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释义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奥地利女作家,是当今中欧公认的最重要文学家之一,曾获得不来梅文学奖(1996)、柏林戏剧奖(2002)和莱辛批评家奖(2004)等诸多奖项。 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46年生于奥地利施蒂里亚州的米尔茨楚施拉格。她的父亲具有捷克与犹太血统,是位化学家,母亲出身于维也纳名门望族。自幼学习音乐,早年攻读音乐、戏剧和艺术史,六十年代中期以诗歌写作走上文坛后,着力从事戏剧和小说创作,经常因为作品中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和社会批评意识引发广泛争议。

中文名: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外文名:Elfriede Jelinek

国籍:奥地利

出生日期:1946年10月20日

职业:文学 文学家

主要成就:得了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

家乡:施蒂利亚州米尔茨楚施拉格市

概述

耶利内克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八孔长笛,后来她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她的作品有犀利的社会批判锋芒,特别是揭露在现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的侮辱和摧残。耶利内克撰写并发表了三部小说——《做情人的女人们》《美妙的年代》和《钢琴教师》,征服了德国读者。他曾经获得过多种奖项,1998年曾荣获德语文学的最高奖:毕希纳文学奖,2002年获海涅奖和柏林戏剧奖,《钢琴教师》拍成电影后获得电影大奖。

基本介绍

耶利内克1946年10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施蒂利亚州米尔茨楚施拉格市,自小学习音乐,曾在维也纳音乐学校获得风琴师文凭。她的父亲具有捷克与犹太血统,是位化学家,母亲出身于维也纳名门旺族。专业的音乐素养赋予她的文学创作很多与众不同的特色。她是第10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代表作之一为《钢琴教师》。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总是游走于边锋。这位来自奥地利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擅于以毫不容情德笔调描写男欢女爱、性、政治、故乡和体育。在耶利内克笔下,一切规则都已分崩离析,世界被深深嵌入了她那独一无二的语言空间,她那音乐式的“声音和反声音之河流”。

从温顺的音乐神童到享誉世界的女作家,《一幅肖像: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传》展示了耶利内克令人惊叹的成长轨迹以及矛盾丛生的生活:她面对媒体坦率爽朗,却是一个恐慌症患者,一直向往着隐居桃源;她是一个细腻的维也纳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尖锐的针砭时弊者;她荣获了无数重要的文学奖项,同时却又树敌无数,令男人们咬牙切齿……

个人经历

耶利内克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八孔长笛,后来她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在音乐学习的同时,她还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

从年轻时起,耶利内克就开始创作诗歌,1967年发表了处女作《利莎的影子》。由于她与学生运动有接触,她的作品中展现出对社会的批评口吻。1970年,她完成了讽刺小说《我们都是骗子,宝贝!》,这一作品与其随后完成的另一部小说在语言上都充满叛逆的特点,直指流行文化及其标榜的虚假的美好生活。

上世纪70-80年代,耶利内克撰写并发表了三部小说——《做情人的女人们、《美妙的年代》和《钢琴教师》,征服了德国读者。其中,《钢琴教师》于2001年被导演麦克尔·汉内克搬上银幕。

10月7日,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她最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当属小说《钢琴教师》,2001年这部作品被搬上银幕。

主要作品

1、 《孩子,我们是诱耳》 (1970年)

2、 《米歇尔》 (1972年)

3、 《追逐爱的女子》 (1975年)

4、 《排除在外的人》 (1980年)

5、 《钢琴教师》 (1983年)

6、 《情欲》 (1989年)

7、 《死者的孩子们》 (1995年)

8、 《娜拉离开丈夫后发生了什么或社会中坚》 (1979年)

9、 《城堡剧院》 (1985年)

10、 《病和现代妇女》 (1987年)

11、 《云、家园》 (1988年)

勇闯禁区

海涅希博尔奖

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终于揭下了神秘面纱:最终赢家为57岁的奥地利女作家、诗人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是奥地利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1946年生于奥地利,在名城维也纳长大,并在一所著名的音乐学校求学。她被认为是那个年代奥地利文学创作的领路人,并因在德文创作方面的贡献而获得了海涅希博尔奖。

政治纷争的三部戏剧作品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作品在中国不多见,喜爱戏剧的人应该知道这位女作家的针对奥地利最新政治纷争的三部戏剧作品:《沉默》、《死亡和姑娘II》以及《告别》。《告别》是一部关于政治家的作品,采取了独白的形式演出。虽然不少国人对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文学创作不熟悉,但提起获得2001第54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变态”影片——《钢琴教师》(ThePianoTeacher),恐怕多数人都耳熟能详。其实,这部影片就改编自耶利内克的作品。

《钢琴教师》是男导演迈克尔·哈尼克(MichaelHaneke)的杰作,但其原始脚本却是女作家耶利内克1983年出版的半自传体小说。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受性压抑困扰的钢琴教师与一位学生的情感纠葛。片中,畸形的环境导致了女教师艾丽卡靠偷窥和自虐来发泄性欲,最终用刀子刺进了自己的心脏。影片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艾丽卡种种变态的性狂想(如用刀片割伤自己的阴部,在露天电影院偷窥在汽车中做爱的男女等)。片中,艾丽卡把偷窥视为男性的权力,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本片改编自耶利内克的半自传体小说,所以片中表现的内容也可以说是作家本人思想的真实写照。

创作评价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作品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回顾历史,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表现女性的人格和个性。她反对男权统治,男性话语禁锢了女性的发展,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总是处于受压抑、被损害的地位。她的作品就是要揭露这种表面繁荣昌盛和美好下掩盖的人性丑陋的一面,揭露在被压抑,被禁锢状态下人性的变态和扭曲。因为惊世骇俗的写作使她成为媒体关注的人物,一再引起极大反响。她时而因为作品中太直接表现阶级分析和唯物论观点而被看作过于激进;时而因作品中的两性关系描写被指责为有伤风化。她被媒体称为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却又不被一些女权主义人士认同。她除了小说外还写了不少戏剧,但是有的剧作却被维也纳的剧院禁止上演,只是近年来才解禁,耶利内克本人也成为引起剧坛重视的当前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女钢琴教师》一书又因其中的自传性内容引起外界对她私人生活的兴趣。耶利内克并不否认自身的经历与创作有密切关系,但是它又绝不是简单的展露自我,更不同于当下某些庸俗低级的色情小说,为了追求卖点,加入赤裸裸的性描写,追求感官刺激,甚至宣扬腐朽没落的人生观。耶利内克的小说并不是简单的讲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而是包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和独具匠心语言艺术追求,因而在国内外获得了肯定和好评。耶利内克的目光敏锐,她用锋利的解剖刀,冷峻的语言,对摧残人性的社会进行了微观的社会学研究,以极端的姿态撕开了社会虚伪的“美的表象”。

所获奖项

瑞典将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她由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有着218年历史的瑞典文学院当天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与科学奖的宣布仪式不同,文学奖的宣布仪式没有会议桌,没有投影屏幕,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会议室内的一扇门上,记者们和文学爱好者们带着种种疑问和猜测,等待着那扇神秘之门打开后有人出来宣布这一世界文学的盛事。

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霍勒斯·恩达尔于当地时间下午1点准时推门而出。他代表评委会宣布说,之所以将文学奖授予耶利内克,是“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对于宣布的得奖结果,现场大部分人都表示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在此之前,多数圈内人士就预测今年的得奖者将是一名女性,只是耶利内克并没有被列为热门人物。诺贝尔文学奖上一次颁发给女性是在1996年。

当有记者问到为什么将文学奖颁给一个国际知名度并不高的作家时,恩达尔笑道,坦率地讲耶利内克确实只在奥地利以及德语国家中较有名气,但诺贝尔奖颁给那些所谓的“冷门”作家已经成了一种传统。他还说,他第一次读耶利内克作品时也觉得比较难懂,她的作品需要时间来慢慢消化。这也是为什么耶利内克直到现在才获奖的原因之一。耶利内克在获知得奖后认为这是个“巨大的惊喜和荣誉”,但由于健康原因,她可能不会出席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仪式。

弹奏“文字音乐”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对她的发展起最重要作用的地方是维也纳。专制的母亲一心想把她驯化成神童。对于成长中的少女来说这肯定是一种痛苦,但是这给艺术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后来的发展带来了好处:她接受了精深的音乐教育。直至今天,她仍然在按字面意义弹奏“文字音乐”:在她的手指下,电脑键盘变成了钢琴的琴键。她的写作越来越发展为联想,没有哪位同行像她那样乐意且娴熟地使用双关语和文字游戏。在她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作品中,多处留下印迹,但由于缺乏约束,有些作品成为平庸之作。

耶利内克的全集给传统的叙述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欣赏园地。创作于1983年的《钢琴教师》就是心理叙述的杰作:尖刻,露骨,乃至无情。它让受到伤害的和伤害别人的人物跃然纸上。从那以后,描写施虐受虐狂也成了一种文学类别。

由于涉嫌色情文学,小说《情欲》 (Lust)也曾一跃成为耶利内克的畅销书。随着公众的兴趣渐渐消退,后来对这部作品的每次检验都表明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性语言和消遣文学的模式只不过是耶利内克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已:通过展示情欲被暴力扭曲使人们变得没有情欲。

非传统的戏剧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一直写戏剧,同时———她不是完全没有理由地———把自己看成非传统的剧作家。通过越来越有力地拒绝传统戏剧的规律性,她成功地写出了越来越优秀的舞台作品。前提自然是有一位能保持原著风格的导演。耶利内克通过其层次丰富的剧本文字首先提供了表演素材、独特的语气和人物台词。多年来,耶利内克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喜爱的题材一直没有变化,用一个总的主题来概括就是“对人的破坏”。她甚至不怕使用玩世不恭的措词,当然这只是为了揭露现存世界的玩世不恭。

官方对授予这位公认的国家敌人诺贝尔奖作出的反应表明,奥地利的社会现状有些奇特。国民议会议长安德烈亚斯·科尔表示,他“为她和奥地利感到高兴”。国务秘书弗朗茨·默拉克也强调,耶利内克为奥地利竖起了一面“对于我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不可缺少的”镜子。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8次
最近更新:2012-02-23
创建者:a5605405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保頓 

lj881027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