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万神庙 |
释义 | 1 意大利罗马万神庙万神庙(Pantheon)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 意大利万神庙(Pantheon)(图示)建造及改建 为了纪念早年的奥古斯都(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埃及艳后),由奥古斯都大帝的女婿、屋大维的副手、曾先后三任罗马总督的马尔库斯·维普萨纽斯·阿格里帕于公元前27 年主持,在罗马城内建造了一座庙,献给“所有的神”,因而叫“万神庙”。公元80年被焚毁。后来最喜欢做建筑设计的阿德良皇帝(117~138年在位)把它重建(120~124年)。到3世纪初,又由卢丘斯·塞蒂缪斯、塞韦鲁斯和卡拉卡拉两个皇帝改建。公元655年被拜占庭皇帝康斯坦士二世(Constans)抢去。罗马皈依天主教后,万神庙曾一度被关闭。公元609年,教皇博理法乔四世将它改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到了近代,它又成为意大利名人灵堂,国家圣地。 建造特点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万神庙平面式圆型的,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象征天宇。穹顶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可能寓意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从洞进圆来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阔的内部,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息。穹顶的外面覆盖着一层镀金铜瓦。(公元8世纪时,教皇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Ⅲ)用铅瓦覆盖) 穹顶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砖,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大概是先用砖沿球面砌几个大发券,然后才浇筑混凝土的。这些发券的作用是,可以使混凝土分段浇筑,还能防止混凝土在凝结前下滑,并避免混凝土收缩时出现裂缝。为了减轻穹顶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1.5米。并且在穹顶内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个。 墙厚6.2米,也是混凝土的。每浇筑1米左右,就砌1层大块的砖。墙体内沿圆周发8个大券,其中7个是壁龛,一个是大门。龛和大门也减轻了基础的负担。基础深4.5米,底厚7.3米。基础和墙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华石作骨料。 万神庙门廊高大雄壮,也华丽浮艳,代表着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它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后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径1.43 米,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直径为43.4米的万神庙大圆顶的世界纪录,直到1960年才被在罗马所建的直径达100米的新体育馆大圆顶打破。 外墙面划分为3层,下层贴白大理石,上两层抹灰,第三层可能有薄壁柱作装饰。下两层是墙体,第三层包住穹顶的下部,所以穹顶没有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大概是为了:第一,减少穹顶的侧推力的影响;第二,把墙加高,体型比较匀称;第三,当时还没有处理饱满的穹顶的艺术经验,也没有这样的审美习惯。 神庙本身正面也呈长方形,平面为圆形,内部为一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圆顶大厅。这个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直径43.3 米,正中有直径8.92米的采光圆眼,成为整个建筑的唯一入光口。大厅直径与高度也均为43.3米,四周墙壁厚达6.2 米,外砌以巨砖,但无窗无柱。据说,万神庙是第一座注重内部装饰胜于外部造型的罗马建筑,但原有部分青铜与大理石雕刻失之于外国掠夺或移用于后建的罗马建筑,外部的瑰丽红石也已不翼而飞,失去昔日的风采。现唯神庙入口处的两扇青铜大门为至今犹存的原物,门高7米,宽而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门。 供奉神位 大厅四壁神龛供奉着天主教圣人,厅中有多座祭台。右面开始第一座上有圣母给圣尼各老显圣的画像。第二座祭台上有圣母领报像,为名画家梅乐索的杰作,其左右还有两尊天使石像,由贝尼尼雕刻。第三座祭台因壁画剥落,无从考证。祭台后面是意大利开国皇帝埃马努埃尔陵墓。第四座祭台上有罗西雕刻的圣亚纳与圣母童年时的塑像。第五座祭台名为“仁爱圣母”。 在正中祭台之后,还有“十字架祭台”和“圣母石像”祭台,后者下面则是著名画家拉斐尔墓,简单而又朴实,上面刻着他的好友、大主教本博为他写的碑文。墓两侧有两个小壁龛,曾置有拉斐尔及其未婚妻玛丽亚·比必娜像,现已不存。由石像祭台往前,是意王翁贝托与皇后玛尔盖里塔陵墓,由沙可尼设计。这里还有圣女依尼斯祭台和圣若瑟祭台,后者供有圣若瑟石像,是罗西1550 年的作品。在左右墙上还有耶稣圣诞与“三王”来朝壁画和圣若瑟梦游与逃往埃及的浮雕等。 虽然万神庙是献给所有的天神的,它也曾供奉过古罗马最伟大的两位英雄的铜像,即恺撒和奥古斯都(屋大维)。皇帝们也曾经在庙里举行过一些政治性的公共活动。 历史 万神庙最初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该庙由屋大维的副手阿格里巴所建,为的是纪念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但是这座最初的庙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毁,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爱建筑的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并在新庙柱廊的山花上刻上了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的字样,意即“吕奇乌斯的儿子、三度执政官玛尔库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庙”。这段文字让人们误以为柱廊是阿格里巴时期遗留下来的,直到1892年人们才发现柱廊所有的砖头印记都在公元125年左右,才证实整幢建筑其实都是哈德良时期修建的。 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将万神庙献给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后者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这也是今天万神庙的正式名称。变身为教堂的万神庙也因此逃过了中世纪的劫难,这一时期虽然庙内的大理石和穹顶上的镀金青铜板屡次被盗,但最终都又都重新寻获。文艺复兴时期该建筑物成为了意大利建筑师们殷切学习的对象;1435年,罗马元老院宣布对该建筑进行保护。 对万神庙真正的破坏是在16世纪中叶,当教廷准备重建圣彼得大教堂时,教皇乌尔班八世将门廊天花板上的镀金青铜板拆下来熔化,用来建造圣彼得大教堂主祭坛上的天盖,以及圣天使城堡的80门大炮。乌尔班八世为了仿造其他中世纪时期的教堂,还下令在万神庙门廊两侧建两座钟塔。这些作为都引起了罗马人的不满,拉丁谚语“巴波里没做的事,巴波里尼做了”(Quod non fecerunt barbari, fecerunt Barberini)由此而来。“巴波里”(babari)就是拉丁语中“野蛮人”的意思,而“巴波里尼”(Barberini)则是这位乌尔班八世的姓氏。 不过意大利人最终还是报了仇:在为意大利第一位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造墓时,人们特地熔化了圣天使城堡的一尊大炮来做墓地装饰,象征性地夺回了万神庙的青铜;而两座钟塔也最终在1883年被拆除。 万神庙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就是伟人的公墓,这里埋葬的除了维克多·埃马努埃莱二世外,还包括了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拉斐尔和阿尼巴尔·卡拉齐(Annibale Carracci)等人。 万神庙今天还是意大利的一个教堂,这里定期举行弥撒以及婚礼庆典,但同时它又是世界各国游客们竞相参观的对象,以及建筑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 法国巴黎万神庙◎ 概述巴黎万神庙本来是献给巴黎的守护神圣什内维埃芙的教堂,后来用作国家重要人物公墓,改名为万神庙。又名先贤祠。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最大的建筑物,启蒙主义的重要体现者。 ◎ 结构设计万神庙位于不高的圣什内维埃芙山上,平面是希腊十字式的,宽84m,连深深的柱廊一起长110m。 它的重要成就之一是结构空前地轻,墙薄、柱子细。建筑结构的科学性明显有了进步。原来中央大穹顶下面也由细细的柱子支承,后来因为地基沉陷,引起基础裂缝,才把柱子改成4个墩子。又因施工不精、选材不严引起裂缝,于是加大墩子,但它们仍比同类教堂的都要小得多。 穹顶是泥的,3层,内径20米,中央有圆洞,可以见到第二层上画的粉彩画。外层穹顶也用石砌,下缘厚70cm, 上面只有40cm。鼓座的结构模仿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党。穹顶和鼓座的外形也是仿它的,采用坦比哀多式。穹顶顶端采光亭的最高点高83米。 万神庙正立面直接采用古罗马庙宇正面的构图,柱廊有六颗19米高的柱子,上面顶戴着山花,下面没有基座层,只有十一步台阶。它的形体很简洁,几何性明确。下部是方形的,上部是圆柱形的,对比性很强,但是构图没有必要的呼应,加以四臂太长,所以整体性比较差。 ◎ 建筑风格巴黎万神庙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典型作品,追求建筑形体的单纯、单独和完整,强调细节的朴实、形式的合乎结构逻辑,且注意减少纯装饰性构件,渗透着希腊风格的影响。 万神庙的形体很简洁,几何性明确,设计人苏夫洛的学生说,苏夫洛在设计时立意“把哥特式建筑结构的轻快同希腊建筑的明净和庄严结合起来”,这个愿望大体实现了。这种想法也明显是启蒙主义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