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脱裤门
释义
1 北京顺义五中脱裤门

脱裤门是指2009年7月网络热传的北京顺义五中脱裤门事件。2009年7月1日,三个90后男生在教室非礼女学生的视频被传到视频网站优酷上,引发网友关注,网友将该女生称为脱裤门事件。

视频信息

2009年7月1日网络疯传北京顺义五中类似慈溪摸奶门的事件,整个视频时长2分11秒,地点为一间有讲台课桌的教室。视频中的三男一女都穿着校服。两名男生将一名戴眼镜的短发女生按坐在地,并掀开其上衣,对女生进行猥亵。女生挣扎准备离开,被两名男生一前一后抱住,女生双手反抗。其间女生站起,拿起讲台上的笔敲打其中一名男生,并说“别弄我,揍你呀!”但该男生将笔抢走。推搡时,女生再次被推倒,一男生坐到女生的双腿上,再次对该女生进行猥亵。 随后,一男生按住女生腿部,将女生裤子扒下,并让拍摄的男生对女生下身进行拍摄。

命名由来

有网民在优酷网上看到了此次事件的视频,网上也把这次事件戏说为“脱裤门”事件。与“黄瓜门”、“慈溪摸奶门”、“海运门”类似,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

事件人物

女学生

脱裤门2009年7月1日,三个90后男生在教室非礼女学生的视频被传到视频网站优酷上,引发网友关注,有网友将该女生称为优酷女。

男学生

7月2日有网民认出那个侵犯女生的男生信息:北京顺义五中张飞。7月3日早上6点左右,网民开始对这几名男生进行人肉搜索。

7月3日上午7点38分,百度贴吧贴出了“脱裤门”视频中几个人的照片和相关资料。一名网友提供了三张个照,分别是三个少年,还有一张合影。照片的背景显示,照片多是在一个贴满白色瓷砖洗手间的地方拍摄。照片中,这些学生都戴着墨镜,有的嘴里叼着雪茄,还有的拿着木棍,他们都身穿校服,左胸位置都印有“顺义五中”的标识。这名网友提供的最后一张照片是8个人的合影,其中5人穿顺义五中校服。记者发现,这张合影的背景就在顺义五中内。

更有网友指出三人的姓名:于奇(化名)、张云(化名)和李大众(化名)。还有网友公布了其中一人的QQ号。随后,该信息被屏蔽。其中仅仅李大众被确认为该校初三的学生。

李大众

一名了解李大众的初二男生说,“他小学时学习还挺好的”,这名男生描述了李的长相:“个子有1米7,不胖不瘦,皮肤挺黑的。”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台球厅里,也有不少顺义五中的学生称认识李大众,或者听说过李的名字。一名初二的男生说,李大众经常跟校外的人混在一起。

于奇

两名男生将女生按倒在地。7月4日,被网友人肉搜索公布了QQ号的于奇称,他与此事毫无关联,QQ号被曝光让他多次受到网友攻击,他想起诉发布他信息的人。7月3日晚5点,于奇的空间贴出一篇名为“各位网友看这里”的日志,作者称“我是高三学生,没错,我叫于奇(编者:为保护未成年人,此处改为化名)也没错,但我没做过那种视频,那些孩子比我小两届!” 于奇告诉京华时报记者,他目前就读于顺义某高中三年级,并曾就读于顺义五中初中部,但他从未参与到此事件中。事发后,他曾看过视频,从光线判断应是白天,“我是名体育生,每天放学后需在校训练到晚上7点。”他说,他的同学都可以为他作证。

事件真伪

该校多数学生都认为视频内容是有人假冒五中学生拍摄。某女生称,五中校服经常被偷,并且有初三学生卖校服的现象。 但是,一名认识李大众的初二男生说,他在去年就看到过这段视频,“有人传给我的,我就看了,看完觉得很无聊,就删掉了”。7月5日上午,顺义区教委新闻发言人姜华阳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首度公布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参与此事的人员均为该校初二年级学生。

事件处理

视频处理

多名学生被带至顺义一教育单位调查,院内有工作人员巡视。7月3日下午4点,网上关于该视频的所有链接全被删除,但网友对此事的评论还依然保留。大部分网友认为,“完全是公然强迫猥亵女生。”

学生处理

7月3日向顺义警方核实此事。警方表示,他们已开会研究,并已展开调查。据知情人透露,警方已经将顺义区教委下属的一家教育单位作为临时调查点,已经有七八名学生在部分家长的陪同下被带到此处接受调查。区教委也已介入。

贴吧关闭

7月3日晚7点,顺义五中的百度贴吧出现了一份公告,其中称贴吧内存在部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违反《贴吧协议》的内容,百度贴吧管理组将从即日起对该贴吧开展整顿清理工作。贴吧随后处于只能浏览,不能发帖状态。7月3日,一名顺义五中的女生曾称自己在贴吧中看到过“脱裤门”的主题帖。

校方反思

顺义区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此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都感到非常痛心,对学校管理、学生教育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区教委将加强学校的管理,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和教师清校制度。暑假之前,将在全区学生中普遍开展一次法制教育活动。暑期当中,将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学校管理、切实提升德育实效等方面工作,对全体干部教师分期进行教育培训,并对今后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加强法制观念、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工作进行全面安排。

官方呼吁

顺义区教委姜华阳希望新闻媒体和广大网民,从保护、爱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立场出发,不要再过分追访、披露受害人相关信息。

心理原因

事件产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这些青少年处于一种亚文化圈中,很多情况下,他们集体并多次讨论同一种思想文化,认为女人是一种玩物。这导致他们精神麻木,犯罪感大大降低。同时,这些90后青少年受到影视作品中充斥的校园暴力、色情等内容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变形的性态度。

其次,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寻求刺激,容易冲动,所以即使有悖道德,但仍会去进行。而这也正是上传视频者的一个心态,“从某种程度上说,视频上传者也是个参与者,这是一种认可的行为。”

法律责任

“脱裤门”一事通过网络爆出,从上传者行为来判断,应是出于一种炫耀心理,并非基于盈利的目的。若事件中的女生不同意视频上传,上传者的行为则构成侵犯隐私权,事件中的女生可对此要求赔偿。

而对于“脱裤门”事件中的几名男生,应根据最终调查结果来定性,同时涉案人的年龄将成为关键。在刑法中,14岁至16岁期间,只有强奸、贩毒等8大犯罪行为才承担刑事责任。在警方查明其行为有强奸行为或意图后,如男生年满14岁,则构成强奸。如查明有猥亵行为,则需男生年满16岁才能承担刑事责任。如果女生年满14岁,男生在16岁以上,双方同意进行这一事件,则构成聚众淫乱罪。

这里需要强调,如果女生不满14岁,而男生年满14岁,即使女生同意,也同样构成强奸罪。

网友评论

“现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值得思考,有些孩子盲目法律,无视他人的尊严。‘黄瓜门’、‘慈溪摸奶门’‘海运门’这些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

“这些学生越来越胡闹了,这种行为完全可以算是猥亵了!他们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做出这种事情,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不希望看到的!”

事件反思

这些学生现象的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缺乏爱和被爱的生活空间,亲友的溺爱无法和社会总体冷漠等同。在一个物欲横流、精神缺失的失衡环境里,学生十分容易堕落和极端。

二是个别媒体的报道充满了暴力和色情,还没有高度法制意识、欠缺优良自制能力和无法充分预计后果的学生会误入歧途,不能自拔。

三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等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性。社会和学校,书本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教师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和距离都颇疏远。

相当多的学生养成了什么好人都不信也不会去跟随,什么好事都不信并不会去做的习惯,养成了模仿一些不良意识和习惯。觉得只有通过打架伤人体肤和脱衣伤人人格才能发泄不满,得到心满意足的成功感或控制欲。

四是不少机构,包括学校以种种理由对打人辱人的学生处理过于轻描淡写和不了了之。如此长年累月的处理套路让不少意识不良的学生越来越大胆地实施不良行为!有的还仗势欺人,有恃无恐。

2 上海徐家汇脱裤门

2010年5月,一则关于妇女光天化日下在上海市徐家汇脱裤解手的帖子引发网友热议。徐家汇“脱裤门”帖子中,楼主连发6张图片,讲述一名妇女在天钥桥路永新坊前脱裤解手并被人劝阻的全过程,图中可以看到该女子身边有大件的行李箱。 对该女子的举动,有网友表示可能是初来乍到,一时内急找不到厕所所致;亦有网友表示“震惊”。5月18日,新民网记者就此事现场采访永新坊附近的多名保安,对此事他们均称“不知情”,只有一位交通协管员表示听说过此事,但不了解具体情况。 随后,新民网记者就“上海街头的公共厕所是否难找”、“您是否遇到过内急找不到厕所”等问题随机采访了路人。在6名受访者中有4人表示,近年来上海街头公厕越来越多,标识也越来越明显,“还是相对好找的”,另有2位称“确实不太好找。”一名年纪较大的妇女表示,偶尔会遇到内急找不到公厕的尴尬情况,“这个时候就找医院或者一些饭店和工作人员商量借用一下。” 此外,市民对随地大小便的现象均表示“不应该发生”,一名年轻女性提出,市民素质有待提高,同时,政府也应该增加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标识。

成人当街脱裤解手,在文明意识越来越强的当下,的确令人费解。不过,人人都有内急的时候,倘若一个人在大街上憋着跑了一程又一程,问了一人又一人,都还找不到公厕,最终不得已只能当街解决,这还能说是个人文明素养和道德问题吗?

对任何城市而言,如厕问题是文明路上的一道坎儿。一座城市的建筑再漂亮,道路再宽敞,但如果人们内急的时候,却总难找到厕所,这样的情景想必不会给人留下任何美好回忆。也许,在城市规划管理者看来,厕所不过是藏污纳垢的地方,把它放在大街上难免大煞风景,还不如让其远离繁华、远离视野。 事实却绝非如此。吃喝拉撒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和权利,也正因此,很多时候,如厕往往成了每个人的头等大事,活人岂能让尿憋死?既然人人都对厕所有所需求,那城市就有义务和责任给予全面提供和保障。事实上,城市公厕更像是衡量城市生活质量的晴雨表,它能直观反映人们对城市生存的真实感受和评价。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城市如厕问题都不是小事件,厕所设置在哪里,设置多少,如何标志,标志明不明显,都事关民众根本需求,也都值得城市规划管理者去重视和解决。

遗憾的是,近年来,虽然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但却往往输在了厕所这个最不起眼的公共配套设施上。倘若把城市比作木桶,那配套不到位的公厕则显然是这个木桶的最短板。最短板一旦存在,其他板无论多长多结实,木桶最终能够盛装的水量都只能取决于最短板,这就是“木桶效应”。尽管城市如厕难的新闻近来一直屡见报端,但问题却似乎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们的城市规划管理者对城市的“最短板”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值得警醒。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