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皖西白鹅 |
释义 | 皖西白鹅原产于安徽省六安地区,是中国优良的中型鹅种。该品种是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和自然驯化而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适应性强、觅食力强、耐寒耐热、耐粗饲、合群性强。早期生长速长快,肉质细嫩鲜美,特别是羽绒产量高、且绒品质优。 中文名:皖西白鹅 外文名:Wanxi white geese 产地:安徽省六安地区 品种特性:适应性强、觅食力强、耐寒耐热 产区分布六安市为皖西白鹅中心产区。主要分布在六安市的霍邱县、寿县、金安区、裕安区、舒城县(占85%)及合肥市的肥西等县(10%)和河南省固始县一带。皖西白鹅也被引种到吉林、河南、湖北、广东、内蒙古等近十个省市以及本省的大部分地区。 产区环境地理条件六安地区地跨东经115°20′~117°14′,北纬31°01′~32°40′,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统称“皖西”。海拔一般在30—200米,山区海拔最高达1774米。 气候条件产区处亚热带的北缘,属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雨量适中;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为l4.6℃~15.6℃,极端最高气温达43.3℃,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24.1℃。年平均日照时数1960~2330小时,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600mm,无霜期平均为211~228天。全区风向,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春、秋两季是风向转换季节,全年最多风向为偏东风,年平均风速为3.2~3.4m/s。 土质水源佛子岭、梅山、龙河口、响洪甸、磨子潭五大水库总蓄水量为67.3亿立方米,水源充沛,水质优良。 饲料作物产区主产水稻、油菜、棉花、、大豆小麦、山芋等,年粮食总产量3000万吨,为皖西白鹅的饲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物学特性皖西白鹅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和自然驯化而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历史悠久。适应性强、觅食力强、耐寒耐热、抗病力强、耐粗饲、耗料少,且合群性强。早期生长速长快,肉质细嫩鲜美,特别是羽绒产量高、且绒品质优。 外貌特征皖西白鹅雏鹅绒毛为淡黄色,雏鹅喙为浅黄色,胫、蹼均为橘黄色。 成年鹅全身羽毛洁白,部分鹅头顶部有灰毛。喙橘黄色,喙端色较淡,胫、蹼均为橘红色,爪白色。皮肤为黄色,肉色为红色。体型中等,体态高昂,颈长呈弓形,胸深广,背宽平。头顶肉瘤呈橘黄色,圆而光滑无皱褶,公鹅肉瘤大而突出,母鹅稍小。虹彩灰蓝色,约6%的鹅颌下带有咽袋。少数个体头颈后部有球形羽束,即顶心毛。 公鹅颈粗长有力,母鹅颈较细短,腹部轻微下垂。 生产性能产肉性能(1)体重 早期生长发育快,90日龄体重可达4.5~5.0kg。饲料转化率为(3.6~4.0):1。育雏期(0~30日龄)成活率平均高达96.8%。皖西白鹅各阶段日龄平均体重见下表。 皖西白鹅各阶段日龄的平均体重 单位:g 日 龄 体 重(g) 公 母 0 106±4 101±5 15 315±15 302±14 30 1326±66 1279±64 60 3660±182 3410±173 80 3940±197 3642±186 90 4809±238 4306±217 110 5504±271 4714±221 240 6851±337 6103±307(2)屠宰测定 皖西白鹅屠宰率高,各日龄屠宰性能见下表 皖西白鹅主要屠宰性能 90日龄屠宰率(%) 公:半净膛76%,全净膛68% 母:半净膛78 %,全净膛69% 120日龄屠宰率(%) 公:半净膛80%,全净膛70% 母:半净膛82%,全净膛71.5% 240日龄屠宰率(%) 公:半净膛82%,全净膛72% 母;半净膛83%,全净膛73.5% 平均日耗料量(g) 育雏期:110-120 ,育成期:200-220 ,产蛋期:225-250 饲料转化比 3.9-4:1 蛋品质量皖西白鹅蛋品质情况见下表。 皖西白鹅蛋品质分析表。 蛋重(g) 蛋形指数 蛋壳强度 149 ±9 1.47±0.4 7.2±0.1 0.59±0.2 5 11±1 白色 68.6±0.4 29.5±0.3 产绒性能皖西白鹅产毛量高,羽绒洁白,弹性好,蓬松质佳,尤其以绒毛的绒朵大而著称。一年可活拔毛3~4次。平均每只鹅产毛349g,其中产绒毛量为40~50g。目前产区每年出口羽绒占全国出口量的10%,居全国第一位。鹅皮可鞣制裘皮,柔软蓬松,保暖性好。每平方米重量仅有700克左右,是制作服装、工艺品等的好材料。 繁殖性能公鹅6月龄性成熟,但配种多在8~10月龄以后;母鹅6月龄也可开产,但当地习惯早春孵化,有利于仔鹅的生长,故人为地将开产期控制到9~10月龄。公母配种比例为1:4~5,组成一个小的配种群,常年饲养在一起,任其自然交配,群众称之为“一架鹅”。母鹅就巢性强,一般年产两期蛋,每产一期,就巢一次,有就巢性的母鹅占98.9%,其中一年就巢两次的占92.1%。还有3~4%的鹅可连产蛋30~50个,而不抱窝,群众称为“常蛋鹅”,但不符合当地自然孵化的繁殖习惯,多被淘汰。皖西白鹅主要繁殖性能见下表 皖西白鹅主要繁殖性能 开产日龄(天) 210 受精率(%) 88.3 受精蛋孵化率(%) 78.0 健雏率(%) 97.5 年产蛋数(个) 20—25 蛋重(g) 135.0-150.0 公母配比(只) 1:4~5 公母性成熟(日龄) 150—180 配种年龄(日龄) 240—270 种鹅使用年限(年) 公:3-4 母:4-5 品种来源皖西白鹅形成历史较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即有文字记载,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品种形成与当地自然生态条件有密切关系。该地区历史上人少地多,交通闭塞,以自给经济为主。盛产稻、麦,河湖水草丰茂,丘陵草地广阔,放牧条件较为优越。当地群众素有选养大鹅的习惯,对该品种的体型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习惯选用2~3年的老鹅作种,春季采用自然孵化繁育雏鹅,故该品种母鹅就巢性很强。经过3~4个月的放牧,体重已接近成年鹅,但很少宰杀,继续饲养到11月,至农历“小雪”前后,在宰前20天将鹅圈养,限制其活动,以稻谷等饲料进行催肥,称为“栈鹅”。制作“烤鹅”和“腊鹅”,鲜嫩可口,风味独特。 濒危保护安徽省六安市于1979年开始进行皖西白鹅品种资源保纯工作,并在霍邱户胡建立繁殖选育区。1981年皖西白鹅被正式编入《中国家禽品种志》,被国家列为二类保护物种、重点保护禽种;1986年列为重要的农业开发项目。2003年农业部投资新建了皖西白鹅原种场,对皖西白鹅品种资源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皖西白鹅已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地方品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