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碗碗腔
释义

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又名“灯碗腔”,“阮儿腔”。前者因击节乐器小铜碗和演皮影需用灯盏照亮子而得名;后者因主奏乐器阮咸而得名。l958年易名“华剧”,一般仍称“碗碗腔”。碗碗腔在形成过程中吸收老腔的艺术成分较多,为与老腔相区别,关中东府人又称其为“时腔”。主要盛行于陕西大荔、朝邑、渭南、西安、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山西晋南及晋中的孝义,河南西部的灵宝、陕县、卢氏,甘肃的兰州等地也有流行。

历史渊源

碗碗腔的形成

皮影碗碗腔的产生年代,无文献可考。据调查,清乾隆年间(1736--1795)渭南人李芳桂曾作有剧本“十大本”,就其唱词结构分析,可断定当时碗碗腔的主要唱腔已经形成。《重修华县志稿》载,在同州(治今大荔)一带:“清末演唱者二三十家”,而各地又形成了洋县碗碗腔、陕北碗碗腔、西府碗碗腔等不同分支。

碗碗腔的流行

根据现有史料查证,远在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碗碗腔已相当流行,各种唱板已相当齐备,且产生了有名的剧作家李十三,及其作品“十大本”。说明了碗腕腔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至少经历了三百年以上的历史。陕西东部大荔(同州)、朝邑、蒲城、渭南、临潼、华阴、华县、富平、韩城为其主要活动地区。清乾隆年间,曾有渭南举人李芳桂为碗碗腔撰写剧本10种。1910年前后,同州、朝邑两地有50多个班社。《重修华县志稿》也记载当地有“时腔,即碗碗腔,来自同、朝一带,清末演唱者二、三十家”。这说明碗碗腔的产生和发展,至少有 200年以上的历史。洋县碗碗腔相传在乾隆时由洋县万家宫艺人雍朝杰所创。雍原为皮影桄桄戏艺人,赴渭北演出中,在朝邑(今大荔)学得碗碗腔后,与桄桄唱腔结合,后其子雍可敬(猫娃)与徒弟福娃又吸收了道情唱腔,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皮影碗碗腔。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已发展为十余箱班,辛亥革命前后又有发展,取代了皮影桄桄戏。其流行地区主要在洋县东乡。陕北碗碗腔相传清末在绥德义合镇形成,流行于绥德、米脂一带,唱腔上受晋剧影响较大。西府凤翔碗碗腔有早于东府(同州)碗碗腔之说,清中叶后盛行,流行于凤翔、千阳一带。此外,光绪三年(1877)前后,大荔一带艺人因荒灾,逃荒入山西,遂形成山西的碗碗腔。皮影戏时期,在陕西发展为:东路,以旧同州府为中心,也叫东府碗碗腔;西路,以凤翔府为中心,也叫西府碗碗腔;以洋县为中心的陕南碗碗腔与东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此外,陕北的碗碗腔自成一格。在山西,据孝义皮影艺人相传,碗碗腔由陕西艺人于清末传入山西,分为两路,一路流行于晋南曲沃、新绛一带,一路流行于晋中汾阳、孝义一带。各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不同地区语言、民间音乐和剧种的影响,在剧目、音乐、唱腔、乐器等方面也逐渐各具特点,自成体系,已成为当地的碗碗腔皮影剧种。1956年以来,各地相继把碗碗腔搬上舞台,又有所革新发展,先后成立的主要演出团体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大荔县碗碗腔剧团,山西省孝义、曲沃、太原碗碗腔剧团等。

建国后对碗碗腔的挖掘、抢救

建国前,陕西的各支皮影碗碗腔先后衰落。西府碗碗腔大致在20世纪30年代已告绝迹,其余也在建国前夕消失。建国后,经有关部门的挖掘、抢救,各支碗碗腔先后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东府、西府两支于建国初期由陕西省戏曲剧院搬上戏曲舞台,继而洋县人民剧团将洋县碗碗腔发展为戏曲形式。1960年,陕北碗碗腔也改为舞台剧。各支碗碗腔均整理、改编了一批剧目,并在音乐唱腔、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造。其主要演出团体先后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兼演眉户和碗碗腔)、大荔碗碗腔剧团以及榆林、兴平、洋县等地的碗碗腔剧团。

现代的发展碗碗腔

一、简要描述

l958年易名“华剧”,一般仍称“碗碗腔”。碗碗腔在形成过程中吸收老腔的艺术成分较多,为与老腔相区别,关中东府人又称其为“时腔”。主要盛行于陕西大荔、朝邑、渭南、西安、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山西晋南及晋中的孝义,河南西部的灵宝、陕县、卢氏,甘肃的兰州等地也有流行。

二、建国后的碗碗腔

建国后,经有关部门的挖掘、抢救,各支碗碗腔先后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东府、西府两支于建国初期由陕西省戏曲剧院搬上戏曲舞台,继而洋县人民剧团将洋县碗碗腔发展为戏曲形式。1960年,陕北碗碗腔也改为舞台剧。各支碗碗腔均整理、改编了一批剧目,并在音乐唱腔、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造。其主要演出团体先后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兼演眉户和碗碗腔)、大荔碗碗腔剧团以及榆林、兴平、洋县等地的碗碗腔剧团。曾用名华剧,亦称时腔,流行于陕西东部。

艺术特色

音乐特色

碗碗腔的音乐特色是细腻、幽雅、耐人听闻。不但有独特、悠扬、清丽的音乐,而且有抒情、优美、感人的唱腔。能表达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和各种不同人物的复杂感情。

碗碗腔的唱词典雅,讲求声韵和谐。句了或长短不一,或齐整 划一,以上句押韵落板,不同于其它剧种。以前碗碗腔艺人多是上门清唱,建国后,为了发掘和弘扬这一优秀剧种,陕西省戏曲院成立了眉碗剧团,培养碗碗腔演员。排演的《金琬钗》剧目久演不衰。伴奏乐器弦乐器有月琴、硬弦(二股弦)、板胡,管乐器有唢呐、马号(喇叭),打击乐器有梆子、铜碗、边鼓、堂鼓、铙钹、铰子、手锣、大锣(勾锣)等。演唱时,由月琴碗碗领奏,硬弦、板胡伴随。

碗碗腔的剧目相当丰富,现已抄录在卷和出版的就有二百四十多种。其中的《香莲佩》、《春秋配》、《十王庙》、《玉燕钗》、《白玉真》、《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火焰驹》、《清素庵》即所谓"十大本",简称"佩配庙钗真,宫莲媒驹庵"。传统剧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为《金琬钗》、《香莲佩》、《春秋配》、《十五庙》、《玉燕钗》、《白玉瑱》、《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火焰驹》、《清素庵》等。1956年后,经过整理演出的有《金琬钗》、《白玉瑱》、《女巡按》等传统戏,也编演过现代戏。

表演特色

碗碗腔表演上主要运用中国戏曲的传统程式,适当吸收皮影戏中人物的表演动作。演唱时,小生、小旦、青衣真假嗓结合,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老生、须生、老旦、小丑全用真声;花脸多用喉音和脑后音。演出中并有重唱、齐唱、伴唱等形式。唱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也有五字句和"三不齐"(长短句)。通常为上下句结构,也有"单句送",即七字句上、下句的唱段,结束时只唱一个上句,曲调慢声而下。东路碗碗腔在艺术上比较成熟,影响较大。它的音乐具有幽雅、清新的特色,其唱腔既有擅长表现欢乐的“欢音”,又有擅长表现悲伤的“苦音”。主要板路有慢板、快三眼、慢紧板、紧板、滚板、扬句子、尖板、西厢调、花花腔、叠腔等;演唱时,小生、小旦、青衣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形成真假声结合使用的特点。其他行当,全用真声。此外,还有一种用单句结尾的,即七字句上、下乐句的唱段,在结束时只唱一个上句,曲调曼声而下,使人有词意已尽而余韵犹存的感觉,与一般戏曲唱腔的“留板”不同,不用再接下句。在皮影碗碗腔阶段,各支派均有不同特点的音乐唱腔。如"西府"的板式与秦腔相近,除滚板外,还有花音、苦音之别。板式有侵板、尖板(垫扳)、二六、代板、飞板、喝场和韵白等,其慢板与"东府"相近,余均有差异。"洋县"唱腔以微调式为多,板式有安板(软、硬)、添板(软硬)、二六(软硬)、代板、快板、急板、嘹子、滚板等。"陕北"唱腔风格近似晋剧,有慢扳、二六板、流水、大起板、铃子、导板、还阳板等。发展为舞台剧后,主要板式有慢板(亦称"西路"、"南路")、东路(亦称"北路")、二八板、慢紧扳、紧板(亦称"流水板"、"二六板")、飞板、滚板(滚白)、闪板、扬句子,垫板(尖板)、观灯、过关、导板序子等。彩腔有花花腔、叠腔等。每种唱腔又分花音(欢

音)、哭音(苦音)两大腔系,唯不滚白、叠腔只有哭音,观灯、过关只有花音。这两类腔系,各有其不同的音律、音阶、调式和表现功能。一般说来,花音擅长表现欢快、明朗的情调,哭音则主要表现悲伤、哀怨的情绪。慢板与紧板,又有"三不齐"("西厢调")的特殊唱法。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曲牌、板式和锣鼓音乐。如〔杀妲己〕、〔梵王宫〕、〔重台〕等。碗碗腔的著名名艺人有史长财、段转窝、王平安、李俊民、李五喜、张立儿、疙顶、王四贵、王凤堂、金奎、雷文立、参苗子、齐喜、王曼、一杆旗(杜升初)、朱哼、谢德龙等。民间流传说:"齐喜王曼参苗子,一杆旗歪脖子"。足见这些人在群众中是享有盛名的。

发展现状

在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遗产珍稀剧种展演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山西、福建、山东、广东、河北、四川、贵州、青海的27个剧种的27出经典剧目亮相首都舞台。演出的剧种除梨园戏、莆仙戏、晋剧、蒲剧等少数大剧种外,大部分是地方小戏和民间戏剧。有来自民间的歌舞小戏,如耍孩儿、临县道情、朔州秧歌、碗碗腔、梅林戏、花灯戏、五音戏、正字戏等;有民间祭祀仪式剧,如锣鼓杂戏、贵州地戏等;还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黄南藏戏等。这些珍稀剧种集中展演,充分反映了中国戏曲文化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形态、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反映了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传统戏曲艺术领域做出的成绩。

珍稀剧种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戏剧形态,是中国戏曲史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006年5月20日,碗碗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3: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