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景治水 |
释义 | 自古以来,黄河就在中原大地上不断地决口和改道,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和痛苦。 黄河泛滥不止,汉政府几次堵决口都不成功,黄河还有个支流,从荥阳附近分出,叫做汴渠。发大水时,汴渠便被冲得一塌糊涂,汉明帝即位之前,黄河两岸的百姓受水害已经长达60余年了。到明帝刘庄在位时,出现一位叫王景的能人,他在治水方面颇有成果。 王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专家,是东浪郡人。东浪郡即今朝鲜的平壤市。当年,王景的父亲王闳杀死了东浪郡的官员,拥护汉朝,欢迎汉太守接管东浪郡。他的这一作法受到了光武帝的嘉奖,封王闳为列侯,王闳很客气,没有接受。光武帝便召他进京,然而王闳在上京路上就病死了。王景长大后,由于他自小好学,爱好广泛,精通《周易》,懂得数学,对天文也很有研究,才华横溢,被司空伏恭看中,纳于门下。 有人向皇帝推荐王景在治水方面很有才能,当时要修整浚仪渠,东汉明帝刘庄便下诏要王景与谒者(官名)王吴一起来做这件事。王吴取用王景的墕流法(使用石砌溢流堰防洪的办法),使得大水不再造成灾害。早先在西汉平帝刘衎(liu kan)年间,黄河、汴渠决堤,没有及时整治。汉建武10年时,阳武令张汜向朝廷奏报说:“黄河决堤已经很久了,灾害很大,济渠的大水淹没了数十个县市。只要有修河的资金,成功并不是很难。应该修整治理河堤,以使两岸百姓能够安定生活。”奏报送上去以后,光武帝便下令治理。在刚要修整河堤的时候,浚仪县令乐俊上奏说:“早先汉武帝元光年间,人口繁盛,人民开始沿着河岸开垦种植,但是瓠子河段决堤,修整了近二十,才使得河流不再淤塞。现在两岸居住的人口较少,我们土地丰饶广袤,即使不去治理,这水灾也能够承受。况且,刚刚结束战争,再加徭役,会使人民更加劳累、抱怨。应该休养生息,生活安宁之后再修整河堤。”光武帝便下令停止修整河堤。后来汴渠向东决口,水灾太大了,河堤都淹没在大水里,安徽、河南的人民怨言很大,认为朝廷只是增加人民负担,而不解决人民疾苦。汉明帝永平12年时,又商议治理汴渠。便召见王景,问他治水的情况。到殿前问道:“先帝听取浚仪县令的意见,不修汴渠无大损失,你认为如何?”王景道:“陛下请想,汴渠流域接近洛阳,对京城威胁甚大,附近十几个县,产粮丰富,不可不顾,虽然经费巨大,役使的民众成千累万,必有怨言,但修成之后受益的仍是民众与国家,尤其洛阳。”刘庄觉得王景说得很正确,赏赐给他《禹贡图》、《山海经》、《史记·河渠书》等许多有关水利方面、地理方面的书籍以及钱帛,命他治水。永平十三年夏天,王景到黄河边视察过几次后,整治汴渠的工程开始了。这件事可不容易干,汴渠决口后在中原大地上形成宽广的水泽,流经山东省、江苏省几个县注入淮河,特殊的地势环境,使灾害频繁,王景经过认真测算,决定重新改变汴渠的出口路线,让河道从今山东梁山县、平阳县、长青县、济南市、济阳县、高青县、博兴县流经,然后入海。这与今日的黄河流向十分接近。从前的流向比这更为曲折。而汴渠中最大的难题便是荥阳渠口,此处为分流点,需要有闸门控制进入汴渠的水量。王景往坝上加石头,与黄河河堤相连,留下一丈多宽的豁口,用厚木板卡住,这就是水闸。水多时闸门打开,水少时就关住,再按山地落差选择路线,保持水流尽可能平稳,避免自然破坏,特别在急转弯之处,都要修上石堤,再将淤塞的地方挖开,分出支流,以灌溉土地。这几种作法,大大缓解了黄河自身的压力。 治水工程耗资数目惊人,总费用达到上百亿,汉政府负担相当沉重,王景处处节约,十分轻松,永平十四年四月,汴渠终于完工了。这一年的苦战中有几十万人为之挥汗如雨,由于意外事故,还有许多人献出了生命。放水以后,滚滚黄河顺利流入汴渠,灌溉两岸田地,老百姓纷纷赞扬。刘庄也高兴地来到荥阳,巡视汴渠,他看到王景设计的水闸门时深感佩服,说了很多鼓励的话。“黄河两岸土地与贫者耕种,官和豪门不得干涉搅扰。”刘庄下诏,再次鼓舞士气,振兴农业。从此,黄河下游两岸被淹过的几十个县的土地都变成了良田,使汉政府增加了许多收入,国库也得以充实。王景因此被称为“治水奇人”,民众对他十分尊敬,刘庄也非常信任他。从世界水利史上看,在生产力很落后的情况下,治理黄河这样大的工程,能如此圆满得成功,不能不称之为奇迹,王景也无愧于“治水奇人”的称号。 原文:景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辟司空伏恭府。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作浚仪渠。吴用景墕流法,水乃不复为害。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书奏,光武即为发卒。方营河功,而浚仪令乐俊复上言:“昔元光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①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今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光武得此遂止。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佗役,不先民急。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②,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明年夏,渠成。景由是知名。建初八年,迁徐州刺史。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③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皆著于乡亭,庐江传其文辞。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卷·循吏列传》) 注:①瓠子:黄河一段堤岸名,在河南滑县境内。②绩:应作“碛”,砥碛:指河中的沙堆、石头。③芍陂:蓄水池名,在今安徽寿县安丰塘以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