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泛森
释义

简介

王泛森(1958— ),台湾云林人。1980年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

1983年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毕业,旋即入伍服役。1985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7年,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博士班。199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同时升任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开始任教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及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1998年,升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

主要经历

中央研究院副院长(2010.1-)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2005.7-)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7-)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2003.10 -2009.10)

台湾“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03.01-2004.6)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5.8-1993.5),副研究员(1993.5-1998.10),研究员(1998.10-2005.9),特聘研究员(2005.9.8-)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1993-),兼任教授(1998.10-)

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副教授(1994-),兼任教授(1998.10-)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1994.6-1995.7)

台湾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杰出人才讲座”(1998-2003)

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及社会科学处副处长(2000. 1-2000. 6)

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及社会科学处处长(2000.7-2002.12)

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门谘议委员(2003. 01-)

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顾问(2003. 01-)

台湾当局“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2003-)

主要著作

1.《章太炎的思想》,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5。

2.《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

3.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1月。

5.《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6.《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人文书系),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274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论文

〈从传统到反传统──两个思想脉络的分析〉,收入周阳山主编,《从五四到新五四》(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9),页242-267。

〈从曾静案看十八世纪前期的社会心态〉,《大陆杂志》85.4 (1992):1-22。

〈历史记忆与历史:以中国近世史事为例〉,《当代》91 (1993):40-49。

〈明末清初的人谱与省过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3.3 (1993):679-712。

"Fu Ssu-nien: the Latter Days of a May Fourth Youth,"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6.1 (1993): 5-53.

〈心即理说的动摇与明末清初学风之转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5.2 (1994):333-372。

〈道咸年间民间性儒家学派──太谷学派研究的回顾〉,《新史学》5.4 (1994):141-162。

〈邵懿辰 (1810-1861) 与清季思想的激烈化〉,《大陆杂志》90.3 (1995):1-8。

〈刘师培与清末的无政府运动〉,《大陆杂志》90.6 (1995):1-9。

〈读傅斯年档案札记〉,《当代》116 (1995):30-53。

"The 'Daring Fool' Feng Fang (1500-1570) and His Ink Rubbing of the Stone-Inscribed Great Learning,"Ming Studies 35 (1995): 74-91.

〈明代后期的造伪与思想争论──丰坊与《大学》石经〉,《新史学》6.4 (1995):1-20。

〈傅斯年与陈寅恪〉,《中国文化》12 (1995):238-241。

〈清末民初的社会观与傅斯年〉,《清华学报》25.4 (1995):325-343。

〈傅斯年对胡适文史观点的影响〉,《汉学研究》14.1 (1996):177-193。

〈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以章太炎为例〉,《思与言》34.3 (1996):1-18。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新史学》8.2 (1997):93-132。

〈明末清初思想中之「宗旨」〉,《大陆杂志》94.4 (1997):1-4。

〈清初思想趋向与《刘子节要》──兼论清初蕺山学派的分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8.2 (1997):417-448。

〈清初的讲经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8.3 (1997):503-588。

〈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两种危机〉,《当代》122 (1997):44-63。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兼论思想的本质与思想的功能〉,《学人》12 (1997):1-28。

〈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当代》125 (1998):110-129。

"Evolving Prescriptions for Social Life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From Qunxue to Society," in Imagining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 1890-1920, ed. Joshua Fogel and Peter Zarrow (New York: M. E. Sharpe, 1997), pp. 258-278.

〈潘平格与清初思想界〉,《亚洲研究》23 (1997):224-268。

〈戊戌前后思想资源的变化:以日本因素为例〉,《二十一世纪》45 (1998):47-54。

〈明末清初儒学的宗教化──以许三礼的告天之学为例〉,《新史学》9.2 (1998):89-123。

〈明末清初的一种道德严格主义〉,收入郝延平、魏秀梅主编,《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页69-81。

〈日谱与明末清初思想家──以颜李学派为主的讨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9.2 (1998):245-294。

〈清初思想中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9.3 (1998):557-587。

〈方东树与晚清学风〉,《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页557-567。

〈王国维与傅斯年:以《殷周制度论》与《夷夏东西说》为主的讨论〉,收入孙敦恒、钱竞编,《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页10-31。又收入贺照田、赵汀阳主编,《学术思想评论·第三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页473-492。

"Gu Jiegang," in Modern China: 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Culture, and Nationalism, ed. Wang Ke-wen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8), pp. 128-129.

"New Tide Society," in Modern China: 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Culture, and Nationalism, ed. Wang Ke-wen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8), pp. 242-243.

〈清初的下层经世思想:陈瑚、陆世仪与蔚村〉,《大陆杂志》98.1 (1999):1-21。

〈思潮与社会条件〉,收入余英时等着,《五四新论:既非文艺复兴·亦非启蒙运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页103-143。

〈明代心学家的社会角色──以颜钧的「急救心火」为例〉,《郑钦仁教授荣退纪念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1999),页249-266。

〈汪悔翁与乙丙日记──兼论清季历史的潜流〉,《东亚近代思想与社会:李永炽教授六秩华诞祝寿论文集》(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页279-318。

〈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页125-146。

〈民国史学中的新派及其批评者〉,收入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页31-130。

〈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态与消极行为──不入城、不赴讲会、不结社〉,收入周质平、Willard J. Peterson 编,《国史浮海开新录:余英时教授荣退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2),页367-418。

〈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56 (2002):1-28。

"Zhang Binglin (Chang Ping-lin)," in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 ed. Antonio S. Cua (London: Routlege Press, 2003), pp. 854-857.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学》14.4 (2003):177-194。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的一件公案──再论黄宗羲与陈确的思想交涉〉,见新亚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编,《钱宾四先生百龄纪念会学术论文集》(收入《新亚学术集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2003〕,第14期),页241-260。

〈历史研究的新视野:重读「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页161-176。

〈对《文史通义·言公》篇的新认识〉,收入丘慧芬编,《自由主义与人文传统:林毓生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2005),页229-256。

〈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廖平与蒙文通的例子〉,《历史研究》(北京)2005.2:59-74。

王泛森著,冰野善宽译,〈历史と社会:中国近代史学の回顾〉,《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26 (2005):29-46。

〈钱穆与民国学风〉,《燕京学报》新21 (2006):1-35。

〈「主义」与「学问」──一九二○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分裂〉,收入刘翠溶主编,《四分溪论学集:庆祝李远哲先生七十寿辰》(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2006),上册,页123-170。

"Preface," in 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 Production in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ed. Tze-ki Hon and Robert Joseph Culp (Leiden, Boston: Brill, 2007), pp. vii-xi.

〈从「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有关「自我」的几个问题〉,收入氏编,《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张灏院士七秩祝寿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页171-200。

〈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国史儒林传》与道光年间顾祠祭的成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9.1 (2008.3):63-93。

〈从东亚交涉史料看中国〉,《东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别册1 (2008.3):93-96。

〈近代中国的线性历史观──以社会进化论为中心的讨论〉,《新史学》19.2 (2008.6):1-46。

"The New Academic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and the Humanities," 韩国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 The Journal of Eastern Studies: Dae Dong Mun Hwa Yon Gu 63 (2008.9): 81-100.

〈后五四的思想变化──以人生观问题为例〉,收入国家图书馆参考组编辑,《五四运动论著目录初稿》(《国家图书馆丛刊·专题选目类》第14种;台北:国家图书馆,2009.3),页47-59。

〈五四运动与生活世界的变化〉,《二十一世纪》113 (2009.6):44-54。

〈程廷祚与程云庄──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个研究〉,收入田浩编,《文化与历史的追索──余英时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9.12),页245-271。

〈主义与学问:一九二○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分裂〉,收入许纪霖编,《启蒙的遗产与反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

书评

〈评Peter Burke, 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olution〉,《新史学》3.2 (1992):169-180。

〈评Carlo Ginzberg, Clues, Myths, and the Historical Method〉,《新史学》6.3 (1995):217-228。

〈历史方法与历史想象: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国学术》(北京)总18 (2004):219-237。(原应为2004出版,该刊脱期,实际出版时间为2005。)

编辑整理

杜正胜、王泛森主编,《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5)。

杜正胜、王泛森主编,《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

其它

〈傅斯年往来书信选:陈寅恪部分〉,连载《联合报》,1995.12。

〈史语所藏胡适与傅斯年来往函札〉,《大陆杂志》93.3 (1996):1-23。

〈陈寅恪的未刊往来书信〉,《当代》123 (1997):64-68;124 (1997):52-61。

〈刘半农与史语所的「民间文艺组」〉,《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上册,页119-133。

〈容肇祖与历史语言研究所〉,《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上册,页345-352。

〈李晋华与《明实录》〉,《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下册,页467-473。

〈逯钦立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下册,页773-781。

自述

探索近世思想的世界

在我刚进入历史这个行业时,最感兴趣的课题是「近代集权主义的兴起」。因为从很早开始,我便因为一些捕风捉影的讯息,被近代集权政权的暴虐吓呆了,我很想了解它的根源。这个野心在许多年后彻底幻灭──1980年代的一个夏天,我在美国一个小学院的图书馆中,偶然看到大半架与近代集权主义相关的书,立刻憬悟到这个领域恐怕太拥挤了。

但是,后来我的兴趣还是在了解:是什么历史因素造成了今天的我们?这就牵涉到近世中国。我的「近世」从明代中期一直到1950年代,关心的重点是思想、学术以及文化的历史,事实上只要是这几个世纪中的问题,我都有浓厚的兴趣。当然在我处理过的各式各样主题中,还是可以勉强找出两、三个理路。譬如: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的两次思想转型、明代后期以来商业社会、城市文化与古典儒家以农业文明为主的思想心态之间的较劲与磨合等。当然,我也写过一批与章太炎、梁启超、胡适、傅斯年等近代思想、学术巨擘有关的文字,而在傅斯年研究方面,我非常受益于本所收藏的各种手稿。此外,我也非常关心过去因政治压力或主流论述的压抑而忽略的杂音、沉晦不明的历史现象或思想人物。

在我的研究学习过程中,我总是尽可能结合思想史、生活史、文化史来处理特定问题,而且始终保持一种方法论上的警觉:过去有一些史学家处理历史问题时,往往以「后见之明」倒溯回去,从「已知」的结果倒溯回未知的过去,所以有时候会出现不恰当的因果配搭、错误的解读,或忽略了多元竞逐的声音。

在未来五至十年之间,我想继续完成以前几个方面的研究,它们分别是晚明思想文化的状况、明清思想的转型、清代嘉道咸时期的思想世界,以及近代中国「后经典时代」的意识结构。

龚自珍〈释风篇〉说:「古人之世倏而为今之世,今人之世倏而为后之世,旋转簸荡而不已,万状而无状,万形而无形。」我认为史学工作者的任务之一,是捕捉「万状而无状,万形而无形」的流风,而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摸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21: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