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邦俊
释义

1.王邦俊烈士

王邦俊(?——1934.11),原籍四川省秀山县塘凹乡人,出生于贵州省德江县。黔东苏区枫香溪区革命委员会保卫队队长。革命烈士。

1934年6月贺龙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简称红3军,原红2军团)转战到黔东,建立了贵州高原上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黔东特区。任黔东苏区枫香溪区革命委员会保卫队队长。革命意志坚定,爱憎分明,亲自处决的坏蛋就有7、8个,多次受到组织的表彰,那些不法土豪劣绅,一提到“秀山老王”无不胆颤心惊。10月底,红2、6军团会师后东进。留下坚持斗争的苏区干部只好转入地下秘密开展工作,转移到苏麻岭王绍林家中。11月14日在敌人的高压政策下,被徒出卖,落于敌手。敌人以酷刑相逼,妄图从其口中知道其他苏区干部的情况,结果敌人没有得到苏区干部的半点秘密。

1934年11月15日被恼羞成怒的敌人所杀害。而且遗骨无存,但其革命精神却在黔东人民中永远传诵。

2.明商州知州

王邦俊 字吁卿,福建龙溪举人。明万历七年(1579)任商州知州。他重修州城西说法洞栈道。“火攻石壁,凿山三月,架梁四道,削险开径,砌石连栈,于是避水登陆,上至五鬼窑,下至说法洞,凡二里许”。他设立学校教诲地方子弟,为地方培养出人才。续修《商志》,为地方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后升任江西瑞州府同知。商州百姓为其立祠,并于州署前立《去思碑》,以纪念他在商州的功绩。

3.明朝山东巡抚

王邦俊(1546—1616),字虞卿,号壶岭,明代鄜州直辖地下柳池村人。

王邦俊自幼聪敏,读书用功,过目成诵,对答如流,文人学士广结为友。河东(山西)冯友渔,久负重望,领兵河西(陕西),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在鄜州见到年仅20岁的王邦俊,夸奖“此人非池中之物。应乘祥云飞去”。当即破例收为弟子,随师习文练武。明万历元年(1573)考取举人,二年(1574)中进士,文武兼备。初任四川重庆府推官,后任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湖广按察司检事等职。后因病回鄜州养疾,养病期间,编纂首部《鄜州志》,并于万历十三年(1585)春正月为《鄜州志》作序,在序言中提出“域地、建置、食货、秩官、人物、祠宇、记异、艺文”为修志八纲的编纂理论。

万历二十七年(1599),播州杨应龙发动叛乱,神宗任命王邦俊为贵州兵备,令其平叛。王邦俊因慈母93岁,风烛残年,推辞赴任。神宗不允,王邦俊泪别老母,日夜兼程,前往贵州,察看地形,布兵设防,六月六日攻克海龙屯,歼灭杨应龙,平定地方,安抚黎民,捷报京都,神宗大喜,调任为昌平兵备。昌平时有九陵,由中贵(官宦子弟)9人驻守,其中一人总领。中贵之间,相互勾结,作威作福,声势赫然。王邦俊生性耿直,严明法纪,坚守洁冰,不附权贵,引起中贵的不满和嫉恨,伺机诬陷,不能得逞。昌平7载,功绩显著。调任蓟镇开府后,革除弊政,惩腐倡廉,对贪官污吏和不法将领严惩不贷,同时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不准部属收受馈赠,所辖州县,地方安宁,百姓乐业。

王邦俊官至山东巡抚,明廷都察院右监都御使等职。因治国安邦,利国利民,开诚布公,高风亮节,得到人们的爱戴与拥护。告老还乡时,军民等人,跪卧路面,不让离去。回到鄜州,身无长物,赋诗教子,生活清淡,以祖业治别墅于郭家庄,因近羌村(今大申),故于悬崖大书刻石:“少陵旧游”。70岁病卒于家。一生著述甚多,皆不存。唯有在灰烬中拣得《诗集》1卷,《征南草》1卷,《鄜州志》2卷,收藏于家。

(摘编清道光《鄜州志·王中丞传》,作者任于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