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土客大械斗 |
释义 | 土客冲突专指明清时期,在中国南方的族群混居地区,各族群(汉族不同民系、壮族)之间的激烈冲突,其最高峰是清朝末年发生在广东的土客械斗。土、客两词,分别是先住民和后住民的意思,按当地不同族群到来的先后进行区分。 发生时间及地点土客冲突发生的地点很多,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台湾的许多地方都曾经发生过。土客冲突发生的时间跨越度也很长,从明朝中期到清末均有发生,但绝大多数土客冲突均发生在清末(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十九世纪末)。 冲突的成因土客冲突给当地人民,无论是土方还是客方,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归究其原因,不同研究者的说法都各异,但普遍接受的一点是:土客冲突的本质,在于争夺生存资源;而其极端形式--土客械斗,则是乡村争夺资源的一个极端形式。此外,当时政府的挑动,以及地主土地制度的限制等,也是土客冲突的重要原因。土客冲突自明朝以前就在中国南方不时出现,但都规模不大。 但到了清末,满清政府为要彻底清算消灭太平军等反政府势力。同时,广东沿海等地的人口剧增(各地移民及自然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困苦,生存资源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因为当时政治、经济都非常急剧变动,因此惨烈的土客械斗发生就在这种背景下。其中尤以“四邑地区”的土客械斗,最为惨烈。 四邑地区的土客械斗四邑地区处于广东珠江三角洲西部,原本人丁稀少,明清年间,来自广府地区 、粤东地区的人移民到四邑地区,四邑的人口才逐渐增加。在移民的初期,由于双方的人口均不多,生存资源足够需求,双方一直相安无事,并维持了一百多年后,双方才开始小幅度的冲突。但到了清朝末年,于咸丰及同治年间,双方爆发了大规模土客大械斗。注:“土”指的是当地人,“客”指客家人。太平天国起兵于咸丰元年(西元1851年)。 后续影响客家称谓的形成土客冲突的双方在不同地点均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广西的土客冲突,土方为壮族及当地的汉族人,客方为广东汉族的广府、客家等民系。但就一般状况而言,处于客方的民系,无论是在两广、湘赣还是闽台,其原籍均来自赣南、闽西、粤东、粤北,使用相同的汉语方言,有着相同的习俗。作为土客冲突的客方,他们的处境往往要比土方更差,因此在土客冲突最激烈的几十年间,即清末土客械斗期间,这些移民到外地的人与原籍地的人相互之间有着强烈的民系认同,最终的结果是这些人普遍接受以客家作为民系通用的名字,这也就代表着客家民系的正式形成。 学术研究及报告在中国,受政府意识形态的限制,土客冲突从清末到二十世纪末均未受到学者的重视,近年来才有《被遗忘的战争》等学术作品问世。 在海外,Myron Cohen等人都有一定的研究 注释注解1: 土、客的说法,来源于当时官府的文件纪录,事实上带有一定的歧视性(分称为“土人”、“客匪”)。但这个称呼已经约定俗成,无改变的必要。按今天的说法,可以将土、客分别成为“先住民”、“后住民”。 注解2: 所谓“广府”、“客家”,是后世的称呼,当时虽有民系认同,但无民系的通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