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麻子
释义

"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这是近代在剪刀行业中出现的两名"状元"。 老北京的王麻子刀剪铺原是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一家卖火镰、剪刀的杂货铺,铺名"刀顺号"。

品牌简介

王麻子始创于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其传统锻制技艺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历史

开设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掌柜的姓王,因脸上有麻子,故同行人及顾客直呼其"王麻子"。他的柜上并不制作剪刀,全靠从民间剪刀作坊趸购。为保征质量,掌柜的亲自下去选货,坚持以"三看"、"两试"进行验收。三看是: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两试是:试剪刃、试手感。凡经不起三看、两试的一律不收。只有头流的上品才能拿到门市柜台上去卖,所以这个杂货铺的剪刀以质量好而四远闻名,不论本市和外地的都慕名而来选购。人们都不约而同地称这个货铺为"王麻子刀剪铺"。

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王麻子后代接办杂货铺,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改以经营剪刀为主,并在所销售的剪刀上均镌有"王麻子"三字作标志。为了作宣传,闯牌子,王麻子剪刀铺不光在门市上售货,还要派人走街串巷、赴庙会、下农村,以扩大销路。王麻子剪刀铺卖出的剪刀都装在一个印有"王麻子"字样的纸袋里,上边印着如在一年之内,发生某种损坏情况,包换包退字样。它说到做到,即使有超过一年损坏而要求退换的也照样办理。民国后,在激烈的商品竞争中,北京很多地方出现了"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等招牌,企图用以假乱真的办法争取顾客,但都没有能够立足。宣武门菜市口这家挂着"三代王麻子"招牌的老字号始终在商品质量上领先。50年代初期,东便门至天坛一带仍有 20余家手工业刀剪作坊继续为王麻子刀剪铺加工,进货仍按过去的标准进行验收。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成立王麻子刀剪厂,后又在北郊沙河建起了新厂房,充实了设备,进一步改进工艺,使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因此,更加受到用户的欢迎,并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各国。1979年,王麻子刀剪厂的产品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 1980年荣获国家银质奖;1984年,经全国评比,王麻子"黑老虎"剪刀名列全国第一。

品牌业绩

根据相关审计资料,截至2002年5月31日,北京王麻子剪刀厂资产总额12836689.71元,负债总额为27799845.90元,所有者权益为-14963156.19元,资产负债率为216.6%。王麻子专卖店 在北京市内有多家,以潘家园店铺经营的品种多 服务热情 磨刀方便传承了王麻子的理念 得到现在群众的认可,让王麻子刀剪更加努力。

20世纪80年代末的“王麻子”每年上缴利润200万元,但进入90年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王麻子”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销售业绩不断下降,陷入了尴尬境地。其间,相关政府部门和王麻子剪刀厂自身都做了种种努力,1995年,王麻子剪刀厂与北京市文教器材厂等10多个不相干的工厂合作成立王麻子工贸集团公司,重新注册了“王麻子”商标。但此次重组并没有挽救这个老企业,当年即亏损100多万元,此后更是连年亏损。1999在北京市政府的安排下,王麻子工贸集团中的王麻子剪刀厂等划归为北京昌平区区属单位,并取名为北京栋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

产品特点

王麻子剪刀表面乌黑油亮,刀口锋利、被群众誉为“黑老虎”。 这种剪刀的特点是:轴粗有力,剪尖灵巧,槽口易磨,不崩不倦,刃薄锋利,头长把宽,轻松口顺,经久耐用。大事记 1651年(清顺治八年)北京王麻子剪刀铺创立。

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王麻子后人在北京宣外大街135号又添门面两间,挂起“三代王麻子”招牌。

1956年3月4日,毛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指出:“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的好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个恢复,而且恢复的更好一些”。

1956年12月7日,毛主席对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进一步强调指出:“王麻子、东来顺、全聚德要永远保存下去。”

1956年,北京68家刀剪作坊联合在一起,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王麻子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成立北京王麻子剪刀厂,注册“王麻子”商标。

1964年北京市政府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能力,在昌平沙河镇重新建厂,1965年北京王麻子剪刀厂迁至沙河,步入了规模化生产的轨道。

1999年北京王麻子剪刀厂与其它企业投资成立了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由公司统一经营“王麻子”刀剪产品。

2006年,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基本完成对下属生产厂的调整,蓄势待发,加快发展。

历史故事

自明代以来,中国刀剪业逐渐形成了一家最著名的中华老字号,那就是历经三百余年沧桑变化的 “王麻子”。在北京城乃至全国一提“王麻子刀剪”,那可真是家喻户晓、誉满中华。要问“王麻子”刀剪为何这么有名,还得从头说起。

明朝末年,山东青州有个铁匠叫田老万,九代以打铁为生,他早年丧妻,膝下无子,有一女儿名田青,自幼聪明可爱,视为掌上明珠。他还带有两个徒弟,一名李顺,一名张兴。

田老万手艺高超,他所打的刀剪等铁器特别好使。即使铁锹、抹子也和泥不沾泥。他的活就是地道。田老万把打铁的全部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女儿。而对两徒弟各授一半,师徒四人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

话说到了(清)顺治五年,山东大旱,齐鲁大地寸草不生,又加上瘟疫流行,与铁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田老万一病不起。有一天他把女儿叫到床前问道:“爹教你的手艺都记住了吗?它可是咱田家的命根子,日后能靠它活命。”事隔几日病情加重,他带着一丝无奈的微笑离开了人世,当时青儿才十六岁。

田老万撒手而去,青儿和两个师兄按照父亲生前的指点,走了十几天的路程来到了举目无亲的北京城,几经周折总算找到了一个外号叫汪驼子开的“喜客来”客店,打工度日。

因“喜客来”客店不是久留之地。于是师兄妹三人商量要重操旧业,拣起自己的手艺,干一番事业。后来在汪驼子的帮助下开了一个“山东铁匠铺”。师兄妹三人把个小铁匠铺干得红红火火。数年后青儿长大成人,由汪驼子为媒,大师兄作主将青儿嫁给了一常来京城拉运货物的山西王姓商人为妻。

王掌柜虽其貌不扬,满脸麻子,但他为人厚道、精明能干,又颇善经营,小两口决定开一个经营刀剪等的杂货铺。于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京城菜市口的刀剪杂货铺开张了。

王掌柜通过青儿得到打造刀剪的真传,开始自制刀剪,独家经营。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其不足部分采取收购方式,但质量要求严格,按质论价,因此,生意兴隆,名声大作。当时大伙不知道掌柜真名,只知老板姓王,面带麻子,日子长了,人们便习惯地称该店为“王麻子”。

到了(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王麻子的后人正式在店铺外挂出了“三代王麻子”招牌,并在刀剪上打上王麻子标记,使王麻子这一名牌在市场上的地位确立下来。盛名之下,仿冒者甚多。清朝文人李静的诗这样描述:“刀剪传名本姓王,两边更有万同汪。诸公试目分明认,三横一竖看莫慌。”

“七七事变”,日军占领了北平。日本侵略者对一切金属制品限制生产,工商业遭到摧残。三代王麻子刀剪店挣扎度日,濒临倒闭。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统治下,沉重的苛捐杂税使民族工商业步履维艰。王麻子刀剪店为了维护这块三百年的牌匾勉强支撑。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北平得到解放。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指出:“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的好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恢复得更好一些。”在党和政府对手工业的大力支持下,三代王麻子刀剪店如枯木逢春,获得新生。王麻子刀剪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1959年北京市政府命名成立 “王麻子刀剪厂”。1964年由国家投资在北京昌平沙河镇建起了新厂房,从此,王麻子刀剪厂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经过了多次技术革命,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新型生产工艺,实现了剪刀生产机械化。王麻子剪刀以头长把宽,剪头灵活,槽口耐磨,不崩不卷,经久耐用,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被誉为“黑老虎”。

王麻子凭着三百多年的信誉,现代化的质量管理,所生产的刀剪不但畅销华夏大地,而且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东南亚倍受消费者的青睐。产品1980年荣获国家最高质量奖,1990年获首届轻工博览会金奖,历届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第一,殊荣集于一身。

1999年北京王麻子剪刀厂与其它企业投资成立了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由公司统一经营“王麻子”刀剪产品。当前,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决心充分发挥“王麻子”这一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字号品牌优势,发挥与时具进的精神,依靠技术进步,打好“中国创造”这张牌,搭建王麻子刀剪通往国际市场的平台,加快王麻子的发展,为民族刀剪业的强盛做出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