党军中服役十年,少校军衔退伍。我对他这件诘问党国意识的作品很感兴趣,想跟他聊聊。但他一扯,就扯到台湾的历史,从上世纪的日本占领时期,一直讲到当下。其间不断辨析什么是真实的历史,什么是虚拟的,什么被误读,什么被遗忘,什么被刻意歪曲。 在王墨林的话里,这些不出百年,还非常新鲜的所谓历史,在台湾,已在各种利益支配下被支解扭曲。王墨林忽而激忿,忽而一副无奈。我几次想把话题拉回来,他却急了,说你不明白这些,就不会明白台湾,不会明白我在做什么。 台湾相对并不太长的历史里,从早期荷兰殖民,到民进党当上台,其间经历明清地方割据、日本殖民、国民党撤台等不断更迭的政权,以及那些政权对 民众所灌输的不同国家意识。它们相互矛盾,割裂,对立。王墨林则站到庞大的集体无意识对面。他总想去冲开它,揭露它。这种社会批评精神,是台湾八十年带以降小剧场运动的精髓,还是王墨林的个人情节? 对于王墨林,离开对被体制操纵的历史观的反省,他的台湾就只有蒙昧黑暗一片。王墨林必须存在于不断的批评和反思中。 也当过 台湾知识分子杂志《人间》记者的王墨林,在知识阶层中以左派出名。但他是无政府主义的。他语汇里反复出现的历史、记忆和遗忘等,是对国家政治和话语霸权的反抗。通过批评和剧场实践,他满怀激情的颠覆和梳理,是寻求从集体无意识的 蒙昧里, 找到拯救自我的途径。以此跨过百年动荡留给人世的心灵坎坷,和种种思想误区。就此看,即使悲观,王墨林仍是个理想主义者。我在另一篇文章《哪里是家园》中分析过,他貌似无政府主义,但其中更有中国大同思想的渊源。他的彼岸,是人人都道德完美的大同世界。 评价王墨林的戏,虽然从早期的行动剧场,到现在的《黑洞》,都带有很强实验性。但对于一个有鲜明左派思想的文化人,这仅是对抗的手段。他的根本兴趣,决不在于搞搞形式,丰富样式。他说“我厌恶玩形式的戏剧。他们说到最终还是要找观众,找票房,进入资本主义的运作循环里。我做过《TSOU· 伊底帕斯》,但不会再做那样的东西,那是场面。我想在戏里让人看到作者的呼息,看到抗拒,看到挣脱,看到真实的内心。” 王墨林心目中的小剧场是自由解放的。说他搞的小剧场“应该是一种政治理想:这理想来自于对体制的‘不妥协'。把自己设定于特定的批判立场,其实就像唐吉柯德一样,追求某种浪漫精神。对我而言,是生命中一种自我生命力的表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