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碗窑村
释义

碗窑村旧称蕉滩或蕉滩碗窑,位于苍南县桥墩镇境内,玉龙湖河谷中上游,是清代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融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于一体,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态,是一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堪称人文景观之一绝。

中文名:碗窑村

拼音:wan yao cun

所在地:浙江温州

人口:4000人

民风:村庄僻静 热情好客

简介

地理位置

古村碗窑位于苍南玉苍山景区,离温州市区不到2小时的车程。然而,地处青山绿水间的碗窑并不为人所熟知,实际上其陶瓷生产可追溯到300多年前。该村曾为浙江民窑生产地,有上万工人在此生产日常生活用具、文房四宝等,产品远销台湾及东南亚各国。而今碗窑许多村民外出经商与开矿,村里仅留70人。不过,碗窑古村的原生态,却让其“墙内开花墙外香”。2005年五一节前夕,知名香港导演关锦鹏将碗窑作为电影《长恨歌》的外景取景地之一,包括影星梁家辉在内的剧组曾到碗窑拍摄。

历史

在修纂地方志的时候,苍南桥墩有一个历经几百年,在温州南片最具规模的碗窑,那里生产过一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粗碗。当时,百姓把碗分成粗碗和细碗,粗碗便是像桥墩碗窑生产的那种碗,而细碗则是指江西景德镇较为高档的碗。听父辈们说,早年平阳和瑞安的市场上,卖的吃饭用碗多为南港桥墩和北港顺溪碗窑生产的各种粗碗。而南港桥墩碗窑旧称蕉滩碗窑,产量最大。刘绍宽先生在《顺溪瓷厂记》就说道:“平阳瓷业之兴,始于南港焦滩,其出口可方浙闽诸窑。”

“一些先富起来的矿老板感觉应该留住碗窑的历史,就筹资建民间陶瓷文化博物馆,”苍南县一政府部门官员表示。碗窑博物馆于3年前开建,共投资130多万元,面积近2000平方米,以与古村协调的木建筑为主,陈列明初及清各时期民间陶瓷。

苍南县旅游局人士表示,此前一年到碗窑旅游的人数已达到3万多。随着民间陶瓷文化博物馆的建成,在古村的老戏台、陶瓷老作坊等风貌映衬下,古村碗窑将会吸引更多游人。

地理环境

在中国,被称为碗窑的村子很多,我知道的至少有三个,分别在福建、浙江和江西。温州苍南的碗窑村是最值得去的碗窑村之一。

碗窑村旧称蕉滩或蕉滩碗窑,位于苍南县桥墩镇境内,玉龙湖河谷中上游,是清代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融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于一体,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态,是一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堪称人文景观之一绝。村落中至今仍保留着300多间清初样式的古建筑,碗窑依坡而筑,每条窑有八九格,故名阶级窑。古代工匠充分利用水力建成八级水碓,计有46个捣臼的半自动生产流水线。

碗窑村很小,很僻静。小小碗窑村在温州的地图上找不到,就连许多温州人都不知道这个村落的存在。仅数十户人家,背山临水的村子,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有山泉绕过,恬淡秀美,宛如人间仙境。村子最北端有一栋类似明末闽南民居的建筑,据说是碗窑年纪最大的房子。这老态龙钟的木结构房屋,至今仍有人居住。碗窑村周边有气势磅礴的三折瀑布,吊脚楼更具畲乡风格,顺坡拾级而筑,宛如一座石朴的山城。

历史沿革

据记载,明末清初,福建连城县的巫氏等先民为避战乱,一路内迁,至浙江省苍南玉苍山麓南坡(原平阳县)蕉滩时,被当地的资源条件吸引,定居下来,重操原籍旧业———手工操作烧制陶瓷器皿,尤以青花陶瓷闻名。代代相传,在清乾隆年间达到极盛。

据史料记载,当时碗窑小小一个村落,竟吸引了40余姓聚居,人口多达4000人。碗窑人秉传祖业,埋头做碗,除了三四家开小客栈的,另有十来个人懂一点“官话”,给不通当地方言的客商们做做“翻译”,其余的几千号人口基本从事手工制陶。村里客商云集。虽然龙窑(阶级窑)多达18条,但手工出品慢,要货的人又多,商人们为了屯足货,甚至一住半年。

历史上,这个小小的村庄因为做碗而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乡镇。从前的碗窑村交通十分发达,旅馆饭店林立,戏台上夜夜好戏不断,来买碗的各地客商不绝。在本世纪初,这里是江南一个较大的陶瓷基地。碗窑曾经使村民富甲一方,外地姑娘以能嫁到碗窑村为荣,本村的女孩子一般也不愿外嫁。斗转星移,世事变迁,碗窑村如今已不做碗了,只有老戏台、旧客店还在村中静静地矗立。制碗手艺仅存的一家,还保留着古老的制碗作坊,游客花上十元钱,可以用泥胚做一回碗,那种与泥土亲近的感觉确实令人陶醉。

特色民风

村庄僻静

窑村很小,很僻静。小小碗窑村在温州的地图上找不到,就连许多温州人都不知道这个村落的存在。仅数十户人家,背山临水的村子,恬淡秀美,宛如人间仙境。

在群山环抱中的村舍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村子最北端有一栋类似明末闽南民居的建筑,据说是碗窑年纪最大的房子。这老态龙钟的木结构房屋,至今仍有人居住。村中的房子依地势而建,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道将它们串联起来,清朝初年的吊脚楼、二层的小木楼错落有致、形态各异,仿佛一条朴实珠链上点缀的饰物,古拙而充满韵味。几百年的时光匆匆滑落,村道的石板被磨得光可鉴人,头顶的层檐依然遮蔽着风雨。

热情好客

村道很窄,仅容两人并肩而过,常有眼神间带着一点羞涩的村民迎面而来,他们会热情地让客人先过,外来的旅人总是在这种不经意间,找到一种归家的感觉。每天背着包在碗窑村游走,与静谧相伴,与鸡鸭为伍,在城市中变得芜杂的心灵会得到清修与抚慰。

碗窑地处偏僻,生活简单寂寞,为了留住客人,村里集资兴建戏台。村民们财大气粗,一次性在半岭、下窑各盖一座戏台。第二年,又按当时习俗,在戏台对面盖三官殿(意谓演戏是为了祭祖娱神,以避嫌伤风化)。碗窑的三官殿和戏台工艺十分精良。三官殿里大大小小的藻井多达13个,形状各异,无一类似。藻井层层描绘人物、诗词、花草———据南戏专家们考证,至少绘有12支当时盛行的戏文。经过鼎盛期,碗窑渐渐走上下坡路。1936年,全国到处闹饥荒,谁买碗?碗窑人只好将碗垒在家里,最后终于停产。解放后,碗窑曾有过几次起色,先后办过生产合作社等,村民们的户口也迁为“居民”。生产设备有所改观,但传统的制瓷设施仍保留沿用。1958年,该地兴修水利,建造桥墩水库,根据用地规划,水淹下窑。

特色看点

吊脚楼

纯木结构的二层吊角楼,八面八角,翘檐尖顶。第二层以悬挑的形式悬吊出前廊,整个建筑的立体造型显得轻巧和空透。站在前廊楼上,宛如凌空而立。此外,这里还有依山面筑的300余间清初样式的古建筑。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脚楼也很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三折瀑

每折均高30至40米,雨量多时,巨大的水帘倾泻而下,发出“隆隆”的巨响,雨天时,飞沫中显出一条虹,非常壮观,“长虹饮涧”也不过如此了,置身其中犹似悄然坠入云中;雨量小时,涓涓细流拾阶而下,别具风韵。

三宫殿

又名天灯宫,建于明末清初,位于村中心的山脊上。宫殿共三大间左右二间为偏殿,雕梁画柱。前面竖匾中浮雕“三宫大帝”四个贴金大字,大殿上有龙头图案由大到小,旋形而上,最大直径约4米,高约三米,像个大铜钟罩,俗称“田螺钻”,旋型由16根龙角形木柱弯旋而上,每根木柱用硬木雕成“4字”,共265块,连成龙角型,旋边四个角雕有四条大蝴蝶,翩翩起舞。上有精巧的斗拱,旁边有螺旋式的藻井,这在传统建筑中较为少见,后者显示出非凡的皇家气派。

古戏台

古戏台

位于村中心的山脊上,系木构建筑,不用钉铁。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各约3.50米,台基高约2米,顶歇山造,戏台上有100多幅小壁画,内容丰富,壁画线条流畅,造型夸张,色彩鲜艳。与“三宫殿”成为有机整体。具有历史、艺术价值,引起南戏与古建筑研究者的重视,1988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碓

碗窑水碓为木质结构,用于当时制碗时利用水力粉碎泥土之用,在碗窑有多处此建筑。有碓杆、碓头、碓轮大杆、碓拔、监、小槽、闸门组成,这些水碓建于明代。

碗窑产业

有产碗历史,现在又保存着古屋群,沉默了多年的桥墩碗窑古村落出名了,成了苍南玉龙湖景区的一个重要人文景观,文物专家们纷至沓来。当地村干部告诉我,现在城里人有一种很奇特的现象,长期住在高楼大厦里,要走出来寻找原木的旧屋了;吃厌了餐馆里的大菜后,要到山野里品尝农家小院的粗茶淡饭了。而有些发达国家,也以使用原始粗制的饭碗为高档消费。那么,早年碗窑生产的老碗、粗碗如今更显得珍贵。我就是被这种氛围所吸引,在苍南政协同志的陪同下参观了这个浙闽交界处的碗窑古村落。

被文物专家们认定为古村落的碗窑村,地处苍南县玉龙湖河谷的中上游,形成于明洪武年间。这里的人们以闽南话为方言,寻根溯源,他们的先民是从福建那边迁徙过来的。根据当地族谱记载,这个古村落里的居民原是福建连城县一带的人。为避战乱,流落到浙南玉苍山麓南坡蕉滩时,被当地的资源条件所吸引,定居下来。因为这里虽四面环山,但交通便捷,一条长年流水充盈的大溪从村前经过,一直通向横阳支江,进入鳌江。古村落聚居的以巫姓为最早,朱姓为多,他们的祖先有烧制陶瓷器皿的手艺,尤以烧青花陶瓷见长,因此代代相传。在清乾隆年间这里陶瓷生产达到极盛,生产期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

产业盛,才会人丁旺。当时碗窑一个小小村落,竟吸引了4000多人聚居。碗窑出产的碗,花色品种很多,很适宜百姓的生活需求,有大圈碗、小圈碗、点心碗、酒盏醋碟、调羹汤盆等。我印象很深的有一种点心碗,特别大,中间画有青花“鹅头”,当地人叫“五奎”,常用来盛稀饭。

每天有大量的碗出产,古村落里商业气息也非常浓。几千号人口从事手工制陶,村里客商云集,生产线多达18条。这里的窑当地人叫它是“阶级窑”,是拾级而上建造的,每条窑有八九级。村子里水资源丰富,当地工匠充分利用水力建成八级水碓,计有46个以流水为动力的捣臼。那是真正的“流水线”。

由于手工出品慢,要货的人又多,为了应付春节前的生意旺季,有些商家就囤积货源,在这里一住就是半年。所以,村子里还开了三四家小客栈,如今木结构的三层楼还保持着古老客栈的遗风,这种木结构的老屋,在浙南山区很少见到。为了留得住商客,也为了节日里举办社戏的需要,村子里建了一个古戏台,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小村寨有非常精致的古戏台,其造型和工艺与平原乡镇上的戏台相比还要高档和大气,更有客栈配套,可见这个村落早在清朝中叶,商品经济已经进入萌芽时期,成为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的带动商业活动的古老村落。可以说,这里比起其他可以观光的古村落,更多了商品经济的现场“教案”。当时这里的运输水路、旱路直通南北两港,大溪边的埠头有好几个,枕头石的台阶路已经被磨得又光又亮,那也是商气带动物流和人流的见证。

如今这里不再生产粗碗了,村民们根据当地具有丰富耐火泥的资源,生产高档的耐火砖。可这里还保存碗窑的作坊,每当旅游旺季到来时,老农民就会为游客演绎古老的制碗手艺。

旅游指南

小贴士

出发:背上行囊,搭上任何一趟开往温州或经过温州的火车。从温州可以换乘开往苍南的中巴。苍南县城包出租车到碗窑只需40元———这是最快而且比较合算的出行方式,并且只需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如果坚持搭汽车的话,恐怕要花去你半天时间,光等车就足以让你等到心烦,更别说还得不断换车。停顿:

碗窑没有可供住宿的酒家宾馆。背包客可以住在农家,每人约30元,既可领略农家风情,又可近距离与山林相伴。碗窑村的村口有一家小餐馆,不要奢望有更多的选择———全村仅此一家餐馆,只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但是这里可以提供城市里遍寻不到的便宜而新鲜的饭菜。如若人多,就捧着碗蹲在水库边对着青山绿水吃饭,也是一种惬意的事情。玩吧:

一定要到做碗的旧作坊玩泥巴,还可以像我一样半夜爬起来看天灯。村子后的小山头是爬山的好去处———那是真正的爬山,又滑又陡的山路会让你连滚带爬,嬉笑不禁。

玩点:除了在该村看古屋、看阶窑、看制窑外,半夜爬起来看天灯,三官庙前那盏 “天灯”已经点了三百年了,在浓雾中会让你显得格外温暖。。。(不作本站内容);村子后的小山头是爬山的好去处——那是真正的爬山,又滑又陡的山路会让你连滚带爬,嬉笑不禁。

路线引导:到碗窑村首先到温州,从温州坐巴士到苍南县,车程一个半小时,快客25元,慢车15元;从苍南县到碗窑村可以在桥墩镇转车抵达碗窑村(苍南至桥墩3元,桥墩至碗窑2元),也可以直接打车,大约40元——这是最快而且比较合算的出行方式,并且只需不到一小时的车程。

碗窑吃住:碗窑没有可供住宿的酒家宾馆。背包客可以住在农家,每人约30元,碗窑村的村口有一家小餐馆,不要奢望有更多的选择——全村仅此一家餐馆,只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但是这里可以提供城市里遍寻不到的便宜而新鲜的饭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