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屠本畯
释义

屠本畯

屠本畯 字田叔,又字豳叟,号汉陂,晚年自称憨先生、乖龙丈人等。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其父屠大山在嘉靖间曾为后部右侍郎,受严世蕃算计,被革职,后朝廷复其官致仕。

屠本畯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著有《山林经济籍》一书,系其罢官里居时编著,意在“畅山林之趣”、“尽幽赏之致”,约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刊刻。

出身

屠本畯出身于书香门第。曾以父荫任太常寺典薄、礼部郎中、两淮运司同知,后移福建任盐运司同知。他鄙视名利,廉洁白持,好读书,到老仍勤学不辍。屠本畯曾说:“吾于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欠身以当枕席,愁及以当鼓吹。”

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中国有一些知识分子,由于深入实际考察和研究,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较重大的成就。屠本畯就是其中之一。他通过调查研究,著有《闽中海错疏》、《海味索引》、《闽中荔枝谱》、《野菜笺》、《离骚草木疏补》等书。内容涉及植物、动物、园艺等广阔领域。

《闽中海错疏》主要记载福建沿海一带的海产动物,是中国早的海产动物志。有《艺海珠尘》本、《学津讨源》本、《珠丛别录》本、《明辨斋》本、《丛书集成》本,福建省图书馆藏有《万历刻本》,《海味索引》记载海产动物16种,它是作者为订正张九峻为海味作赞、颂、铭、解16品中的错误而作的,内容不及《闽中海错疏》所记的丰富,有《说郛续本》。《野菜笺》1卷,记载屠本畯家乡四明(今浙江宁波)的野生植物。《闽中荔枝谱》见《千顷堂书目》著录,作8卷。此书也是屠本畯在福建做官时写的,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藏有此书的万历二十五年(1597)刻本,其书名是《闽中荔枝通谱》,全书为4卷,并附蔡襄《荔枝谱》l卷,徐(火勃)《荔校谱》3卷,合为8卷。《闽中荔枝谱》主要记载福建地区荔枝品种、习性以及栽培和加工等。

《闽中海错疏》

屠本畯的代表著《闽中海错疏》是作者入闽之后;应太常少卿余寅之请撰写的,成书于明万历丙申(1596)。全书分为3卷,上、中两卷为鳞部,下卷为介部,又有自序和附录各一篇。此书共记载福建沿海海产动物200多种(包括少数淡水种类),以海产经济鱼类为主,有中国著名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4大海产珍品,以及驰名的对虾、鲥、鳓、鰶(中华青鳞鱼)等海产动物。《闽中海错疏》记载的鱼类除同种异名外,计有鲫鱼、真鲷、方头鱼、鲻鱼等80多种,分别属于鲤科、鲷科、鲳科40个科,及鲤形目、鲈形目、鲻形目等20个目。所记载的两栖类动物有蟾蜍(黑眶蟾蜍)、雨蛙(中国雨蛙)、虾蟆(泽蛙)、水鸡(虎纹蛙)、石鳞(棘胸蛙)、黄魻(沼蛙)等10种,分属于蟾蜍科、雨蛙科、蛙科3科。此外,还记有软体动物的贝类,节肢动物的虾类,以及少数龟、鳖等,还有福建常见的外省海产燕窝、海粉等。应该指出的是,书中有些记载是前人不曾提到的。如“海胆”一名,过去曾被认为来自日本,其实日本是引自此书。

海产动物

鳁(一种名贵的金色小沙丁鱼),明以前不见于记载,屠本畯却对它作了描述。福建地处浙粤之间,有些海产动物是相似的,所以屠本畯对福建海产动物的描述,多用浙东沿海所产的加以比较,因此,《闽中海错疏》可视为中国早期的海产动物志或海产动物专著。屠本畯通过对海产动物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海洋动物形态生态知识。例如,他形象地描述方头(方头鱼)头略呈方形;虎鲨(狭纹虎鲨)头目凹而身有虎纹的形态特点;对过腊(真鲷)、珠暑蚶(橄榄蚶)、丝蚶(结蚶)等海产动物形态的描述也很具体。根据所描述的特点可以鉴定到种。与福建地区现生种类基本相符。在生态习性方面,屠本畯明确记载了泥螺的生长、繁殖情况,“春三月初生,极细如米,壳软,味美。至四月初旬稍大,至五月肉大,脂膏满腹。以梅雨中取者为梅螺,可久藏,酒浸一两宿,膏溢壳外,莹若水晶。

贝类动物

秋月取者,肉硬膏少,味不及春”。据张玺说,这种贝类动物7—9月产卵,秋后所采是产过卵的个体,所以肉硬盲少,味不及春。当年孵出的螺个体小,肉眼不易看见,第二年春季长到谷粒大小,到5—6月开始繁殖。从屠本畯对泥螺自然繁殖的描述来看,反映出他对泥螺的生态习性已有消晰的认识。他还观察到好鱼(棱鲻)在深冬时卵巢和精巢充满腹腔,以及性腺成熟和产卵。到春天好(鱼子)鱼排精产卵后,即体瘦而无味。这种对(鱼子)鱼生殖期的认识,在养细业上有参考价值。对过腊的食性、冬季入港和第二年春天出海的洄游规律的记载和认识,与现今福建地区过腊的渔期相会。书中对某些海产动物的内部器官也有叙述。如指出“鱆鱼腹内有黄褐色质(肝脏),有卵黄,有黑如乌鲗墨(墨囊),有白粒如大麦(卵)”。以上都说明在l6世纪时,中国人对海洋动物的观察和认识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淡水养殖业

明代淡水养殖业已相当发达,在《闽中海错疏》中也包含一些有关的资料。如记载肉食性的鳢鱼(即乌鱼)时说:“凡鳢凡一尾,人人家池塘,食小鱼殆尽,入每恶而逐之。”指出在池塘放养鱼之前必须清除池塘中的乌鱼。书中还介绍了福建地区饲养草鱼和鲢鱼的方法:农历二月从鱼苗养起,先到小池,稍长后移到“(上艹下犀)塘”,到一尺左右再移到广池,用青草喂养,九月起水。随着鱼的成长而更换鱼池,当年可从鱼苗养成商品鱼。草、鲢混养时,鳢鱼必须清除的经验,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也反映了明代池塘养鱼的进步。

鱼类

屠本畯在《闽中海错疏》中将性状相近的种类放在一起,例如,把棘鬣(真鲷)、赤鬃(黄鲷)、方头(方头鱼)、乌颊(黑鲷)、鲂等连续排列,虾蟆(泽蛙)、蟾蜍(黑眶蟾蜍)、雨蛙(中国雨蛙)、石鳞(棘胸蛙)、青魻(黑斑蛙)等连续排列,等等。以上分别相当于现代动物分类上的鱼类、两栖类。屠本畯又把大类中性状更接近的水生动物排列在一起。例如,在鱼类中,把银鱼(尖头银鱼)、面条(白肌银鱼)、浆(短尾新银鱼)排列在一起,现在知道它们属于银鱼科;在两栖类中,把石鳞、青魻、黄魻(沼蛙)、水鸡等排列在一起,现在知道它们都属于蛙科。屠本畯把海产动物分成不同的大类,在大类中再分小类,这种排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动物的自然类群,反映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由此可见这位l6世纪的中国生物学家已向自然分类方向迈出了一步。这些不同的大类和小类,相当于现代生物学中的科属各阶元,其中包合着科和属甚至种的概念。而同时代的欧洲博物学家,对动物名的记述是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或按药用的性质和用途来分类的。还看不到自然分类的端倪。显然,屠本畯在《闽中海错疏》中采用的动物分类法,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医药学、农学

在明以前,中国的动物学知识主要散见于医药学、农学著作中,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系统的科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屠本畯能写出一部含有自然分类概念的海产动物志或海产专著,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最早的,它在生物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海味索引》

《海味索引》1卷是屠本畯为订正前人的错误而作的。例如,书中指出鲤鱼和黄鱼是两种不同的鱼类,将它们视为一种鱼类是错误的。又说青瘠鱼不是青鲫鱼。“江瑶柱为蟹类皆信伪传”。石(虫去)又名佛手蚶,不是蛤而是蚶类。这些纠谬正误的工作,为研究我国海洋动物和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了可贵的科学史料。

动物学方面

除动物学方面的成就外,屠本畯在植物学方面也做过一些调查研究,著有《野菜笺》一书。此书是以文学小品形式写的,记载了他的家乡鄞县常见的野生植物22种。 如描述植物形态,说百合“似莲有根如蒜”;又“甬芋青青,田芋软,田家籍作凶年饭”,基本上反映了芋的形态和备荒的用途。关于植物的生活习性,屠本畯写道:“四明有菜名雪里甕(蕻),头昔蓄珍莫比雪深,诸菜冻欲死,此菜青青蕻尤美。”雪里蕻是芥菜类中叶用芥菜的一个变种,叶色绿,耐寒力强,在南方冬季具有露地越冬的习性,记载与实际情况相符。“香椿生无花,叶娇枝嫩成杈枒”,“嚼之竞日香齿牙”,并要在香椿开花前摘取其嫩芽,形象地描述了香椿的生长发育和用途。还描述了落花生的生长情况和蔓生习性。对萱、薇、蕨、芫荽等野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用途也作了描述。

海洋动物学

屠本畯在海洋动物学和植物学上能有所成就,不是偶然的。首先他重视调查研究,不以辑录古籍资料为主。因而他描述的动植物,多数能说明其形态、生活习性等,使读者能辨认其种类。《四库全书提要》说它“辨别名类,一览了然,颇有益于多识”,这一评价是公允的。其次以亲自观察、调查为重点,取得直接的实物资料,故能辨别前人对动植物认识的谬误,不以讹传讹。《海味索引》一书就最有力地反映了这一点。此外,屠本畯对前人的经验和知识颇为尊重,在《闽中海错疏》等著作中,引用了许多前人有关动植物知识的文献,但他在吸取前人科学知识时是审慎的。总之,屠本畯在生物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