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慧炯
释义

王慧炯,1925年4月7日生于江苏。1947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有33年电力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的全面经验。曾应亚行邀请,连续数年参加亚行"亚洲经济展望年会"作关于中国经济现状及瞻望的报告。出版的国内外书藉或杂志著作在100篇以上,所发表的英文论文有的被译为其它外国文种。

中文名:王慧炯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

出生日期:1925年4月7日

职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毕业院校:上海交通大学

代表作品:系统工程学导论,中国技术的自力更生,2000年的中国

简介

王慧炯,1925年4月7日生于江苏。1947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有33年电力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的全面经验。1980年前,任云南省电力局副总工程师。1980年开始,历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干事,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从事宏观社会经济及微观技术经济政策研究有22年经验。领导及主持大型政策研究项目有:"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规划";"2000年的中国";"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世界银行合作研究项目)及联合国开发署资助的近300万美元的研究项目"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与政策"。应世界各国邀请参加社会、经济、技术等国际会议约100次以上。曾应亚行邀请,连续数年参加亚行"亚洲经济展望年会"作关于中国经济现状及瞻望的报告。出版的国内外书籍或杂志著作在100篇以上,所发表的英文论文有的被译为其它外国文种。

代表性著作

1.系统工程学导论(上下册,中文);

2.中国技术的自力更生(为Technological Independence, The Asian Experience中部分,联合国大学出版,英文);3.2000年的中国(有中文,英文及法文译文);

4.中国的工业化与经济体制改革(英文,葡萄牙文);

5.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消除贫困(为Towards Social Security for the Poor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中部分,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出版,英文);

6.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刊于Global Environment and Local Action, 英文,日文)。

社会职务有:曾任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短期顾问。国际科技政策研究会执行委员。曾任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航、大连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南开大学等兼职教授。曾任电力部高级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高级顾问及系统工程名誉会员。深圳发展银行高级顾问。自然资源、软科学等国内若干学会的常务理事及若干杂志的编委等。曾是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担任职务

1980年前,任云南省电力局副总工程师。1980年开始,历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干事,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从事宏观社会经济及微观技术经济政策研究有22年经验。领导及主持大型政策研究项目有:“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规划”;“2000年的中国”;“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世界银行合作研究项目)及联合国开发署资助的近300万美元的研究项目“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与政策”。

曾任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短期顾问。国际科技政策研究会执行委员。曾任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航、大连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南开大学等兼职教授。曾任电力部高级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高级顾问及系统工程名誉会员。深圳发展银行高级顾问。自然资源、软科学等国内若干学会的常务理事及若干杂志的编委等。曾是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年表

1925年2月27日(农历) 出生于上海市。

1941-1943年 在上海师承中学学习。

1943-1947年 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

1947-1953年 在上海电力公司工作,任实习工程师、助理工程师。

1953-1957年 在华东海军工程部工作,任工程师,负责船厂基建的供电设计和快艇基地与海空军基地的整套发电、供电与用电的设计。

1958-1963年 任云南省昆明水电设计院火力发电设计总工程师。

1963-1970年 任云南省电管局设计处主任工程师。

1970-1977年 任云南省电管局生产处及技术室工作,负责全局水火电、输配电及生产科技、计划等管理工作。

1978-1980年 任云南省电力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80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云南省政协四届委员会常委。

1980-1981年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1982-1989年 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专职常务干事、研究员。

1989-至今 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1993-至今 任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委员;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经济委员会委员。

人物经历

王慧炯,祖籍江苏省昆山县,1925年农历2月27生于上海市。父亲王补生,由于家庭贫寒,未受任何正规教育,曾学银匠手艺,后由江苏省昆山县周庄镇辗转来到上海,从事进出口业务,曾一度致富。1929年受世界经济大萧条影响,其父破产,遂把王慧炯的生母颜曼云送回老家,王慧炯则留在上海继续读书。在幼年和少年时代,王慧炯生活较孤独,养成读书自娱习惯。1937年王慧炯的父亲中风,半身不遂,依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在中学期间,王慧炯学习成绩优异,年年获得学校奖学金,才使学业得以维持。

1938年王慧炯在上海立达学园就学。当时上海租界内的英、德使馆经常放映电影,初中时代的王慧炯在观看了这些电影后,曾投稿当时上海的《大美晚报》,热情歌颂正义的反侵略战争。1941年王慧炯的父亲去世,生活更加艰难,他利用晚间做家庭教师,坚持半工半读,1943年在师承中学毕业。同年,他怀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并考取《新闻报》的“树恩”助学金。当时上海交通大学的功课十分繁重,王慧炯继续坚持半工半读,住在他任教的学生家。他读书十分勤奋,不少中文、外文教科书的内容都能背下来,为他的外语听、说、读、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提供住宿条件,他便只在寒暑假担任家庭教师,集中精力专心学习。大学三、四年级时,他取得了全年级最好的学习成绩,四年级时被推选为班长。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王慧炯组织班上同学参加了当时学生反蒋、反内战及要求民主的学生运动,并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冬青集”。

1947年,王慧炯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考进了上海电力公司。该公司实行在英、美流行的“实习工程师制”,要求实习工程师必须在公司所属基层发电厂、供电、机电修及公司的各管理部门,包括会计、售电等轮流实习四年后,才得以在某一部门任职。实习工程师的全面实习锻炼,为他后来各种专业的转换及系统工程的研究,奠定了实践的基础。解放后,上海电力公司,成为上海电业管理局,王慧炯任助理工程师。

1953年,王慧炯被选调到华东海军工程部设计处,任工程师。当时海军工程部内的苏联专家都是军事专家,王慧炯独当一面,摸索处理几乎全部的机电技术工作。他先被借调至华东海军修造部,负责船厂基建的供电设计,他边看书边工作,完成了全部设计。之后返回工程部,摸索完成了海军快艇基地与海空军基地的整套发电、供电与用电的设计,并开始蕴酿产生了系统工程的思想。

1958年初,王慧炯被调往云南省昆明水电设计院,任火力发电设计总工程师,领导设计了云南省第一个自行设计及全部采用国产设备燃用高水份褐煤的火电厂——阳宗海火电厂。当时昆明人才缺乏,他的助手几乎全是中专生,人们曾形象地戏称为“中专生大战阳宗海”。该院党委书记宁坚同志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和理解,帮他排除了各种干扰,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了设计水平与质量,使云南省的电力建设有了很大进步,满足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59年,王慧炯获得昆明水电设计院先进工作者奖。

1963年,王慧炯被调到云南省电业管理局设计处工作,任主任工程师,领导云南省发电、输配电设计工作,为云南省培养了一批设计队伍。在此期间,王慧炯认真地学习了管理理论和运筹学。“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慧炯被下放至昆明钢铁厂,担任工地代表。他利用空余时间,完成了“系统工程”初稿。1970~1977年期间,王慧炯又被调到云南省电业管理局生产处及技术室,负责全局水火电、输配电及生产科技、计划等管理工作。1977年,王慧炯获得云南省电力工业局先进工作者称号。1978 年,他被任命为云南省电业管理局副总工程师。

在党委副书记、局长郝从周的支持下,王慧炯于1979年完成上、下册《系统工程学导论》书稿,次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0年初,王慧炯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云南省政协四届委员会常委。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考研究人员,在全国只录取了二名研究员,王慧炯是其中之一,从此他开始转入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冬,王慧炯被派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进行中国经济模型的合作研究,并任短期顾问。回国后,他被调到新成立的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后来改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任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982年,王慧炯被任命为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当时唯一的专职常务干事。

1982年,王慧炯担任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规划课题总顾问,探索现代规划方法用于一个省的试点。1983~1985年,王慧炯担任《2000年中国》(马洪主持)课题领导小组成员。该课题受到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因该项研究当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获得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王慧炯又先后负责了与世界银行资助合作研究的《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与政策》、亚洲开发银行《区域发展三省比较研究》等大型项目的研究工作,他所负责的《中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综合研究》,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别是,《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与政策》特大型政策课题的研究,突出了国际性、开放性与应用性,对中国工业化与政策、经济体制改革、区域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组织协调、研究内容之广泛都是国内所少见的。1989年起,王慧炯被推选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一届、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王慧炯还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第八、第九届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委员;兼任电力部高级咨询委员会委员,民政部高级顾问,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高级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八所大学兼职教授,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曾任云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及以后各届的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二至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五届名誉会员;任《系统工程学报》、《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等杂志编委;曾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短期顾问;任《韩国国际问题研究》(The Kor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是国际科技政策研究会执行委员。

学术成就

半个多世纪以来,王慧炯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辛勤工作,在工程设计与管理、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等若干重大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学术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从事系统工程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为建立中国的系统工程学作出了突出贡献;把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论应用于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等政策科学的研究,开拓中国的社会系统与政策分析新领域;出版中、英文著作30多部以上,不少英文论文被译成其它文种;从事各类国际学术活动,宣传介绍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1.系统工程思想的萌芽。王慧炯对系统工程学的研究,源于他自身工作的实践。1980年出版的《系统工程学导论》,是他从事工程设计与管理30多年的实践及提炼了大量国外各类文献的结晶。在杨树浦电厂实习期间,王慧炯只有蒸汽动力厂的实习经验,对柴油机发电站一无所知。1955年,在华东海军工程部工作时,他负责设计柴油机发电站。他参考了国外柴油机发电站的资料,结合自己蒸汽动力厂的实践,探索了一套设计思路,初步地形成了先总体、后局部,组合、分解、平行、串行、分解等方法论概念。

2.勇于实践,从不同工程的实践及理论学习中,形成了系统工程学思想。1959年,王慧炯负责云南省阳宗海电厂设计工作。当时锅炉厂生产的标准设计锅炉,不能燃烧阳宗海高水份劣质褐煤。他去哈尔滨锅炉厂与苏联专家交换意见后,从该厂学会了设计锅炉的全套计算方法。回到昆明后,把褐煤送到其他相近似设备的电厂试烧。当时未出现什么问题,他就大胆地进行了电厂设计。但电厂投产后,在雨季事故频繁,王慧炯又带领设计人员到现场蹲点,总结了一整套的经验,使云南省烧劣质煤的电厂设计都取得了优良成绩。他所领导的昆明水电设计院成为当时国内燃用劣质褐煤电厂的最领先设计单位。在负责普坪村电厂设计时,王慧炯领导了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改造锅炉,使锅炉出力提高了8%。他从负责设计原来不熟悉的简单的柴油机电厂,到复杂的蒸汽动力厂及自行修改制造厂设备的制造设计等系列工程实践中,总结了不同工程领域间共性的规律,并对此进行系统的探索。他也从国外的《工程分析:工程师的职业方法》(D.W.VerPlanck/B.R.Teare,Jr.,John Wiley&Sons.Inc.1954)一书中获得了启示,结合自身的实践,进行理论总结。

工程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使王慧炯的系统工程思想日臻完善。1963年,王慧炯应邀在云南省电机工程学会作了“工程设计方法论”的报告。听过报告的人说:“王慧炯好象是在讲哲学”。这表明,王慧炯已跨越了学科与专业领域的界限,进入到研究工程普遍规律性或边缘学科的阶段,达到了一个新的境地,也标志着他的系统工程体系的初步形成。王慧炯注意到国外刚兴起的系统工程学与自己实践所形成的思维有共同处。随后,他在著名控制论学家维纳的《控制论》中,发现了相同的观点。王慧炯在云南工作时,每次到北京出差,都要在书店寻索购置一切有关国外系统工程或带有系统概念的书籍,其中包括了军事导弹系统设计等。这样,通过实践及广泛吸收各类知识的营养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工程学体系。

3.在艰难的环境中,基于为人类历史发展添砖加瓦的思想,完成了《系统工程学导论》书稿。“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慧炯下放到昆明钢铁厂,担任工地代表,有较多空余时间。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他没有想过成名成家,只觉得每个人都应该为人类历史发展添砖加瓦。如能把自己多年来的一点心得写出来,对后人会有点用处。因此,他在昆明钢铁厂工地,以1963年“工程设计方法论”为基础,参考了国外各类系统工程及其它文献及结合了自己的实践认识,形成了10万字“系统工程”的初稿,以后叉逐步扩充形成约25万字的体系。

1978年,系统工程在我国得到了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等同志的提倡,开始受到国内各方面的重视,王慧炯也在国内杂志上发表了有关文章。1979年完成了《系统工程学导论》(上、下册)书稿,是我国系统工程领域一部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专著。

1.边干边学,探索国家发展战略。自1980年开始,王慧炯从工程系统转向了社会经济系统的研究。一般人认为,这是很大的“转行”。但他相信,系统工程普遍的方法论是可以进入到各类特殊领域(包括了社会系统)的研究,关键是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同时也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矛盾”的特殊性规律。

1981年冬,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作期间,他阅读收集了大量国外社会、经济及发展计划等资料,包括战略规划方法、产业政策、可行性研究、各类数学模型等。回国后,在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规划项目中,他协同山西省计委等单位,探索了省级20年长期规划的定性定量方法。1983年,王慧炯把山西省的实践经验用于《2000年的中国》特大型课题的研究,与同事们一道,使中国传统的计划方法形成了新的战略性、综合性的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工作,他对中国全局与长远的社会经济科技等实际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为进一步做好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0年的中国》的研究,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王慧炯曾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年会、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法国的“欧洲前景会议”、韩国、香港及美国代表该课题作专题报告。

2.通过宏观、微观的循环实践与研究,探索中国的社会系统与政策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完成《2000年的中国》研究后,王慧炯又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其他同志一道,与世界银行进行了“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的合作研究。前者属于宏观战略研究,而后者则属于微观的部门政策研究。王慧炯从工程实践中认识到,微观具体工程的实践是负责总体工程的基础。同样,在经济工作中,他认为要作好国家总体宏观发展战略,必须对微观的部门与经济主体的企业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世界银行“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对微观经济的认识,支持宏观经济的研究。以后,王慧炯又转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与政策》的宏观研究。在该项研究中,他试图进一步地探索把发展与改革、把全国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及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他认为只有通过宏观、微观的反复研究实践,才有可能深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提高政策研究的水平。

王慧炯记得上海交通大学张钟俊老师曾讲过,国外的系统工程到后期发展成为了政策分析。他十分珍惜有机会能在这一领域进行的实践,他密切注意国外有关政策研究的动向,与国外政策科学创始人Dror取得了联系,Dror送给了他大量有关文献。王慧炯通过自身政策的研究工作实践及广泛的学习,了解到国外各类政策科学的学派动态。他开始探索总结自己对中国政策工作的认识。90年代初,他在省级杂志《技术经济与管理》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政策科学初探”的文章,作为政策研究的初步总结。当时他担心这些还不成熟的初步总结可能造成误导,因而只放在省级杂志上发表。通过对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的实践,他深感社会系统远较工程系统更为复杂。因为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与人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有大量不确定因素,而政策研究又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尚未成熟。

王慧炯认为,政策的影响很大,因此,政策研究者必须具有高度的历史与社会责任感。他希望在他走完人生道路之前,能完成对“社会系统”及“政策分析”较成熟的书稿,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再增添一块新砖。

由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特殊地位及他在学术方面的突出成就,王慧炯被各种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广泛邀请,参予各类国际合作研究,并在各类国际会议作学术报告。王慧炯把这些活动都看作是宣传介绍中国的好机会,对自己则是学习与丰富自己知识形成社会系统研究的好机会,从而可更好地提高政策研究水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力量。

王慧炯参与负责的《2000年的中国》,与当时世界银行所进行的《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与建议》(China:Long Term Issue and Option)项目相并行。他主持了世界银行该总报告大部分章节的讨论,与世界银行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学习了世界银行各类专家的长处。1984年,王慧炯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新技术与发展》会议,作了“发展中国家的选择:能源社会或信息社会”的报告,引起与会所有学者的高度重视,法国著名科技政策专家苏罗门(Soloman)当即邀请他参加由世界名流学者所组成的“科技政策委员会”,后来又被当选为执行委员。

王慧炯在各类国际会议上,努力宣传介绍中国的政策,增进了国外对中国的了解。例如,他参加1991年由日本笹川和平基金会所组织的“冷战后世界”课题研究,作了中国改革情况的介绍。会上,苏联著名经济学家鲍格洛莫夫(Boglomov),当即赞扬中国的改革工作搞得比苏联好。巴西原中央银行行长拉各尼(Lagoni)也当即邀请他以高级专家身分去巴西作报告。1993年,他赴巴西作了《中国的工业化与改革》的报告,当地报纸对此作了大量报道。该报告被收入巴西Vargas基金会所编的论文集出版,文集中同时收有美国前总统顾问舒尔兹(Shultz)的文章。

王慧炯还应意大利ENI跨国公司邀请,在其总部作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报告,并答辩了会上提出邓小平后中国政治情况等问题。报告后,公司内部由各经理投票,决定继续向中国投资。1995年,他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作了中国扶贫政策的报告,使中国扶贫工作为国际社会所了解,他的论文被收入《亚太地区贫困的保障制度》(联合国,1996年)一书。王慧炯在国外所作的英文报告,有的被有关国家译为日、法、葡萄牙等外文出版。1998年,王慧炯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邀请,作为《哈萨克斯坦2030》国家发展战略的顾问,受到哈萨克斯坦总统接见;受联合国邀请,在伊朗第三个国家发展计划(2000~2004年)预备会的全国性会议上,作中国发展战略计划报告,获得会议的奖状。

王慧炯治学严谨,为人谦逊,重视实践,不断创新。云南省电业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岳世华说过:“王总(慧炯)平时不随便说话,但开口必然负责”。这句话真实反映了他的工作作风和学风。

在政策研究方面,王慧炯注重长期性、战略性与综合性问题的研究。由于重视实践与学习,他所负责长期战略的研究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相当部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在一般情况下,他不轻易发表对短期热点问题的看法。他认为,政策措施的基础需要掌握充分的信息。即“正确的判断”来源于正确的信息和把信息联贯起来的思索。他认为,现职官员在其日常工作中掌握有充分的信息,应较中国现行体制下政策研究机构人员具有更多的发言权。

王慧炯相信实践、务实与学习,十分注意虚心向周围同志学习。他相信中国古训:“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也十分相信并终生进行身体力行“实践、实践、再实践”与“学习、学习、再学习”。

王慧炯奖掖后学,在研究工作中特别注意帮助和培养年轻人。比如在《2000年的中国》课题研究中,王慧炯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指导和培养了一批年轻人,有的还被推荐、介绍到国外进修学习。同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王慧炯指导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硕士生、博士研究生,都已经很有成就。

世界银行前驻中国办事处经济学家彼得·哈罗德(Peter Harrold)把他介绍给其他世界银行官员时说过:“王(慧炯)教授没有出国留学,但他讲一口极流利的职业英语;他不是学经济出身,但他几乎知道经济学辞典中每一辞汇。”王慧炯不迷信天才,但相信努力。这是他一生有所成就的真谛所在。

王慧炯认为,自己能取得一些成就,主要是由于四个方面的原因:

1.注重实践,认真研究。建国以来的巨大经济建设事业,为他提供了工程实践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政策研究的机会。

2.依靠群众,群策群力。近代复杂的工程建设与经济发展离不开群体的努力,他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是周围同事支持和共同努力的成果。

3.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每一工作都会有成绩与问题,他坚持经常总结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

4.终生学习,勇于创新。人的一生会不断的面对新问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他广泛的知识来源于不断的终生学习。同时,家人的支持,使他得以专心学习与工作。

主要论著

1 王慧炯.系统工程学导论(上、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 王慧炯.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

3 王慧炯、闵建蜀、李泊溪等.中国的投资环境.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1987.

4 王慧炯等.2000年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1987.(有英文、法文版)

5 王慧炯、李泊溪、周林.中国部门产业政策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

6 Wang Huijiong & Li Boxi, China Towards the year 2000,New World Press, Beijing, 1989. (also in French)

7 王慧炯、李泊溪.中国中长期产业政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

8 王慧炯、陈小洪.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9 Wang Huijiong, Toward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ciety—A System Approach, Global Environment and Local Action, The Club of Rome Conference in Fukuoka.kyushu, May 12~14, 1992, Fukuoka, Japan. (also in Japanese)

10 王慧炯,李善同等译.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

11 Wang Huijiong,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for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NCRD 1993.

12 Wang Huijiong,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a Dual Wor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3, 8,(1~2), Inderscieice Enterprises Ltd., Geneva.

13 Wang Huijiong.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a Case Study in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4,. 9,(5~7),Inderscience Enterprise Ltd.

14 Wang Huijiong,Self Reliance of S&T of China, in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The Asian Experience. U. N. U. Publication, 1994.

15 王慧炯、李善同、左学金译.宏观经济决策导向——致总统备忘录.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

16 王慧炯等.经济发展改革与政策.共三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

17 Wang Huijiong & Li Shanto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ijing: New World Press,1995. also in Portuguese.

18 Wang Huijiong,China’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oward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the Poor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UN ESCAP. 1996.

19 罗沛霖,吴佑寿,王慧炯.新产业革命与信息高速公路.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0 王慧炯,徐肇翔.企业技术进步:政策/机构.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21 王慧炯,李泊溪,李善同.对外经贸法律实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22 王慧炯,李泊溪,李善同.中国跨世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3 Wang Huijiong.Some Aspects of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an Economy in Transition RDD (Regional Development Dialogue) UNCRD, Nagoya,Japan.Spring 1997, 18(1).

24 王慧炯,李善同,林家彬译.日本制造.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25 王慧炯,李泊溪,李善同译.改革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6 Wang Huijiong.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in the 90’s and the Impact of the Asian Crisis, The Asian Crisis(Edited by Jean Claude Berthelemy & Tommy Koh).World Scientific, 1998.

27 王慧炯,李泊溪,李善同.中国实用宏观经济模型1999.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8 王梦奎,王慧炯,李善同.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1979~2020.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9 王慧炯,甘师俊,李善同.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研究领域

宏观社会经济

微观技术经济政策

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13: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