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立群读《史记》
释义

王立群简介

王立群:1945年生,山东新泰人。

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 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学史》《成书研究》等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V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历代学文献辑考与研究”的研究。

本人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山水游记研究和《文选》研究两个方面。

一、专著

1.《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现代〈文选〉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文选〉成书研究》 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5.《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重庆出版集团2008年版

6.《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7.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

二、代表性论文和著作(10篇):

1.《文选》次文类作家编序研究 《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2.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 《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3.晋宋地记与山水散文 《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

4.周贞亮《文选学》与骆鸿凯《文选学》《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5.《文选》成书考辨 《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6.《超越旧成说 开拓新领域——关于〈文选〉研究的断想》,《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

7.先唐学士考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7辑

8.从綦毋邃注看宋刻本《文选》注的演变 《文献》2004年第3期

9.司空曙诗集版本考 《文献》1998年第2期

10.“昭明太子十学士与《文选》成书 《新国学》2005年

三、项目

目前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02BZW023)和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历代〈选〉学文献辑考与研究”(0329)的研究。

四、获奖

1.2004年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2002、2003年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3.2002、2003、2004、2005年连续四年获河南省教育厅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4.2006年1月被评为“2006河南省十大教育年度人物”;

5.2006年9月荣获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

6.2007年7月18日至8月1日,受国务院侨办的要求到美国参加“文化中国?名家讲坛”活动;

7.2008年1月,入选第二届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8.2008年7月,当选为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开封段第一棒火炬手。

9.河南省第二届高等学校名师

五、对中国社会的贡献

通过百家讲坛使观众更加清晰的了解《史记》,了解汉武帝,了解秦始皇。

读《史记》之汉武帝

编辑推荐王先生是百家讲坛推出的新偶像,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王先生娓娓道来眉飞色舞。

此为王立群“百家讲坛”录制年度大型系列节目《读史记》之汉武大帝;节目播出时间为1—5月底,每周双休黄金时段;7、8月暑期将滚动重播。9—12月,王立群将推出《读史记》另一重大历史人物专题,依然每周双休黄金时段播出2集。王立群于2006年与易中天合讲《汉代风云人物》,其中“吕后系列”平均收视率为栏目组全年之最;遂为央视重点打造2007年年度主讲人,节目将贯穿全年。《读史记》系列已播出18集,率创收视新高,预计5月底播完。

体例:以节目内容为蓝本,针对图书需要,进行润色、增补。全书分为9个大章,共36集;分别从汉武帝与司马迁、武帝继位、武帝新政、武帝军事外交、武帝朝堂、武帝平叛、武帝弄臣、武帝家庭关系、武帝功过,9大块进行精彩讲评。

内容简介

特色:《史记》—史学中的王者

1.历史:非读不可。二十四史之首,百科全书。

2.文学:各种成语经典,耳熟能详,文化传承。

3.汉武帝:以汉武一生勾连众多身份、个性、命运迥异的人物,剖析各种以讹传讹的历史事实。

王立群—大家风范

1.权威解读:研读《史记》40年,学养深厚,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

2.思维体操:众多网友为王立群分析、理解变幻“人间事”的犀利辨正而叹服,高呼“群”读时代来临。

3.老人智慧:文笔简洁幽默,阅读轻松愉快;分布大量照应现实、悲天悯人的处世格言。

王立群登坛之作,成名之曲。共9篇,36讲。讲讲彰显儒雅之气,王者风采。

目录

司马迁与《史记》

1. 史家绝唱:司马迁著就 千古佳作

武帝继位

2. 潜龙在渊:汉武帝继位 思念迭生

3. 宫闱角逐:五女人争宠 悉数登场

4. 立储风波:太子位角逐 暗斗明争

5. 继位太子:皇十子胜出 吉人天相

6. 景帝清障:皇长于自尽 干系难脱

7. 平安太子:周亚夫就范 除却心患

武帝新政

8. 董生对策:仲舒定大政 独尊儒术

9. 窦婴为相:汉武帝钦点 新政栋梁

10. 太后干政:汉武帝隐忍 皇权旁落

11. 田窦交恶:权力更迭口 干戈必起

12. 窦婴之死:离奇冤假案 武帝缄默

武帝军威

13. 汉匈交兵:苟和至绝路 唯有一战

14. 马邑之谋:汉武第一击 诱敌聚歼

15. 初露锋芒:大将军卫青 汉武恩宠

16. 李广难封:血性一男儿 命蹇吋乖

17. 凿空西域:汉武帝海选 张赛胜小

武帝朝堂

18. 公孙丞相:八十岁终老 官运奇异

19. 煽风点火:公孙弘弄权 机关算尽

20. 惜刀杀人:主父偃屈死 公孙谗方

21. 以死杀人:一命换四命 张汤昭雪

22.童言无忌:巧语胜直言 汲黯败阵

武帝平叛

23. 淮南大家:刘皇叔谋逆 恩怨久长

24. 皇室恩怨:淮南王策反 杀父仇深

25. 一错再错:汉武帝平叛 兵不血刃

武帝弄臣

26. 另类奇才:厚待东方朔 匪夷所思

27. 庐山真面:经纬天地才 屈尊界臣

28. 琴挑文君:千年一骗局 劫色劫财

29. 情变之谜:卓文君胆识 成就情圣

武帝家事

30. 宠信江充:小人竟得志 武帝受骗

31. 金屋藏娇:轻狂不自知 命中必废

32. 一代将星:卫青霍去病 双子星座

33. 太子失宠:汉武帝多疑 杯弓蛇影

34. 巫蛊之祸:戾太子蒙冤 武帝丧子

35. 临终托孤:汉武帝罪己 顾托得人

武帝功过

36. 千秋功过:文治与武功 谁与评说

后记

读《史记》之项羽

编辑推荐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新书发布会 邀您参加!2008年1月24日上午9点半,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王立群将携《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在北京长城饭店召开新书首发会,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到场参加!

一位破釜沉舟永往直前的灭秦功臣;一位光明磊落具有巨大人格魅力的千古义士;一位面临乌江绝境毅然自刎而绝不肯苟且偷生的壮士;一位被中国老百姓两千年来不以成败评价的历史人物;一位襟怀坦荡失败得令人扼腕叹息的本色英雄;一位中国艺术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

旷世英雄的千古传奇,刀光剑影的政治较量。军事天才的凄美爱情,英雄末路的悲怆选择。一场刀光剑影的政治较量;一段英雄美人的爱情传奇;一个盖世英雄的千古悲剧。

刘邦是天下的男人;项羽是女人的男人;女人 爱项羽 嫁刘邦。

内容简介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以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项羽》的讲稿为基础,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补充。本书为《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王立群读〈史记〉》之一种。全书以项羽为什么失败为中心议题,全面阐述了项羽失败的政治因素、军事因素、性格因素。

本书风格朴实严谨,通俗易懂而不失学术品位。围绕项羽为什么失败这个中心问题,以广大读者关心的一个个历史疑案为线索,抽丝剥茧为大家揭开重重历史谜团。全书具备专家功力、通人见识、文士笔法三大特点,史料翔实,分析严谨缜密。以问题引出故事,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还原了历史的本真与残酷,分析让人感到深刻真实,令人感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对历史人物项羽等人的评价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目录

霸王出世

1.壮哉少年 英雄梦想

2.斩杀郡守 闪亮登场

3.前朝旧代 人心所向

项羽入关

4.函谷关前 盟主震怒

5. 戏水西岸 剑拔弩张

鸿门宴

6.巧言令色 暗藏玄机

7.愧然生悔 傲然显威

8.阴谋血腥 席间较量

9.警告威慑 武夫陈词

10.惧为鱼肉 避祸逃亡

11.浑然应答 道尽糊涂

西楚霸王

12.不为帝王 选择霸业

13.因功论赏 割地封王

14.所封不当 后患无穷

15.功臣失封 叛乱蜂起

生死决战

16.两军对阵 拼死一搏

17.杀庆救赵 威振楚国

18.力挽狂澜 灭杀强秦

19.战神显威 以少胜多

20.悍将叛楚 屏障丢失

荥阳会战

21.南北奔波 一失成皋

22.首尾难顾 再失要地

23.中分鸿沟 刘项议和

自毁长城

24.最重自尊 不容逆耳

25.刚愎自用 失察失人

26.心胸狭窄 缺乏宽容

霸王别姬

27.情怀美人 巾帼千秋

28.宽严失度 袒护亲情

29.重情念旧 封赏报恩

四面楚歌

30.张良献计 刘邦结盟

31.四面楚歌 霸王惊心

32.廿八壮士 五千追兵

33.自刎身亡 耻于起兵

34.琵琶一曲 十面埋伏

附录

附录一 谁还该为项羽的败亡负责

一、成事不如败事多的范增

二、关键时刻掉链子的龙且

三、未能完成使命的武涉

四、完全不懂政治的韩信

五、关键时刻给项羽致命一击的周殷

附录二 影响项羽败亡的因素还有哪些

一、别忘了偶然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残暴导致了项羽的败亡吗

三、“匹夫之勇”是项羽败亡的原因吗

附录三:咏项羽

一、英雄常使泪满襟

二、千古漫漫说得失

三、卷土重来未可知

读《史记》之吕后

编辑推荐

本书以作者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吕后》是“王立群(blog)读《史记》”系列里占据重要地位的一本书,也是《百家讲坛》里最引人关注的题目之一。作为中国大一统之后第一位权重一时的皇后,吕后的一生充满神奇色彩,从不谙世事到叱咤风云;从贤妻良母变成宫廷魔女。王教授在本书中,从现代立场深刻地解剖了吕后的一生。

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独揽皇权的女人,她阴狠毒辣,掌权十五年,诛功臣、杀皇子,满手血腥,这样一个女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精彩讲述吕后的复杂一生。

内容简介

《吕后》是“王立群读《史记》”系列重要的一本书,也《百家讲坛》里最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题目。

本书最大卖点:

第一,专门介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权皇后的书。

吕后是中国大一统之后第一位权重一时的皇后,她的一生充满神奇色彩,从一个不懂事的女孩子,变成叱咤风云的人物;从贤妻良母变成,宫廷魔女,在这中间有许多历史故事,作者从现代立场,深刻地解剖了吕后的一生。

第二,客观地评介吕后。

过去往往将吕后残暴的一面描述得十分充分,例如吕后诱杀功臣韩信、彭越,砍去戚夫人的手脚,将其变成“人彘”,吓晕亲生的而且已经当了皇帝的儿子,饿死皇帝的兄弟,可见残酷的一面。同时,她还有其亲情的一面,同时在政治上有其非常成熟的一面,与匈奴和亲,就是一个例证。汉代与匈奴的关系,在本书里介绍,反映了处于休养生息时期的汉王朝如何化解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表现出吕后为代表的最高统治阶层具有很高的智慧和手腕,这为汉王朝以后的发展、繁荣赢得时间,并带来良好的契机。

这里,不仅有吕后作为人的种种性格以及生活的情趣,而且也有了她“称制”之后作为政治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手段,以及与皇族、家族和大臣之间的互相利用、互相仇杀等内容,都一一进行充分展现,真实地再现了吕后的一生。与此同时,作者在叙述吕后的时候,并且没有一味地讲述她的阴暗心理,同时也将她具有政治家的气度和胆略展现出来,这样丰富了吕后的人物形象,她不再是过去我们所熟悉的那么一种面目,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第三,将宫廷内部的冲突与斗争展示得淋漓尽致。

本书将吕后自嫁给刘邦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特别是在刘邦死后,她所导演的各种各样事件,都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一方面暴露了吕后的强烈的政治野心,另一方面也把刘邦家族与吕氏家族,以及朝廷功臣之间的勾心斗角表现无疑。

第四,本书还给了我们历史的知识,将汉代初期广阔的历史场面进行陈述,同时也将宫廷内部尔虞我诈的争斗,以及各位大臣在政治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嘴脸进行了深刻具体地描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另外,本书稿现在已经摆脱过去在中央电视台纯粹讲稿的性质,有了一定的可读性,具有强烈的美文色彩,能够吸引当代年轻人的胃口。同时文章还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一步一步叙述,引人入胜。即使是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吕后”节目的人,再来读读这本书,依然可以获得“王立群读史”的无限乐趣。

本书增加数十幅插图,并请知名画家为本书进行配图,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图文并茂的图书。

目录

吕雉出嫁

相面成亲

为人后母

下地种田

为夫入狱

一桩疑案

吕雉归汉

直面情敌

一桩疑案

初露峥嵘

诱杀韩信

诬杀彭越

废立之争

戚姬得宠

挑战皇后

吕后应战

四皓出手

废立之祸

谁该负责

保护爱子

残害母子

悲剧之因

女主称制

太后称制

称制之因

顾命制度

何不称帝

皇子命运

齐王遇险

最后疯狂

皇子奇迹

大封诸吕

严控军权

王陵抗旨

大封诸吕

朱虚酒令

陆贾穿针

和亲匈奴

杀父自立

白登之围

和亲匈奴

吕后决策

荡平诸吕

刘襄举兵

灌婴倒戈

剪除双吕

族诛诸吕

功过是非

问相高祖

废除苛法

历史记忆

[附录]《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读《史记》之秦始皇(上)

编辑推荐

王立群巅峰之作,做人之道、成功之法、从政之术、为官之要,读《史记》悟人生。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上部,大国崛起:秦国如何崛起,横扫六合:六国因何覆灭。

内容简介

秦朝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肇始,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秦国王位。二十二岁亲理朝政,三十九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缔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大秦帝国。他自称始皇帝,希望他的王朝传之无穷。然而这个伟大帝国仅仅历时十五年就轰然倒塌。

历史的巨大反差,使得秦始皇和他的帝国成为世人关注的千古之谜。造就秦始皇千秋功业的深层历史原因是什么?这个庞大的帝国又是如何缔造的?秦始皇身上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让我们跟随王立群教授穿越历史迷雾,探索这段辉煌的历史。

目录

上篇 秦国崛起

一 荆轲刺秦王

督亢图穷匕首见 秦王绕殿呼且逃

有心为报怀权略 可在於期与地图

荆卿成尘渐离死 异日还逢博浪沙

易水年年流不尽 荆卿代代名不消

二 襄公立国

复续赢氏祀 非子获食邑

周幽王烽火娱褒姒 秦襄公勤王封诸侯

亡由余戎王纳女乐 霸西戎穆公得其实

三 穆公东扩

虞国君贪贿亡家国 秦穆公礼贤得良才

晋惠公出尔反尔 秦穆公三救晋难

晋怀公逃归继位 秦穆公迎立重耳

秦穆公围郑 烛之武退师

蹇叔哭师 穆公伐晋

四 孝公变法

公叔痤举荐卫鞅 魏惠王佯应实违

秦孝公广招贤才 公孙鞅火速人秦

废井田开阡陌 奖军功建县制

徙木树信严惩贵戚 国富兵强路不拾遗

五 合纵连横

锥刺股苏秦发愤 说六国合纵抗秦

遭羞辱张仪负气 西人秦连横破纵

六国不同心 秦国破合纵

六 昭王称霸

姐弟联袂挺嬴稷 位高权重功震主

范叔奔秦倾九州 远交近攻杜私门

七 异人奇缘

王孙落魄邯郸城 上轻下慢无礼遇

吕不韦贩贱卖贵 秦王孙奇货可居

析危机恫吓阳泉君 保地位游说华阳姊

安国继王位 子楚立太子

八 生父之谜

不韦钓奇献爱妾 赵姬有身嫁异人

异人娶赵姬 大期生赵政

吕政赵政 真伪何从

九 赵姬之乱

子楚溘然离世 赵姬再续前缘

不韦金蝉脱壳 太后宠臣弄权

缪毒恣欲夷灭三族 赢政果决初显王风

茅焦冒死说嬴政 秦王悔悟迎生母

十 吕不韦之死

文信侯就国河南 秦始皇迫其饮鸩

吕不韦养士三千 秦始皇下诏流放

文信侯权重震主 秦始皇刚毅残酷

吕不韦以德治国 秦始皇果决寡恩

十一 李斯为政

仓中鼠领悟人生 西人秦初露锋芒

郑国修渠耗秦力 嬴政恼怒逐客卿

李斯谏逐客 嬴政收成命

保家国公子入秦 谋大业韩非见诛

十二 通天大计

李斯说王速攻韩 韩非使秦欲存国

门监子摆子四国 韩公子痛斥姚贾

李姚联手诛韩非 秦王然然成大计

下篇 横扫六合

十三 韩氏初兴

曲沃窥伺晋王室 献公诛杀诸公子

献公幸骊姬 废嫡立庶子

遭侮辱郤克记恨 鞌之战韩厥升卿

十四 三家分晋

强知伯欲壑难填 韩赵魏三家分晋

知伯不智亡宗族 三家智斗分晋土

十五 韩国之亡

申不害相韩变法 韩昭侯君人南面

强国环伺环境恶劣 空间狭小夹缝求生

实力弱小外交乏术 连横合纵朝秦暮楚

十六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辟地千里

赵雍立庶禅位 赵章篡权身亡

弃强权终酿内乱 惧族诛困死赵雍

十七 秦赵之争

秦昭王欺诈夺宝 蔺相如完璧归赵

渑池会昭襄戏赵王 发冲冠相如折秦翼

秦赵战阏与 赵奢施奇计

十八 长平之战

长平起战事 合纵失须臾

秦赵各易主将 赵括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大败 赵国缘何失利

十九 邯郸之战

赵使人秦求和 秦军攻城受挫

鲁仲连义不帝秦 信陵君窃符救赵

平原赴楚毛遂定盟 散尽家财李谈退兵

虞卿力辩拒割地 秦军邯郸无所得

求救援同仇敌忾 围邯郸秦军落败

二十 赵国之亡

掌实权嬴政伐赵 斩李牧赵迁亡国

昏庸信谗斩将败兵 主次不明割地求和

二十一 水灌大梁

公叔进谗 吴起南奔

卫鞅不见用 范雎几敝死

庞涓嫉贤能 孙膑奔齐国

魏王昏蒙 信陵遭嫉

二十二 秦灭燕国

督亢图中不杀人 咸阳殿上空流血

燕王哙禅让乱国 齐湣王趁火打劫

燕昭王招贤 秦始皇东进

燕王喜攻赵 赵王迁亡国

二十三 楚国之亡

秦国养精蓄锐 王翦灭亡荆楚

吴起变法威服诸侯 悼王下世宗室作乱

相国廿五遭灭门 养士三千竞豪砒

不明大势图苟且 鼠目寸光终遭灭

二十四 不战而降

秦兵长驱直人 齐王不战而降

唇亡齿寒国策误 谨慎事秦终被灭

耽于安乐 腐败亡国

媒体评论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让人生有些光彩,必须要具备四个“行”:第一,自己要“行”;第二,要有人说你“行”;第三,说你“行”的人得“行”;第四,你的身体得“行”。

一个人一生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就像老鼠一样,关键看他在什么平台上。这就是李斯非常有名的“老鼠哲学”。

一个人的一生中,机遇是非常少的,当机遇来临之时,千万不要放过。这对一个人来讲,非常关键;对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如此。

人才只有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上升期、鼎盛期得到重用,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才能被时人与后人牢牢记住。再优秀的人才,如果出现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都无法将效益发挥至最大化。

赞扬本身是一门大学问:赞扬与自己实力相当的人,是胸怀宽广;赞扬不值得赞扬的人,是借力打力;赞扬比自己更强大的人,是勇敢无畏。

吕不韦是一个出色的营销策划人、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虽然精于获得权力,却不懂得什么时候要放弃权力,这是许多政坛精英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用权而不恋权,到位而不越位,这中间的取舍与进退,确实耐人寻味。

——王立群

书摘插图

上篇 秦国崛起

督亢图穷匕首见 秦王绕殿呼且逃

原来,这一天在秦国宫殿中即将举行燕国的受降仪式,燕国派来了两位使者。这两位使者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先用重金疏通了秦王嬴政宠信的中庶子(国君的侍从)蒙嘉,由蒙嘉向秦王赢政报告:燕王被大王的威风吓得心惊胆战,“愿举国为内臣”。闻风丧胆的燕王,不敢亲自来秦,特派使者送来了一颗人头与一卷地图。使者出发时,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拜送仪式。

这颗人头可不是一般的人头,他是秦王最痛恨的叛将樊於期的人头。这卷地图也不是普通的地图,它是秦王目前最想得到的燕国的督亢地图。这大大出乎秦王意料之外,他焉能不兴奋?这不,这天他穿上正装,用最隆重的礼节迎接两位特使。

樊於期原是秦国大将,因为攻赵兵败,惧怕秦王嬴政的军法严惩,逃到了燕国,投奔于燕国太子丹门下。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与樊於期私交甚好,因此收留了他。秦王赢政获悉此讯,怒不可遏,杀了樊於期的全家,仍未能解心头之恨,恨不得立马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樊於期成为秦王嬴政的死敌。

督亢属于燕国的领土,土地肥沃,是燕国最富庶的地区。秦王嬴政对督亢之地垂涎已久,怎奈,秦国始终未能拿到督亢地图。在冷兵器时代,地图对作战来说,意义极大。此时的秦军已经灭了韩国、赵国,陈兵易水,兵临燕国。但是,因为燕国地处偏远,秦国对燕国的地理形势所知甚少。因此,督亢地图对秦王赢政来说,干系甚大。而且这次是燕国特使来秦廷拱手奉送督亢地图,对燕国来说即意味着向秦国投降。如果真是这样,这就意味着秦王赢政在统一中国的大路上又向前迈出了至关重要且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一步,秦王赢政能不心花怒放吗?

一切准备就绪,仪式开始。

两位燕国使者来到秦宫之中。正使荆轲手捧盛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副使秦舞阳拿着督亢地图,跟随着九位迎宾赞礼的导引,走进了威严富丽的秦宫。到了秦廷台阶之下,燕国副使秦舞阳突然面如土色,浑身哆嗦,秦国的大臣们好生纳闷,不知道这位燕使是犯病了,还是出现了意外(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原来,这个十三岁就在燕国杀过人、别人都不敢和他对视的燕国副使秦舞阳,在燕国耀武扬威,然而身置异地,见秦廷上上下下武士成林,戒备森严,内心积聚的勇气顷刻间土崩瓦解,突然感到了极度的恐惧。

荆轲回头看了看吓得战栗不止的秦舞阳,笑着对秦王嬴政说:北方偏远的蛮夷之地的粗人,从来没有亲身感受大王的威风,没有经历过这样威严壮观的场面,所以怯场了。希望大王宽容他,让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此次出使的任务(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听了荆轲的解释,嬴政看了看镇定自若的荆轲,又看了看浑身哆嗦不止的秦舞阳,若有所思地说:荆轲!你拿着秦舞阳手中的督亢地图上殿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接过督亢地图,步履沉稳地走上了秦廷,在与秦王零距离接触时缓缓展开了督亢地图。这幅地图是一副卷轴,需要一点一点地层开。当完全展开地图之时,藏在卷轴中心的匕首突然露了出来。

正在兴致勃勃地看地图的秦王见到匕首大吃一惊,但是,此时的荆轲左手已经紧紧地抓住了秦王右边的袖子,右手也一下子握住了剧毒的匕首,向着秦王的胸膛直刺过去。

荆轲手持的徐夫人匕首是当时最知名的“品牌”匕首,是太子丹花重金买到的,这把匕首在锻造时被放在剧毒的药水中多次淬火!因此,毒性已渗入匕首,只要用它划破秦王赢政的皮肤,即可见血封喉,置其于死地。

慌乱之中的秦王赢政本能地拼命挣脱,结果用力过猛,被荆轲左手紧紧攥住的衣袖竟然从肩部撕扯开来。袖子撕开之时,也就是秦王挣脱之际。挣脱了荆轲的秦王立即拔腿就跑。荆轲一看秦王袖子断了,人跑了,马上追上前去。一场刺客与秦王之间的百米竞赛竟然在偌大的秦廷之上开演了。

惶恐之中的秦王一边绕着大殿的柱子转圈儿,以躲避荆轲;一边想拔出腰间的长剑,以对付荆轲。但是,剑身太长,秦王从腰间抽剑的空间短于剑身,因此,秦王怎么也拔不出剑来。据唐人注释,秦王的佩剑,长约七尺。秦代一尺相当于今天的23.1厘米,故七尺长剑当为今天的1.62米,所以,慌乱中的秦王怎么也拔不出剑来。

这种危急的场面秦朝的大臣从来没有遇见过,慌乱之中均不知所措。按照秦法,大臣上殿不得携带任何兵器,台阶下的武士没有命令也不能持兵器上殿,这就造成秦王在前拼命逃跑、荆轲在后死追不舍的紧张场面。

大臣们只能徒手阻拦荆轲,这对手持剧毒匕首的荆轲并没有什么威胁。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身背药囊上朝的御医夏无且,突然解下身上的药囊,冲着荆轲用力砸了过去。荆轲远远看见一件东西向它飞了过来,也不知道是什么,但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不得不为避开这一不明之物放缓了脚步(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这给了秦王数秒钟的喘息之机。

愣在一旁的大臣这时也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齐声大呼:“王负剑!王负剑!”这种众人齐呼的场景,真像百米跑道两边的拉拉队一样,整齐有力。所谓“王负剑”,就是让秦王把长剑推到背后去。这样,剑柄向下,剑锋向上,秦王就可以从下部朝上向前抽剑,便会有足够的空间让秦王顺利地拔出长剑。

一旦秦王拔出长剑,手持短小匕首的荆轲就完全处于劣势了。因此,荆轲尚未接近秦王,秦王的长剑就砍伤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一下子瘫倒在地。受伤的荆轲孤注一掷,奋力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没有击中,只击中了他旁边的柱子。又怒又惊的秦王上前连刺荆轲八剑。荆轲此时知道大势已去,倚着柱子,放声大笑;用最能侮辱人的方式,叉开双腿(由于古代中国衣服的形制,叉开双腿。即意味着“走光”,对对方是最大的侮辱),大骂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倨以骂):“今天之所以让你小子保全小命,完全是因为我想劫持个活人,逼你立个契约,以回报太子。”(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秦王左右的人此时也一拥而上,杀死了已经身受重伤的荆轲。

有心为报怀权略 可在於期与地图

每读至此,我都不禁在想:如果秦舞阳能够上来帮助荆轲会怎么样呢?如果陪同荆轲前来的不是秦舞阳而是荆轲最知己的那位朋友又会怎么样呢?如果荆轲的剑术再精到一些呢?如果荆轲投掷匕首的技艺像小李飞刀一样呢?如果秦王的动作再慢零点几秒呢?如果荆轲的动作再快零点几秒呢?如果秦王的衣袖扯不掉呢?如果御医夏无且想不起来用药囊砸荆轲呢?如果我猜想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出现了,历史将会怎样呢?

按照《史记》的这段记载,荆轲与秦舞阳应该是同时上殿,既然捧着督亢地图的是秦舞阳,因此,负责展开地图的也应当是秦舞阳,而且秦舞阳有十三岁就杀人的英勇历史,照此推断,担当刺杀任务的应当是秦舞阳。但是,秦舞阳一进秦廷就在关键时刻突然掉链子,让秦王蠃政多了个心眼,只准荆轲奉图上殿,秦舞阳不能上殿。

虽然荆轲替秦舞阳作了解释,但是,秦舞阳在关键时刻的意外表现还是让整个计划大打折扣,功亏一篑。为什么呢?

第一,秦舞阳因为形迹可疑不能上殿,这使得千斤重担只能由荆轲一人承担了。如果两人能一块行动,成功的几率肯定远远高于一人行动的几率。

第二,从整个行动来看,秦舞阳负责持凶劫持秦王,荆轲的任务只是忽悠秦王。现在秦舞阳根本上不了殿,忽悠秦王与劫持秦王的双重任务必须由荆轲一人来完成,这就叫“双肩挑”,二人分工协作,尚无把握一定能成功,何况现在是由荆轲一人来完成呢?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荆轲表面上非常豪放不羁,曾在集市上与人一会儿高歌,一会儿大哭,好像很粗枝大叶,其实他做事十分精细。在刺杀秦王一事上,他重点考虑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才能靠近秦王,二是助手。所以,他向太子丹索要樊於期的人头与督亢地图,因为樊於期的人头是一张进入秦宫的通行证,督亢地图则是燕国投降的标志。荆轲还考虑了助手。他在太子丹为他准备好匕首和助手秦舞阳之后,还迟迟不出发。那么他在等什么?等朋友!这位朋友史书无载,但是,这位朋友一定是荆轲非常信任的,一定是比秦舞阳更为可靠的杀手!

荆轲对自己的剑术当然非常清楚,他知道自己尚未达到化境的剑术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出问题,所以,他坚持要等自己亲自挑选的朋友;但是,他的这位朋友因为路远失期。太子丹又一再催逼,甚至于怀疑荆轲不敢去了,这才激怒了荆轲。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之中,在素衣白马的目送下,他匆匆带着秦舞阳头也不回地上路了。

荆轲什么都考虑到了,唯独没有考虑到太子丹为自己装配的帮手秦舞阳外强中干。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真是百密一疏啊。

荆轲被当场杀死了,但是,秦王嬴政看着殿上荆轲的横尸,呆坐了很久很久没有出声,心中的惊吓伴随着他,后怕缠绕着他(秦王不怡者良久)。这场虚惊可能使秦王嬴政第一次领教了什么是死亡,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做一只脚踏进鬼门关。

事后,秦王论功行赏,御医夏无且理所当然地被赏了黄金二百镒。秦王当着所有朝臣的面说:“无且爱我,才会想起来用药囊砸荆轲。”

后来,夏无且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好友公孙季公与董生,他俩又详细地给司马谈讲述,这件事就被写进《史记·刺客列传》(根据刺秦时间和司马迁存世时间推测,《史记·刺客列传》应为其父司马谈所写)。于是,“荆轲刺秦王”成了中国历史上万人注目、千年流传的历史故事。直至今日,各种影视、文学作品还在不断演绎着这段历史。

荆卿成尘渐离死 异日还逢博浪沙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呢?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千古伟业。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遭遇到六国反秦势力的顽强抵抗。原因非常简单,嬴政灭六国虽然客观上符合历史前进的潮流,主观上却是他想当天下的霸主。因此,他成为六国的公敌。既成天下的公敌。想杀他的岂止是一个荆轲。荆轲只是当时众多想行刺秦王嬴政且最终几乎得逞的一人。荆轲不自觉地代表了六国的反秦力量。秦始皇一生遇刺多次,荆轲刺秦只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在荆轲刺杀秦王后不到十年,嬴政又经历了至少两次暗杀。

一次可以视为荆轲刺秦王的后续。荆轲死后,秦王嬴政追杀荆轲余党时。荆轲密友高渐离逃亡。后来,高渐离在为人打工时,对其所服务的这家主人的一位客人的击筑水平多次进行点评,点评之事传到了主人那里,于是主人让高渐离击筑。高渐离高超绝伦的击筑技艺让倾听的受众无一不刮目相看。于是,高渐离重新击筑,再次走人公众的视野,声名大噪。此时的秦国已经统一了中国,秦始皇嬴政也非常喜欢流行音乐,听说了此人的高超技艺,便下诏召见高渐离。嬴政不但喜欢击瓮叩缶、弹筝搏髀等本土音乐,更喜欢郑、卫之地的异国之音。一个人的偏执与爱好有时是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的,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高渐离人宫后不久就被秦始皇身边的人认出。秦始皇酷爱高渐离的技艺,舍不得杀他(可见掌握一门技术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便熏瞎了他的双眼。让他为自己继续演奏。日子慢慢过去,高渐离逐渐取得了秦始皇的信任,一日,他用藏铅的筑掷向秦始皇,企图砸死他。高渐离是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行刺的,自然命中率很低,没有成功(乃以铅置筑中……举筑扑秦皇帝,不中)。这一次秦始皇杀了高渐离,从此不敢再接近六国之人。

但是,即使秦始皇不接近六国之人,仍然免不了被刺。后来成为刘邦手下重要谋士的张良在韩国被灭、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变卖家产,收买刺客,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也未能成功。

由此可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曾经遭遇不止一次的行刺。因为,灭掉六国、统一中国是秦始皇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一项千秋伟业,故其遭到六国的顽强抵抗也是必然的。其中,荆轲刺秦王是第一次,也是最著名的一次刺杀秦王行动。

如果秦始皇不统一六国,让战国纷争的局面继续下去,对中华民族来说,无疑失去了一次历史发展机遇。

易水年年流不尽 荆卿代代名不消

从古至今,对荆轲的解读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侠义英雄。从战国末年直至司马迁写作《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始终被视为一位侠义英雄、千古义士。看看历代咏叹荆轲的诗篇就可明白。“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陶渊明),“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白云上人英),这些诗句都高度赞颂了荆轲的侠义精神。

荆轲曾经漫游邯郸,与一个叫鲁句践的游戏,发生争执。鲁句践发怒,大声呵斥他,荆轲默无声息地逃走了(嘿而逃去),之后不再见面。荆轲刺杀秦王的消息后来传至鲁句践那里,鲁句践深感后悔。这件小事,说明荆轲不好冲动,而是一个办事沉着冷静的人。荆轲不是一个愤青,也不是殉国志士,是一位侠义英雄,所以,他刺秦王绝非一时冲动。因此,中国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较多地是从道德角度肯定了荆轲的侠义精神。

第二种观点:愚蠢之人,匹夫一个。这一观点最先提出者是汉人扬雄,发挥其观点者是司马光:“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扬雄认为荆轲不能算是一个义士,以君子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个强盗罢了(荆轲,君子盗诸)。司马光进一步认为,荆轲就为了报答太子丹一个人的豢养之恩(“豢养”二字让人黯然神伤),不顾家族无数条性命,企图用一把小刀就能使秦国衰落、燕国强盛起来,明摆着就是一个傻瓜。朱熹也认为荆轲只不过是一介匹夫,其勇、其事何足挂齿,不值一谈(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道)。

所以,荆轲之举绝不是“义”士,而是一位愚蠢之辈。

第三种观点:雇佣者。这是今人提出的。荆轲刺秦王并不是为了天下苍生,他只是受雇佣者,因为他欠太子丹太多,太子丹通过各种手段拉拢、收买荆轲,最后荆轲以命相还,充当了职业雇佣杀手。

第四种观点:反动派。中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是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因此,秦始皇的作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名符其实的时势英雄。

因此荆轲刺秦王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所以,荆轲刺秦王是自不量力的螳臂当车。他之所以享有盛名是因为他刺杀的是秦始皇,是秦始皇成就了荆轲的盛名,这是荆轲的幸运。荆轲是最幸运的刺客,但并不是最伟大的刺客。因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荆轲是反动派。刺客以为杀掉某个人就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或改变两个集团军力量的对比,这是不可能的。刺杀最多能做到的是延缓六国的覆灭,但绝不可能改变历史走向。

元人郝经《咏荆轲》诗说:“纵使杀一秦,宁无一秦生。”讲得非常有道理。因为,即使荆轲刺杀了秦王嬴政,秦国还会推举出一位新的继位者,新国君凭借秦国的优势照样可以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这一派认为。“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不可取。这个信条的唯一标准就是有恩于己或信任自己,但是,这种牺牲是否值得,是否是正义之举,刺客们对此都缺乏理性分析。

所以,荆轲代表了一股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死硬派的垂死挣扎。

一个荆轲,各自表述。

在解读荆轲这位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不提当代两部电影:张艺谋的《英雄》与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两位著名导演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绎了两千多年前荆轲刺秦王的事件。

张艺谋的《英雄》套用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框架,但是,其中的刺客连名字都不叫荆轲。

残剑、飞雪、如月三人曾联合起来刺杀秦王,但以失败身亡而告终。最后只有无名获得了秦王的信任,得以打人秦宫内部。无名怎样获得秦王的信任呢?无名练就了“十步一杀”的独门武功,这种武功可以在十步之内迅速置对方于死地。无名杀死了著名刺客长空、残剑、飞雪,获得了接近嬴政十步的机会。但就在无名接近秦王决定下手时,却改变了主意。因为他发现,自己试图刺杀的秦王嬴政其实也是一位“英雄”;因为,嬴政要统一天下,给百姓带来和平。

在《英雄》中,张艺谋借残剑之口说,我们不能再刺秦王了,因为刺了秦王,天下会更乱,受苦的还是百姓。不如让秦王顺利地灭了六国,天下从此就太平了,人民也就安居乐业了。

……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

编辑推荐

王立群巅峰之作,《秦始皇》上部2008年底开卷新书非虚构类第一名。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卑微者可以高尚,也可以永远卑微。

如果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就一定要增加生命的密度。

执著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本无所谓好坏,关键要看执著的对象。选对了方向的执著能让人成功,误入歧途的执著则无异自戕。缺乏执著一事无成,太过执著亦能致命。

总有些时候,人要面临痛苦的选择。选择应该选择的是勇敢,选择不该选择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懦夫,放弃该放弃的是睿智。

懂得进退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懂得“退”比懂得“进”更难:因为“进”是人性的本能追求,“退”则是人生的生存智慧。

人生需要追求卓越,但是,更应当接受平淡。不追求卓越,则可能永远没有卓越;但是,不接受平淡,则很可能误入歧途。在人生的征途中继续辉煌固然是人生的成功,功成身退,亦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解脱。

——王立群

内容简介

精彩看点:

万里长城:孟姜女哭长城,此事子虚乌有。究竟是怎样的流传和误解?

徐福东渡:带着三千童男童女求仙的徐福到底去了哪里?日本人是徐福等人的后裔吗?

焚书坑儒:儒家文化真的因此而受到万劫不复的打击吗?

秘不发丧:秦始皇的尸体和恶臭的鲍鱼,在巡游的路上奔跑。天下人却不知秦始皇已死。这是为什么?

沙丘政变:秦始皇死得很蹊跷,这之中暗藏什么样的隐秘?

李斯之死:中国帝制时代最早的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天亡,人亡?

指鹿为马:这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小人得志。上帝要让他灭亡,一定先让他疯狂。

皇陵之谜:神秘的秦始皇陵是否被盗过?如果皇陵打开,我们能否一睹秦始皇的真颜?

作者简介

王立群,山东新泰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高校名师,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等著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三部:千古帝业

二十五 股肱之臣

赢政虚怀若谷 王蒙能征善战

秦王知人善任 能臣济济一堂

二十六 六世余烈

奋六世之余烈 亡六国之诸侯

选贤不拘一格 统一并吞八荒

六国弊在自困 统一亦有偶然

二十七 集权皇帝

称皇帝废谥法 欲正名求神圣

奉天承运求正统 国玺封禅证合法

废分封设郡县 强皇威求集权

二十八 统一制度

书同文字 政令一统

统一货币 控制经济

法度归一 车辆同轨

二十九 万里长城

卢生图录谶国灭 万里长城皆缘胡

千堆白骨起垣墉 哭倒长城骂倒秦

万里长城今犹在 功过是非任人说

三十 生死茫茫

鲸吞六国帝人寰 遣使寻药海上山

求仙未成半生疑 执迷不悟难放弃

三十一 焚书坑儒

咸阳殿淳于越发难 下廷议秦始皇焚书

方士议政畏罪潜逃 始皇弭谤怒坑诸生

简牍能焚烧不尽 谤声易弭怨难除

三十二 秦始皇之死

荧惑守心落陨石 沉璧复返祖龙死

避凶巡游离咸阳 銮舆同载鲍鱼归

寻仙讨药乞延年 短命而亡成疑团

三十三 秘不发丧

假供膳秘不发丧臭 鲍鱼掩人耳目

遇刺逢贼天下不稳 防内避外两难兼顾

无后无储丞相犯难 瞻前顾后二者不立

三十四 沙丘政变

世事沧桑始皇终作古 千古遗恨诏书变遗诏

见良机赵高萌生贼心 改诏书图谋上下其手

利诱降胡亥宫廷政变 皇权交接班节外生枝

三十五 李斯变节

陈利害李斯变节 六过招赵高得手

李斯缘何变节 丞相终被胁迫

三十六 二世诈立

效愚忠尽愚孝扶苏蒙骗 遵父命守古训太子自刎

生疑虑拒自裁蒙恬抗旨 劝扶苏再请示主帅被囚

除蒙氏杀忠臣赵高复仇 清政敌窃强权小人得志

思得失观历史拷问政变 得益者受害人个个糊涂

第四部:功过是非

三十七 巩固帝位

尊帝庙大巡游振威天下 逆父志杀长兄做贼心虚

诛公子杀公主尽除旧臣 皇族惧重臣危人心思叛

皇帝制忠孝观双双生效 偶然性必然性交相作用

三十八 李斯之死

面劝二世胡亥发飙 进计中招李斯获罪

戍卒困顿陈胜起义 惨遭暗算李斯冤死

保身恋位难辞其咎 擅杀重臣赵高设计

执政册载一朝被诛 大秦帝国命悬一线

三十九 胡亥之死

咸阳殿指鹿为马 望夷宫二世殒命

赵高缘何二次政变 二世为何被逼自杀

朝中惊二世疑鸵鸟心态 关东反朝中乱事事堪忧

四十 赵高之死

遭大难公子除奸 究原委子婴是谁

树大招风风撼树 恶人自有恶人磨

赵高五步乱秦 功罪孰是孰非

四十一 子婴亡国

二世养患积重难返 深宫自闭责难将臣

赵高嫁祸自毁长 城章邯无奈投降项羽

子婴补天竭尽全力 天不遂愿终归请降

关东巨变六国复辟 项羽入关子婴被杀

四十二 皇陵之谜

皇陵修筑历几时 动用民力知多少

巍巍皇陵貌如何 幽幽地宫在何处

秦陵修建何其奢 三泉之下藏珍宝

四十三 盗陵毁陵之谜

各怀意图妄加罪 项羽岂是盗墓贼

牧童火人九泉底 道听途说未可知

四十四 汉儒评秦

二世亡国震惊汉人 洛阳才子纵论亡秦

论秦过得失寸心知 评秦皇人骨七分深

评秦皇一无是处 论速亡重在现实

四十五 唐人论秦

批始皇警示日显 束皇权暴君成鉴

评秦皇新论迭出 剑锋指骄奢淫逸

坑术士得名暴君 取新说重释坑儒

柳河东首发新解 郡县制再获评骘

四十六 千古一帝

坑儒生再引争论 禁儒学莫衷一是

郡县制又起烽烟 封建制重获评定

掀翻一个世界 自是千古一帝

四十七 难说再见

灭六国一统天下 创制度千载传承

难定论英主暴君 骂不绝焚书坑儒

重实用法家独尊 秦贵族迅速腐朽

尾声

秦皇吟(代后序)

读《史记》之书摘

摘自《吕后》

吕雉出嫁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主——吕后、武则天、慈禧——之首。在中国皇权继承的问题上首创“垂帘制”,开后代母后独掌皇权的先例,对中国古代皇权继承影响深远。我这里所说的“垂帘制”并非今人理解的“垂帘听政”。我将吕后称制为“垂帘制”,是母后掌权的另一种通俗说法,是为了与今人习惯于将母后掌权称为“垂帘听政”取得一致。

但是,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吕后凶残、暴虐的一面,对她的一生缺少全面的了解。比如说吕后的婚姻状况怎么样?她从年轻时代开始就是一位凶残暴虐的女魔头吗?

相面成亲

吕后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人们对她的称呼,她的原名叫吕雉。

吕后的家乡是单父县(今山东单县)。她父亲的名字由于史书没有记载今天已经不知道了,史书只称他为吕公。

吕公有四个孩子:长子吕泽,次子吕释之,长女吕雉,次女吕媭。

吕公和沛县县令是至交好友,所以,吕公因为躲避仇人逃难时曾暂住在沛县县令家里。后来,由于吕公对沛县感觉不错,便把家安顿在了沛县。

吕公刚刚客居沛县的时候,县里的官员、豪绅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便都来凑钱喝酒。

负责接收贺礼的人,就是后来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萧何。此时,萧何是沛县县令手下一名官员。这次酒宴,萧何主管收礼。

按照规定,献钱不满一千的人只能在堂下喝酒;凑钱超过一千的人才能到堂上喝酒。刘邦来到以后,高喊一声“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史记·高祖本纪》),就直接来到堂上,实际上,刘邦一个子没拿。

刘邦为什么敢如此公开撒谎?负责收礼的萧何难道没有发现?

第一,玩笑成习。第二,萧何掩护。

先说第一点。刘邦平日和县里的官吏们开玩笑开惯了。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虽然只是一位小小的亭长,但是,他平日却一向藐视县里的这些官员,经常和他们戏耍、玩笑,从不把县吏们当回事。他也知道县里这些官员、豪绅庸才多而能人少,刘邦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些官吏、豪绅。

再说第二点,刘邦深知萧何不会戳穿他的谎言。这次负责收礼的人是萧何,萧何平日对刘邦非常关照。刘邦未做亭长之时,萧何就经常护着刘邦。刘邦做了亭长之后,出远门到秦朝都城咸阳押送服徭役的民工。每当此时,县里的官员们就送点钱给刘邦,萧何往往比其他官员多拿将近一倍的钱赠送刘邦。

既然萧何负责这次酒宴的收礼,刘邦自然敢于大讲谎言。

至于萧何,当然知道刘邦一文钱没拿。但是,出于对刘邦的袒护,他也不揭谜底。

这样,刘邦堂而皇之地坐到了堂上。

吕公一听“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大为惊讶,赶快起身相迎。因为“贺钱万”在当时是个非常了不得的数字。

从酒宴的规定看,出一千钱的都算是贵客,都要请到堂上喝酒。拿一万钱,当然令人大吃一惊。

从来人的身份看,比亭长官高的人不少,但都没有“贺钱万”。拿一万钱,当然令人大吃一惊。

从实际收入上看,秦代一位县令的年俸也只是数千钱,至于亭长,一年的俸钱不足数千。一个亭长一次酒宴敢于“贺钱万”,绝对是天文数字,也是不可能的事。

吕公当然知道刘邦不可能“贺钱万”,但是,吕公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看中的是刘邦的胆量和潜在的政治家素质。

所以,吕公听到这么一个天文数字,立即对刘邦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兴趣。“吕公大惊,起,迎之门”,正是这一心情的具体表现。

人们谈起刘邦,总认为这家伙是个无赖、流氓。这一点并不错。刘邦确有流氓、无赖的一面。像这种大型酒宴,他一文钱不拿,高喊一声“贺钱万”就堂而皇之地走进堂上,当然属于流氓行为。

但是,我们也要由此看到,刘邦说谎话说到大言不惭这种程度非常不易。现代社会有一种测谎仪,可以测量出说谎者。我想:测谎仪之所以能够测量出一个人是否说谎,关键是它能够测量出一个人说谎后的心虚,及其带来的一系列身体上的生理变化。

但是,我想现代科学的测谎仪恐怕无法测量出刘邦是否说谎,因为,刘邦说谎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脸不发红心不跳。

可见,说谎对刘邦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是,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出于政治需要的谎言是必要的。因此,能够坦然说谎是政治家的一种要素。

我们讲《鸿门宴》时说刘邦能把收买民心的“籍吏民,封府库”说成是“而待将军”;把派兵把守函谷关说成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张口就是谎言,不假思索,不用演练。

这是大本事!

摘自《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值得记住的年份。这一年,秦王嬴政和他的文臣武将在历经十年的运筹帷幄、南征北战之后,终于将六国一一平定,建立起了一个大一统的庞大帝国。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六国灭亡的顺序和时间: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仅仅用了十个春秋,秦王嬴政就给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的战国时期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终结了中国历史上诸侯纷争、枭雄四起的时代。而在这十年之中,秦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风卷残云般地统领了中华大地。这些我们在《秦始皇》上部都有讲述。为什么秦国的统一大业进展得如此顺利?秦国取胜的关键是什么?秦王嬴政凭借什么完成了统一大业呢?

嬴政虚怀若谷 王蒙能征善战

中国的历史反复证明了一条铁律--凡是有所作为的君王,身边总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和足智多谋的文臣。秦始皇之所以最终能够势如破竹地统一天下,就是由于他身边聚集着这样一批当时最优秀的文臣武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胜利才会来得如此迅速,来得如此轻松。秦始皇身边到底有哪些文臣武将?他们在帮助秦始皇兼并六国的进程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秦灭六国首先是一场军事斗争,所以我们先从武将说起。

秦始皇身边的武将首推王翦、王贲(bēn,奔)父子。用"首推"二字,是因为这父子俩为秦灭六国立下了不世之功--父亲王翦独立灭楚,儿子王贲独立灭齐,父子俩联合灭燕。

王翦是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人,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军事。王翦出道打的第一仗发生在嬴政十一年(前 236),他领兵攻打赵国,旗开得胜,一举攻下了赵国九座城池。初次领军,王翦就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造诣。

王翦打的第二仗是嬴政十八年(前229)至十九年(前228)的灭赵之战。在这次战役中,王翦仍是统帅。当时赵国派大将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李牧亦颇有军事才能。经过一年多的较量,王翦最终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用反间计除掉了李牧、司马尚。其后三个月破赵,俘虏赵王迁。赵太子嘉逃亡,赵国已名存实亡。这一次,王翦灭掉了秦国扩张道路上最棘手的一个对手。

嬴政二十年(前227),燕国派荆轲刺杀秦王,虽未成功,但是这次在咸阳宫殿上的刺杀行动让嬴政深受惊吓。惊魂稍定的嬴政勃然大怒,立即命令王翦发兵攻伐燕国。燕国联合逃到代地自称代王的赵王迁的太子嘉共同抗秦,王翦率领秦军,陈兵易水之西,大败燕、代联军。这一仗虽然未能彻底灭燕,但是,已使燕国深受重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