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外耳 |
释义 |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耳廓的形状有利于声波能量的聚集、收集声音,还可以判断声源的位置。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通道,一端开口于耳廓中心,一端终止于鼓膜,长约25 mm,同时它也是一个有效的共鸣腔,能使较弱的声波振动得到加强,并引起鼓膜振动。 耳廓耳廓(auricle)位于头部两侧,其前外侧面呈不规则凹形,周缘卷曲称耳轮,下端连于耳垂。耳轮前方有与其平行的弧形隆起,称对耳轮。耳轮和对耳轮之间狭长的凹陷,称耳舟。对耳轮前方的深窝称耳甲,其被耳轮脚分为上部的耳甲艇和下部的耳甲腔,耳甲腔通入外耳门。耳甲腔前方的突起称耳屏,后方的对耳轮下部的突起称对耳屏;耳屏与对耳屏之间有一凹陷,称耳屏间切迹。 耳廓除耳垂由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外,其余部分以弹性软骨为支架,外覆软骨膜和皮肤。耳廓皮肤较薄,缺乏皮下组织,但血管神经丰富。 耳垂曾是临床上取末梢血进行化验的常用部位,但因操作不便而被弃用。耳郭穴位丰富,中医常行耳针或局部穴位贴药法治疗某些疾病。 外耳道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是自外耳门至鼓膜的“S”形弯曲管道,长2.0~2.5cm。从外侧向内侧,外耳道先趋向前上,继而转向后方,最后向前下方。外耳道外侧1/3为软骨部,与耳廓的软骨相延续;内侧2/3为骨性部,是由颞骨鳞部和鼓部围成的椭圆形短管。由于牵拉耳廓可使软骨部随之移动,故检查外耳道和鼓膜时,向后上方牵拉耳廓,可使外耳道变直。婴儿外耳道几乎全由软骨支持,短而直,鼓膜近于水平位,检查时需将耳廓向后下方牵拉。 外耳道表面被覆薄层皮肤,皮肤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毛囊、皮脂腺及耵聍腺。耵聍腺分泌的黄褐色粘稠物称耵聍,干燥后形成痴块可能阻塞外耳道,影响听觉。外耳道皮下组织极少,皮肤与软骨膜和骨膜紧密连接,不易移动,故外耳道发生疖肿时,因张力较大而疼痛剧烈。 鼓膜鼓膜(tympanic membrane)为介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的椭圆形半透明薄膜,其外侧面向前下外倾斜,与外耳道底成45~50°。婴儿鼓膜更为倾斜,几乎呈水平位。 鼓膜周缘较厚,附着于颞骨鼓部和鳞部;中心凹向鼓室,称鼓膜脐,其内侧面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鼓膜的上1/4为松弛部,呈三角形,薄而松弛,在活体呈淡红色。鼓膜的下3/4为紧张部,坚实紧张,在活体呈灰白色;其前下部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称光锥。中耳的一些疾患可引起光锥改变或消失。鼓膜能随声波振动而振动,故能把声波刺激传到中耳。 鼓膜由3层组织构成。外层即上皮层,为复层鳞状上皮,与外耳道皮肤相续连;中层即纤维层,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构成,鼓膜松弛部缺乏此层,是鼓膜的薄弱部位;内层即粘膜层,与鼓室粘膜相续。 功能外耳好像喇叭,能起到收集声音和辨别声音方向的作用。耳廓俗称耳朵。耳廓除了耳垂外,其内部由软骨组成,具有一定的弹性。耳廓的后面平浅微凸,前面有些回旋凹陷,这些凹陷也起到聚焦和反射声波的作用。 低等哺乳动物的耳廓长而大,附着丰富的肌肉,可向不同的方向旋转,以便测定声音的方向并做出逃避或进攻的准备。人的耳廓运动几乎全部退化。人的耳廓虽然不动,但从前方或侧方传来的声音,可直接入耳。而从后方来的声音虽受到耳廓的影响,但只要将头转到合适的位置仍能判定声音的方向。实际上,准确分辨出声源的方向,需要两侧耳同时倾听,才能辨别清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