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瓦屋村 |
释义 | 1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南岗镇瓦屋村瓦屋村位于合肥市蜀山区南岗镇长江西路北侧,距312国道0。8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便捷。 全村现有人口2100人,其中少数民族900人,属民族村,共540户,17个村民组,21个自然村,村民委驻地潘郢村民组。全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16亩,村级塘坝水面积950亩,林木占地350亩,村庄占地1600亩,属江淮分水岭地区。村级经济以农业为主,主导产品为蔬菜瓜果等,养殖业以饲养牛、羊为主。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6700元。 ◎ 民族特色浓厚瓦屋村清真寺始建于明朝初期,由当时外迁而来的穆斯林和军队里退役屯田的穆斯林所建。寺址在瓦屋村陶大郢村民组。清朝乾隆四十八年进行扩建,由阿訇马起扬倡议,经当地回簇各大姓氏捐钱、捐物、捐地共同努力建成。清真寺建筑风格全为木质结构,古色古香,平门阁扇,雕龙画凤非常精美,可惜文革毁于一旦。 为了方便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生活, 2001年在多方面的关怀下我们重建了清真寺,现在的清真寺占地面积2000平米,建筑面积600平米,其中大殿110平米,内殿宣讲台齐全,能够同时容纳150人,同时进行礼拜。民族饮食风味独特。主要特色饮食有红烧牛羊肉,清炖羊肉,采用祖传方式烧制,滑润可口,色香味具佳。我村清真寺连续两年(2005、2007)被合肥市宗教局评为双五好清真寺。 合肥市回民公墓,现位于我村沙坎组。 ◎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08年总投资1。8亿欧元,占地510亩的大陆轮胎城项目在我镇科技园正式开工建设。涉及我村天河坝、方郢、冲南、冲北等四个村民组整体搬迁,涉及人口610人,其中回民人口32人,在拆迁安置方面,我们为他们向上争取了政策优惠。 大陆轮胎城建设为我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村地处江淮分水岭,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为了实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目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1、2006年以来,在省、市民委的关心支持下,争取省、市少数民族发展项目7个,资金达64万,主要用于当家塘、电灌站改造、村级道路、设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有力推动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2、成立了绿源蔬菜生产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模式,从范郢、杨小村民组集中租地600亩开展设施农业和项目农业发展。 3、2008年我们建成了100亩钢架大棚并租赁给农户进行生产大棚蔬菜;落实500亩以色列西红柿的栽植;完成了100亩日本元葱的栽植,当年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2008年我村为了实现“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合肥市第一个园艺村”的工作目标,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结合“清洁家园、绿化乡村”百日活动开展。我们在沙坎村民组启动了少数民族主题公园建设项目,该项目占地25亩,硬化场地600平米,栽植苗木花卉700棵,铺设了花坪、草地1600平米,布置宣传栏2个,配备了路灯等设施,真正做到了集文化长廊与健身广场于一身。为群众健身、娱乐提供了场所。 2 湖北省鹤峰县五里乡瓦屋村瓦屋村位于湖北省鹤峰县五里乡中部,北与五峰县湾潭镇相连,东与青山村接壤,南与本乡金钟村相连,西与本乡紫荆村相连。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427户,总人口1500人,劳动力791人。现有村级硬化公路4公里,组级公路5公里,交通条件便利。 该村地处二高山,平均海拔1100公尺,国土总面积19442亩。现有耕地面积1908亩,全为旱地。林地面积15983亩。 该村是五里乡的茶叶生产专业村,面积780亩以上。近年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把茶叶生产作为兴村富民的主渠道,茶农年收入近80万元。2005年,全村种植白烟500亩,提供收入48万元。除烟、茶叶外,该村还是鹤峰县鑫益佳农业开发公司的魔芋、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基地面积200余亩。通过茶叶、魔芋、反季节蔬菜和养猪,该村农民2005年人平纯收入1764元,高于全乡平均水平。 3 山东省胶南市滨海瓦屋村据传,明初宋、蒋、傅姓等从小云南迁至于此,以烧瓦为生,故名为瓦屋村。清初,称瓦屋庄,解放后简称瓦屋。1980年因重名改为瓦屋村。瓦屋村位于胶南市南郊五公里处。滨海街道驻地东北1公里。村西紧靠204国道,地处胶南市城市规划区内。 该村地处半岭、半洼、村域东西长1.1公里,南北0.42公里,面积0.426公里,现有耕地165亩。 该村地理优越,交通便利经过村西的204国道通达全国各地。3路、7路公交车由此经过,贯穿老城和新区。南靠海滨大道和大珠山名胜风景区,北接老城区,西是万德花园,东临黄海灵山湾,是投资建设的黄金地段。 2005年全村共有546户,总人口1669人,其中由外籍迁入瓦屋村近200户,现除付姓居民最多,尚有金、陈、孟、高姓等居民居住。 瓦屋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农民非常贫困。自1947年解放以来,农民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编织、农副产品加工、运输等副业。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二、三产业、个体工商业户、餐饮、出国劳务等。村民收入不断增加随着胶南市东接、北扩、南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和海滨工业园的推进。村里先后建起了7300平方米的通用厂房,网点楼。对外招商租赁。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年收入近50万元,2004年人均收入511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加,该村在2004年开始实施失地农民养老生活补助金制度,使失地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有了保障。同时广泛开展评选“五好文明家庭”“模范村民”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村先后有3户被评为青岛市“五好文明家庭”光荣称号。 瓦屋村位于滨海街道驻地,村经济收入位于全街道前列,曾多次获得先进党支部、两个文明建设先进标兵、先进民兵连、先进妇代会、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4 山东省胶南市藏南镇瓦屋村瓦屋村位于藏南镇驻地南5公里处,东邻琅琊镇,南距泊里镇驻地2.5公里, 西与泊里镇接壤。该村西距二0四国道500米,距“同三”高速公路、泊里出口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共有252户,总人口735人。该村地势半岭半洼,土地面积198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以传统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经济作物主要种植花生。近年来,该村在以小麦种植为主的模式上,大力发展油料经济作物,如优质、高产花生的种植,每年都吸引许多外地经销商前来购货。同时,该村在以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壮大的基础上,还积极发展畜牧业,新发展养猪、肉鸽、肉兔、蛋鸡等养殖大户10余户,推动了农民增收。因此农业生产值,畜牧业产值,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贡口湾船业工程的发展,借靠优越的地理位置,该村已成为投资建厂的理想地段。 瓦屋村位于藏南镇驻地南5公里处,村域东西2.5公里,南北1.4公里,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87亩。瓦屋村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秀丽,交通便利。东面是风景秀美的琅琊台,西面是204国道,距“同三”高速公路泊里出口只有3公里。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朝中期丁氏分支丁荣儒、丁廷儒兄弟二人从今大村镇西南庄迁居,迁来盖瓦房三间,故此称瓦屋村。居后子孙繁衍,现在瓦屋村除丁姓居民外,尚有潘姓、董姓、刘姓、杜姓、邵姓、石姓、王姓、唐姓等外多姓氏居民居住。该村现有村民252户,860口居民, 80年代在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畜牧业。每年出售肉猪1300多头,家禽1万多只。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新发展养猪、鸽、鸡、兔、鱼等养殖大户十余户。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102元。 瓦屋村先后有12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8人成为党政军队团级以上干部,有7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高级专业人才。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该村统一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村集体为独生子女户统一交纳医疗费和保险金,同时积极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