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挖耳勺 |
释义 | 简介挖耳勺,又叫耳挖勺,在中国是个常见的物件,无人不知。这是一种专门用来掏挖耳屎的小巧工具。街头巷尾,至今犹有出卖。挖耳勺的形制非常简单,细长的柄,柄的一端制出一个小勺。“勺,挹取也。象形。中有实,与包同意,凡勺之属皆从勺”。(《说文》)其质地有竹木、象牙、角骨、玉石、铁、铜、银、金,小巧玲珑,可以伸入耳孔内掏挖。 历史考证这种掏耳的工具,起源于何时?根据考古实物推断,不会迟于商代。在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的大批文物中,有两枚玉制挖耳勺,耳勺雕成鱼形,口、眼、背、胸、尾,纹饰清晰,十分精美。这位妇好,是殷王武丁的王妃,曾秉钺统兵征伐西方的大将军,而且,还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一位女射手。 金质的挖耳勺,曾在江西南昌的一座古墓中发现。墓主人叫高荣,为三国时的东吴人,应出自显宦大族。陪葬的金耳勺,重9克,长24公分(普通挖耳勺10公分左右),从中可看出他身份的特殊。 据《清异录》记载,唐代宰相杜宗把“剜耳匙”(耳勺)称为“铁了事”,为精铁打制而成,可见这些大人物也是离不得此物的。 在明代小说《醒世恒言》中,出现一个词语叫“挖耳当招”,意思是见到别人举手挖耳屎,却误以为是招呼自己。这也说明,在明代挖耳勺的使用也是很普遍的。 在我的出生地湘潭,至今在一些老牌理发铺里,理发师在给顾客理发之外,还有捶背、挖耳屎的项目。他们使用的是柄较长的银挖耳勺,让顾客侧起头,然后极轻巧地掏挖耳屎,酥酥痒痒,确实是一种享受。 人有耳垢,就用手指甲去挖,指甲不成,便用草木棍或挖耳勺,这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挖耳垢的专用品———挖耳勺,看上去一种不起眼的日常小用件,考察其史,也是不短呢。 有一句成语叫“挖耳当招”,意思是说,见别人举手挖耳,以为是在招呼自己。这条成语见于明代小说《醒世恒言》卷二十八:“那吴衙内记挂着贺小姐,一夜卧不安稳。早上贺司户相邀,正是挖耳当招。” 由此看来,400年前已有“挖耳”一说了;但举手挖耳是否用勺,却不得知。 《清异录》记载,宰相杜宗把“剜耳匙”称作“铁了事”;杜宗是唐代武宗时期的人,这说明唐代已有挖耳的专用品了,而且通称这种物件为“剜耳匙”。这个别名又告诉我们,那时的挖耳勺是用铁制作的,耳中有垢,用它一挖了事。这别名取得颇为有趣。唐人就使用挖耳勺了,又证明挖耳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大概是挖耳勺微贱之故罢,在古典史籍中,再怎么耙梳钩沉,也难见文字记录了。然而,地下出土的文物还是有的,对于我们了解挖耳勺的历史渊源很有帮助。江西的考古工作者,曾在南昌一座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挖耳勺,此物竟是用贵重的黄金打制成的,长24厘米,重9克,墓主人叫高荣,是三国时代东吴人,距今大约有1700年的历史了。使用黄金挖耳勺,真够奢华的。另外,在陕西的雍城也出土过一枚挖耳勺,是略带黄色的玉石雕琢而成的,长约10厘米;它发现在闻名遐迩的秦公大墓的主椁中,谁会想到,这位2000多年前的秦国君主,是个喜欢挖耳的人呢? 再往远看,其实秦君的挖耳勺也并非是最早之物。河南安阳的殷墟妇好墓中,还发现过两枚鱼形的玉制挖耳勺,头部的鱼眼,透雕为孔,拴绳可以佩带在身上,设计得十分巧妙。它是殷王武丁王妃妇好的御用品,其史已有3200年。能不能说妇好的玉制挖耳勺就是耳勺史上的滥觞之作呢?恐怕还不能,因为妇好的挖耳勺制工已经相当完善,绝不会是初始之物。那么,比殷人更早的古人,耳中有垢,痒痒难耐时,他们一定也要用什么物件掏一掏的,他们用什么呢?悠悠远古,那就是一个让我们猜想的历史文化之谜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