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均予 |
释义 | 王均予,抗战时期曾任中共广东省西江特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秘书长、中共粤南省委组织部部长。建国后历任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教育长、中南总工会秘书长、广东省劳动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等职。中共七大正式代表。 人物简介王均予,1905年生,湖北省宜昌人。又名王大权,曾用名王达夫。中共七大正式代表。 个人简历早年经历出身贫苦,15岁丧父,17岁丧母。曾任小学教员。1923年在二七大罢工的影响下开始追求革命。参加反日爱国运动。1924年任宜昌北乡第六小学教员。1926年 6月任宜昌国民党市党部(地下)宣传部代部长。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任宜昌市总工会秘书长。6月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特派员。11月任中共宜昌市委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3月至4月任中共湖北宜都县委临时书记。后与党失去联系,辗转流亡重庆,任回明小学教员。1931年7月到上海寻找党组织。1932年通过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外围组织联系,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任中共临时中央局出版部第三科科长,主办地下刊物《时代文化》,从事党的秘密刊物的发行工作。1934年《时代文化》停刊后,经党组织同意,将上海《时代文化》读者会改为中国青年同盟。1935年7月因中共上海临时工作局遭到破坏,转移到广州。同广州《时代文化》读者会负责人取得联系,重新组织秘密革命群众团体“中国青年同盟”,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政治主张,团结广州大、中学进步青年参加抗日爱国活动。1935年7月至1936年12月任中国青年同盟负责人。1935年12月参与领导和发动三次广州青年学生抗日集会和示威游行,声援北平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5月到天津,与中共中央北方局取得联系,恢复了组织关系。6月底回到广州建立党组织。按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将中国青年同盟改名为中国青年抗日同盟,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并以中青年为基础发展中共党员。9月开始用广东工作委员会的名义,在广州及东莞、中山、新会、南海、高要等县发展党员和党组织。1936年12月至1937年11月担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兼外县工委书记。1937年上半年经天津去延安,参加党的白区工作会议。会后留延安工作。 抗战时期1937年12月任延安解放社发行科科长。1938年4月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初回广东工作。 3月至9月任中共广东省西江特委书记。同年8月至1940年12月任中共广东省委秘书长。1940年12月至1942年6月任中共粤南省委委员。1942 年2月至4月任中共粤南省委组织部部长。1943年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4年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二部、一部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1月至1947年9月任中共冀鲁豫区运西(第二)地方委员会副书记。参加领导当地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7年9月至1948年4月任中共冀鲁豫区第九(濮范)地方委员会书记。北平解放后,1949年3月任中共北平市委东北分委书记。南下后,7月任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教育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7月任中南总工会秘书长。1954年10月任广东省劳动局副局长。1957年8月至1958年8月任广东省劳动局局长、党组书记。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1966年受到错误的处理,被停止工作。1978年7月17日因病在广州逝世。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