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童陆生 |
释义 | 童陆生(1901年-2001年),湖北省黄陂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湖北黄安暴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军事教员,中央军委四局副处长兼科长,八路军总部高参室参议,中央军委一局副局长、代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一局局长、四局副局长、代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四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简介童陆生同志是湖北省黄陂县人,1901年出生,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参与领导发动了鄂西革命委员会公安暴动,参加了西北抗日救国总会,参与了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后率部参加了华北抗战的忻口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山东鲁南抗日义勇总队临时总指挥,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山东鲁南保安副司令员,延安抗大三分校军事教员,军委四局副处长兼科长、高参室高级参谋、一局副局长等职,为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为我军培养军事指挥干部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重庆、南京谈判中共代表团军事组长,军委一局局长兼延安后梯队第一支队队长,军委四局局长,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政部部长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委四局局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训练部军事出版局局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等职,为繁荣发展我国的军事出版和军事图书馆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童陆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童陆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童陆生同志的后人目前分布在湖北武汉,山东济南和北京等地区! 生平1901年,童陆生出生湖北省黄陂县。青少年时代在武昌大华中学读书,与恽代英、林育南交往甚密。在1919年时参加了五四运动。 1920年,进入云南讲武堂韶州分校第二期。 1923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童陆生到北伐军2军,当时湘军只有8个团,童陆生既有学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被任命为5师13团参谋长。大革命失败后,李富春领导鄂西革命委员会时,童陆生任公安暴动总参谋长。 1932年,童陆生应杨虎城之邀,根据杨虎城“缩小范围、节约开支,训练部队官兵”的意图,起草了宪兵团编制及说明。不久,童陆生担任了宪兵营副营长。秋,中共在宪兵营建立了支部,童陆生是支委。 1933年11月,19路军发动“福建事变”,代表杨虎城的去福建进行联系。 1934年1 月,童陆生任17路军总部上校参议。 1936年,参与西安事变,领导了“西北特支”和“西救会”的工作。此后应邀到西北军许权中部任参谋主任。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率部参加了华北抗战的沂口战役。不久经林伯渠介绍,任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冬,党组织与山东省第3区督察专员兼第3区保安司令张里元建立了统战关系,先后派童陆生、刘其人等去张部工作。 1940年,童陆生到延安,先在抗大叁分校当教员,后到延安总部高参室任少将高参。按当时标图的习惯,红色代表敌人,蓝色代表我军。童陆生在教学中让大家改了过来。从那时起,标图就这样确定下来,并一直沿用到今。 1942年,整风运动中童陆生曾被定性为“特务”。 1945年8月,童陆生从延安总部高参室调到中央军委作战部1局担任副局长、代理局长职务。1946年1月任局长。 1946年1月,经总参谋长彭德怀提名,童陆生以18集团军少将高级参谋的身份随周恩来到重庆谈判。后来代表团迁到南京,童陆生也到了南京,担任代表团军事组组长。 1947年,党中央、毛泽东撤离延安,童陆生率王家坪工作人员转移到晋西北。周恩来曾带童陆生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向童陆生问了一些民情。在延安,童陆生还担任过四局副局长、代局长。 建国后,童陆生任中央军委四局局长、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副部长。 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这是他第叁次被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9年,童陆生在“反右倾”中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和“阶级异己分子”的帽子,被开除党籍、军籍,发配黑龙江北大荒。童陆生在北大荒农场劳动改造,劳动之余,他钻研中医,并义务行医,在农场附近颇有名气。 1963年,调回北京,未分配工作,闲住在军事学院的大院里,童陆生就在北京义务行医,渐起名声。 1981年,童陆生才被恢复党籍和军籍。一位中央领导曾建议给他安排一个较高的职位,他婉言谢绝了。他离休后,全身心倾注于中医,医术越发高超,不少同行前来请教,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 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年2月27日,童陆生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事迹战争年代建功勋 童陆生从军校毕业后来到湘军。这支军队在北伐战争中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党代表是国共合作后的共产党人李富春。在第二军中,童陆生先后任连长、营长、团参谋长、代理团长等职。部队从湖南经江西、浙江胜利进军江苏后,由他率领的这一团和友邻部队,一鼓作气直捣石头城占领了南京,使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大为震惊。蒋介石乘机赶至,排斥异己,命令湘军移驻武汉,将南京城据为己有,夺取了这一胜利果实。 抗战时期1932年春,童陆生在上海党组织领导下工作时,接到长沙家中的一封信,说西安的杨虎城将军汇到路费100元,请他去筹办中的陕西讲武堂任教官,希望尽快去西安第十七路军总部办公厅报到。经上海的中央军委组织同意,他前往西安应聘,并进行秘密工作和开展统战工作。童陆生到西安后,受到杨虎城的器重,当李济深、陈铭枢组织“福建人民政府”时,杨虎城特派童陆生等前往联系,表达了闽陕两地的加强合作、共同抗日反蒋的意愿。 童陆生还参加了党在西北特支的工作。在杨虎城支持下,他出面组成西北抗日救国总会,大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组织活动,受到西安各界人民群众和学生以及东北军、西北军中有正义感的军人的响应。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党派遣去山东,在山东省委军事部工作,并对国民党山东地方军政领导人员进行统战工作。 1938年冬,国民党鲁南专员兼保安司令张里元将军向山东省委提出,为了加强地方保安部队的训练,请求派人去他那里担任保安副司令,负责训练工作,山东省委决定派童陆生前往。在童陆生担任鲁南保安副司令期间,积极向官兵宣讲《论持久战》的长期抗战、抗战必胜的道理,使张部官兵受到我党抗日救国方针的影响。 1939年冬,中共中央电召童陆生回延安,当他准备动身时,上级给了他一个任务,去张里元处谈判,顺利达成了鲁南专署的保安部队和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山东纵队各在所辖地区征收公粮的协议,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对此,组织上对他的工作给予很高赞许,张里元也表示满意。 童陆生奉调回延安后,被派往抗大三分校任军事教官。 1941年,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第十八集团军总部成立高参室,由朱德总司令直接领导,童陆生被调到高参室工作,并任命他为少将高参。高参室的成立,是为了团结可能团结的军事人才,吸收有爱国、革命要求的军事专家在一起研究军事理论和总结反法西斯战争的实践,并研究如何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高参室的大部分成员是中共党员,选举童陆生为支部书记,他认真做好军事研究工作,也大力团结了非党同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了内战,但其反动军队向解放区进攻屡遭失败,不得不和中共达成停战协议,下达停战命令,并由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组成“三人小组”和北平“军调处执行部”,负责调处军事冲突,监督国共双方执行停战令。按照规定,国共双方代表可各带一名将军和一名翻译出席会议。经彭德怀提名、中央军委批准,由当时任军委一局局长的童陆生以少将高级参谋的身份参加谈判。 童陆生出任代表团的军事组组长后,不但要经常参加谈判,还要了解国民党军队调动、部署等情况,供延安中央军委决策和周恩来谈判时参考。他还按周恩来的指示,领导代表团中绘制地图的人员及时赶绘出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进攻、包围的形势图。 1947年3月,中共撤离延安后,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即指定童陆生为负责转移的总指挥,率领中央军委、十八集团军总部后方工作人员东渡黄河,向晋西北的三交镇转移。他率队到达双塔村驻地后,很快恢复了正常的工作。此后毛泽东电令晋西北后委派有军事经验的人员去陕西北三边中央所在地领受任务,杨尚昆即派童陆生率几位参谋人员前往。他们赶到三边后,接受了把一批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要文件护送到后委保存的紧急任务。童陆生等从三边以急行军的速度,保护着这批重要的文件向绥德的军渡赶路。可是军渡已是敌人的攻击目标,他们想尽办法排除艰难险阻,终于平安到达三交镇,把文件完整地交给后委领导杨尚昆,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解放时期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为了迅速建立革命秩序,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向中央军委提出调时任军委四局局长的童陆生参加北平军管工作,出任北平军管会军政部长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一建议。童陆生到北平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老百姓的敬重。1959年,童陆生将军观看将军业余合唱团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的事迹 中央军委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对军委四局的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当童陆生在军管会工作告一段落时,他们为了加强部队的教育训练和出版工作,让他立即回军委四局工作。军委不但在西城福绥境48号购置了一所四合院作为四局的办公地址,还先后调来60位同志加强这个局的工作。之后在童陆生的建议下,以四局的图书、资料为基础,统一集中管理军事图书,成立了军事图书馆,供部队机关查阅,并由四局局长童陆生兼任军事图书馆馆长。 1956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成立军事出版部,由训练总监部副部长郭天民上将兼任军事出版部部长,童陆生和钟英为副部长。 1958年,他调到新成立的军事科学院任院务部副部长,仍兼军事图书馆馆长。不管到哪里,童陆生都积极地开展工作,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解放后的磨砺1959年当部队高级干部集体学习时,有人大谈特谈新任的国防部长林彪是贫下中农出身。童陆生说,我们共产党人是有成份论又不是唯成份论者,我和林总的大哥林育南、二哥林育英(张浩)是同学,曾应他们之邀到湖北黄冈林家大?去玩。他家既有高大的房屋,又开着工场,还雇了工人,不能说是贫下中农的家庭吧。因这一席大实话,他被定为“严重右倾分子”和“阶级异己分子”,军籍和党籍也被开除,下放到北大荒劳动。 童陆生去北大荒后,当他看到东北边疆地区寒冷,患感冒和地方病的人很多,而那里又缺医少药,便在晚间钻研中医,向老中医求教,逐渐掌握了中医的“望闻问切”等医术,就试着为职工和家属及当地群众义务诊断,并且把从北京等地邮购来的成药送给无钱买药的人们。 一年之后,由黑龙江省委提出,经中央组织部批准,把他调回北京原单位。农场职工和群众对他都是依依不舍。 在“十年动乱”中,他铁骨铮铮坚决和林彪、“四人帮”斗争,自然受到严重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军委落实政策时,恢复了他的党籍、军籍,以正兵团级待遇,为他办了离休手续。 他离休后,即被光明中医函授学院特聘为总顾问,为北京现代管理科学函授部聘为首席顾问,并为北京儿童康复研究所、全军印刷业协会聘为顾问。对此类公益事业,他都是认真负责,而且是谢绝酬劳分文不取。他常赋诗自勉:“改革开放兴社稷,科学生产大发扬。回首沧桑多少事,服务人民不能忘。” 人物评价童陆生长期身处逆境,但全心全意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志向绝不改变。最为突出的是他到北大荒后,便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勤奋自学中医,为农场职工和当地群众义务诊病。调回北京后继续义务行医,30多年间经他诊治的病员多达两万余人次,许多感人事迹为广大群众由衷称颂,报纸多次发表介绍文章,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及一些学会、团体聘请他担任顾问。他为普及和研究中医默默地奉献,1989年6月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童陆生有许多优良品德,他淡泊名利、正直俭朴、关心同志,从不追求高官厚禄。当他的冤案平反后,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曾建议给他安排一个较高的职位。他对领导上的关心表示感谢,同时陈述自己“年已八十,不宜再占工作职位了”,婉言谢辞。在他头上始终没有什么华盖和桂冠。文革结束后,他先后向家乡图书馆寄了1121个包裹,捐赠图书5000余册、期刊3000余份,还有各种图片。他把个人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为农村群众输送精神食粮。 人物荣誉童陆生作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人民军队建立了功勋的老战士,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又光荣地接受了由邓小平颁发的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还被授予“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更受到党和军内外广大干部、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老年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先后报道了这位老将军一心为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号召人们学习他的高尚品德和革命精神。 童家两代人,父子两少将“砚田无税子孙耕”,是黄陂童家的家训。童家诗书传家,历史上考中秀才、举人者不乏其人。童老的父亲童云程先生早年官费留学日本,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执教于江南讲武堂。1917 年、1921 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南方军政府大元帅、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时,童云程先生先后被委任为大元帅府、大总统府少将参议。 长寿之道童陆生将军,90多岁仍耳聪目明、行走稳健、嗓音宏亮,并能坚持义务行医。他的长寿之道是个“乐”字,他说:“我认为乐天者寿,我是乐天派。” 心宽则乐怎样当乐天派? 童老拿出一个精巧的小镜框,内有一幅字:“心宽寿高”。 童老还认为,要心宽,就要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他说:“我的哲学是长生能得终归去,老尽天年以为公”。 奋斗则乐童老说:“人到老年要有所事事,使精神有所寄托。在奋斗中求乐,这也是长寿之道。” 童老坚持义务行医已经30年,治疗病人万余人次。 健康则乐童老认为,要当乐天派,还必须注意健身防病。没有健康的体魄,是快乐不起来的。“健康则乐,乐又有利于健康。”他的体会:“万事无常,皆从心忧;只要思想豁达,心胸博大,周身血气冲和,便可祛病延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