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家女姑村 |
释义 | 王家女姑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西北方向,距街道办事处3公里。东邻胶济铁路、流亭国际机场,西靠胶州畔。南与青岛国际空港工业园区相连,北与苇山村接壤。域地属白沙河下游北部,均属平原,地势平坦,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真可谓海路陆空,路路通,是当今商家投资发展的黄金地段。1949年全村总面积92.7公顷,其中农用地67.3公顷,建设用地25.4公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农用地逐年减少。2002年建设用地达 5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64%,农用地减少为33公顷 2002年,全村共有696户,总人口2094人,全村姓氏有王氏、戴氏、刘氏、张氏等15个,皆为汉族,其中王氏最多,619户,占全村的88.9%。 王家女姑村,1949年6月建立村政权。1949年6月前隶属即墨县仁化乡;1949年6月隶属南海专署崂山行政办事处流亭区;1951年7月隶属青岛市崂山办事处流亭区;1956年7月隶属青岛市崂山区女姑乡;1958年9月隶属崂山效区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10月隶属崂山县仙家寨人民公社;1984年4月隶属崂山县流亭镇;1988年11月隶属崂山区流亭镇;1994年6月隶属城阳区流亭镇;2001年至今隶属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 王家女姑村历史渊源,历经沧桑,广大农户饱经风霜。但也曾有四村八疃人皆知晓的富户,也有方圆较有名气的人士。一传再传,传至今天。 民国初年,王氏、十七世孙王思斓。此人言行直率,善经营,家中兴旺时期拥有土地千余亩,房屋100余间,在女姑山设有“永源”商行一处,主要经营屠宰业,与上海通商。此人生有五子,可谓人丁兴旺,财源茂盛。二子王守昀,字琴亭,主管“永源”商行的贸易。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守昀于1910年在上海不幸遇害身亡,导致商行关闭,一村首富,就此衰败。 王守所,字德亭,王氏十八世孙,1892年生人。解放前(1940-1949年)任青岛市商会会长。此人善于经营,为人厚道,在任时为家乡人做了许多的好事,深受当时村人的敬重。1953年病故于青岛。其子王正郎,字若山,1917年生人,此人自幼聪慧,喜攻读,后毕业于日本东京士官学校,回国后任国民党整编十二师少将副师长,1947年国民党战败于莱阳,随国民党部队去台湾,于2000年病故于巴西。 王家家族大、名人多,有关家族的传说很多,其中之一是:王氏十七世孙王序,是清末民初的大书法家,清末翰林法部右侍郎。据传,当年慈禧太后在京召见王序之母王老夫人及其他几位诰命夫人,并设御宴招待,席间太后问各位诰命夫人曰:“人生最大幸事是什么?”王老夫人说:“禀太后,臣妇一生中最大的幸事为曾一个被窝搂过三个翰林”。太后不解问:“此话怎讲”?老夫人答曰:“臣妇搂过我家老爷、长子王淑、次子王序,三人皆为翰林学士也”,满堂之人皆投已羡慕的眼光。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王家女姑村优秀人才辈出。 王克举,1956年生,自幼勤奋好学,心灵手巧,善画画。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校并留校任教,后任山东艺术学校教育系副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多部专著教材及论文在全省、全国获奖,八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等单位收藏。 王磐德,1964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校,199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课程班研修水墨人物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展出,有多种画册及报刊被选送至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日本、瑞士、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览、《忆江南》、《琴韵》被中南海收藏、《一路潇湘》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水墨人体》获中央美术学院优秀习作奖并被收藏、《蒙山不语》参加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美展一等奖。《唢呐声声》参加1999年全国人物画展和庆祝建军70周年、《秋实》获2001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这些优秀人才为祖国争光,也是王家女姑村的骄傲。 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王家人经二十多年的拼搏奋斗使村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村呈现出政通人和、事业繁荣、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新景象。追其究,归于经济的发展和振兴。 70年代初期,王家女姑村办起了第一个村办企业-王家女姑面粉加工厂,除为村民加工外,还服务于外村外地来粮加工、粮面兑换。既服务于群众,又增加集体收入。后村委不断扩大企业项目,相继又办起了服装加工厂-时颖服装厂。1982年,投资50万元在村东办起了年产值过千万,利税过百万的青岛长城铸铁管厂。该厂的发展壮大,成为80年代王家女姑村的主要经济支柱。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90年,引进第一个外资企业-青岛柏森服装有限公司,1994年又引进了日本大门铸造有限公司。1998年以来,王家女姑村招商引资进入快车道。村委筑巢引凤、优质服务,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落户王家女姑村,使村经济出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截止到2002年,全村引进外资12家,实际利用外资2600万美元。引进内资13家,实际利用内资1.5亿元。 随着集体经济的腾飞,私营个体企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到2002年全村共有私营个体企业9家,从事第三产业户达107户,年产创值8867万元。2002年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7亿元,上缴税金13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280元,总从业人数达2500余人。自1998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城阳区经济发展强村”、“经济发展一等奖”、“招商引资先进村”等称号。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让广大村民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可谓是“吃的讲营养,穿的讲高档,居住讲楼房,人生讲保障”。 2002年全村拥有机动车360辆,其中私人轿车10辆,大中型运输车15辆,小型面包车17辆,大型工程车3辆,货运车5辆,摩托车310辆。全村各户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拥有率达90%以上;安装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750部,可谓村强民富。 60年代始对全村鳏寡孤独老人实行“五保”。1996年始,村委对男60、女55岁老人发放生活补贴,后多次调整增加,截止到2002年每人年补贴500元;每逢老人节,两委主要领导及成员均与老人同庆节日,并分别为60岁和80岁以上老人发放礼品和现金;1986年村投资30万元建起时为全区一流,被上级定为“窗口”的王家女姑村小学,自1990年至今每年为适龄儿童免交杂费和书费累计23.8万元;2001年投资100万元将原幼儿园搬迁重建,是年被评为市一类幼儿园,成为启蒙教育的摇蓝;1992年始为村民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村年支付养老保险补助5万余元;1998年始为村民查体及重大节日的庆祝等年支付12万元。随着农用土地的减少,村两委把工业占用农用地对村民进行了补偿,制定了“股田制”土地分红规定,自2001年开始每年支付土地分红款70多万元,连续30年不变,使群众土地减少而收入不减。综上所述,近几年来累计每年为村民投入达130余万元。村两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尊老爱幼,为群众办了诸多的实事、好事,得到了全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赞扬。 王家女姑村历来十分重视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早在60年代就成立了业余吕剧戏班,先后演出了《姊妹易嫁》、《小姑贤》、《墙头记》等古装戏和《智取威虎山》、《红嫂》等现代戏。 近年来又排练了喜闻乐见的“大型锣鼓、胶州大秧歌,扇子舞”等,深受群众的欢迎和赞赏。为让村民有一个固定娱乐场所,2001年投资80万元建起了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的教育文化中心,内设文化室,图书阅览室、棋艺室和娱乐室等,室外设小型体育场地。教育中心各室齐全,配套完善,实行全天侯开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文化娱乐空间,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加快了村庄建设的步伐。1996年,村委在村西进村路北侧,开建了第一座居民楼。2000年聘请专家在原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村庄“建设详规”,使村庄建设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随着外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大量的外地职工前来务工,为了给职工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2000年村两委投入150万元建起了能容纳700人集居住、吃饭、娱乐为一体的职工集体宿舍—凯利宿舍,此举措既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安心生产,得到外商的高度评价,又有力的稳定了社会秩序。 2001年投资120万元盖起了新村委办公大楼。到2002年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共建居民楼12幢,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建别墅12幢、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全村已有65%的村民喜迁新居。同时,对小区进行基础设施配套,达到水、电、路三通;对小区园内实施花园式绿化;草花结合,乔灌浑融。到2002年全村共拓宽硬化道路11条,总长4600米,面积46000平方米。道路两侧实施园林化绿化和亮化,共安装路灯150盏。全村共有绿地60块,计30000多平方米;林带2条,计4000平方米;共植杨树、柳树、冬青12500棵,植龙柏、龙爪槐、女贞、红叶李、红波、紫荆、丁香等观赏树1500余棵。真可谓“村在绿林里,人居花园中”。2002年城市化水平达60%以上。 王家女姑村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使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丰硕成果。2002年青岛市杜世成书记率各级领导到该村召开小城镇建设观摩会;2002年9月份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场会在该村召开;1998年达到城阳区绿化“千佳村”标准,1998年被评为“城阳区文明单位标兵”,1999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市“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村庄”,2002年被评为“青岛市十佳文明村庄”等多项荣誉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