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涂洋 |
释义 | 区位概况:区号:0663 车牌号:粤V 邮编:515342 电话号码:7位数:261**** 涂洋(Túyáng)著名侨乡,为广东省普宁市梅塘镇辖村,位于普宁市区西向4公里处,地处广东省东南部腹地,明中叶潮阳县(今汕头市潮阳区)龙山人迁此。四周低洼,大雨时一片汪洋,故名。? 涂洋的地理中心坐标为:东经116.10883°,北纬23.32911°,从地理链接关系上看,涂洋东南连梅塘镇泗坑村和池尾街道办事处,东北接梅塘镇石鸟村,西北临老寨何村、梅塘镇区,其南部为涂洋山地,有涂洋内山 狮腰山两座山丘,在其西境有状元山。 从地貌上看,涂洋位于潮汕平原的第二大冲击平原——练江平原西北边缘,其北面与榕江平原(潮汕平原第三大冲积平原)有一道小分界岭,但界限不明显,南面则分别承接南阳山区和大南山地,其中练江之源——寒妈水库即位于大南山地! 土地面积方面,涂洋平原和山地两部分面积总和约为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有耕地2000余亩。 人口方面:涂洋目前保留本地户口的有近1.1万人,另有在侨胞1万余人,而改革开放以来迁籍国内各大中小城市的人数亦有3000余人,涂洋本地常住人口1.6万,其中外地务工人员约3500人(2006年) 涂洋地理位置优越,其在梅塘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发展涂洋具有重大意义: 从人口方面上讲:13万人口的梅塘镇(23村/居委)有:溪南(2.5万)安仁(1.5万)涂洋(1.1万) 泗坑(1.0万) 长美(1.1万)五大村/居委 从经济基础上讲梅塘镇以:远光、泗坑、涂洋、长美四地见优 从可发展利用土地上讲梅塘镇以:长美、涂洋、远光、泗坑最多 从历史人文底蕴既教书育人氛围上讲以:涂洋、泗坑、长美、远光四地为佳而又以涂洋最为称道(涂洋历来多出才女佳人) 从地理位置上看:长美、远光将全境组合为梅塘镇区,而涂洋泗坑则将并入普宁市中心区。 历史沿革:涂洋旧称“涂洋”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从潮州府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3都,取普遍安宁之意首建置普安县(即今广东省普宁市),涂洋即属当时的黄坑都;至万历十年(1582年),将普安县改称普宁县,又将普宁县洋乌、戎水2都划归潮阳县管辖,涂洋仍属普宁县管辖;万历十四年(1586年)县治由戎水贵屿(当时县治仍驻于潮阳县)迁于黄坑厚屿(今洪阳镇),涂洋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移民入户,清雍正十年(1732年)广东巡抚杨文乾奉旨批文将潮阳县戎水都170个村、贵山都西半部93个村以及洋乌都尾段45个村划归普宁县管辖,清朝有六仁涂洋乡;从清朝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涂洋或自立为乡或并入梅塘乡,1958年随梅塘乡并入里湖公社,1960年梅塘从里湖公社析出,涂洋属梅塘公社,80年代中期梅塘建镇,涂洋是为梅塘第一乡,后涂洋分别经历管区、村委会、居委会几次行政改称,2007年随着“普宁崛起”口号的提出,涂洋开始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机遇——在新一轮的普宁市区规划中提出了,涂洋全境(梅塘东部)被纳入新的普宁市区,是为“石桥头—军埠—下架山—占陇—主城区—涂洋—梅塘—里湖”这一东西主轴的组成部分! 本地户口姓氏结构方面:梅塘经过几百年的入住迁移,现今有方、王、李、林、曾、张、等11姓其中以方最大,约占本村人口1/2,这一支方姓便是入主潮汕地区的四支方氏中的其中一支,系潮安仙庭方氏派之后。 涂洋人民勤奋善良,有方玉坤先生,李跃进先生等慈善人士曾获“铁山兰奖”;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涂洋人民曾为灾区人民捐款数十万, 另附潮汕方氏迁移始末: 潮汕方姓,其源皆出自福建莆田。而福建莆田的方姓,其根则在河南。河南郡(今河南洛阳一带)是方氏的望族。 方姓来源主要有两支:一支源出姬姓。周宣王时,南方荆人不听从周朝的号令,周宣王便派大将姬寰去征伐。姬寰,字方叔,是周朝的元老,德高望重。此次他奉命 征讨荆国,由于指挥得当,周军势如破竹,一路取得胜利。很快就迫使荆人投降,平息了南方的叛乱。为了表彰姬寰的功绩,周宣王赐他的子孙以其字“方叔”的第一个字为姓,即方姓。后来,姬寰的子孙便以方为姓。其二是说远古炎帝神农氏的后裔有个叫榆罔的人,其帮助黄帝伐蚩尤有功,于是黄帝就将他的儿子雷封于方山。雷的后代便以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方。 四方拓潮 潮汕方氏,其源出福建莆田。方姓在潮汕的蕃衍流布,主要有四支。 一是普宁洪阳濂溪派系。普宁洪阳濂溪派系的始祖是方瑶,字伯玉,号濂溪。宋建中靖国(1101)隐君子,世居福建莆田。方瑶一家为福建莆田的大家望族,因有显爵而被授诸生。方瑶少年就才华过人,其诗文甲于同流。然因金国入侵,兵荒马乱,方瑶虽有才华但无心仕途,而喜欢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后偕昆弟游潮汕三邑,途经潮阳厚屿(今普宁洪阳)时,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便携家眷来厚屿安家落户。后来,其子孙便在厚屿(洪阳一带)衍殖,明弘治元年(1488)方瑶第6代裔孙方清隐由厚屿迁居潮阳洋乌都仙港(今汕头市潮南区司马浦镇仙港村),是以潮阳部分方姓乃方瑶之后,到了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明朝政府从潮阳县西境析出洋乌、戎水、黄坑3都,取“普遍安宁”之意首建置普安县,初始县治设于戎水都(今汕头市潮南区贵屿镇境内)。至万历十年(1582年),将普安县改称普宁县,又将普宁县洋乌、戎水2都划归潮阳县管辖,万历十四年(1586年)县治迁于厚屿(今洪阳镇),洪阳,这座潮汕古镇、普宁(中国人口第一县)老县城便成了中国方氏第一镇,而在往后的400多年里洪阳方氏后裔分别到、大长陇乡(在今军埠镇镇区,占陇镇、石桥头之南;下架山以东)等地开基创业。此系人口繁衍至今已逾20万(海内外),而方遥之后可谓人才济济,有清朝两广水师提督方耀、新中国第一代华侨领袖方方,“潮剧名丑”方展荣-- 二是潮安仙庭方氏派系。潮安仙庭方氏派系之开基祖为方动。方动原居福建莆田刺桐巷,是刺桐巷开基祖方叔的第九代裔孙。南宋绍兴年间(约1150),其兄方渐来潮为官海阳县尉。方动便随兄赴任。后方渐改知梅州,方动并未随兄去梅州,而是在潮安居下来,并创乡于海阳县登云都沙埕(今潮安县浮洋镇仙庭乡)。创乡至今已近900年,世代蕃衍,传至今已30代。其中潮安县浮洋镇木井、陇头;庵埠竹围和内文方厝;江东镇樟厝洲;磷溪田厝;潮州市内及东津;普宁涂洋乡;澄海信宁及外砂;汕头陈厝合方厝陇;丰顺东皆系方动之后裔。此系之后可谓遍居潮汕(这个潮汕不单指一般意义上的粤东临海,而应是指那句“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 三是惠来方氏派系。创始人为方骥之。方骥之为福建莆田人,于宋代淳熙十年(1183)授潮阳县丞,不久调任东莞。在往东莞赴任途中突遇盗寇而不幸逝世。因方骥之生前为官清廉,无钱护柩归里,只得就地安葬。其子遂就近择地而居,落籍于潮阳丰欢乡之惠来。明代期间,其裔孙方平野由惠来迁创于潮阳隆井都溪尾(今潮阳沙陇镇石坑);清康熙(1662-1722)年间,方骥之裔孙方玉池由惠来赤澳迁创于黄陇都美林村(今两英镇美林),今日惠来是为中国方氏人口第一县。 四是揭东登岗涵涛方氏派系。其始祖为方真,字仁,于南宋理宗六年(1233),为避战乱由福建莆田涵江来揭邑,卜居于揭邑桃都溪围涵涛(今登岗镇涵涛村)。为不忘渊源根系,村名第一字取原“涵”字,第二字取有江必有涛之意,。江涛兴发奔腾,意为子孙世世代代长盛不衰。清嘉庆十三年(1809),方真第14代裔孙方卢仕由涵涛迁创于潮安浮洋镇南门桥村(今刘厝村)。除上述四支主要流派之外,还有不少方氏派系。如揭东县登岗镇方坑村方氏。其始祖为方桃溪,于南宋年间经商入潮途经此地,看到方坑地理环境优美。既有山又有水,群山连绵,形态万千,遂携家眷由福建莆田来此定居创业。 经济概况:涂洋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已基本达到城镇化标准,交通方面:12路公交车(共18俩).安池公路(328省道)贯通全境,其距揭神铁路池尾站(在建)、广汕公路(324国道)、普揭高速、普惠高速、县道梅(塘)棉(湖)公路接在2公里范围内,另距在建的深厦沿海铁路占陇站15公里、潮汕机场40公里,其连结榕江,水运方便,近两年来镇政府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完成了涂洋的所有同村公路,另外正投资150多万元完成安池线涂洋村道等地的路灯架设。 名优特产方面:涂洋的石洞柿子、涂洋茶叶、橄榄等皆遐迩闻名!而又以石洞柿子最称著:过去有首民谣试着么唱的:“普宁素称百果乡,山清水秀好地方,种果面积卅万亩,一年四季花果香。 春试柑桔共杨桃,夏食莲果与菠萝,秋尝龙眼余甘柿,冬日青揽蜜浸桃。 泗坑杨梅涂洋柿,大坝出名桃李柰,船埔出名乌橄榄,蔡口余甘好食哉... ...”这里的涂洋柿就是指石洞柿子! 产业产值方面:涂洋工贸并进;有食品、熟料五金等生产加工工业,2008年完成工农业产值近4.1亿人民币,其中工业总产值3.6亿元。 教育设施:现有立基幼儿园、小百灵幼儿园等多所幼儿园及小学、初中各一所。 风俗习惯:涂洋每逢大节日时有英歌、大锣鼓等潮汕意蕴浓厚的民俗表演!而就平时而言:与潮汕其他地区相仿:初一十五吃斋敬神佛;善男信女到广德庵、娘庙、佛祖宫、姑爷庙等地拜圣求愿、添灯祈福! 另外,涂洋还有天主教堂一座(为梅塘之仅有),即涂洋堂,据清嘉庆《澄海县志》载: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前已有外籍神父到过澄海传教;清乾隆元年(1736)天主教开始传入潮阳海门镇,再传到达濠的澳头村。嘉庆二十五年(1820),法籍石坚基神父(一说石坚基为美国马利诺外方传教士)从梅县南下到揭阳县大洋、河田(现属揭西县)等地传教。道光三十年(1850)开始传入普宁县梅塘涂洋村。 普宁的宗教胜景众多,而尤以涂洋为至佳落脚点:在涂洋方圆3公里内有马嘶岩寺和白水岩两处旅游胜地: 马嘶岩寺:在普宁池尾西部马山东麓 ,创建于唐大历年间,距今千余年,是普宁现存最古的岩寺。相传此寺为唐高僧大颠初创道场,后几经兴废,韩愈治潮时曾至此寺访大颠,至今寺旁尚有“歇马厅”、“拴马石”旧址。 白水岩,位于梅塘镇泗坑山,“狮象把水口”的山脉内围,离梅塘约1.1公里,创于明永乐十年(1412),白水岩内磬声悠扬,绿水青山,古树环绕,果林苍翠,风景独秀,尤有八景:石猪戏水、银牛观日、金龟听钟、玉桥天成、琴蛇闻鼓、皇冠大石、仙人古洞、飞瀑悬潭,故善信、游客趋之若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