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童世骏 |
释义 | 1958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1984年分别在华东师大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华东师大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他发表有《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合著)和《现代化的辩证法:哈贝马斯与中国的现代化讨论》(英文)等著作,《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哈贝马斯著)等译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100多篇。 论文和文章(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及以前) 人物简介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童世骏教授对西方实践哲学、尤其是当代西方实践哲学进行着深入研究。童世骏硕士阶段师从冯契,博士学位时师从曾任马尔库塞助手的挪威著名哲学家希尔贝克,并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研究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学术经历。 他于 2000 年在澳大利亚出版了讨论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的英文专著以后,正作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承担的“法兰克福学派和美国实用主义”项目。童世骏还撰写了大量讨论包括哈贝马斯、罗尔斯、泰勒、罗蒂在内的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论文。 2011年在拉丁美洲科学院第22次学术研讨会上,当选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 7月8日,教育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在华东师范大学宣布了教育部关于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的任免决定,童世骏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因年龄原因,免去张济顺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职务。教育部有关司局、上海市委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宣布大会。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教授合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一书获 1995—1996 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 1998 年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 1999 年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 与郁振华、刘进合译了挪威的 G ·希尔贝克和 N ·伊耶合著的《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该书被多个国家的大学选为西方哲学教材。 承担项目1、“现代西方哲学与国际关系”,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 2002 年 12 月 -2005 年 12 月,项目负责人。 2、“新法兰克福学派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2002 年 4 月到 2005 年 4 月,独立承担。 3、“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国家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2003 年 12 月 -2006 年 12 月,项目负责人 童世骏教授对西方实践哲学、尤其是当代西方实践哲学进行着深入研究。童世骏硕士阶段师从冯契,博士学位时师从曾任马尔库塞助手的挪威著名哲学家希尔贝克,并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研究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学术经历。 他于 2000 年在澳大利亚出版了讨论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的英文专著以后,正作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承担的“法兰克福学派和美国实用主义”项目。童世骏还撰写了大量讨论包括哈贝马斯、罗尔斯、泰勒、罗蒂在内的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论文。 著作2007 1.《科学发展的社会工程》丛书(共10卷),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丛书的首卷《科学发展的社会工程导论》,主编并撰写“绪论”,12000字。 2.《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三联书店(北京),2007年12月,27.5万字。 2006 1.《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文向度》(杨国荣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章“民主”,23300字。 2. 《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6年3月,王荣华、童世骏主编,并撰写“跋”,4000字。 3.《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童世骏主编,并撰写“序言”和第三章“世俗化时代的精神生活”,37000字。 2005 1.《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3卷),王斯德、童世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童世骏撰写其中《哲学卷》(杨国荣主编)的第七章:“现代性的哲学思考”,35,000字。 2004 1. 《知识分子论丛》第三辑 《全球正义与文明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责任编委,并撰写“本辑导读”,并收入本人的论文“全球政治中的普遍主义与意识形态批判”。 2. 《新欧洲,老欧洲》(论文集)(哈贝马斯等著,童世骏、曹卫东编,童世骏、曹卫东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2001 1. 《现代社会与规则意识》,童世骏、周武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5月 2. 《教育哲学简明读本》,童世骏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2000 1. Dialectics of Modernization: Habermas and the Chinese Discourse of Modernization, Wild Peony Pty Ltd., Sydney, 2000 1997 1. Philosophy Beyond Borders: An Anthology of Norwegian Philosophy (eds.) Gunnar Skirbekk and Tong Shijun, etc., SVT Press, University of Bergen, Bergen, 1997 2. 《哲学概论》(张天飞、童世骏主编,童世骏为主要作者之一并负责全书统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1994 1. 《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赵修义、童世骏著),52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2000年(?)重印,计划在2008年再版。撰写全书5个部分中的3个部分,即“认识论”、“方法论”和“社会历史观”。 1993 1.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in the Post-Hegelian European Philosophy of 19th Century, Skriftserien nr. 6, Filosofisk Institutt, Universitetet I Bergen, Bergen 1993 1989 1. Chinese Philosophy: Practical Reason and Dialectical Logic,Skriftserie nr. 1, Filosofisk Institutt, Universitetet , Bergen 1989,182页 (其中第十章”Feng Qi’s Philosophy: From Theories to Methods and Virtues”被译成中文以“冯契的哲学:化理论为方法和德性”为题发表于《中国文化月刊》第152期/1992年6月) 1987 1.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冯契主编,童世骏撰写其中第11章,并参加全书统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译作2007 1.《时代之思》(居纳尔?希尔贝克著,童世骏、郁振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5月,15万字,本人单独翻译3万字。 2004 1.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希尔贝克、伊耶著,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1月 2003 1.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民主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8月;《事实与格式》(繁体字版),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 2. “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与国际法”(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9期 1999 1. 《跨越边界的哲学—挪威哲学文集》(希尔贝克、童世骏等编,童世骏、郁振华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2. “公域的结构性转化”(Juergen Habermas著),收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邓正来、L. C. 亚历山大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997 1. 《理性真理与历史》(Hilary Putnam著,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2月,2005年修订再版。 1989 1. 《科学和艺术中的结构》(Sir Peter Medawar & Julian H. Shelley编,童世骏、陈克艰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 1987 1. 《当代思维方法》(J. M. Bochenski著,童世骏、邵春林、李福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 论文和文章2008年1.“‘后世俗社会’的批判理论—哈贝马斯与宗教”,《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16000字。 2.“民主如何才是个好东西”,《东方早报》2008年1月18日,2100字。 3.”Pay Extra Attention to the Harmonious Improvement of Spiritual Life and Material Life”,SASS Working Papers, No.1. 4.“我们如何‘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刊于熊月之主编:《荣辱观的价值与向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1月,13000字。 2007年1. “和谐文化: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7年第1期,11000字。 2. “与时代精神同步”,《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2000字 3. “让键盘的节奏呼应社会的理性化节奏”(序言)、“告诉孩子们什么叫成功”、“两句使人终身受益的赠言”、“为满足纳税人的精神需求多做实事”、“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关怀’”、“搞好学界‘行风建设’”、“与社保基金案有关的三个哲学道理”,刊于《点击社会热门话题》,沈开艳等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1月,约15000字。 4. “为何种普遍主义辩护?--与赵敦华教授商榷”,《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15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5期摘登。 5. “机遇、挑战与责任”,《文汇报》2007年6月7日“文汇时评”栏目。1800字 6. “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文汇报》2007年6月8日“论苑”版,1200字 7.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理想主义何以可能?——论杜威宗教观的当代意义”,《杜威、实用主义与现代哲学》,俞吾金主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12000字 8. “从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看大众文化与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3期,1500字。 9. “序”,《2006年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年度述评》,学林出版社,2007年6月,4000字 10. “为了共同的理想(序二)”,《犹太人在亚洲:比较研究》,潘光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6月,2300字。 11. “‘发展不足’与‘发展不当’之间的张力与矛盾”,《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报》,第28期(总第110期)2007年9月10日(此文的部分内容以“全面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为题发表于《文汇报》2007年7月16日《论苑》版,1200字) 12. “跋: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闭幕词”,《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王荣华、黄仁伟主编,学林出版社,2007年7月,2000字。(此文章的一个删节版曾经以“共同建设一个‘讲理’的世界—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的闭幕词”为题发表于《社会科学报》2006年10月4日。) 13. “无车日与消费者义务”,《文汇报》2007年9月21日“文汇时评”栏,2200字 14. “从总体水平向平均水平、基本水平转变的深意”,《解放日报》2007年10月31日“观点”栏目,2200字 15. “哈贝马斯近年来有关‘后世俗社会’及宗教的论述”,收入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编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北京,2007年8月),12000字。 16.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智慧的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论丛》第1辑(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2900字。 17.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价值观”,《民主与科学》2007年第5期,8000字。 18.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解放日报》“新论”版,2007年11月5日,1000字。 19. “《追寻智慧:冯契哲学思想研究》序”,《追寻智慧:冯契哲学思想研究》,杨国荣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700字。 20.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2006年理论创新咨询专家文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2006年1. “当代马克思主义:坚守‘内核’,放宽‘外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8900字。《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选登,《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6年4月转载。 2. “大学理念与高校的社会责任”,《2004年理论创新咨询专家文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11000字。 3. “地方化与人文学科”,《全球化与人文学术》,高瑞泉、颜海萍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5400字。 4. “世俗化社会中的精神生活论纲”,《思想与文化》,第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700字。 5. “从‘内在超越’的观念看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基础和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报》2006年2月23日,1500字。 6. “荣辱观的当代语境和本土特色”,《文汇报》“论苑”版,2006年3月27日,1800字。 7. “对‘规则’的若干哲学分析”,《文汇报》“每周讲演”2006年4月23日,6200字。 8. “Chinese Thought and Dialogical Universalism”, in Gerard Delanty主编:Europe and Asia beyond East and West, Routledge, ESA Studies in European Societies, 2006, 11页;由陆丁译成中文以“中国思想与对话普遍主义”为题发表在《世界哲学》2006年第4期,11000字。 9. “探索‘社会主义的市民社会’的可能性”约翰?基恩著、王令愉、魏国琳译《市民社会:旧形象、新观察》(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一书的序言,2500字。 10. “什么是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文汇报》2006年8月4日,900字。 11. “‘事实’与‘规范’的关系:一个哲学问题的政治-法律含义”,《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哈尔滨,11000字。 12. “批判理论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性”,王荣华主编:《多元视野下的中国—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学林出版社,2006年,8000字。 13. “共同建设一个‘讲理’的世界—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的闭幕词”,《社会科学报》2006年10月4日,1500字。 14. “理论创新与政治实践”,《文汇报》2006年9月30日“论苑”版,1700字。 15. “和谐文化:不仅是传统的,而且是现代的”,《文汇报》2006年10月10日“文汇时评”,1800字。 16. “腐败没有理由”,《新民晚报》2006年10月19日第2版,800字。 17. “当‘违规操作’成为‘习惯动作’”,《新民晚报》2006年10月23日第2版,800字。 18. “Critique Immanent in Practice: New Frankfurt School and American Pragmatism”,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No.2, 2006, pp.295-316. (此文为发表于2001年第5期《华东师大学报》的论文“批判与实践--新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实用主义的兴趣”的英译文) 19.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度”,《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10000字,《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7年1月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6?资本哲学专辑,张雄、鲁品越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 20. “Popper’s Conception of History Seen from the Kantian Tradition”(“康德主义传统中的波普尔历史观”, in Karl Popper: A Centenary Assessment(《卡尔?波普尔:百年评论》, edited by Ian Jarvie, Karl Milford, David Miller, Volume 3: Science, Ashgate, 2006, 10 pages。 21. “哲学: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业”,《知行论丛》,2006年第4期,2006年12月出版,4300字。 2005年1. “大问题和小细节之间的反思平衡—从‘行动’和‘行为’之间的概念区分谈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6期摘要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1期摘登观点。 2. “公与私:划界问题的归属问题”(繁体字),《公私领域新探:东亚与西方观点之比较》,黄俊杰、江宜桦编,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8月,8,900字。此文的简体字版本以“公与私:划界问题的归属问题—一个受女性主义启发的讨论”为题收入《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性别研究》,徐安琪主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 “正义基础上的团结、妥协和宽容—哈贝马斯视野中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全文收入《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6,300字。 4. “教学方式和环境比教学内容更重要”,《开放时代》2005年第1期。3,300字。 5. “为上海发展增强精神力量”,《解放日报》2005年2月22日“观点”栏目,1,500字。 6. “‘研究方式’有时比‘研究成果’更重要”,《文汇报》2005年7月4日《论苑》版,1,700字。 7. “与‘知识生产’有关的两个基本问题”,《中国书评》第二辑,2005年8月,4,400字。 8. “向中国文化索要国家命运和人生意义的谜底”,《文汇报》,2005年8月6日,1,200字。 9. “从‘buergerliche Gesellschaft’到‘Zivilgesellschaft’--谈谈‘市民社会’的概念史与术语翻译史之间的关系”,《社会科学报》2005年?月?日,2,000字。 10. “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关怀—重读‘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10期,3,700字。 11.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智慧的发展观”,《社会科学报》2005年12月21日,1,500字。 12. “牢记党员义务,做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11期,11,500字。 13. “中国的世界责任:从‘天下人’的立场观天下”,《东方早报》,2005年12月16日,3,100字。 14.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几点建议”,《求是》内参,2005年11月,1500字。 2004年1.“多元主义文化条件下的普遍主义政治何以可能?----尤根?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东方学术文库第2卷?当代中国:发展、安全和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2.“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的生动体现: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若干重要概念的哲学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月刊)2004年第10期(总第205期)。 1. “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基础”,《解放日报》2004年9月28日“观点”栏目 2. “理论和常识之间的‘反思平衡’—为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而写”,《解放日报》,2004年8月26日“观点”栏目,《人民日报?思想理论动态参阅》转载,2004年9月14日 3. “哲学视野中的学术规范”,《学术规范导论》,杨玉圣、张保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 “战争背后的主义”,《东方早报》,2004年3月20日 5. “欧洲认同的历史性更新”,《东方早报》2004年4月30日 6. “一场家庭内部的争论”,《社会科学报》2004年4月1日 7. “罗尔斯哲学中的‘规则’概念”,《外国哲学》第十六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该文的一个更完整的版本以繁体字发表于《社会理论学报》(香港)2002年秋季卷,题为“约翰?罗尔斯的‘规则’概念及其与当代中国语境的相关性”) 8. “论哈贝马斯对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不同态度”(繁体字),《二十一世纪》双月刊(香港),2004年2月号 9. “写在杜威《确定性地寻求》中译本重印之际”,刊于杜威:《确定性的寻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10. “‘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统一”,《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1月29日 11. Multiple Modernities, Strauss, and Contemporary Epistemology: Charles Taylor Meets Chinese Scholars in Shanghai,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Vol. III, No. 2, Summer 2004 2003年1. “李大钊思想中的‘民主’观念”,《东方学术文库第1卷: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2. “多元现代性观念的规范性含义”,《思想与文化》,第3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3. “政治文化与民主的本土基础”,《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4. “骄傲之余的思考”,《东方早报》,2003年11月15日 5. “国际政治中的三种普遍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6. “谈谈规则”,刊于《学者有约—在好奇心中成长》,刘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7. “对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的新考察”,《云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8. “发展先进文化,提高精神生活水平”,《文汇报》2003年8月5日 9. “关于建设国际大都市的一些感想”,《档案与史学》,2003年第3期,2003年6月25日 10. “不爱岗者能否敬业?”,《解放日报》2003年5月28日“观点”栏目 11. “走出大意和恐慌的两难境地”,《文汇报》2003年5月16日“文汇时评”栏目 12. “对城市精神的一些哲学思考”,《社会科学报》2003年4月?日 13. “让智慧之光穿透围墙”,《文汇报》2003年1月9日“文汇时评”栏目 2002年1. “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结合何以可能?--李大钊与穆勒”,《思想与文化》,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费厄泼赖’不该缓行--罗尔斯理论中的‘公平’概念”,《社会科学报》2002年12月11日 3. “约翰?罗尔斯的‘规则’概念及其与当代中国语境的相关性”(繁体字),《社会理论学报》(香港)2002年秋季卷 4. “‘主体间性’概念是可以用来做重要的哲学工作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期 5. “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复旦学报》,2002年第5期。该文的一个更完整的版本收入《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高鸿钧、马剑银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争取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两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华东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纵览》(俞立中主编、许红珍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月 7. “全球化时代人的历史责任”,《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该刊《中青年专家网页》专栏) 8. “‘风险社会’、‘文明冲突’和‘永久和平’”,《读书》2002年第5期 9. “‘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读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历史教学问题》(双月刊),2002年第2期 10. “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4期 11. “行为空间与‘游戏规则’”,《社会科学报》2002年4月11日 12. “李大钊与穆勒”(繁体字),《二十一世纪》双月刊(香港),2002年二月号 13. “入世后‘第一张罚单’有感”,《文汇报》2002年1月16日“文汇时评”栏目 2001年1. “Habermas and the Chinese Discourse of Modernity”,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No. 1, December 2001 2. “规则意识与公民道德”,《文汇报》“文汇时评”栏目,2001年11月7日 3. “批判与实践--新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实用主义的兴趣”,《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该文章的英译文以”Critique Immanent in Practice: New Frankfurt School and American Pragmatism”为题发表在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No.2, 2006, pp.295-316. 4. “社会主义今天意味着什么—当代西方左翼人士的社会主义观”,收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2000年1. “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的几个方法论问题”(繁体字),《社会理论学报》(香港)第三卷第二期(2000年秋季),该文的简体字版本收入阮新邦主编《沟通行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2. “论真理的认可问题”,《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 3. “从‘以我观之’到‘以道观之’—二十世纪的方法论反思”,《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4. “合理解决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的哲学思考”,收入《新情况、新变化、新思考—社会转型期的理论思考》(尹继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 5. “网络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文汇报》2000年3月11日“学林”版 6. “大学的理念”,《辞海新知》,第5期/2000年4月。此文收入杨东平主编:《大学之道》,文汇出版社,2003年。 7. “读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 8. “为了真正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1999年1. “合理性的追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 “当前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三个文化矛盾”,《社会科学报》1999年7月8日 3. “政治文化和现代社会的集体认同—读哈贝马斯近著两种”,《二十一世纪》1999年第4期。同样题目但篇幅更长的文章发表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此文收入曹卫东主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4. “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全民族理性素质”,《文汇报》1999年8月2日 5. “科学和民主的和谐相处何以可能—论杜威和哈贝马斯的科学观和民主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6. “完善科学建制,培育科学气质”,《文汇报》1999年12月25日 7. “20世纪的哲学特征”,《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2期 1998年1. “中小学校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童世骏、李丹著),收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8月 2. “要重视知识评价程序的研究”,《社会科学报》,1998年2月5日 3. “理性、真理与实践—科学哲学中的实证论、实在论和实用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总23期/1998年5月 4. “冯契传略”,《中国哲学年鉴1997》,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哲学研究杂志社出版1998年2月。此文收入杨国荣主编:《知识与智慧—冯契哲学研究论文集》,2005年11月。 1997年1. “文明社区的时代特征”,《社会》1997年第9期 2. “现代化过程的价值基础问题”,《学术界》1997年第4期 3. “What are We? Who Should We Be? – Two Hot Issues in Contemporary European and American Society (I) : The Rights and Wrongs of Identity Politics Are Difficult to Determine”,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Winter 1997-1998/Vol. 29, No. 2 4. “Who Are We? Who Should We Be? – Two Hot Issues in Contemporary European and American Society (II): Everyone’s Attention is On Morality and Law”, Ibid. 1996年1. “发挥规则作用,多方面提高人的理性素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 2. “冯契和西方哲学”,《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 3. “超越人学”,《学术月刊》1996年第4期 4. “人学研究之我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9期摘登。 5. “对学术规范化问题的一些哲学思考”,《中国书评》总第十期/1996年5月 6. “徐虎精神和当代都市道德建设”,收入《徐虎赞》,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编写,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本文章的主要内容发表在1996年5月22日《解放日报》“新论”783期) 7. “现代社会中理性和非理性之界限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哲学研究》1996年第7期 8. “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欧洲思想界的新趋势”,《东方》,1996年第6期 9. “哲学该如何介入生活—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哲学错误为例”,《社会科学报》1996年11月14日 1995年1. “我们是谁?我们应当是谁?--当代欧美社会的两个热点问题(上)”,《东方》1995年第1期 2. “我们是谁?我们应当是谁?--当代欧美社会的两个热点问题(下)”,《东方》1995年第2期 3. “金岳霖《知识论》中的主体间性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这篇文章的一个经过压缩的版本发表在《哲学研究》1995增刊《纪念金岳霖百年诞辰专辑》) 4. “多学科视野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本市第四期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学习研讨班学习研讨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上海社科规划通讯》1995年第5/6期合刊(总第17/18期) 5. “1989年以后的欧洲人文思想界(1):第三种政治--难分‘左’‘右’的‘认同政治’”,《欧洲》1995年第1期 6. “1989年以后的欧洲人文思想界(2):第三条道路?--欧洲大陆的‘资’‘社’之争”, 《欧洲》1995年第2期 7. “1989年以后的欧洲人文思想界(3):第三个向度—与政治、经济关系微妙的‘市民社会’”,《欧洲》1995年第3期 8. “1989年以后的欧洲人文思想界(4):‘历史的终结?’—关于乌托邦的新争论”,《欧洲》1995年第4期 1994年1. “在群众斗争实践中学习、锻炼和修养—毛泽东、刘少奇论‘成人之道’”,《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2. “‘填补空区’:从‘人学’到‘法学’—读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价值之间》”,《中国书评》,第2期/1994年11月 1993年1. “哈贝马斯怎样看待理性的‘危机’与‘乌托邦’的‘终结’”,《哲学动态》,1993年第2期 2. “非理性主义时代的理性主义者—波普和哈贝马斯合理性观之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3. “‘新’与‘后’的时代—1989年以来的欧洲思潮概述”,收入《剧变中的欧洲》(冯绍雷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 4. “‘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总第5期/1993年11月 5. “走出经济主义和国家主义的两难”,《二十一世纪》总第二十期/1993年12月号 6. “Attempts to Blend Confucianism with Modernity”, 收入Development and Modernity: Perspectives on Western Theories of Modernization, edited by Lars Gule and Oddvar Storeboe, Ariadne Press, Bergen 1993 7. “Between Mr. Science and Mr. Democracy: an Essay on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Culture of China”, 收入Development and Modernity: Perspectives on Western Theories of Modernization, edited by Lars Gule and Oddvar Storeboe, Ariadne Press, Bergen 1993 8. “道德理想和成人之道”,收入《毛泽东思想大系?哲学卷》(冯契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 1992年1. “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从洛克到金岳霖”,《哲学研究》1992年第3期 2. “认识论中的社会学主义及其与心理主义和逻辑主义的联系”,《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5期 1991年4. “作为认识论范畴的‘问题’”,《学术月刊》1991年第7期 5. “躺在地球北端的巨鲸—挪威纪行(上)”,《国际展望》1991年第10期 6. “躺在地球北端的巨鲸—挪威纪行(下)”,《国际展望》1991年第11期 7. “哈贝马斯论西欧社会运动”,《和平与发展》第3期/1991年3月15日 1990年及以前1990 1. “A Comparitive Study of Popper’s and Habermas’ Conceptions of Rationality”, 收入Modernitet: Differensiering og Rasjonalisering (Arbok 1989), redigert av Harald Grimen, Senter for Vitskapsteori/Airadne Forlag, Bergen 1990 1989 1. “社会科学的哲学”,收入《世界哲学年鉴?1987》,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 1988 1. “欧文?拉兹洛的《系统、结构和经验》与系统哲学”,《思想理论教育》总第23期/1988年第2期 1987 1. “论‘自由’的哲学含义及其与‘自由’的政治学含义之间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1986 1. “真假有没有程度问题—对金岳霖先生《知识论》中一个观点的分析”,《学术月刊》1986年第6期。此文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1985 1. “美诺悖论的认识论分析”,《哲学研究》1985年第4期 2. “把事实与价值统一起来的一个尝试—杜威伦理学论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6期 3. “问题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文汇报》1985年?月?日(《新华文摘》1985年第8期全文转载) 1984 1. “有关波格丹诺夫认识论的新材料”(赵修义、童世骏著),收入《外国哲学》第5期,商务印书馆,1984年6月 2. “波普问题观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 3. “应当把‘问题’范畴引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第10期 1983 1. “他说的,正是他做的—斯宾诺莎小传”,《书林》1983年第4期 1981 1. “旧唯物主义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吗?”(叶立煊、童世骏),《学术月刊》1981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1年第5期摘要转载) 相关活动(1999年以来) 1. 2008年1月4日在上海市控江中学参与上海社科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和东方网直播的“社科讲坛”校园行活动,谈“意义的意义”。 2. 2007年9月6日在《文汇报》参加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座谈,做座谈纪要以“世界主义将为全球化研究开启新天地”为题发表在2007年9月20日《文汇报》。 3. 2006年10月9日接受凤凰台采访谈中国十六届六中全会讨论和谐社会。 4. “做一个合格学术共同体的合格成员—童世骏教授访谈录”(童世骏/吴芸茜),《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3期,第3-8页。 5. “在参与中追求卓越”,《文汇报》2004年9月7日 6. “文明共存与哲学的发展”,《文汇报》2004年9月5日 7. “罗蒂:反对虚无主义的后现代哲学家”,《东方早报》,2004年7月16日 8. 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骏专访,《东方早报》2004年1月8日 9. “查尔斯?泰勒首次对话中国”,《社会科学报》2003年12月?日 10. “实用主义和左翼政治”(与美国哲学家理查德?伯恩斯坦的谈话)发表于《社会科学报》8月8日第6版 11. “中国应创造性地借鉴西方经验—访美国哲学家理查德?伯恩斯坦教授(伯恩斯坦与童世骏的对话)”,《文汇报》6月15日《学林》版 12. “以哲学为业—童世骏教授访谈”(童世骏、欣文),《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中青年专家网页”专栏 13. “思想?学术二十年”:夏中义、王家范、童世骏座谈(《社会科学报》记者段刚、王婷整理),《社会科学报》2002年5月23日 14. “一头扎进知识海洋”,《新民晚报》2002年5月2日第六版报道 15. “实践智慧: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契合点—伽达默尔对中国思想史的意义”,《文汇报》2002年3月23日《学林》版 16. “跨越哲学自身界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99年6月4日在《跨世纪的对话》谈哲学 17. 《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2期(1999年12月)“封面学者”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1999年12月出版 19. 2006年3月10日在上海社科院作“上海社会科学院中青年论坛”首次学术报告,题为“对规则的哲学思考”,由华东师大教授陈嘉映担任评论。 20. 2006年4月20日在中国政法大学作“ 2006年名家论坛第五讲”,题为“论事实与规范”。 21. 2006年9月17日在上海图书馆作题为“荣辱观与公民意识”的公共讲演 22. 2006年12月8日在华东师大作2006年度终身教授年度报告“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由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担任评论。 23. 2006年12月14日在复旦大学作题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与宗教”讲演。 24. 2007年9月6日出席《文汇报》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的座谈会,座谈会纪要以“世界主义将为全球化研究开启新天地”发表于2007年9月17日《文汇报》“论苑”版。 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000年以来) 1. 2000年4月24日至26日,发起和主持在华东师大召开的全国学术讨论会“不同哲学传统之间的沟通”,并宣读题为“不同学术传统之间的沟通何以可能—哈贝马斯思想的方法论特征”的论文。 2. 2000年10月27日至28日参加在美国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 Lexington, Kentucky, USA)召开的“8th Annual Critical Theory Roundtable”并宣读题为“危机的批判与批判的危机:当代中国的批判理论”(“Critique of Crisis and Crisis of Critique: Critical Theory in Contemporary China”)的论文。 3. 2001年5月27日至28日参加在加拿大拉法尔大学(University of Larval, Quebec City, Canada)举行的题为“Employing Critique: Uses, Misuses, and Abuses”的讨论会,并作题为 “Culture of Critique and It’s Linguistic/Conceptual Tools”的报告。 4. 2002年4月22日至24日发起并主持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学术讨论会,并宣读题为“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的论文。 5. 2002年10月15日至17日参加在清华大学举行的“道德、宗教与文化--中美哲学论坛”(2002)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题为“How Can We Preserve the Idea of “Perpetual Peace” in the “Risk Society” with the Potential “Clash of Civilizations” ? --From Kant through Popper to Habermas”的论文。 6. 2002年10月10日-12日参加在复旦大学举行的题为“哲学的趋向—中美学者的对话”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题为“Explore the Critical Potential of Pragmatist Philosophy-- Habermas and American Pragmatism”的论文。 7. 2002年11月7日至10日参加在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vanston, USA)举行的题为“Secularizations, Multiple Modernities, Social Imaginaries: A Conference in Honor of Charles Taylor”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题为“Confucianism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 Democratic Politica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的论文。 8. 2002年11月16日至19日参加在日本京都歌德学院举行的题为“Demokratiepotential in den ostasiatischen Gesellschaft – aus der Sicht der Kritischen Theorie”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宣读“In Search for A Liberal-cum-Socialist Position--The Ideas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Solidarity in Habermas’s Theory”的论文。 9. 2003年12月12日至15日参加在日本东京大学召开的“Pragmat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国际讨论会,并宣读题为“New Frankfurt School and American Pragmatism”的学术论文。 10. 2004年1月7日参加复旦大学“杜威中心成立大会”,并于当日对《东方早报》作题为“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的专访(《东方早报》2004年1月8日) 11. 2004年1月8日至12日发起并主持在华东师大召开的国际会议《全球正义与文明对话》,并宣读题为“Universalism and Critique of Ideology in Global Politics”的发言。[出席会议的外国学者中包括本项目设专节讨论的挪威哲学家奎纳尔?希尔贝克。] 12. 2004年7月17日至19日发起并主持在华东师大召开的“Rorty, Pragmatism and Chinese Philosophy”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对《东方早报》记者发表题为“罗蒂:反对虚无主义的后现代哲学家”的访谈(《东方早报》,2004年7月16日) 13. 2004年8月20日至23日出席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并作题为“批判理论与中国”的小组发言。 14. 2004年10月21日参加在意大利罗马的Luiss University召开的政治哲学国际会议,并作宣读题为“Towards a Normative Reading of the Notion of ‘Multiple Modernities’的论文。 15. 2005年5月24日至25日参加在复旦大学举行的“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题为“世俗化时代的理想主义何以可能—论杜威的宗教哲学”的论文。 16. 2005年7月24日至26日参加在长春召开的《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并宣读“世俗化社会的精神生活”的论文。 17. 2005年11月1日至5日参加在地处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莫纳什大学召开的“文化边界与桥梁:欧洲与亚洲”学术讨论会(Cultural Borders and Bridges: Europe and Asia),并作为三位特邀主旨演讲者之一作题为“内在超越的观念:杜威和哈贝马斯之所以引起中国人的兴趣”(The Idea of ‘Immanent Transcendence’and the Chinese Interest in Dewey and Habermas)的报告。 18. 2006年3月16日-17日出席在广东湛江举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次研讨会”,并作题为“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发言。 19. 2006年5月9日出席在法国巴黎高师举办的“科学与民主”国际研讨会,提交并宣读题为“哈贝马斯论科学与民主”的论文。 20. 2006年8月日出席在哈尔滨召开的第二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提交并宣读论文“多元主义时代的普遍主义政治何以可能—哈贝马斯的政治哲学”。 21. 2006年8月23日出席在北京香山举行的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中心和汕头大学主办中国文化论坛第二届年度论坛大会“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对三篇会议论文作评论,并主持一场分会。 22. 2006年9月9日至10日参加香港浸会大学主办Contemporary Asian Modernities:Transnationality, Interculturality and Hybridity研讨会,并作题为“Towards an idea of ‘tianxia’ based on dialogical universalism”(论基于对话普遍主义的‘天下’观念)”的发言。 23. 2006年9月21至22日出席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学论坛,在“经济伦理”分会提交并宣读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矛盾”的论文,并代表社科院致大会闭幕词“共同建设一个‘讲理’的世界”。 24. 2006年10月26日至27日出席深圳市委承办的由中央党校、求是杂志和广东省委主办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讨论会,做题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智慧的发展观”的发言。 25. 2006年10月28日出席复旦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哲学教育与当代世界”学术研讨会,提交题为“Why Philosophy Education?”的论文,并宣读论文“康德传统中的波普尔历史观”。 26. 2006年11月4日至6日发起并主持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华东师大哲学系和上海社科院思想文化研究所协办的“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特征、问题和研究方法”的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宣读题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理论研究”的论文。 27. 2006年11月11日在合肥参加“走向哲学:问题和体系”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哲学: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足而学之”的发言。 28. 2006年11月23日出席我院主办的第三届马克思主义论坛,提交论文“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以道观之’的智慧结晶”。 29. 2006年12月10日出席第三届上海社科年会,并作题为“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的大会发言。 30. 2006年12月12月16日至17日出席我院与华东师大、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史华兹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致欢迎词,并担任3篇论文的评论人。 31. 2007年3月25日参加上海社科院主办的“国外社会科学动态与前瞻—《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创办10周年理论研讨会”,并作大会总结发言。 32. 2007年4月17日至20日参加浙江大学主办的“文明和谐与创新国际论坛”,并作题为“论基于对话普遍主义的‘天下’观念”的发言 33. 2007年5月10日至13日参加在布拉格召开的“哲学与社会科学”(“Philosoph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The Civilizing Tendencies of Capital and the Limits Latent within Them”(“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度”)的大会发言,发言被捷克科学院做成DVD收藏和发表。 34. 2007年6月16日出席本院邓中心与上海市马克思主义论坛、复旦大学“世界现代化过程比较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学术会议“资本,文明与人的发展”,并作“资本的文明化趋势的内在限制如何克服”的发言。 35. 2007年7月26日至27日在希腊皮尔戈斯参加题为“Religion and Modernity”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Habermas’s Idea of a ‘Post-secular Society’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Chinese Contexts”的发言 36. 2007年8月1日至2日在北京香山参加“中国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孔子与当代中国”,并宣读“大众消费时代的精神需求”的论文。 37. 2007年8月25日至26日出席北京大学世界与中国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研讨会“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并宣读题为“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状况及其背景、问题和目标”的论文 38. 2007年9月7日参加上海市心理学会精神为省分会主办的第五届上海预防自杀研讨会,并作题为“生命是一种内在价值而不是工具价值”的发言。 39. 2007年9月28日参加上海市委党校主办的解放思想学术讨论会,并作题为“解放思想和理论工作--从真理标准讨论谈起”的发言。 40. 2007年10月9日在复旦大学出席“哲学与史学的对话:唯物史观与历史评价”全国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历史的意义和无意义”的发言。 41. 2007年10月12日出席在苏州东山宾馆召开的全国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并作有关“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评论。 42. 2007年10月19日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做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年度报告,题为“普遍主义之种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吴晓明教授点评。 43. 2007年10月27日参加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研讨会“中国哲学的精神”,并作题为“中国哲学的精神:一个开放的问题”的发言。 44. 2007年10月30日参加本人主持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的结项评审会,项目成果获得通过。 45. 2007年11月2日参加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上海理论界学习十七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并作题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发言。 46. 2007年11月10日出席在福州召开的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会议,并作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新事件”的发言。 47. 2007年11月25日参加上海社科院主办的“资本与经济伦理”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昂内特论网络资本主义”的发言。 48. 2007年12月24日参加上海市反邪教协会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和谐社会与精神生活”的发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