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洪顺
释义
艺人简介

王洪顺,1972年5月生,19岁进入徐州玉雕厂开始学习玉雕创作,1992年进入扬州玉器厂深造。入行二十余载,被称为徐州最年轻的“老”玉雕大师。现为中国工美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员、上海海派玉雕协会会员、徐州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州市工艺美术师。2010年获得职业玉器鉴定评估师资格。

荣誉缩影

2009年玉雕作品《福寿终生》获第二届上海神工奖银奖;

2010年玉雕作品《三英战吕布》、《印象江南》分获第三届上海神工奖金奖、最佳工艺奖,其中作品《三英战吕布》入选上海世博会展;

2010年10月玉雕作品《童子击鼓》、《江南印象》分获第五届中国玉(石)器百花奖最佳工艺奖,《麻姑献寿》获银奖,《山鬼》、《兰草》分获优秀奖;

2011年7月玉雕作品《东方雄狮》获第六届中国玉(石)器百花奖金奖,《吹箫引凤》、《敦煌遗韵》分获优秀奖;

2011年玉雕作品《和》获第四届上海神工奖金奖,《刘海戏金蟾》获铜奖。

现在的玉雕从业者较多,但真正的玉雕师却乏善可陈,因为玉雕并不是单纯的打磨,依葫芦画瓢,赚点手工费那么简单。玉石雕刻是一项凝聚创意、力求完美的艺术,立意不深,工艺不精湛,很难取得同行和市场的认可。在徐州,说起来可能很多人不会相信,现在已被圈里人称为“大师”的王洪顺,是个标准的“70后”,今年还不满40岁。

偶与玉雕结缘

接触玉雕之前的十八年岁月,王洪顺称自己一直与画为伴。即使绘画影响到了学业,他也无怨无悔,直到接触了玉。王洪顺说:“无意中,在我捧起一块玉料的时候,特别得心应手,也非常有感觉。当时我就想,做一辈子的玉雕,可能是我注定的命运。”回想起来,王洪顺认为自己与玉石结缘应该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在他从艺的路途中,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没有他们的帮助和关心,我是走不到今天的。比如我的入门老师是高立华师傅,她是徐州玉雕厂的老艺人,我进厂时她已退休。为了带我们这批小徒弟,她和很多已到退休年龄的老师傅又被返聘回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了师傅的耳提面命,有了更多时间在车间观摩每个做玉师傅的手法,我很快掌握了做玉雕的基本技法。”王洪顺说。因为表现突出,他在进厂半年之后,就和另一位一同进厂的师兄,跟着李劲师傅去扬州玉器厂培训学习了。

初窥玉雕门径

中国玉雕分为南派、北派和海派。离开家乡到扬州玉器厂的第一天,王洪顺觉得自己像阿里巴巴闯进了四十大盗的藏宝山洞一样,瞬间就被精美的扬州工征服了。玉雕人物、炉瓶、飞禽、走兽、杂件等,令他百看不厌。自那时,他每天都想着怎样能把玉做得更好,痴迷到了“玉不离手”的地步。

“那时候的我们除了做玉,就是徜徉于扬州的大街小巷,钻书店找资料,不知不觉间让自己的艺术生命中有了扬州工的印迹。”朴实的王洪顺觉得扬州的学习是他玉雕事业的一个新起点,因为从扬州回来不久,他参与制作由李劲师傅设计的翡翠大件《十八罗汉瓶》,受到了一致好评。

随后,王洪顺又在李劲师傅的影响之下,开始尝试玉器小件的制作。丰富多样的创作题材,吉祥有趣的图案寓意,使王洪顺接触到了玉雕的另一面——把玩的魅力。自此,感觉茅塞顿开的王洪顺开始了“家—厂—书店”三点一线的生活,进入了自由创作的天地。由于共同的爱好,他和师傅李劲还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独特玉雕之路

“大师从来不走前人走过的路,他只专注于探索自己脚下的路。虽然我不是大师,但我一直用大师的标准来鞭策自己。”妙手琢玉近二十载,动手多动口少,忙忙碌碌的王洪顺坦言他正在尝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玉雕之路,要求作品既要有精湛的工艺,更要有深度的立意,要能显现出经典玉器的灵魂所在。这样,少不了要学南方工。据王洪顺介绍,随着玉器市场的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南方工展现在了徐州人面前。简洁的线条,流畅的块面,精美的抛光,令玩家耳目一新。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劝他多学南方工。经过再三考虑,精益求精的王洪顺决定探秘南方玉雕的精髓之处,感受南方现代玉雕的理念,兼收并蓄,融入自己特有的元素,多出精品。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神功奖和2010年的神功奖、百花奖,艰辛耕耘的王洪顺拥有了收获的甘甜!

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才能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谈及未来,王洪顺说自己也像一块玉石,被我国古老的玉雕工艺雕刻着,他希望自己最终能被雕刻成为“滋蕴光润,形象生动,材质、雕工均为上乘的作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4: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