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宛在云端 |
释义 | 宛在云端(迄今为止第一部对韦庄的词作进行细腻赏析的文化散文) 图书信息宛在云端 作者:孟斜阳 出品:言锦乐行 江苏文艺出版社 定价:26.00 开本:16 精装 ISBN:978-7-5399-4131-8 上市时间:2011年1月 相关阅读:《宛如花间》(孟斜阳著 品花间词与温飞卿) 编辑推荐他是被王国维热切赞誉的词人 他的词风直接影响了李煜、苏轼、辛弃疾 韦庄让词可以与诗分庭抗礼 ★迄今为止第一部对韦庄的词作进行细腻赏析的文化散文 ★回归古典文化品读本质 他是青衫落拓的晚唐压卷诗人。其诗作《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 他是才敏过人的蜀国宰相。唐亡时,力劝王建称帝,凡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皆由他所定。 他拥有一场生死缠绵、刻骨铭心的爱恋传奇,年年四月十七,在月下伫立成沉默的雕像。 韦庄。他身逢乱世,浣花而居。他是苍穹不羁的蝶,他是云端蓝色的风。 内容介绍《宛在云端》是“言锦乐行”推出的“氧气阅读”书系之一。 《宛在云端》对晚唐诗词大家韦庄的作品进行了细致品读。 王国维曾用“弦上黄莺语”来形容和评价韦庄的词风及其审美特色,并赞誉其作品“骨秀”。 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欣赏》中认为韦庄“在五代文人词的内容走向空虚堕落途径的时候,重新领它回到民间抒情词的道路上来”,并说,我们若认为李煜、苏、辛一派的抒情词是唐宋词的主流,那么,在这个主流的源头上,韦庄是应该值得重视的一位作家。 他的词风清淡疏朗、抒情热烈而真挚,如“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见风度”。 胡适盛称韦词“长于写情,技术朴素,多用白话,一扫温庭筠一派的缜丽浮文的习气。在词史上,他要算一个开山大师。” 孟斜阳继《宛如花间》品读温庭筠后,再次细腻、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韦庄的词与人生。 “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见风度。”(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熏香掬艳,眩目醉心,尤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花间群贤,殆鲜其匹。”(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卷五) 清人陈廷焯评论韦词的写法、情感说,“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白雨斋词话》卷一)。 “‘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韦端己之词,骨秀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关于作者孟斜阳 书生一枚,居于三峡。青衫落拓,爱词成癖。 读韦庄词,最宜在清风明月之夜,或朝阳初起之时,携卷行走于远山近水之际,拂风杨柳之间,或垂首低咏,或迎风轻唱,整个身心沉浸其间,会生发出无限感慨。 那些穿越了千年的文字,流漾在长短句间的劲直之气、清朗之风,依然流淌着生命与青春温热的气息和冰雪般的灵性。它们静静地躺在那竖排线装的词集里快两千年了,只要被翻开,就会在如今的年轻眼睛和心灵中闪电般复活。它们就像一个能够穿越时空的精灵,永远不会衰老,永远有着征服青春心灵的活力和灵性。 已出版作品 《宛如花间》 目录目录 序· 漱石枕流 壹· 云想衣裳 素问/蓝垛/羡鱼/缠春 贰· 一念三千 别夜/眠雨/青梅/无岸/往渡/归谣/燕歌/布锁/弄晴/ 叁· 梅有故事 谢娘/花诱/香遇/秋瞳/锦衾/远黛/绿萝/叩寒/承露/冷熏/长门 肆· 月地云阶 大罗/化龙 伍· 草黛春秋 酒狂/刀行/霸陵/离觞 陆· 止水梵花 月茧/空庭/片白/生尘/参商/和衣/莫见/欲分/觉蝉/苔深/回纹/蝶伤/红烬/虚影 柒· 烟视媚行 口脂/兰房/金缕 捌· 隔池有影 瑶台/玉郎 玖· 善见之城 迷楼/锦城/曲槛/蚕市/横塘 拾 · 传说 弦上听语 · 韦庄 序漱石枕流 读韦庄词,最宜在清风明月之夜,或朝阳初起之时,携卷行走于远山近水之际,拂风杨柳之间,或垂首低咏,或迎风轻唱,整个身心沉浸其间,会生发出无限感慨。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那些五陵年少的青春记忆,那些飘摇曲折的爱情故事,即使在那些当事人内心深处曾经掀起过狂飚巨澜,即使那些或美好或凄恻的恋情记忆曾经刻骨铭心欲仙欲死,但在岁月的延宕中也会逐渐随风消逝,像星月般沉入永恒黑暗的山谷海底,在时间之海的最深处消失。值得称幸的是,如今它们却都以一种美丽而浪漫的方式存在于诗词的韵律之中。哪怕仅仅是一些碎片,一点星光,一缕梦中的影像。 韦庄的词正是这样的爱情碎片,正是这样的青春影像。它们并不是那种虚幻和僵死的文字,不是那种没有生命和灵魂的枯燥符号。那些穿越了千年的文字,那些流漾在长短句间的劲直之气,清朗之风,依然流淌着生命与青春温热的气息和冰雪般的灵性。它们静静地躺在那竖排线装的《花间集》里快两千年了。只要这《花间集》被翻开,就会在二十一世纪的年轻眼睛和心灵中闪电般复活。它们就象一个能够穿越时空的精灵,永远不会衰老,永远有着征服青春心灵的活力和灵性。这其实是一种青春激情的力量,是爱情的力量,一种人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永远不会过时,是穿越时空的。 即使在纯粹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韦庄词也因为它们的清新质朴,它们所反映的健康人性和活泼心灵,它们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准确把握和书写,在词史、在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看看那些学者们的评价吧: “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见风度。”(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熏香掬艳,眩目醉心,尤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花间群贤,殆鲜其匹。”(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卷五) 清人陈廷焯评论韦词的写法、情感说,“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白雨斋词话》卷一)。 “‘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韦端己之词,骨秀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欣赏》中认为韦庄“在五代文人词的内容走向空虚堕落途径的时候,重新领它回到民间抒情词的道路上来”,并说,我们若认为李煜、苏、辛一派的抒情词是唐宋词的主流,那么,在这个主流的源头上,韦庄是应该值得重视的一位作家。 事实上,韦庄与被称为“花间鼻祖”、“花间之冠”的温庭筠都是花间派齐名的代表人物。但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创作目的也不同,温词重在倚声填词,歌宴咏唱;而韦词则重在抒情,以畅其怀。韦庄词被称为“花间别调”,以其清淡疏朗、抒情热烈而真挚,与温庭筠词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各自影响了两宋婉约词的发展。 这里,笔者并不想纯以一位词人,或仅仅是词的角度来看待韦庄的这些佳作妙品。从他的笔下,我们其实读到是一个时代的风景,一段特殊时代的人生轨迹,是晚唐五代的青春与爱情记忆,是那个风流岁月的梦影星尘。 跋传说 夜深,起风了。 那个伫立在月光下的女子,似乎在哪里见过。她的一袭荷叶般的裙角被风吹得呼呼作响,她像个迷路的孩子般四处张望着,没有了萧笙,没有了楼阁,只有那逐渐熄灭的星光。她孤独无依。 她是从晚唐五代走出来的,她在时间的流逝中迷失了家园,还有爱。 她是象形文字化成的精灵,穿着平仄韵角裁成的丽裳,她听惯了管弦笙歌,她的金缕舞衣遗失在了旧时盛世。 夜很深了,没有更漏,没有钟鼓,只有依稀相似的梧桐被风吹得哗哗响动。 记忆里的梦境是个奇怪的时空隧道。我又似乎看见云鬓高挽、红裳水袖的她穿过那林立的高楼,驻足在街头红绿灯前,好像不知所措。然后,她又在一家灯红酒绿的夜总会前徘徊,渐渐幻成卷发披肩、红唇皓齿的现代女郎,端着一杯威士忌走下了乐池。电声吉他和架子鼓疯狂演奏着晚唐五代时的风流歌。 她在那一瞬间感到了一丝眩晕和迷惑,仿佛听到了前世的回声,分明又听到了当年的那首词。她好像看到了袍衣儒冠的他,微醺着踉跄,嘴角沉吟着:“说尽人间天上,两心知!” 这一刻,她还依稀听到千年前深夜里的涛声,爱如潮水般涌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