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童明 |
释义 | 简介童明[美国](笔名,原名刘军)(1992年获美国麻省大学英美文学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讲座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 197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1975-1977年在英国杜伦大学做访问学者,1981-1984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任译员。撰写的有关英美文学、欧洲文学、文学文化理论的论文散见于美国学术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和学术刊物。近作有《美国文学史》(英文)(译林出版社) 《美国文学史》童明教授在美国加州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多年。《美国文学史》以他的学术积累为依托,专为中国读者而写。既有对美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宏观叙述,又有对具体作品的细致分析,内容丰富,观点新颖,评价中肯,文笔流畅,是一部让人难以释手的文学史著作,更是一本英语专业师生不可或缺的好教材。 文学之路童明之所以走上文学的道路,与其母亲有密切关系。童明的妈妈毕业于人民大学,爱好读书的习性也遗传给了儿女。童明的童年就是在书的陪伴下度过的。大约从初中开始,童明就大量的接触外国文学作品。善于给自己制造机会的他,就在文革下乡期间,也偷偷的翻看<<复活>>。大量的阅读,特别是广泛的接触外国文学,为童明后来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个生根于中华大地教书于异国他乡的资深学者,他感叹道:经济全球化终于到来,文化全球化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我们这些跨民族。跨地区的飞散作家也终于可以兼顾两边,通过文化翻译、沟通、传播,就像花粉随风飘散一样,将中国文化的种子散播于异土,也为本土带来新鲜气息。说到这儿的时候,童明像个小孩子似的两手拢成鲜花状,喜悦之色溢于言表。 童明特别欣赏魏晋时期的散文家。他套用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略》中的话说,他们的风格代表着中国的脊梁。他还表示,这种风格不会被全球化同化,而是在自己的特征上再一次重生。这种繁衍形成到一定气侯,理所当然会具有异国气息,但因此也更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童明谈到虽然现在的学生接触更多的是影视作品,但是书籍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永远不会消失。因为翻书的感觉更接近人性。这是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网上阅读虽然便捷,但谁又能知道若干年后不会有一种更新的科技,如电子纸之类既不占空间又留有翻阅的感觉的两全其美的产品来代替网上阅读呢?书本是不同于简牍的。 提到文人与做官之间的关系,童明指出,知识分子受官本位主义影响,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连孔子也不甘心只传播儒家文化,也想通过教化来影响政治。18世纪的英国也有类似的现象。但文学是完全可以独立于官场之外的。教授就是教授。从事文学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许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代价。现实生活中,考虑求职。生存当然无可厚非,但大学不仅教会学生怎样谋生,更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技能的传授,对人性世界理解的提升,才是学习的目的。“老子讲‘大道无为’,”童明笑着说,“就像音乐,不听音乐也可以过一世,但一个人若从没听过音乐,该是多么乏味。因此学生应尽可能的多学习,作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告戒学生,暂时听不懂,或者根本不赞同老师的观点,也要去听。 提及他的笔名,童明采用尼采的观点说:人生来是儿童,以后因生活的负重而变成骆驼;再成长因不平,发怒想吼狮;最后返朴归真又成为儿童。取个笔名意味着要隐去艺术家完成艺术。 当代文学青年要保持对文学的兴趣,路是漫长的,要持之以恒。追求文学等同于谈恋爱,是一个双项选择的过程。你选择文学,文学不一定会选择你。当今社会重理轻文的现象是个缺陷。“我们讲四个现代化,其实还要加上‘文学现代化’和‘美学现代化’!” 2005年11月24日晚上,刘军教授在文学院217教室上了一堂生动的讲座。以下是其答记者问: 记:刘老师,您好!今天白天您已经上了很多课,为什么还要在这样疲劳的情况下继续这个讲座? 刘:重视学生关心学生是教师的第一本职。这次邀请我的是学生会,我就来了。另外我本身喜欢中国文学。文学院学生的热情也感动了我。听说在外国语学院上课的时候。也来了文学院的学生。 记:非常感谢您的理解。作为一个美学评论家,您认为好文学的标准是什么? 刘:好文学必须符合美学判断标准。这是一种复杂的判断力。总之,好文学能使人心胸开阔,不拘泥小节,能拓宽人的眼界。艺术能提高人的境界。 记:到目前为止,您的人生可谓很成功了。那么,您的理想是什么? 刘:尽可能多的积累知识,尽可能多的写作。把自己的知识变成有利于他人的东西。 记:听说您希望赶回去过圣诞节。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眼中,圣诞节。情人节似乎比“七夕”之类的传统节日更重要。您认为呢? 刘:有时是一种商业炒作,当然也有年轻人的好奇心。但就情人节而言,我倾向西方的。因为七夕有点凄凉,不是很浪漫。单人年纪越大,越喜欢传统节日。我就喜欢中秋节。 记:您可以为文学院的学生送上一点寄语吗? 刘:祝他们身体健康,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进入“法喜禅乐”的境界。 桐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童 明,男,1963年10月出生,汉族,原籍浙江桐庐,1987年7月入党,在职研究生。 1983年07月-1984年04月 桐庐县农业局土壤普查办公室干部; 1984年04月-1987年07月 桐庐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干部; 1987年07月-1988年02月 桐庐县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副主任; 1988年02月-1994年03月 桐庐县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所所长; 1994年03月-1995年09月 桐庐县土地管理局监察科科长; 1995年09月-1998年01月 桐庐县富春江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1998年01月-1999年12月 桐庐县富春江镇党委副书记; 1999年12月-2001年09月 桐庐县富春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2001年09月-2005年03月 桐庐县富春江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 2005年03月-2005年09月 中共桐庐县委办公室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 2005年09月-2007年03月 中共桐庐县委办公室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桐庐 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县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2003年01月-2006年12月 中共桐庐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候补委员) 2007年02月至今 桐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