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瓦罕走廊 |
释义 | 瓦罕走廊(英语:Wakhan Corridor;波斯语:واخان)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历史上曾为中国领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地理概况位置瓦罕走廊北依帕米尔高原南缘与塔吉克斯坦相邻,南傍兴都库什山脉东段与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相接,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长宽瓦罕走廊长约400公里,东西走向,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3至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其余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最宽处约75公里。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瓦罕河由西向东流160公里后,在当地主要村庄卡勒尼亚兹贝格(Qal'eh-ye Niaz Beyg)附近注入帕米尔河。 地形瓦罕走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东、南两面地势较高,西、北部地势较低。 气候瓦罕走廊属于高寒山区,每年除6、7、8三个月外,均为大雪封山期。中阿接壤的边境地区基本上是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该地区是濒危动物阿富汗雪豹、马可波罗羊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相关历史瓦罕走廊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早在公元前6世纪这里就曾经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的古波斯帝国(前550~前330)极东部地区,公元前4世纪,来自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东征中亚、南亚的时候也是绕过这里到底印度西北部的,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从长安沿古丝绸之路西行求佛,归来后著有《佛国记》。法显在书中描述经过葱岭的路程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启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烂陀寺,途中经过瓦罕走廊,并于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公元747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轻骑通过瓦罕走廊灭小勃律国,重新打通丝绸之路,但随后这一带又被兴起于西南亚地区的大食国和兴起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给占领,从此唐朝的疆域退出这一带。 19世纪末,由于沙俄的侵略扩张,中俄两国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整个帕米尔高原发生争端。同时,俄、英两大帝国由于在中亚地区争夺势力范围,也不断在阿富汗地区发生冲突。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隔离带”,这条“缓冲地带”就是瓦罕走廊。 1963年11月22日,时任中国外交部长陈毅和阿富汗内务大臣阿布杜·卡尤姆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富汗王国边界条约》,对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边界进行了划分。依照该协议,两国边界线南起海拔5630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此边界线是全世界时差最悬殊的陆地边境(阿富汗和中国相差3个半时区),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陆地边境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塔利班控制着阿富汗90%以上的国土,但瓦罕走廊一直由北方联盟控制,远离阿富汗战火,因此不存在难民问题。 居民经济瓦罕走廊共有居民约10,600人(2003年),西部地区主要居民为吉尔吉斯人,东部地区主要居民为塔吉克人,都信奉伊斯兰教,属于游牧部落。居民多用瓦罕语。 瓦罕走廊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缺水的沙漠,仅有极少量的耕地,居民基本靠天吃饭。瓦罕走廊南部的山麓地带零星分布着一些高山牧场,雨季时易遭山洪袭击。整个瓦罕走廊是阿富汗最为贫瘠的地区,居民面临着贫困、缺乏粮食、医疗和教育以及毒品、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相关报道2009年有媒体称美国政府一直在和中国政府进行交涉,希望中国派兵支援阿富汗战争,并开放与阿富汗接壤的边境地区,便于美国和北约从瓦罕走廊开辟一条新的补给线,为驻阿美军和北约军队提供后勤服务。阿富汗政府也希望瓦罕走廊能够重新成为中阿两国之间的贸易通道。中国方面已拒绝做出任何军事承诺帮助驻阿美军和北约部队。 截止2011年末,自2009年起开工建设的,瓦罕走廊中国境内3项重大开发工程之一;连接314国道至中阿边界海拔4300米处罗卜盖孜前哨哨所的一条75公里高等级公路已建设完工交付使用,整个项目建设资金来自中国国防部。这条公路被用于边境巡逻和向边境部队提供物资运输保障。其次,中国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在2009年开始建造的一座供给站也已去年底投入运行。极大的提高了驻中阿边境的中国警察部队的整体生活质量标准,实现了驻边境部队全年都可以吃上新鲜蔬菜,四季豆、青菜、西红柿等应有尽有。冬天吃菜也由过去的“老四样”变成现在的天天不重样。 部队住房由保温型向保健型完成升级。官兵们已住进第五代营房——各项设施齐全的二层小楼,其中所采用的19项新技术解决了“用水、取暖、用电、洗澡、吸氧、如厕”等六大难题。现在除外出巡逻、站哨、训练外,连队其他日常工作均可在室内完成。氧气接到战士床头,由战备氧变为常态氧、保健氧。医疗条件同时得到了极大提高,可以通过远程网络会诊系统,请乌鲁木齐、北京等地的专家进行“面对面”会诊,若有特殊情况还可以向上级申请直升机空运。医疗技术水平和官兵的高原保健意识提高了,肺水肿、脑水肿已不再是危险的“高原杀手”。 除沿瓦罕走廊建了多个移动通信中心外,还铺设了网络连接的专用光缆。始建于2009年的无线数据化通信系统也已交付使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