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补宣 |
释义 | 王补宣,江苏无锡人。1922年2月5日生,热工学、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家。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硕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与热物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参加中国三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1963年~1966年,领导参与四川化工厂氨合成塔的技术改造,创造了单塔日产量翻番,达到当时同类型和同尺寸塔日产量的世界先进水平,被列为1966年国务院100项重大成果之一。编写、译著了热力学、传热学和热工学等多种教材。 中文名:王补宣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22年 职业:科学家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 简介热能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22年生,江苏无锡人。1943年西南联大工学士,1949年美国普渡大学科学硕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与热物理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的热工教育家,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和传热学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国际传热传质中心学术委员,亚洲热物性大会主席,《国际传热传质学报》国际主编,《国际热物理学报》、《国际热流体学报》等学术刊物编委,并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作为学术领导人和组织者,参与国家有关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所主持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部委级奖励,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专著或教材10部,编辑出版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6部。 人生经历王补宣,热工热力学家。无锡藕塘乡人。7岁进无锡竞志女中附小、无锡乡村师范二 附小读书,1933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1939年考进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1943年毕业留校任教。1948年赴美国留学,次年获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到北京大学工学院任副教授。1952年调入清华大学任副教授,1962年晋升为教授,并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与热物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高教部、教育部热工教材编委会主任。1956年至1977年,先后三次参加了中国科技长期规划的制定工作,1957年在清华大学率先创办中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本科专业。1963年至1966年,他带领师生参与四川化工厂氨合成塔技术改造,创造了单塔日产量翻番,达到国际上同类型氨合成塔的高产水平,被列为化工部1965年20项重大成果首项并获国务院1966年100项重大成果奖。 王补宣的学术研究和著述涉及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热物性、动力机械、能源系统规划、热湿环境预示和控制以及模拟监测技术等多个领域。其中,他创立了高速流动膜沸腾传热理论,深化了多孔介质热湿迁移理论与应用技术,提出了能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规划,发展了新型测试监控方法。此外,他参与创建了中国热物理学会和中国太阳能学会,分别任副理事长和理事长;他还于1981年创建国际太阳能学会中国分组,任主席。1986年世界能源学会授予他人类利用能源奖,1989年日本热物性研究会授予他功勋奖状,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荣誉奖章。编写热力学教材多种,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成果王补宣教授先后参与1956年国家长期科学规划动力部分、1962年学科规划工程热物理部分和1978年国家科技规划 技术科学部分的制定。1957年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本科专业。60年代领导教研室和指导研究生参与四川化工厂氨合成塔的技术改造,通过塔内换热器的紧凑化,缩小其体积三分之一以腾出空间增加触媒装量,改进塔壁内衬的保温性能,降低触媒床层的流动阻力并改进冷却管结构,使温度分布更有利于强化化学反应等措施,创造了单塔日产量翻番,达到当时同类型塔日产量的世界先进水平,被列为1966年国务院100项重大成果之一。70年代后期,领导创建中国太阳能学会,连任两届理事长(1979-1987),出版《太阳能学报》,组织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应用,提出“在经济、实惠、牢靠的前提下,把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利用普及起来”的方针。1981年,在国际太阳能学会(ISES)设立中国分会,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全球能源协会于1986年在美国加州举办的能源博览会上正式颁给“能源为人类服务”大奖。 王补宣早在1950年便努力改革《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编著了教材。1954年着手中译俄文优秀教材《传热学基础》,对原著作了忠实的意译,还进行了订正和注释,被国内热工学界称为传热学的启蒙书。以后,在不同时期,分别出版了热工教学需要的教材与参考书,为提高热工教学质量和丰富热工教学内容作出了贡献。其中,《工程传热传质学》(科学出版社,1982年)是为研究生培养所撰专著,获1987年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954年,结合教学,因陋就简地在国内率先开展国产隔热保温材料热物理性质的测试方法和技术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为50年代后期包钢建设中设备和管道保温选用和推广国产材料提供了科学依据。所研制的仪器设备经过不断改进,于70年代形成产品,移交生产,节约了重复引进所需耗费的大量外汇。1984年,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组建了热物性测试专业委员会,并与日本共同创建了亚洲热物性中心,担任主席之一,先后于1986年(北京)、1989年(日本扎幌)、1992年(北京)主持召开了三次国际会议,成为与美国、欧洲每三年一转、每年轮流举办热物性学术论坛的三大中心之一。为此,日本热物性学会于1989年扎幌会议上颁给王补宣杰出贡献奖。王补宣教授一贯重视热工技术中热物理问题的基础性研究,是我国传热学研究的积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活跃在国际热科学界,担任国际传热学界的主要学术期刊Int.J.:Heat,&Mass’l’ransfei的主编之一,出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Int.J.iFhermophysies,Int.J.}teatand:FluidFlow等的编委,组织和带领国内同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81年实行学位制,以他领导的工程热物理学科首批被批准为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在1987和1995年两次全国学科评比中都是名列榜首的重点学科点。在他直接指导下已培养出23名博士、一批硕士和出站了7名博士后(包括1名美国名校的美籍博士)。并从1985年起,每4年在北京按期主持召开了四届传热学国际会议,出版了会议文集,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王补宣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中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鉴于材料制备中急需快速以至超快速淬冷、核动力水堆失水和复水的紧急事故处理、对高温壁面可靠的保护性冷却、以及对强化沸腾的相变传热和强化、优化雾化环境等具体背景,领导开展了高速流动膜沸腾和液滴在热壁面上蒸发的机理性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由于蒸气膜层的沿途增厚、气液两相密度悬殊可引起纵向压力梯度,独创了气液混相中间层并用以简化分析模型,导出了高速流动膜沸腾的系统理论,运用激光显示技术揭示蒸发液滴内部的蜂窝流动,提出介电常数对蒸发形态的影响机制,得到了划分不同型态的流谱图,发现过细的雾化将使形态的转化反而会显著降低液滴蒸发速度,从而对传统的概念提出挑战。这些开创性的成果获得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对多孔介质热湿传递过程进行的系列研究,发展了热质迁移的综合理论,提出同时测定热湿迁移性质的动态、快速新方法,拟订出利用一组实验数据推算其他温度和含湿率下的数据和比对新技术,对毛细滞后现象的经典理论作出新的阐释,还运用多孔体模型导出生物组织传热的基本方程,并据以制订了在体组织热物理性质的测试方法与技术,获国家教委1992年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进入90年代,王补宣又在积极推动从宏观向微观过渡的细观热物理超常性的研究,涉及到非线性、非均匀性、非热力学平衡性等更多的复杂性,以适应当前高技术向微型化和超快速化深层次发展的需要。 主要学术论著1.壁面热流率对降液膜流动影响的研究 2.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对纳米颗粒比热容的影响 3.考虑流体湿润性影响的核沸腾Rohsenow修正模型 4.流体湿润性能对干斑扩展引起沸腾危机的影响 5.纳米颗粒悬浮液的粘度、热扩散系数与Pr数 6.纳米颗粒悬浮液热物性及颗粒比热容尺寸效应 7.纳米颗粒悬浮液稳定性分析 8.竖壁液膜流壁面热流率对流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9.吸附作用在纳米颗粒悬浮液换热强化中的试验与机理研究 10.装备小型和微型化催生热物理工程研究新的热点 主要学历1939年9月-1943年7月 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工学学士 1947年7月-1950年1月 PurdueUni.,USA机械工程系MSME 主要经历1943年9月-1943年7月 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助教 1950年1月-1952年9月 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 1952年9月 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61年1月起) 主要兼职1980年-1986年 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8年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终身荣誉理事长 1979年-1987年 中国太阳能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 1982年-2002年 国际传热传质中心(ICHMT)学委,执委(1982-1987) 1986年-2000年 国际传热大会理事会(AIHTC)代表中国的委员 1981年-1997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兼“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大组召集人 荣誉获奖及发明专利: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2年国家教委一等奖,1988、1994、1998年国家教委三等奖 著作出版的论著(教材、专著):教材8种共11个版次;专著2种 研究项目1.已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低位能源利用,沸腾传热,多孔介质传热传质 2.正进行的科研项目:微尺度(微米、纳米)传热传质 发表论文有关能源开发利用、热物性、传热传质、多孔介质、相变特性等论文400篇,部分已摘编成《王补宣论文集》1、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2、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