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家玉 |
释义 | 安徽省颍上县三十铺镇农民王家玉,自1994年收养第一个流浪儿起,至今已收养孤残儿童240多人,其中残疾儿童190多人。目前,王家玉儿童福利院也是成为全国最大的民间儿童福利院,自2004年安徽交通广播首次报道后,陆续接到全球20多家慈善机构的捐助,在中国有近10所高校每年都会有大学生志愿者前往支教。曾经开过一家工厂的王家玉不仅妻子患病、儿女残疾,自己也下肢不便。他不仅为孩子们提供衣食住宿,还请教师给他们上课,已上学52人,其中高中在读1名,大学在读1人,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基本生活和学习,王家玉已举债累累。 中文名:王家玉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938年 职业:农民 毕业院校:浙江农学院 土壤学家王家玉简介王家玉,男,1959年毕业于浙江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59年12月进入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61年转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所,1963年转入该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今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1979年晋升助理研究员,1988年晋升副研究员,1998年晋升研究员。历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学部项目评审专家,上海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特邀编审,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特邀译者。长期从事土壤肥力演变与施肥环境效应研究。 著作1970年参加《新围海涂改良利用研究》,开创当年围涂当年种稻利用技术,获1978年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77-1980年参加《稻田土壤供氮特性的研究》,发现土壤基础氮肥力对水稻吸氮的重要作用,获1980年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74-1984年参加《多熟制大麦双季稻长期连种与粮食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获1984年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74-2000年参加《多熟条件下稻田持续高产的土壤肥力演化机理研究》,获200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1993年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稻田土壤氮素淋失规律及其数量模拟研究》,发现淹水稻田中氮素淋失的主要形态是硝态氮而不是铵态氮,获199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1996年参加《水稻除草药肥黄尿素的开发应用与环境效应研究》,证明除草剂覆膜可提高氮肥利用率,获1997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1996年主持镇海炼油化工有限公司项目《复膜尿素的增产作用与环境效应及其机理研究》,验明覆膜尿素可提高氮肥利用率,获1996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1986-1992年参加主持《浙江水稻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建设》,获199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1994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钠钾替代效应在水稻经济施钾上的应用及机理研究》。1996-2001年主持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司项目《应用同位素技术研究中国稻田土壤有机质管理及养分循环》。自1972年起,先后在《土壤学报》《中国农业科学》《PEDOSPHERE》《应用生态学报》《浙江农业学报》《土壤通报》等国家一级与二级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科学论文28篇,先后在《国外科技》,《国外食用菌》,《土壤学进展》,《生物科技通报》,《应用微生物》及《地球科学进展》等刊物上发表译文200多万字,1983年出版个人独立译著一册(《分子群体遗传学与进化论》23.4万字)。并参与编写《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化卷)》《科技综述百科全书》。本人论著10篇与译著1册《土壤非交换性钾研究》《植物营养元素交互作用研究》《稻田土壤中氮素淋失的研究》《稻田土壤中N 的渗漏损失研究》《浙江稻田土壤的微生物区系研究》《稻田多熟制适宜施肥量的研究》《多熟制稻田土壤腐殖质特性的研究》《不同肥料配合对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的长期影响》《多熟制条件下稻田土壤肥力演变及其管理》,《活性腐殖质作为地力监测指标的应用意义》等论著共计被引用385篇次,对我国土壤科学与植物营养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较为特出的贡献。 英文简历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Soil Fertilizer Soil Environment Research Group Professor Wang Jia-yu was born in 1938 at Wuxi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of China and graduated from Zhejiang Agricutural college in 1959. He leads research at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n the dynamics of organic carbon in paddy soil, the role of soil carbon with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interactions with climate change. His initial research in 1977, was the development of a technique for measuring the fundamental fertility in paddy soil, termed the soil active humus. Since 1978, he conducted research on various aspec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ing in soil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the wider environment by using long-term experimentation techniques. He spent the period 1996-2001 as Investigator of the CRP-8896 program supported by IAEA-FAO Division. He is a Professor and a translator for the research area on soil fertility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s. Research topics·Long-term soil carbon changes in paddy fields · Identification and modelling of soil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 Climate change and soil interactions · Effects of fertilizaiton in paddy fields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rea(s) of expertiseDynamic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soil; · Applications of math modeling techniques to study soil OM; · Implication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for soil quality; ·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management; ·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systems; · Minimising nitrogen losses from paddy soil-crop systems. 论著Publication[1] Wang Jia-yu, Wu Chun-yan, Chen Yi and Wang Sheng-jia. Estimation of turnover and equilibrium of soil organic matter using a mathematical approach(应用数学方法估算土壤有机质周转与平衡). Pedosphere. 2006, 16(5): 634-645. [2] Wang Jia-yu, Chen Yi, Wu Chun-yan, Shui Jian-guo. Emission and Fixation of CO2 from soil system as influenced by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in paddy soils(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水稻土CO2释放与固定的影响).2006, 5(6): 456-461. [3] 王家玉, 陈 义,吴春艳,水建国.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水稻土CO2释放与固定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12):2468-2473。 [4] 王家玉,陈 义, 王胜佳, 吴春艳, 王钟祥, 张连佳, 张琳玲, 赵秉强, 张夫道. 稻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及其数学模拟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04,16(1): 1-6. [5] 王家玉, 陈 义, 王胜佳. 覆膜尿素对水稻叶绿素含量、酶活性及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2002,14(3): 167-171. [6] 王家玉, 陈 义,王胜佳,王钟祥,贺春玲. 种植模式对稻田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长期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01,13(增刊): 31-34. [7] 王家玉, 陈 义,王胜佳,张奇. 两种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浙江农业科学. 2001,(增刊): 102-104. [8] Wnag Jia-yu,Wang Sheng-jia, Chen Yi and Zheng Ji-zi., Management of Crop Residues for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持续作物生产条件下的作物残茬管理). IAEA . 2003 May, Vienna, Austria. 207-220. [9] Wang Jia yu: Study on humus characteristics and organic matter management in multiple-cropping rice soil(多熟制稻田中的腐殖质特性与有机物管理),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addy Soils, Sep.15-19, 1992, Nanjing, 318-319; [10] Wang Jia yu, Wang Sheng jia and Chen Yi: Study on leaching loss of nitrogen in ricefields by using large undisturbed monolith lysimeters(应用大型原状土柱渗漏计研究稻田中的氮素淋失), Pedosphere, 1994, 4(1): 87-92; [11] Wang Jia yu, Wang Sheng jia and Chen Yi: Leaching loss of nitrogen from double-cropped paddy fields in China(中国双季稻田中的氮素淋失), 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 1995, 7(3): 155-160. [12] 王家玉:浙江稻田土壤的微生物区系研究,《土壤通报》,1984,15(6):274-278; [13] 王家玉, 计小江:多熟制稻田土壤腐殖质特性的研究,《土壤通报》,1986,17(3):苏110-114. [14] 王家玉, 李实烨,孔繁根,竺修乔:稻田多熟制适宜施肥量的研究,《土壤通报》1986,17(6):244-248. [15] 王家玉:多熟制条件下稻田土壤肥力演变及其管理,《中国农业科学》1987,20(3):73-80. [16] 王家玉:活性腐殖质作为地力监测指标的应用意义,《土壤肥料》,1990,(3):8-10. [17] 王家玉:杂交水稻钾素营养特性与有效施钾技术,《杂交水稻》,1993,(1):21-25. [18] 王家玉:杂交水稻钾素营养剖析研究,《土壤肥料》,1994,(4):4-9. [19] 王家玉, 王胜佳,陈义,郑纪慈:稻田土壤中N 的渗漏损失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995,6:62-66. [20] 王家玉, 王胜佳,陈义,郑纪慈, 李超英, 计小江:稻田土壤中氮素淋失的研究,《土壤学报》,1996,33(1):28-35. [21] 王家玉, 郑纪慈, 施丹潮,王清泉,俞建华,王国良,李顺华:高效复膜尿素农化特性鉴定及利用研究,《浙江农业学报》,1996,8(1):24-29. [22] 王家玉, 王胜佳,陈 义:稻田土壤中氮素淋失的研究,《氮素 产量 环境》,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89-102.[23] 王家玉, 王胜佳,陈 义:应用缓效氮肥提高氮肥利率的研究,《氮素 产量 环境》,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39-149. [24] 王家玉, 王胜佳, 陈 义, 郑纪慈, 李超英, 计小江:不同肥料配合对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的长期影响,《浙江农业学报》,1999,11(1):10-16.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王家玉简介男,68岁,安徽阜阳农民,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推荐人,2004年入选上海卫视的“真情实录”,仅排在刘翔、任长霞后,在全国十名“感动人物”中位列第三。 主要事迹腰部两次重伤并患有高血压脂糖和心脑血管疾病,妻子患癫痫病四十多年,二十五年来生活不能自理,所育的五个女儿中一个聋哑四个智障。 救助贫困人群王家玉的父亲早年去世,他十八岁开始到外地打工养活母亲和年幼的弟妹,改革开放后回到阜阳颖上种地,开办家具厂、骨灰盒厂,用自己的合法收入从1964 年到2004年共收养和救助特困人群 532人,其中,孤、病、残儿童 348人(给找到亲人送回去的 116人,上岗工作的18 人,在院内生活、读书的214 人)。流浪残疾人25人,流浪老人 13人,救助特困人群 54户 >102人,抢救克山病人21 人,救助遭难外出民工23 人。 创办孤儿院1994 年前后,他的财产总数接近百万,就在此时,他创办了孤儿院,1999 年收养不同类型的孤病残儿童达78人,后创立了非营利公益性质的孤弱聋盲特教学校,让收养的孤残儿童有了读书受教育的机会。 2003 年,一场洪水使王家玉的骨灰盒厂遭受了灭顶之灾:房屋倒塌、产品毁坏、入不敷出、资不抵债,他只好借钱借物维持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开支并随后获得了省民政局特批的最低生活保障。 媒体报道2004 年,这个国道边的大院终于被世人知晓,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东方卫视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学校开始收到社会各界的捐助。 目前(2007年),王家玉儿童福利院共有孤残儿童 214名,其中,不同程度的残疾儿童 113名,其他的孩子要么是父母双亡要么被家庭抛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