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晚清新政时期图书出版业研究
释义

基本信息

作者:黄林 著ISBN:10位[781081785X] 13位[9787810817851]

出版社:湖南师大

出版日期:2007-3-1

定价:¥25.00 元

内容提要

此等好去处,皆因书而存,因书而美,点石成金,皆因书缘。有书就有底气,傲视尘世喧攘,其奈我何?现为丛书之名,则山随书而扬名天下。书山,书山,书为魂魄,书为羽翼,书为根本也。

立院六年,得书山灵气多多;书山灵气,实人气也。六年辛苦不寻常,旧貌换新颜,所赖人才也。学院视人才为无价,全额资助攻博,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处名校,皆为我育材之所。十多个博士成群成队,已成气候。书山立业,自有彪炳,结集成书,各有千秋。书乃保鲜库,思想、情感、人格,一并付梓,愿不朽矣!

方汉奇教授题“书山尚勤”四字,铭书之扉页,既为书山之径,亦为丛书之旨也。

是为序。

作者简介

黄林,1965年出生,湖南绥宁人,历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兼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编审。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新闻出版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主持中国编辑学会、湖南省社科规划办、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各1项。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

二、研究概况

三、观点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外国在华出版事业对近代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影响

一、西方教会出版事业的进入及其影响

二、外国世俗出版对近代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带动

第二章 晚清新政对近代中国图书出版业的推动

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与近代出版

二、清政府的文化教育改革与近代出版

三、清政府的经济改革与近代出版

第三章 晚清新政时期民族图书出版业发展概述

一、晚清新政时期民族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二、官书局的变化

三、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兴盛

第四章 晚清新政时期的出版立法

一、《大清印刷物件专律》的制定

二、《大清著作权律》的推出

三、近代稿酬制度的出现

第五章 晚清新政时期的图书市场

一、晚清新政时期图书市场概说

二、小说市场的勃兴

三、新式教科书市场的形成

第六章 晚清新政时期的图书发行

一、民营图书出版界对图书销售模式的探索

二、图书发行条件的改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

第一章外国在华出版事业对近代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影响

外国人在中国所创办的出版事业,虽然分属不同的机构和个人,开办时间有早有晚,规模或大或小,出版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但这并不妨碍其共同构成为中国近代图书出版业产生发展的西方背景。进入近代中国最早、影响最深的当推西方教会出版业。

一、西方教会出版事业的进入及其影响

1.西方教会出版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紧闭的国门。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传教活动的开展扫除了政策层面的障碍,西方基督教各差会都纷纷派遣自己的传教士前往中国。这些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并非想要承担起向古老中国传输西方先进文化的重任,也不是要推动中国出版业走向近代化,他们只是怀着为基督征服世界的信念来到中国的。

但是,他们在中国的传教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碰到了不少困难。为此,他们想了许多办法。

一是依靠个人的力量,如同云游的僧人一样,带着圣经到处传播福音。这种方式作用有限,因为中国太大了。

一是开办教会学校,吸收华人子弟入学,向他们灌输宗教思想和西学知识,使他们的头脑变得更加开放起来。教会学校的数量和规模,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政治、经济渗透的加强,一步步得到扩大,从沿海走向内地,由城市进入到乡村。但是,此类学校中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在19世纪末,特别是戊戌变法前,教会学校的招生工作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到1890年第二次“全国传教大会”召开的时候,全国基督教教会学校的学生人数也仅有16836人①。到1912年,中国教会学校在校学生数虽然达到了创记录的二十余万人②,但是在一个地域如此广阔,人口这样众多的国度里,这个数字确实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况且,开办教会学校需要场地、师资、教科书,这都是要有大量资金投入的。

还有一个简便有效、可以更加迅速地取得进展的办法,就是出版。借助已有的或自己开辟的发行流通管道,能够把大量印制的宗教读物迅速发送到中国人手中,以此来影响他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9: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