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同情 |
释义 | 词语读音tóngqíng 英语sympathy 基本解释1.在感情上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共鸣 同情朋友的困境 2.[same nature]∶同一性质;实质相同 参名异事,通一同情。——《韩非子》 3.[with one heart]∶同心,一心 四海已定,兆民同情。——《后汉书》 4.[conspire;accomplice]∶同谋;亦指同谋者,同伙 执作同情 详细解释1.谓同一性质;实质相同。 《韩非子·扬权》:“参名异事,通一同情。” 2.犹同心,一心。 《后汉书·刘虞公孙瓒等传论》:“若 虞 瓒 无闲,同情共力,纠人完聚,稸保 燕 蓟 之饶……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后汉书·马援传》:“四海已定,兆民同情。” 3.指同心志者。 《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 清 曹寅《西轩月夜有怀南洲却寄》诗:“此怀匪冥漠,持取问同情。” 4.犹同谋。亦指同谋者,同伙。 宋 苏轼《乞医疗病囚状》:“若死者稍众,则所差衙前、曹司、医人,与狱子同情,使囚诈称疾病,以张人数。”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崔相国 ﹞虽被贼掠,皆我开门迎贼所致,执作同情,何辞以辩?”《元典章·刑部十六·违枉》:“ 潘四三 、 胡万一 到官供指……与 雷正俚 同情於 邓德四 睡处,堂上灵前将本人杀死是实。”《元史·世祖纪六》:“凡伪造寳钞,同情者并处死,分用者减死杖之。” 5.犹常情。 明 刘基《鱼乐轩记》:“夫恶忧患而乐无害,凡物之同情也。” 明 何景明《上杨邃庵书》:“夫徇同情,则独行见遗;实多口,则廉节被黜,何也?独行者,同情之所缪;而廉节者,众口之所黜也。” 6.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或对别人的行动表示理解、赞同。 叶圣陶《隔膜·疑》:“﹝伊﹞原来不曾知道他们的悲哀,自然不能对他们有深挚的同情。” 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连一双快要破烂的鞋子,也要偷去,则那人的可怜处境,是不能不勾起我的加倍的同情的。”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 吴晗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昆明的许多政治活动,他虽然同情,但很少参加。” 词性动词 1.男儿一跪仍英雄!!!!!! 他——是一位西藏运输兵, 军功章代表着他为祖国立的汗马功劳, 可他连自己的妻子难产死亡都没来的及看上一眼。下跪, 在妻儿的墓前下 跪……男儿一跪仍英雄!!!! 2.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想她们吗?无动于衷? 3.他手里的吃的你吃过吗?你会吃吗? 4.看着这张照片你怎么想的? 5.为了几快钱的生活费 6.17岁的矿工,他一次背100多斤的煤走1000多米,一次一块钱 7.为了生活,这位老婆婆,用她几乎没有力量的身体在..... 8.一位为了生存而`````的老爷爷 9.一位老人独自抗议先行教育的收费制度 10.就是在西安,就是在这个地方有人花了30多万吃了一顿饭 11.再看看我们的孩子在什么样的教室里上课 12.还记得吗?这些所谓的明星在做秀烤肉,烤出来的煳肉居然卖了17800 13.而在这里,两个孩子却因付不起区区百来元的学费而被迫缀学在家,过早地肩负起了生活的重担,对他们来说,100多元钱的学 费竟如天文数字 14.厦门远华大案的主犯赖昌星走私达500多亿元,偷逃税收300多亿元。300多亿元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以一个城 镇的孩子读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费为4000元计算,这笔巨款足以让700多万的孩子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15.就是那张在网上广泛流传,引起了无数争议的照片。我想,这张照片最大的现实意义不在于它揭示了 社会巨大的贫富反差,更让人 揪心的还在于--当这两个孩子长大之后, 我们又该用什么来保证他们所代表 的两个阶层的和睦相处? 16.我只是想要回我的工钱,可是~~~~ 17.可能他们一辈子也出不了山,但是我们却在享受他们的税收 18.还有下面这位可怜的卖红薯的老人,在影响市容和他要活下去之间,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19.当代纤夫,那能有几多爱? 20.我们许多所谓的明星,唱一首歌、卖个笑就是几万甚至是几十万上百万的进帐, 却对依法纳税记性特差。更有甚者,某些明星还拿着捐助希望工程来做秀, 拿贫困地区的孩子来开涮--大家都应该还记得,就是这位大明星, 以捐助希望小学为名,拍了宣传片达到了炒 作的目的之后就拍屁股走人的嘴脸吧? 21.现代雨人 22.拾荒者,母亲是这样老去的 23.为了给她照相,她特意借了个布书包其实她的是个400克的奇强牌洗衣粉袋 24.一位因为家境贫困没有路费,在多次向其乡政府请求路费无结果后,在儿子牺牲20年后才第一次攒够钱去陵园探望儿子的母亲,这是她第一次来,也许是最后一次了....... 25.当代矿工每次都有冲动。 26.这个人曾经是电子科大的一个教授 说明:这个老人每天都在学校里穿行,拾垃圾桶里的破烂,他是科大的教授,文革受到迫害,十分的惨。平反后却对国家没有一句怨言,现在把每个月工资全捐给了希望工程,自己捡破烂为生,不仅这样,如果每月有多余的钱也全捐了出去。 多么高尚的老人!!!!!! 他如果享受起来,比很多的人都好,她的儿子女儿全在国外,每月都给他寄很多钱, 他却全捐了出去,这样的老人难道不值得大家尊敬吗? 27.我可爱的女儿,我拿什么给你们幸福!!!!!! 28.老婆,我好着呢,吃的好睡的好,穿的也好。大城市真漂亮…… 29.一对卖艺的姐弟:再收紧!!!暂时的窒息,只为一顿不太美味的早餐 30.乖~~~~~~不哭,奶奶赚钱去~~~~~~送你去读书~~~~~~~ 31.不是我影响市容~~~~~~~~~ 我很饿~~~~~~~~ 32.垃圾堆里的精神家园~~~~~~~~~~~~~~ 33.为了救学生,这位老师的人生停止在这里 34.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坯,她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只得3分3厘工钱 35.那天,我们可以读书了,我们高兴了,爷爷却哭了 36.这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悲哀,我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看到这些照片,来唤醒亿万中国人的人性,发挥我们智慧的本质,来救助这些人 伦理学术语叔本华认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他说我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正说明了那些道德行为与众不同,是不可思议的。他引用卢梭的话说,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感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实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从同情出发,直到高尚无私,慷慨大量,一切对于美德的赞美词汇都出于此而没有其它。 叔本华将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基本原则定为: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其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而仁爱则表现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个级别,即看见他人痛苦,就象自己受苦,从而使自己去帮助每一个人。叔本华认为这两者都是极端罕见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即便再没有道德的人也无法否认公正和仁爱这两者。 人的性格和同情的起源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他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是从人类的普遍态度出发的。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我们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东西,例如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我们个人的自由被他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由于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万物一体),和中国的庄子的齐物思想本质上有共同之处。 叔本华的伦理学叔本华的伦理学大致可以用这样的逻辑来描绘:万物间无差异-->人、我间无差异-->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同情心的油然而生-->公正和仁爱思想的建立-->道德的建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