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突击虎自行重迫击炮
释义

“突击虎”也叫“强虎”,是一种自行重迫击炮(臼炮),主要用于城市巷战,设计思想源自于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的残酷巷战,苏军利用断壁残垣的地利给予德军重大杀伤,而普通火力很难有效杀伤其中的目标。

受此教训,德国急需为参加巷战的重装步兵配置足以杀伤结构复杂建筑内敌人的火力支援车辆。起初构想为“突击虎”装备210毫米榴弹炮,但当时这种火炮并未制造出来。辅助武器是1挺7.92毫米机枪。其正面装甲厚度达150毫米,但其他部位装甲较薄,成为“鱼腩”部位。1944年8月12日,“突击虎”式自行火炮被运输到波兰参加镇压华沙起义的行动,这是它第一次在战场上亮相。虽然威力强大,但出现时间过晚已无法影响战争历程,在整个二战中一共生产了18辆。现今尚存2辆完整的“突击虎”,它们分别在德国的车辆与工艺博物馆和俄罗斯的库宾卡战车博物馆。

1943年10月至1944年9月,“突击虎”共制成了18辆。它以返修后送的“虎”式重型坦克为底盘,战斗全重65吨,乘员5人。它的最大特征是装备一门380mm Stu M RW61 L/5.4臼炮,身管长度仅为5.4倍口径,这种“矮脚虎”的尊容,在世界自行火炮中是十分罕见的。更绝的是,它的炮管有两层,可以更换烧蚀重的内层炮管。这是由于迫击炮的膛压较低才能行得通的。弹药基数为14发,弹种为榴弹/火箭弹,炮弹的重量达324千克,补充弹药是要利用车体后部的吊架,也算是一绝。

1944年8月12日,“突击虎”式自行火炮被运输到波兰参加镇压华沙起义的行动,这是它第一次在战场上亮相。“突击虎”能用一发火箭弹摧毁任何建筑或者其它目标,有报告称其一发火箭弹彻底击毁了美军3辆M4“谢尔曼”式坦克——威力超过了重型轰炸机!“突击虎”重达65吨,装备一门380mm StuM RW61 L/5.4臼炮。“突击虎”式自行火炮虽然威力强大,但出现时间过晚已无法影响战争历程,在整个二战中一共生产了18辆。

研发历史

突击虎”的设计源自1943年8月5日由希特勒本人提出的“562号设备-自行突击臼炮606/4”,武装一早即选定为海军用380毫米反潜臼炮(火箭助推)。古德里安为慎重起见而建议先试制一辆样车供可行性评定,希特勒口头上同意但仍内定月产量为10辆。 1943年10月20日,在阿莱斯操练场公开了一辆以虎I坦克底盘为基础的380毫米自行臼炮铁制模型。希特勒看后还算满意,经仔细盘算,于1944年4月19日命令立即准备12套装有火炮的上部战斗室,一旦有虎I式返厂修理即着手改装。工厂拼命赶工还是只造出7门火炮,进度一拖再拖到9月15日才勉强完成1号车,尔后以每天1辆的速度终于在9月21日提交了7辆完成品。希特勒迫切希望它能够马上出战,为此特批每月供应300枚炮弹。

1号车为试验型,其战斗室系临时用铸铁(软钢)制作。它在东线完成初步实战实验后即被运往阿尔凯特公司换装由基尔希曼沙市的布兰登堡布尔基钢铁厂提供的正规装甲钢封闭式战斗室,前部装甲厚达150毫米。但由于必需的改装设施均毁于盟军轰炸,工人们半机械半手工花了整3天才完成。

本来这种磨洋工的进度已使“元首”失去信心,可整个工程却因一个小插曲而时来运转:1944年9月23日,一名狂热分子、高级技工哈内向上级报告,他领导的工作小组以最快速度超标完成10辆突击臼炮的改装工作。也许是7月20日爆炸事件的后遗症发作,希特勒突然兴奋起来,为向哈内小组表示感谢——更为了向陆军部门强调这种超级火炮的存在意义,最高统帅部命令利用因回厂修理而解体的虎I坦克底盘大批量生产突击炮。但由于战斗室的严重缺乏,阿尔凯特公司在1944年内一共只赶出18辆整车。 自1945年1月5日开始,工厂给所有380毫米突击臼炮都换装了较轻的炮架和虎I坦克后期型底盘的部件,其原因在于车重过大(65吨)必须用直径800毫米的钢制负重轮(内藏缓冲橡胶层)来支撑。这种臼实际上是5.4倍口径61型380毫米火箭发射装置,可以将350千克重的4581型高性能火箭助推榴弹(R-Sprgr.4581)打出6000米远,发射尾焰通过导管向前方排出。在战斗室前部的球形枪座内亦备有1挺MG34机枪供近身防御。截止到1945年2月共有16辆380毫米突击臼炮配属到战斗部队,首战即参加镇压1944年夏末的华沙犹太人起义,而在德国本土防御作战中也只发挥了有限作用。其厂方名称为VK4501(H)阿尔凯特改装型(武器局流水号No.G369)。

结构

受此教训,德国急需为参加巷战的重装步兵配置足以杀伤结构复杂建筑内敌人的火力支援车辆。起初构想为“突击虎” 装备210毫米榴弹炮,但当时这种火炮并未制造出来。作为替代,德军使用了38厘米短管Raketenwerfer61L/5.4尾装填臼炮,弹药为短程(4600~6000米)高爆火箭弹。这种臼炮由莱茵钢铁-博尔西格(Rheinmetall-Borsig)从海军用380毫米反潜臼炮(火箭助推)研发而来。此外,安装在150毫米正面装甲上的一门7.92毫米MG34机枪提供“突击虎”近程防御。这种替代设计却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突击虎”能用一发火箭弹摧毁任何建筑或者其它目标。它的车体内的挂架能携带13发火箭弹(每枚345~351千克),还可以额外在发射器内携带另1枚(直接上膛)。“突击虎”装备了一个手动起重机以供乘员装卸弹药。1943年10月至1944年9月,“突击虎”共制成了18辆。它以返修后送的“虎”式重型坦克为底盘,战斗全重65吨,乘员5人。它的最大特征是装备一门380mmStuMRW61L/5.4臼炮,身管长度仅为5.4倍口径,这种“矮脚虎”的尊容,在世界自行火炮中是十分罕见的。更绝的是,它的炮管有两层,可以更换烧蚀重的内层炮管。这是由于迫击炮的膛压较低才能行得通的。弹药基数为14发,弹种为榴弹/火箭弹,炮弹的重量达324千克,补充弹药是要利用车体后部的吊架,也算是一绝。辅助武器是1挺7.92毫米机枪。其正面装甲厚度达150毫米,但其他部位装甲 较薄,成为“鱼腩”部位。1944年8月12日,“突击虎”式自行火炮被运输到波兰参加镇压华沙起义的行动,这是它第一次在战场上亮相。。“突击虎”能用一发火箭弹摧毁任何建筑或者其它目标,有报告称其一发火箭弹彻底击毁了美军3辆M4“谢尔曼”式坦克——威力超过了重型轰炸机!虽然威力强大,但出现时间过晚已无法影响战争历程,在整个二战中一共生产了18辆。现今尚存2辆完整的“突击虎”,它们分别在德国的车辆与工艺博物馆和俄罗斯的库宾卡战车博物馆。主要性能:自重:65000kg全长:6.28m车高:2.85m(无起重机)3.45m(有起重机)车宽:3.57m武器:380mmStuMRW61L/5.4臼炮1门7.92MG34机枪主炮口径:380毫米(14发/门)车体装甲:25~150毫米发动机:MaybachHL230P45/12缸/700马力路上最大时速:36公里/小时越野最大时速:12公里/小时路上最大行程:100公里越野最大行程:60公里乘员:5人

自行火炮简介

同车辆底盘构成一体,自身能够运动的火炮。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进出阵地快,多数有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强,有些还可浮渡。自行火炮的使用,更有利于不间断地实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装甲兵、摩托化步兵的战斗协同更加紧密。自行火炮主要由武器系统、底盘部分和装甲车体组成。自行火炮除按炮种分类外,还可按行动装置的结构形式分为履带式、轮胎式和半履带式;按装甲防护分为全装甲式(封闭式)、半装甲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全装甲式车体通常是密闭的,具有对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防护能力。

第一门自行火炮由法国于1917年发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诞生后不久,法国人为了使笨重的牵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速地思考转移阵地,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野战炮,使具有机动越野性能。但这时的自行火炮没有装甲防护,只适用于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图)(现代德国陆军使用的M109G美制自行榴弹炮—)

世界上第一门具有装甲防护的炮塔式自行火炮是由德国人制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崛起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在机动性、防护性上都较差。德国认为,只有使这些火炮跑得和敌坦克一样快,才能有效地与坦克相对抗。另外,由于初期坦克的火炮口径较小,火力较弱,也需要有一种能够伴随坦克行进,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并有一定防护性能的火炮。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大量当时性能比较优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德国柏林的阿尔凯特公司把这种炮安装在T─1型坦克盘上,设计制造了一个背面敞开的箱形装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转,但火炮可左右侧转15度。阿尔凯特公司于193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实战使用效果良好。后来,德国又发展了T─III、“斐迪南”、“黑猎豹”等火炮口径更大,火力更强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由于自行反坦克炮多用于伴随坦克进攻和作战,所以又称“强击炮”。继德国之后,苏、英、美等国也研制发展了与德国相似的强击粉。

由于现代自行火炮具有机动性和防护性好、装有自动装弹机、射速快等特点,所以在许多发达国家军队里,它有逐渐取代牵引式火炮的趋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